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企制胜未来的三驾马车
文/邹文杰
产业的崛起,要么来自内部的突破,要么来自外部的压迫。这对于正处在加速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中国经济来说,无疑是最真实的写照,也是当前各行各业首当其冲的变革重任。2019年7月初在大连举行的第十三届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国家领导人再次深刻阐述了中国关于经济全球化的立场和主张,并向世界宣示,中国将坚定不移地推动全方位对外开放,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凭借这一坚定的决心,在给各国加速合作吃下“定心丸”的同时,也进一步坚定了中国乳业跟随“一带一路”倡议走出去的信心。
有些一词多译可以根据语境具体化词义,如“主债权”的两个译名“the principal creditor’s right”和“the principal claim”。claim含义很宽泛,除债权外,还有请求、主张的含义,在此就可以根据语境将其具体化。
从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进奶业振兴保障乳品质量安全的意见》,到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联合制定的《国产婴幼儿配方乳粉提升行动方案》,再到中国乳协联合20家乳企共同发布的《乳制品企业共同推进行业高质量发展宣言》,“增强我国乳制品产业竞争力”已成为当前国家、行业、企业的共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大背景下,中国乳业龙头企业不断引进全球的人才、技术、资源,科学的资源配置能力和敏锐的全球洞察力也逐步显现。换言之,中国市场作为全球消费最活跃的市场,国际化既是中国乳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整个行业新增长点的强大驱动力。站在高质量发展的十字路口,中国乳企如何获得高质量发展的硬核动能,资源、创新、市场将是制胜未来的三驾马车。
整合全球资源,把基础打牢
世界奶源地区分布显著不平衡,全球原奶产量最大的26国原奶产量占全球原奶产量的76%。虽然中国是世界产奶大国,但相对于乳业发达地区,在漫长的产业链中,只在数量上占据优势,在整体质量上与其他产奶大国还是相距甚远。2018年国家统计局官网公开数据显示,从奶牛存栏、单产和牧场规模来比较,按照国际口径中国奶牛存栏434万头,略高于德国存栏419万头,平均单产7吨,在全球主要奶业国家中排行第七。数据分析指出,我国奶牛场的平均存栏规模11头,远低于奶业发达国家的水平。而实际上,根据尼尔森研究数据显示,中国液态奶市场在2014—2021年进入新周期,期间复合年均增长率预计为6.7%。2018年,伊利更是以17%的市场增幅高增长领跑中国乳业发展,远超蒙牛及其他中小乳企。
很显然,中国乳业相对薄弱的产业基础,在政策推动下短期内无法实现结构转型。这就难以持续支撑起行业的稳定增长,也难以为保持高速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加强产业链上游牧场、奶源的拓展,把基础打牢就成为乳企的重要布局。事实上,国内乳企对此高度重视,持续加速拓展奶源建设。2018年年底,蒙牛以3.034亿的价格收购了连年亏损的圣牧高科51%的股份,可以说这是国内资源的重要布局。而行业龙头伊利则更胜一筹,在保持国内奶源规模化、标准化领先的同时,沿着全球黄金奶源带,相继在亚洲、大洋洲、美洲等地进行了前瞻性布局。2019年3月,伊利再次发布重磅消息,收购新西兰第二大乳业合作社Westland。据了解,Westland原奶供应量占新西兰原奶供应总量约4%,这将为伊利服务全球消费者带来稳定的优质奶源供应。整合产业发展成熟的世界黄金奶源地,对于中国乳企来说,意味着更为丰富的优质资源,更有利于大展拳脚。
夯实全球创新,把产品做好
学生在中学阶段,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但是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自控能力较弱,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忽略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缺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忽视了对课堂教学气氛的渲染,学生对语文课堂学习的兴趣不高,降低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近年来,国内各大乳企也高度重视创新,持续加大研发的投入。就拿伊利来说,年报显示2018年全年伊利的研发总投入就达到4.269亿元,同比增长104%。对比乳业同行2018年的研发总投入,蒙牛为1.59亿元,不足伊利半数;新希望乳业为0.65亿元,排在第三位;随后的光明则为0.585亿元,三元为0.287亿元;其余乳企均不超过1000万元。此外,伊利还积极整合国内外顶尖资源,构建多个领先的技术研发和产学研合作平台,不断整合全球的人才、技术等智力资源,打造“全球智慧链”。如伊利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新西兰林肯大学以及美国顶尖高校、科研院所和机构开展全方位合作。未来,任何一家中国乳企走出国门,都要迎合不同国家、地区的消费者需求,以创新推动创造消费者极致满意,方能强化全球消费者的品牌好感度。
快速革新的消费理念,社会主流消费群体的迭代,让乳制品升级愈发迅猛。在收入水平、消费观念、市场需求、基础建设等各方面的条件不断提高和推动下,大众对乳制品的功能性要求也越来越多元化,高品质、高附加值、高营养的需求日益突出。同时,因地域、文化差异,不同年龄段、不同身体特征的人群,对乳制品有明显偏好。这不仅让乳制品质量和种类受到消费者的广泛关注,也带动了各种口味、各种定位的乳制品新品涌入各类细分市场。面对新消费浪潮,产品是满足需求的根本,而创新是做好产品的核心。目前,国内乳制品市场格局基本定型,巨头全面领跑,其余乳企持续跟进。短期内,品牌层面的竞争毫无胜算,唯有在创新产品领域才有可能侥幸略胜一筹。
开拓全球市场,把销售做宽
中国是全球第二大市场,经济增速放缓给企业带来了严峻考验。人口红利的弱化,缩小了用户规模总量;政策红利的降低,加速了市场竞争势态。不仅如此,物质极大丰富,促使整个销售市场过度饱和,由新生人口、城镇化带来的存量市场空间不足。中国乳业亦是如此,进入中国市场的国际品牌越来越多,使得整个行业竞争持续升温。尽管二胎政策开放,短暂性刺激了奶粉市场的增长,但新生儿出生率过低,也让整个行业看到了天花板。面对拥挤的本土市场,外援式扩张是乳企保持高速增长的必由之路。因此,加速全球市场的开拓,把销售范围做宽,是乳企再造新增长点的有效途径。
乳业发达国家,市场体系完善,消费水平稳定,新兴品牌进入难度大。但乳业欠发达地区,还存在较大的潜在需求增量,市场发展空间大。对于中国乳企而言,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东南亚就是最好的目标市场。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东南亚继中国、印度之后,成为全球新兴蓝海市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地区。目前,东南亚人口规模已达6.3亿,占世界总人口的8.6%。国际权威机构统计预测,就东南亚地区6个主要市场而言,2015—2030年间,总体的消费支出将从1.336万亿美元增长到2.758万亿美元。时至今日,东南亚人民也深受中国技术文化影响,对中国产品认可度普遍很高。2018年,蒙牛在印尼投建的优益C工厂开业;而同一年,伊利在东南亚连下两城,先是Joyday冰淇淋印尼上市,再是收购泰国本土最大的冰淇淋企业Chomthana。像伊利凭借产业链综合优势以及品牌全球影响力,将为当地企业提高强大背书。
在新的历史机遇下,中国乳企要持续深化高质量发展,借力全球、拓展战略布局,能够成功对接全球资源、创新及市场。这不仅能够为全球消费者提供更多高品质产品和服务,也将持续强化企业的全球核心竞争力。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备受关注,毕业生递增,市场趋于饱和,就“用工荒,就业难”的尴尬局面:一方面部分企业找不到自身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毕业生又认为找不到自己理想的工作,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学生职业素养的缺失,在很多方面不能满足企业需求,基于此,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成为高校育人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