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的抗裂影响因素及理论分析

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的抗裂影响因素及理论分析

郑翥鹏[1]2002年在《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的抗裂影响因素及理论分析》文中提出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广泛应用已取得了显着的技术、经济和社会效益,但是它的早期收缩开裂现象严重也已成为社会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本文初步探讨了高强高性能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相比在裂缝成因和开裂机理上的差异,通过圆环法和平板法试验,初步研究分析其易于开裂的主要影响因素,从材料配比的优化上提出了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抗裂性能的改善措施。然后针对收缩开裂的本质因素即混凝土内部的温度梯度和湿度梯度,进一步从理论上分析了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早期温湿度场随龄期发展的分布情况,分析温湿度变化与收缩变形的关系,建立了相应的计算模型,并且采用有限元和有限差分方法编制叁维仿真系统软件3C3D(Concrete Cracking Control 3D),通过与已知数据的对比分析,验证了该模型的可靠性和实用性。最后运用该软件分析在外界温湿度变化以及不同养护条件下,混凝土内部的温湿度变化规律及其由此引起的温度应力和湿度应力,为从施工养护方法上改善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抗裂性能提供参考。 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胶结料总量和砂率的增大,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收缩开裂趋于严重;在水胶比较低的情况下,用水量的稍微差别对混凝土的强度和抗裂性能都具有很大的影响;掺入粉煤灰对抗裂有所改善,但是其掺量对抗裂的影响并不是呈定向规律,而是存在着最优掺量;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裂缝主要发生在早期(1d前),若在浇注后2个小时再次抹面可以很好地改善其抗裂性能。混凝土表面温度随外界温度波动而波动,但内部的导温性能很差,所以在外界温度骤降时将引起很大的温度梯度,从而在厚度方向上拉应力发展很快,这极易引起全断面拉应力发生。混凝土湿度变化主要集中于较薄的表层混凝土内,内部湿度场变化极微,这种湿度发展变化的不均衡使得表层混凝土内产生较大的收缩应力,将直接导致裂缝的产生。混凝土浇注完后对表面进行覆盖或浇水养护,可以很大程度上地减少外界温湿度变化对混凝土内部的影响,减小了混凝土的收缩应力,从而降低混凝土开裂的可能性。

车顺利[2]2008年在《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梁的基本性能及设计计算理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型钢混凝土结构是继混凝土结构、钢结构之后,建筑结构形式发展的又一次进步,其优越的受力性能、良好的经济效益逐渐被人们认识和发掘,但目前由于对其相关研究和认识仍存在不足,许多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分析。只有不断深化结构设计理论,结合材料和工艺的改进不断完善结构自身形式,才能促进型钢混凝土结构进一步发展,保持该结构形式推广和创新的可持续性。为了研究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梁的基本性能及设计计算理论,本文主要完成了以下研究内容:(1)从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梁构件的组成材料入手,分析了钢材性能、型钢截面形式等因素对组合构件性能的影响,着重探讨了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材料的相关问题,包括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制目标和技术路线、材料的微细观结构特点和相互间作用性能、原材料选择原则、材料损伤概率等,得出了适用于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强度等级为C70~C100的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制方法和配合比,分析了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相关性能,推导和建立了混凝土材料的损伤本构关系。(2)结合型钢混凝土粘结滑移试验研究,探讨了型钢与混凝土粘结作用机理和影响二者粘结性能的主要因素,指出在组合构件受力过程中型钢与混凝土界面有可能成为构件破坏的薄弱区,引发构件的不同破坏模式。基于型钢混凝土粘结损伤模型,推导和建立了型钢与混凝土的粘结损伤本构关系。(3)通过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梁的静力试验,研究了不同影响因素(如:混凝土强度等级、剪跨比、加载方式、配钢率及型钢混凝土界面间剪切连接方式等)对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梁构件破坏机理和受力性能的影响;分析了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梁构件的破坏形态、承载力、变形等相关性能。(4)基于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本文试验研究,对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梁构件正截面承载能力、斜截面承载能力、刚度/变形、裂缝等相关计算方法进行了详细分析,建立了考虑型钢与混凝土剪切面性能的设计计算公式,同时给出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梁的构造和施工建议。(5)借助非线性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构件进行数值模拟,通过构件截面单元的合理划分和选用,建立了型钢混凝土梁构件的有限元分析方法。(6)结合一系列的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对型钢混凝土梁构件的优化设计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提出了模型优化和概念优化的双重优化方法。文中基于材料、分析方法和试验方法的创新,建立了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梁构件的系统分析设计方法,研究涉及构件组成材料选择、材料间相互作用机理、相关承载力的计算、非线性分析以及构件优化等问题,对每一环节涉及的相关问题展开分析和讨论,为实现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梁构件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为该结构形式的应用和发展奠定基础。

曾磊[3]2008年在《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框架节点抗震性能及设计计算理论研究》文中认为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结构作为高技术混凝土材料和新型结构体系的有机结合,具有优良抗震性能和耐久性能。本文针对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框架节点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概括如下:(1)从提高结构耐久性及改善型钢与混凝土之间粘结性能的角度研制了适用于型钢混凝土结构的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深入分析了混凝土高强高性能化的技术途径,进行了大量的混凝土配合比试验,并基于型钢混凝土粘结滑移理论,以混凝土经济成本和混凝土与型钢的协同工作能力为目标函数,进行了非线性多目标混凝土配合比优化设计。对所研制的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拌合物性能、破坏特征及力学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综合已有研究成果确定了其应力应变本构模型,并对高强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及其试验方法进行了分析。(2)对于可能在工程结构中大规模使用的C60~C100强度等级的混凝土,进行了5榀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框架中节点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试验研究,试验参数考虑了混凝土强度和柱轴压比的变化。通过试验实测的荷载位移水平、应力分布及裂缝开展情况研究了节点的破坏过程、破坏机理、承载能力、延性及耗能性能,提出了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框架节点在低周反复水平荷载作用下的裂缝模式,探讨了混凝土强度和轴压比对节点受力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尽管节点核心区最终发生剪切破坏,各试件仍然具有良好的延性和耗能能力,说明该类节点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3)根据试验所得的滞回曲线和骨架曲线,分析节点的滞回规律及恢复力特性,提出了适合于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框架节点的恢复力模型,为节点抗震性能研究和非线性地震反应时程分析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根据不同荷载水平下的变形和滞回耗能性能,对节点试件的损伤性能进行了分析比较,确定影响节点损伤的因素,对试验框架节点的损伤指数进行了分析计算,并对试验研究结果进行了损伤量化,提出了适合于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框架节点的基于变形和累积耗能非线性组合的地震损伤模型。(4)采用分离式叁维实体模型,考虑各种材料的非线性及型钢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滑移,对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框架节点试件进行了有限元分析;通过合理的单元选取及网格划分,较为精确地分析了节点在单调和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受力性能,特别是节点核心区应变分布,以弥补试验研究中无法直观了解细部受力情况的缺陷。将有限元分析结果与试验研究进行了对比验证,并考察了混凝土强度和轴压比对节点受力性能的影响。通过有限元模型参数的调整进行了数值模拟,定量分析了高强度混凝土脆性对节点抗剪承载能力的影响。(5)基于试验研究和有限元分析结果,进行了节点核心区受力及传力机理分析,确定了节点抗剪的各组成部分,并定量分析了各部分在不同受力阶段对节点抗剪能力的贡献。确定了节点抗剪计算中混凝土强度影响系数,以考虑高强度等级混凝土脆性对抗剪能力的影响,提出了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框架节点抗裂、抗剪承载能力计算公式,公式中考虑了混凝土脆性和轴压比对节点承载能力的影响。

邓国专[4]2008年在《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结构力学性能及抗震设计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SRHPC)组合结构是型钢与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有机结合的新型结构形式,该结构能满足现代建筑对结构形式越来越高的要求。目前国内外对高强高性能混凝土配筋结构的研究属于起步阶段,本文系统地进行SRHPC材料和结构的试验研究和计算分析,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立足于地方材料的选择和常规生产工艺,通过配合比参数的优选,研制了适用于型钢混凝土结构的高强高性能混凝土(HSHPC),对其制备过程和强度指标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基于对混凝土拌合物形成过程的细观认识,对减水剂减水机理提出了润滑隔离的解释。根据试验研究和SRHPC结构构件的配箍形式,修正了现有HSHPC本构关系以满足SRHPC组合结构计算分析。2.完成了32榀试件五类形式的对比试验,系统地研究了型钢与混凝土(HSHPC和普通混凝土)之间的粘结性能;从粘结面的物理构成和力学分析两个方面建立了粘结滑移机理,并给出了粘结力和相对滑移量之间的本构方程;对试件的破坏形态进行了分析,定义了3种破坏形态、建立了相应的判别准则,并且推导了型钢与混凝土之间粘结强度的数学表达式;给出了粘结应力在型钢横断面上的分布规律,提出了构成型钢与混凝土粘结应力叁部分之间的转化规律与量值的比例关系;研究了在推拉反复荷载作用下型钢与混凝土粘结性能的退化规律,并且给出了相应的粘结-滑移本构方程。基于现有试验资料,对HSHPC与钢筋粘结性能以及剪切连接件在HSHPC中的受力特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钢筋在HSHPC中锚固长度的计算公式,建立了SRHPC构件设计时最小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最低配箍率以及极限锚固长度的计算公式。3.对SRHPC组合结构非线性分析进行了理论解释,解决了SRHPC组合结构在有限元模拟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在细观层次上对型钢与混凝土组合材料的连接方式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型钢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滑移单元,并给出了单元刚度的取值。4.进行了一榀两跨叁层SRHPC框架结构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试验研究,基于现行规范,对框架试件和试验方案进行了细致的设计;描述了SRHPC框架结构在循环荷载作用下整体受力特性和梁柱构件的破坏形态;承载力、变形和延性分析得到了SRHPC框架结构具有承载力高和延性好的特点,刚度和耗能能力分析获得了SRHPC框架刚度退化平缓、耗能比系数高的特征,研究结果分析表明了SRHPC框架的抗震性能良好。对SRHPC框架结构试验进行了有限元模拟,计算值和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并且完成了20榀SRHPC框架结构的数值计算,在数值试验中,系统地研究了4个主要设计参数(轴压比、混凝土强度、型钢强度以及含钢量)对SRHPC框架结构整体受力性能的影响规律。5.基于试验研究,对SRHPC组合材料和结构的受力性能进行了综合评价,提出了相应的抗震设计建议。

施亮[5]2007年在《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梁受力性能试验研究与刚度裂缝理论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混凝土技术的不断发展,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结构具有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前景,其与型钢组成的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结构具有承载力高,抗震性能好,防火防腐性能优越的特点。本文通过对13榀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梁试件进行的静力试验,分析研究了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梁的刚度变形以及裂缝等问题。本文设计和完成了对13榀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梁在单调集中荷载或均布荷载作用下的静力试验,观察了试件从裂缝出现到完全破坏丧失承载能力全过程的试验现象,确定了试件开裂荷载、临界斜裂缝荷载和极限荷载等荷载值和纵筋应变、混凝土受压应变等应变值以及挠度值等。通过分析裂缝出现、发展的形态和混凝土、钢筋、型钢的应变情况,在现有型钢混凝土构件刚度研究的基础上,得到了适用于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梁的刚度计算公式,并求出了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梁在短期荷载作用下的挠度值,其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较好。依据对试验数据的回归分析,并参考国内外既有型钢混凝土梁的裂缝计算公式,提出了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梁在短期荷载作用下的最大裂缝宽度计算公式,其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较好。

彭春华[6]2008年在《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柱轴压比限值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文中指出大量震害表明,建筑物是否会倒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柱的性能。随着高层建筑和大跨结构的发展,柱承受的轴压力越来越大,柱不但需要很高的承载力而且需要较好的延性。型钢混凝土结构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种新型结构,具有承载力高、刚度大、延性好及抗震性能好的特点。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具有高强、高工作性能、高耐久性的特点。在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结构中配置型钢的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结构集型钢混凝土结构和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结构的优点于一身,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型钢和高强高性能混凝土两种材料的特点,避免其缺点。本文通过10榀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柱的低周反复加载试验,得到压、弯、剪共同作用下柱的破坏形态、滞回曲线、骨架曲线、耗能能力、延性、强度及刚度衰减规律。分析了剪跨比、混凝土强度和轴压比对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柱抗震性能的影响。型钢和混凝土之间的粘结效应是两者能够协同工作的基础,粘结滑移的存在对型钢混凝土构件的性能和破坏形态有很大影响,本文从理论上推导了沿柱高度型钢翼缘和混凝土之间的滑移量。以前关于型钢混凝土柱的试验研究多偏重于普通混凝土,本试验混凝土强度最高达到125.38MPa。结合试验结果,在满足一定延性基础上,给出不同剪垮比条件下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柱的轴压比限值。通过4榀发生弯曲破坏的柱,在考虑粘结滑移的基础上,从破坏时力的平衡条件出发,得到不同混凝土强度的型钢混凝土柱的轴压比限值,并从理论上对所推荐的轴压比限值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型钢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高强混凝土的脆性的特点,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柱表现出良好的抗震性能。在保证一定的抗震延性要求下推导得出了合适的轴压比限值,以期指导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应用。

宋海清[7]2005年在《深冻结井筒大体积高强混凝土配制及裂缝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几年来,为解决我国能源短缺问题,两淮地区掀起了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新井建设高潮,此次开发均为深部资源,井筒穿越的冲积层深厚,为了降低井壁厚度,提高井壁混凝土的耐久性,在冻结法凿井井壁中都采用了高强高性能混凝土作为筑壁材料。 由于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是首次在深厚表土冻结井井壁中应用,因此本文首先对深冻结井井壁高强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进行了试验研究,在掺加高效减水剂的情况下,通过叁掺矿物掺和料(硅粉、磨细矿渣和粉煤灰)技术,不仅满足了混凝土的高强、早强要求,而且还提高了混凝土的后期强度和耐久性。其次,针对深冻结井井壁混凝土体积大、水化速度快、水化热温升高以及温降梯度大而容易导致井壁开裂这一特点,通过现场实测、模型试验以及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分析了井壁混凝土的水化规律以及混凝土温度和应力的变化、分布规律,提出了深冻结井井壁混凝土裂缝控制的技术措施,为今后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在深冻结井井壁中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了设计和参考依据。

张琦进[8]2008年在《高强耐磨水泥混凝土抗裂及断裂性能的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普通水泥混凝土无法满足高等级公路高强度,高耐磨的前提要求下,本文通过掺入自制的耐磨增强剂,理选择减水剂的品种及其掺量,配制出主要应用于高等级水泥混凝土路面的高强耐磨水泥混凝土。力学性能是混凝土关键的指标之一。本文通过研究高强耐磨水泥混凝土的基本力学性能,评价其是否达到设计时所确定的抗折强度为6MPa的要求,并探讨其内在机理,分析各种力学性能之间的相关关系。早期收缩开裂的问题在面积较大的路面混凝土中显得尤其重要。本文在掺入自制的耐磨增强剂,合理选择减水剂的品种及其掺量的基础上,通过测定混凝土的自由收缩以及环形约束试验来评价高强耐磨水泥混凝土的收缩开裂性能,分析混凝土收缩稳定龄期。混凝土极限拉应变是指混凝土受拉断裂前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应变,它是影响混凝土开裂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通过弯拉试验方法对各配合比各龄期的极限拉应变进行系统完整的研究,分析确定其特征龄期和稳定拉应变。随着结构设计方法的日益发展,混凝土断裂性能得到广泛重视,尤其是本文所配制的高强耐磨水泥混凝土,主要受到弯拉作用,如果出现初始裂纹,此时的受力特征与断裂试验十分相近,因此,研究混凝土的断裂性能尤为关键。本文通过基于双K断裂准则的叁点弯梁断裂试验,理论计算确定混凝土双K断裂准则的各种参数,并分析其内在联系。

孙庆钢[9]2007年在《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梁柱节点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文中指出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结构是高强高性能混凝土(HSHPC)在型钢混凝土结构(SRC)中的推广与应用。较之普通型钢混凝土结构,其具有更大的承载能力和刚度、更好的抗震性能、耐久和耐火性以及显着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等独特优势。随着高层超高层建筑的不断涌现以及我国钢产量的急剧攀升,具有承载能力强、抗震性能好等众多优点的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结构在我国有着不可估量的应用前景。虽然国内外对普通型钢混凝土节点的抗震性能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是对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结构节点抗震性能的研究显然不足。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梁柱十字节点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承载能力。通过5榀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梁柱节点的低周反复加载(即拟静力)试验研究,揭示了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梁柱节点的受力特点(包括受力过程、裂缝开展、破坏形态等),分析了混凝土强度、轴压比等因素对型钢节点承载能力的影响。在试验结果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适用于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节点的抗裂、抗剪承载能力的计算理论及实用公式。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型钢的存在改善了结构的延性,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高强混凝土脆性的特点,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框架节点表现出良好的抗震性能、较强的耗能能力和延性。本文提出的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节点抗裂、抗剪承载能力的计算公式与试验结果较为接近。此外,用本文提出的公式对类似试验的计算也可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研究成果为建立合理、准确的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节点的抗裂、抗剪计算理论和设计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对这种优越结构体系的推广和应用必将起到很好的推进作用。

谢友均[10]2006年在《超细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论文针对我国铁路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构件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和当前高速铁路建设中对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构件的重大需求,研究了超细粉煤灰(Ultrafine FlyAsh,UFA)在低水胶比浆体和混凝土中的作用效应,系统探讨了超细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with Ultrafine Fly Ash,UFA-HPC)的制备技术及其性能特点,深入分析了UFA-HPC对铁路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构件结构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成果已纳入相关技术规范并在实际工程中推广应用,取得了显着的技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本文取得的主要创新成果如下:1、论文系统研究了低水胶比条件下UFA的作用效应。提出了以浆体相对密实度和浆体最小用水量为指标,评价UFA在低水胶比浆体和混凝土中密实填充效应的新方法。通过对水泥—粉煤灰体系水化过程、微观结构以及强度等性能的测试分析,揭示了粉煤灰细度对其物理特性及其火山灰活性的影响规律,表明UFA物理化学密实填充作用有利于改善水泥水化特性、孔结构和界面过渡区;水胶比的降低对水泥粉煤灰复合胶凝材料硬化浆体抗压强度的贡献比纯水泥浆体的贡献要大;UFA与高效减水剂之间具有迭加作用效应。2、试验研究发现大掺量粉煤灰高强混凝土蒸养适应性差。合理控制粉煤灰的细度及其掺量、粉煤灰与适量磨细矿渣复合和适当降低混凝土的水胶比等可有效改善大掺量粉煤灰高强混凝土蒸养适应性。在此基础上,成功研制出了适合铁路预应力预制构件用蒸养高强混凝土的超细粉煤灰复合矿物掺合料(Ultrafine FlyAsh Composite,UFAC)。3、在对UFA-HPC性能系统试验研究和UFA对蒸养混凝土作用效应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UFA和UFAC的合理细度范围及最大掺量限值。在现行的生产工艺条件下,配制C50~C60铁路预应力预制构件用蒸养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UFA和UFAC合适的细度范围约为550 m~2/kg~700m~2/kg,UFA和UFAC等量取代水泥率宜分别控制在30%和40%以内。通过优选混凝土配合比主要设计参数,研制的UFA-HPC具有良好的成型性能、力学性能以及长期性能:同时,有效地解决了较大掺量粉煤灰蒸养混凝土早期脱模强度与后期性能平衡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4、首次采用蒸养UFA-HPC制备了预应力混凝土轨枕并实现了大规模生产应用。研制的UFA-HPCⅢ型轨枕其轨中和轨下截面静力抗裂荷载、极限承载力、轨端局部承压性能、疲劳性能和长期承载力等构件性能均比普通混凝土Ⅲ型轨枕有较大改善,满足相应规范要求且具有较高的安全储备。掺入UFA或UFAC有效地提高了蒸养混凝土密实程度,减小了蒸养混凝土内部的损伤积累。UFA-HPC在轨枕生产中的推广应用具有明显的技术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应。5、系统对比研究了UFA-HPC和普通混凝土的徐变特性及其对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桥徐变上拱的影响规律,提出了UFA影响高性能混凝土徐变特性的机理,建立了UFA-HPC长期徐变度预测的改进数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C50强度等级的UFA-HPC与C50普通混凝土相比,徐变系数降低40%;特别是UFA-HPC干燥徐变的降低,从而导致UFA-HPC预应力简支梁体徐变上拱度对环境湿度的敏感性显着降低;与28天龄期加载的混凝土徐变变形相比,10天龄期时加载所导致混凝土的徐变变形增量基本上发生在持荷2个月以内;与C50普通混凝土梁体相比,UFA-HPC梁体的徐变上拱度显着降低。在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控制无碴轨道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桥徐变残余上拱的有效技术措施。6、相关研究成果分别纳入《矿物掺合料应用技术规范》(国标送审稿),《自密实混凝土设计与施工指南》(CCES02-2004)和铁道部《青藏铁路高原冻土区混凝土耐久性技术条件》【科技基函(2002)56号】、《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设计指南》【铁建设函(2005)754号】等4本技术规范或指南。

参考文献:

[1]. 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的抗裂影响因素及理论分析[D]. 郑翥鹏. 福州大学. 2002

[2]. 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梁的基本性能及设计计算理论研究[D]. 车顺利.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8

[3]. 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框架节点抗震性能及设计计算理论研究[D]. 曾磊.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8

[4]. 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结构力学性能及抗震设计的研究[D]. 邓国专.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8

[5]. 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梁受力性能试验研究与刚度裂缝理论分析[D]. 施亮.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7

[6]. 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柱轴压比限值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D]. 彭春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8

[7]. 深冻结井筒大体积高强混凝土配制及裂缝控制研究[D]. 宋海清. 安徽理工大学. 2005

[8]. 高强耐磨水泥混凝土抗裂及断裂性能的试验研究[D]. 张琦进. 浙江大学. 2008

[9]. 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梁柱节点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 孙庆钢.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7

[10]. 超细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与应用[D]. 谢友均. 中南大学. 2006

标签:;  ;  ;  ;  ;  ;  ;  ;  ;  ;  

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的抗裂影响因素及理论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