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汉沽医院 300480)
【关键词】脑出血;并发症;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45(2016)-08-041-01
脑出血患者多见于高血压、动脉硬化、颅脑外伤和脑血管畸形的患者,由于本病发病突然,病情危重,随时有生命危险。因此,初发时需绝对卧床休息[1]。发病后病人多伴有偏瘫,极易发生便秘、压疮、坠积性肺炎、泌尿系感染及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在临床护理中如何降低病人的并发症、缩短病人的住院时间是护理工作者多年来一直研究的课题。在某种程度上,护理工作的成败决定着病情的预后效果。我们通过对病人进行适时的、恰当的护理干预,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05年2月—2009年2月收入院的172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85例,男58例;女27例,年龄62.3岁±18.4岁,发病lh~l0h入院。对照组87例,男50例,女37例,年龄59.5岁±16.4岁,发病1 h~8 h入院。所有病人均为首次发病,根据病人的症状及体征,通过头颅CT确诊为脑出血病人。排除标准:入院时已有意识障碍及危重病人。两组病人在年龄、性别、病情、文化程度、治疗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既往病史:既往有高血压128例,其中间断服药68例,长期用高血压药52例,从未服药8例,有糖尿病史26例,18例从未测过血压。
1.2观察组护理干预方法 ①选择责任护士:护龄在5年以上,责任心强,有工作经验,善于沟通与交流者为责任护士。责任护士分管病人。②实施系统性健康教育:运用护理程序对病人进行评估,制订教育计划,确定教育内容。教育内容包括:脑出血基础知识,饮食原则及并发症(包括便秘、压疮、坠积性肺炎、下肢静脉血栓等)的预防措施及重要性。由责任护士对病人和家属讲解有关知识,并解答病人及家属提出的相关问题。③语言训练:根据病人失语程度,由责任护士与主管医生一起制订病人语言功能训练计划,然后逐一实施。④便秘的预防:由责任护士讲解有关预防和解除便秘的知识,示教预防便秘的腹部按摩方法。⑤瘫痪肢体的功能锻炼。由责任护士制订瘫痪肢体主动锻炼及被动锻炼计划,并进行示教,帮助病人完成每天的功能锻炼计划。⑥日常生活能力技巧训练。由责任护士讲解和示教日常生活能力技巧,如喝水、进食、使用便盆、翻身、有效叩背等。⑦其他辅助护理方式。发放健康教育资料及卡片,内容通俗易懂,病人和家属自愿阅读。
1.3对照组护理干预方法 对照组采用随机性健康教育,即护士按常规对脑出血不同时期可能出现的问题予以指导。
1.4评价标准 便秘的判断按《基础护理学》标准[1];压疮按《护理学基础》标准[2];下肢静脉血栓按多普勒超声或深静脉造影检查确定;坠积性肺炎按典型临床表现、体征及胸透结果确定。
2 结果
观察组无压疮。坠积性肺炎、下肢静脉血栓、便秘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对照组也较观察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脑出血的护理工作是细致而繁重的,关系到患者的生存。护理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熟练过硬的技术,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生命体征的观察。精心护理,预防并发症,促进机体功能恢复,对提高脑出血患者治愈率和减少病残率具有重要意义。
脑出血急性期病人需绝对卧床休息,因其活动减少,肠蠕动减慢,食欲降低,饮食结构改变,极易出现便秘;由于病人绝对卧床,痰液易积聚,支气管纤毛运动减慢,痰不易咳出致坠积性肺炎;由于病人肢体瘫痪,肌肉收缩无力,静脉回流失去主要动力,加之该病应用脱水药物,造成血液黏滞度增高,易形成血栓。由于出血的部位不同,出血量不同,病人可出现失语症。
责任护士通过全面评估病人,制订出系统的、科学的个体化护理计划,并进行有计划、有目的、循序渐进的护理干预。对重点问题反复指导,加之书面材料随时阅读,病人易于理解、接受。通过系统性护理干预,调动了病人及家属的积极性,提高了病人及家属对治疗、护理的依从性,加强了病人的自我保健意识,积极主动协助护士做好翻身、叩背、肢体活动、按摩、语言训练、腹部按摩、调整饮食等,从而密切了护患关系,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避免或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3]。而随机性护理内容相对随意、零散,缺乏系统性,不利于病人及家属的理解记忆。
参考文献:
[1]陈维英.基础护理学[M].第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45.
[2]丁言雯.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18.1 19.
[3]陈立琴,韩英霞,闫洪泉.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病人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研究,2008,22(12B):32289..322
论文作者:李铁娟
论文发表刊物:《中华高血压杂志(综合临床)》2016年8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2/9
标签:病人论文; 脑出血论文; 护士论文; 并发症论文; 责任论文; 家属论文; 下肢论文; 《中华高血压杂志(综合临床)》2016年8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