辽宁产业结构演变特征与方向研究_工业总产值论文

辽宁产业结构演变特征与方向研究_工业总产值论文

辽宁工业结构演进特征及演进方向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辽宁论文,特征论文,方向论文,结构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中国成立已经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在此对辽宁工业结构演进过程做一个概括很有必要。我们选择演进特征做深入研究,其目的在于发现辽宁工业结构的演进轨迹,探索未来演进方向。

一、政治制约与计划经济特征

同全国其他地区工业结构演进特征一样,辽宁工业结构演进有着鲜明的政治制约和计划经济特征。由于这一特征的熟知性,我们仅做如下概括:首先,辽宁工业结构是由于国家的需要和主要通过中央政府投资而建立并演进的。其次,在50年代末期以及“文化大革命”时期,辽宁工业结构的形成和演进有着明显的政治动因。第三,建国以来,辽宁工业结构同全国一样,发生了若干次失衡,这些失衡都可以在受政治影响的宏观调控上找到原因。第四,工业的所有制结构有着明显的公有制偏好。

二、资源依赖性特征

与天津、北京、上海、江苏、广东、浙江地区的工业结构相比,辽宁工业结构有着明显的资源依赖性特征,而且是建立在对本地资源的依赖上。辽宁的采矿业、冶金工业、石油开采及加工工业的比重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冶金工业产值占整个工业产值比重40年来一直比全国平均占有水平高出一倍,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及石油加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比全国平均占有水平高出142%(1996年)。 即使与其他老工业基地上海、天津、武汉、哈尔滨、重庆相比,其工业的资源依赖性也较为突出。

其实,我们可以以铁矿、煤矿、石油矿三种重要资源为源头,将辽宁的大部分工业排入序列,游离于这一序列之外的只是一些零星的小规模的工业,但电子工业可能是个例外。按行业统计,属于上述三种资源开发利用的共计19个行业,1985年的累计产值为513.7亿元, 占当年工业总产值的71.8%;1996年累计产值2551.3亿元,占当年工业总产值的76%。

过分的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必然产生严重的惰性,这种惰性表现在工业结构转换和升级的周期长和难度大上,当工业结构建立在对某种资源顺次加工的链条上,这种链条要求有很强的比例性的咬合性,于是工业结构转换和升级所需要打破的原有比例就成为困难。我们观察上海、广东、江苏这些自然资源欠丰富的省区,由于这种比例性和咬合性的制约不是十分强烈,建立在比例的打破和非平均增长基础上的工业结构转换和升级就相对容易很多。对自然资源的严重依赖,还隐含着某种危机,当某种重要资源出现萎缩并最终枯竭时,就会出现围绕这一资源而展开的工业的萎缩。

三、地区间结构同构化特征

辽宁省14个地级市,其中沈阳、大连、鞍山、抚顺、本溪、丹东、锦州、营口、阜新皆属于老工业基地城市。按照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相邻或相近的工业区之间,应该有明确的分工协作,这既有利于发挥工业区内部的相对优势,又可以分享地区之间分工协作所带来的利益。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在长达30多年的计划安排下,各个工业区之间有一定分工,例如鞍山、本溪的钢铁,抚顺、阜新的煤,沈阳、大连的机械,但这种分工主要是建立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上,而没有主要建立在技术和效率的基础上。各个地区都有明显的追求“自给自足”和完整独立工业体系的倾向。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利益驱动和需求拉动,各地区都曾朝耐用消费品工业发展,从而引发新一轮的结构趋同。目前,地区间工业同构化有如下表现:

(1)各地区内部工业的求全发展。国家统计局列举的39 个工业行业,除了木材及竹材采运业、武器弹药制造业之外,其余37个工业行业,在辽宁省14个地区工业中,每一个地区都全部存在。

(2)行业结构趋同。请观察5个重要地区的主要工业行业在地区工业中的比重:

主要工业行业在本地区工业中的比重(1996)

地区 全省 沈阳 大连 鞍山 抚顺 本溪

总产值

100

100100

100

100

100

采矿 8.0

1.40.7

2.0

8.0

3.6

食品加工 4.2

5.45.9

2.6

1.4

1.9

黑色冶金及压延加工

13.6 2.73.8

55.1 9.9

64.9

普通机械制造 6.6

9.312.7 4.3

1.8

2.2

交通运输及设备制造

5.3

15.4

6.8

1.2

0.2

0.1

电气机械及器材

4.5

10.6

7.0

1.0

0.8

0.7

电子及通讯设备

3.2

5.17.5

0.4

--

电子、蒸气、热水生产 4.0

2.82.9

1.8

5.6

1.8

专用设备制造 5.5

12.8

9.5

1.8

0.4

0.7

资料来源:辽宁省统计局《辽宁省统计资料汇编》1997年。

从上表可以清楚地看到,除了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其余行业在本地区工业中的份额,各地区比较接近。尤其是在沈阳与大连之间、鞍山与本溪之间,工业结构同构化更加明显。

(3)消费品工业比重低,工业结构弹性差。 辽宁主要地区轻工业产值占本地全部工业产值均在1/3左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使各个地区工业结构缺乏应变的弹性,致使每次经济调整时工业下滑快、复苏慢,自身的调节功能低。同时,轻工商品需要大量调入。

(4)主导产业优势不足,地位、作用有所下降。 各地区工业门类比较齐全,这一点常引起人们的自豪,但在许多的产业门类中,由于齐头并进,平衡发展,致使主导产业比重下降,左右经济形势、带动经济发展的能力随之降低。这一点,在沈阳、大连地区表现尤为突出。

(5)传统工业比重大,优势下降,新兴工业发展缓慢。 辽宁的冶金工业、机电工业曾是全国的排头兵,目前各地区仍占很大比重,但由于长期以来缺乏应有的改造和更新,原有的优势正在逐渐削弱,拉大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电子、化工等新兴工业在多数地区比重很小且发育缓慢,尚未形成带动传统工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6)社会生产组织形式不够先进。在各地区内部, 存在着规模不经济的现象,同样存在着“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组织方式。

(7)各地区的工业所有制结构也颇为相近。1996年, 辽宁国有工业产值占50.3%,集体工业占29.3%,其他工业占20.4%,这种比重在沈阳、大连、鞍山、抚顺、本溪都十分相似,非国有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慢于东南沿海地区。

四、存量刚性特征

应当申明,在任何一种经济体制下,工业行业的资产存量都需要一定的刚性。就是说,在一定时期内,行业或企业生产能力一经形成,都有相对稳定性,并固定在一定空间领域内,对于重新组合,都有一定的障碍和限制。这是由于:(1)资源之间互相替代有局限性;(2)对存量的任何调整都不可避免地带来费用损失、生产损失和时滞;(3 )由于各行业技术经济特点的不同,使得工业结构存量刚性增大。

然而,40多年来辽宁工业结构的刚性特征,并非主要由于上述三个方面的原因,而是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决定性影响,使得辽宁省及全国工业结构刚性水平远远高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这种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长时期的“条块分割”、“地方割据”,行业间由于所属部门不同,“老死不相往来”,企业之间直接的存量变动和经济往来由于缺乏自主权和受到地区或部门的行政制约,因而往往陷于停顿。从建国一直到70年代末,辽宁的工业结构存量变动只是在极为特殊的情况下出现,例如在经济低速运转、总量压缩的经济调整时期,感到结构性矛盾突出而无法承受时,才强制性地用行政性手段“关、停、并、转”,使存量结构有一定变动。但这种调整也主要是总量调整,要下就整个行业一起下,而结构性调整则十分有限,产业之间的存量流动微乎其微。这从每次调整后,工业结构并无太大变化可以明显地看得出来,例如1957年同1965年相比,辽宁工业中5 个主要行业各自的产值在全省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以及5个行业的位序几乎没有变化。

第一次大调整前后的辽宁工业结构

行业机械 冶金 化工 纺织 食品

位序 %

位序 %

位序 % 位序 % 位序 % 位序

1957 23.7 ② 26.1 ①

8.9 ③

8.4 ④

7.5 ⑤

1965 23.6 ② 26.2 ①

10.6 ③

6.5 ④

5.1 ⑤

资料来源:《辽宁经济统计年鉴》1981年。

80年代以来,辽宁工业结构存量变动有了一些进展,例如轻工业在全部工业中比重的上升,石油工业比重的上升,冶金工业比重的下降。但这种升降并非全都是存量变动的结果,更多的是由于增量变动的拉动。辽宁工业结构存量流动明显慢于东南沿海省区,受不同行业利润率差别的影响,这些省区跨行业的兼并、联合显著多于辽宁。究其原因,还是传统体制的巨大惯性,以及国有企业的比重大,受到的掣肘多。1996年同1985年相比,辽宁工业结构亦无多大变化。

1985-1996年辽宁工业结构变化

行业机械冶金化工 纺织食品石油

位序 %

位序 % 位序 % 位序 % 位序 % 位序 % 位序

1985 25.2 ① 16.4 ② 9.0 ① 7.2 ⑤

6.8 ⑥

9.3 ③

1990 22.1 ① 19.1 ② 10.8 ③ 6.7 ⑥

6.8 ⑤

7.5 ④

1996 23.5 ① 16.5 ② 9.0 ① 4.9 ⑥

7.0 ⑤

10.8 ③

资料来源:《辽宁经济统计年鉴》1997年。

生产要素从边际生产率低的部门向高的部门转移,将引起产业结构的演变,并对提高社会生产率有巨大的影响。高水平的、长期的存量刚性无疑妨碍了结构优化,也不能保证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当各行业生产率存在巨大差异时,高生产率部门得不到加强,低生产率部门得不到限制和萎缩,就会在总体上影响工业生产率的提高,目前的辽宁正在处于这种状态之中。由于建国后长达40年的存量刚性化,我国在80—90年代工业内行业间存在巨大生产率差异,东南沿海省区抓住这一契机,迅即压缩低生产率行业,大举转向高生产率行业的开发,因而获得巨大的先行利益。当这种结构变化所带来的效益逐步减弱,则各行业之间相差悬殊的生产率和利润率趋向平均化。如果辽宁不能及早按效率要求大幅度调整工业存量结构,势必陷于反复被动的恶性循环之中。

五、工业组织结构的封闭性特征

我国产业结构的形成和演变,改革开放以前在相当大程度上是在封闭的环境里进行的。这种封闭格局,一方面与我国在不同时期所处的国际政治环境有关,另一方面同我国传统的产品经济体制相联系。封闭环境一旦形成,结构演变就遇到强烈的阻滞因素,呈现出超稳态状况。

这里重点分析辽宁工业组织结构的封闭性特征,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生产要素在企业间的不流动。关于不流动的表现,我们不必过多描述。第二,企业的生产专业化水平低下,企业间缺乏生产技术协作。在辽宁工业结构中,机械工业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机械工业是适宜于组织专业化协作生产的行业,这是由机械产品工艺过程的分阶段性和产品的可组合特点所决定的。然而辽宁机械行业专业化协作水平却很低,在典型的机械工业企业里,有着一应俱全的车间,绝大部分工艺阶段和零部件由企业自己完成,外协件和外协工艺比重很低,例如1978年,沈阳市机械工业外协件产值仅占全部零部件产值的30%,而日本丰田车的外协件产值比重高达80%。这使得辽宁机械工业企业投资庞大,但生产效率低下,尽管进入80年代在沈阳铁西区等大型工业区进行过以专业化协作生产为重点的整体改组,专业化协作水平有一定提高,但仍不够理想。第三,企业办“社会”,辅助生产和服务生产社会化水平低下。许多企业是社会的缩影,“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如此企业,很容易人满为患,不仅效率低下,而且难以展开管理、协调工作,难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兼顾各方面的利益。我们的工厂不是真正的生产企业,它有太庞杂的人员组织和太多的生产以外的目标,因而妨碍了工厂对效率和效益的追求。

六、超前转换特征

中国在工业结构演变过程中,存在着超前转换的特征。即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时期,追求较高水平的产业结构形态。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三次超前转换:(1)50年代开始的重工业化趋势的超前转换。(2)60年代后期开始到第四个五年计划时期,以农业机械化为重点的高加工度化趋势的超前转换。(3)80 年代中叶开始的耐用消费品工业超高速发展的超前转换。

辽宁工业结构在上述大环境的制约下,有更明显的超前转换特征。见下表:

辽宁轻重工业结构的变化(霍夫曼系数表)

年份 1949 1952 1957 1962 1965 1970 1971 1975

系数 1.53 0.73 0.36 0.14 0.35 0.32 0.30 0.36

年份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5 1986 1987

系数 0.36 0.38 0.48 0.60 0.55 0.47 0.48 0.52

年份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系数 0.49 1.48 0.47 0.40 0.38 0.34 0.39 0.38

资料来源:《辽宁经济统计年鉴》1983、1988 年; 《辽宁统计年鉴》1997年。

从上表可以清晰地看到,在辽宁工业结构变化中,不仅存在三次超前转换, 而且超前转换的时间和深度都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从建国到1957年,我国霍夫曼系数一直大于1,而辽宁早在1952年就降到了0.73;从三次超前转换的超前度看,辽宁超前转换的深度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三次超前转换结束之后的轻工业反弹来看,辽宁的反弹强度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例如,我国第一次反弹的强度比是0.50:(1960 年)1.07(1965年),第二次是0.75(1972年):1.06(1981年):第三次是0.88(1985年):0.975(1990年), 而辽宁分别是0.41:0.35、0.30∶0.60、0.47∶0.47。建国以来到现在,辽宁的霍夫曼系数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0%—50%,差别最大的年份低67%(1965年)。如果按照霍夫曼工业化阶段指标考核,辽宁工业早已进入了工业化的最后阶段。

辽宁工业结构的超前转换,为全国的工业化进程做出了突出贡献,也为自己建立了庞大的重化工业体系。但是,这种超前转换是建立在巨大的资源投入的基础之上的。加工工业的“虚胖”及其同电力、原料等基础工业的失衡,加重了90年代结构调整的负担;更为致命的是,长期以来,大面积的重化工业企业未能得到技术改造,其设备的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技术水平不能满足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需求,于是许多省份转向国外购买技术装备,辽宁工业要靠自身力量装备自己是杯水车薪,靠中央政府也是捉襟见肘。

七、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发展相对滞后特征

改革开放以前,辽宁工业总产值和上海工业总产值并列中国双雄,尤其重工业的产值全国第一,有“辽老大”之称,许多重要产品产量如铁、钢、钢材、十种有色金属、原油加工、纯碱均占全国总量的20%以上,机床产量在50—70年代占全国总产量的20%以上,进入70年代有很大下降,但仍占全国产量的10%。改革开放以来,辽宁工业总产值及主要产品产量,无论是绝对量占全国比重还是增长速度,均表现出无奈的下滑和发展滞后的特征,而且到目前为止这种势头仍未得到有效的扼制。

工业总产值占全国比重 单位:%

年份 1952 1957 1962 1965 1970 1975 1978 1980

比重 13.0 16.6 11.3 12.3 12.6 11.5 10.3 11.0

年份 1985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比重 9.8

8.8

8.7

8.0

7.0

6.1

5.3

5.3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7年,第413页;《辽宁统计年鉴》1997年,第233页。

1978年来辽宁工业在全国的地位不断下降,1996年其产值份额仅占全国的5.3%,而上海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6.8%,江苏省为12.3%,浙江为6.3%,山东为9.2%,广东为11.6%。这些省区的工业总产值都超过了辽宁,而且江苏、广东的工业总产值是辽宁的一倍以上,它们已经成为中国新的工业基地。而在1978年,江苏省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9.2%,广东省仅占4.7%,都落后于辽宁。

当分析到辽宁工业发展相对滞后的原因时,人们总会提到体制、观念等方面,但我这里要分析的是结构方面的原因。首先分析所有制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1995年,中国国有企业工业增长率为7.2%, 集体企业工业增长率为15.8%,其他类型企业工业增长率为19%,可见,非国有工业的增长在中国工业增长中起着支撑作用。从绝对值看,非国有企业对工业总产值的贡献在1994年已经超过了国有企业,前者占50.9%,后者占49.4%。事实表明,哪一个地区非国有经济发展很快,哪一个地区的经济整体上增长就快。辽宁省在1994年工业总产值中,国有工业的比重为54.4%,集体工业的比重为28.2%,乡镇工业的比重为33%,非公有经济的比重为17.4%,这种所有制结构与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相比有着明显的差异,在国有工业增长十分缓慢的作用下,辽宁工业发展的滞后和位次后移也就成为必然。其次,让我们分析一下工业部门结构对辽宁工业增长的影响。1995年,中国工业增长率为14%,其中轻工业增长16.7%,重工业增长12%,可见轻工业增长明显快于重工业增长,这就决定了那些轻型结构的省区,其工业增长速度要快一些。1996年,全国轻重工业比重为43∶57,江苏省的轻重工业比重为49∶51,山东为51∶49,浙江为53∶47,广东为51∶49,上海为42∶58,而辽宁是27∶73。最后,分析工业行业结构对辽宁工业增长的影响。80年代末期以来,东部地区的山东、江苏、浙江、上海、广东,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电气、机械与器材制造、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等高加工度和耐用消费品产业的发展上捷足先登,发展水平不仅比中、西部明显高出一个档次,也高出东部其他省份许多。1978年,广东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5.1%;工业产值占全国的4.73%,而到1994年, 广东省的国内生产总值上升到全国的9.42%,工业产值占全国的9.57%,其中制造业占全国的10.65 %。而在辽宁,尽管有着比广东等省份厚实得多的机械工业基础,但由于种种原因,不仅未能在该领域捷足先登,而且把越来越多的地盘拱手相让。

八、辽宁工业结构演进方向预测

根据辽宁工业结构的演进轨迹,我们对辽宁2010年的工业结构演进方向作如下预测:

(1)非国有工业资产和产值将占有60%以上的份额, 国有工业占有不足40%的份额,但后者仍将占据辽宁工业的制高点,在企业规模、技术水平等方面处于辽宁工业的中坚地位。

(2)重工业仍将占有60%以上的比重,在重工业内部, 重点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通过技术引进等方式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重点产品初步实现替代进口。辽宁重工业在初步完成自身的装备之后,开始重新扮演装备中国的角色。

(3)“四大支柱产业”的工业增加值比重由41%提高到65%。

(4)技术密集型产业将会以30%的速度增长,其产值由目前的8%提高到15%左右。与此相联系,辽宁的资源依赖性工业产值将由76%下降到60%。

(5 )企业生产专业化水平低下和企业办社会问题将得到基本解决,机械工业的外协件产值将由30%提高到50%以上,企业之间将建立起相对固定和相对紧密的生产协作关系。

到2010年,市场机制将替代政府成为推进产业结构转换的基本力量。各产业、各企业主要根据市场需求自觉寻求进退,存量资源的流动更加顺畅,产业结构转换的能力更加强劲。随着工业结构的升级,辽宁工业将走出低谷,作为中国经济大省的地位将稳步回升。

标签:;  ;  ;  ;  ;  ;  

辽宁产业结构演变特征与方向研究_工业总产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