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胸蛙生态圈养技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态论文,技术论文,棘胸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棘胸蛙俗名石顿、石磷、骨栋,其头部扁宽而短,吻端呈半圆状,四肢较粗大,后肢指端膨大呈圆球状,关节下瘤发达,趾间全蹼,四肢和背部的皮肤为深棕色并明显粗糙,背部长有疣,疣上有小黑刺,雄蛙连胸部也有黑刺,故得名棘胸蛙。
棘胸蛙多分布于海拔1000~
1200m的背阴山涧溪谷的水坑或有瀑布的石洞、水潭附近。喜栖息于树林郁闭、清静、阴凉、潮湿、气温低、水质清澈、水浅流缓、沙砾底质、水草丛生的山涧溪谷地方。棘胸蛙一般昼伏夜出,白天隐居石洞中,洞口有屏障,夜晚则蹲在岩石上或伏于水草丛中,进行觅饵寻食,稍遇干扰即跃入水中潜躲于洞中。棘胸蛙有群居习性,曾发现30多只同居一洞的现象。棘胸蛙后腿有力,跳跃力强,跃远1m多,跃离50~80cm。野生棘胸蛙主要摄食幼小昆虫、小虾蟹等动物性活饵料。棘胸蛙对水温变化十分敏感,当水温降到15℃时就潜入洞中冬眠,直到翌年清明过后气温回升到18℃以上才开始复苏进行正常的觅食、生长、繁育。其最适生长水温为22℃~28℃,超过30℃时又要进行夏眠,水温高达36℃时会出现大批量死亡。
由于人们的大量滥捕,近年来野生资源濒临灭绝。因此,目前市场上不但供不应求,而且身价百倍,价格飙升。所以发展棘胸蛙人工养殖前景十分看好。按照养殖模式,
目前人工养殖的主要方法有生态圈养法和人工养殖法。本文就棘胸蛙生态圈养技术介绍如下。
一、场地选择:
可在海拔600~800m的背阴山谷中,选择水源常年不断、水质清澈、流速缓慢、无污染的山涧溪谷,谷地斜度平缓,周围阔叶林多,溪边水草丛生、阴凉潮湿的地点,最好此地已有野生棘胸蛙分布。
二、场地修建:
在选择的场地内用砖或木板修筑高1.5~2m的防逃、防敌害围墙,围墙与溪流交接处应留有相应的进、出水涵洞和防洪涵洞,每个涵洞均安装有用密网眼钢丝做成的拦蛙网。圈养范围不要太大,一般以500~1000m2为宜。圈围的场地要顺溪谷的水流方向呈长带形为好。在围墙内,选择阴凉的溪水边,根据地形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建造产卵池、孵化池、蝌蚪池、幼蛙池和成蛙池。
三、蛙种投放:
1、放养前的准备工作:场地修建后,要在围墙内进行一次清整除害,杀灭蛇、鼠等天敌,各水池及围墙内的所有旱地应在投放蛙种前10天左右用生石灰或漂白粉进行杀菌、消毒。
2、投放蛙种:包括幼蛙和亲蛙的投放。幼蛙:每m2幼蛙池可放养个体大小一致、脱尾变态后的幼蛙30~50只;亲蛙:在4月中旬,选用性成熟悉、个体重100g以上、体质健壮、无病无残的野生成蛙作为亲本,雌雄放养比例为1∶1。放养数量视亲蛙来源和投资能力而定。雌雄亲蛙主要开外形区别如下表:
3、蛙体消毒:不管是投放幼蛙还是亲蛙,投放时均应进行蛙体清毒,消毒方法:用3%~4%的食盐水浸泡10分钟;0.7ppm的硫酸铜浸泡10分钟。其中以食盐水溶液浸泡最为安全、有效。
四、日常管理:
1、注意防逃:要经常巡视、维护围墙的牢固,如有破损、倒榻要及时加固、维修,坚决杜绝逃蛙事故的发生。
2、预防天敌侵害:要经常捕杀蛇、鼠,及时驱逐翠鸟、老鹰、乌鸦、水獭等飞禽走兽,预防各种天敌的侵袭。
3、辅投饵料:生态圈养棘胸蛙,主要靠安装黑光灯引诱昆虫,为棘胸蛙提供天然活动饵料,但放养数量多时,往往饵料不足,应在场内培养蚯蚓(大平2号)、蝇蛆、黄粉虫等辅助性活饵,适时进行人工辅投,确保棘胸蛙吃匀、吃好。
4、水质管理:要确保溪水清新无污染、长年不断流,场地终年潮湿阴凉。
五、病害防治:
棘胸蛙抗病力很强,一般不发病,但偶有囊肿病和烂掌病发生。
1、囊肿病:蛙体皮下被寄生虫寄生后,并发继发性细菌感染,从而形成大豆般大小的肿瘤,严重时可造成病蛙死亡。用20ppm硫酸铜溶液浸泡蛙体,每天1次,每次5分钟,连续2~3天,可很快痊愈。
2、烂掌病:主要是由于场地不清洁引起蛙掌炎症、溃疡、化脓所致。只要及时清除场地内和池中的淤泥,铺上干净河沙或小石子并定期泼洒生石灰或漂白粉进行杀菌、消毒,就不会发生此病。
联系电话:027-87812348
标签:棘胸蛙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