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质教育论文,主体论文,地位论文,核心论文,学生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具有主体性的人,是自尊、自信、自强、自律、自立的人,是具有志远、德高、才智、健康素质的人。素质教育是实现人的主体性教育。学校教育只有在教学这一核心工作中发展人的主体性,素质教育才能落到实处。教学工作中,教师主导作用的核心特征是启发性,表现为循循善诱;学生主体地位的核心特征是独立性,集中表现为独立思考。只有正确处理诱与思、主体与主导的辩证关系,才能培养出具有主体性的人。
关键词 学生 主体性 素质教育 教学
1
当前,在我国国情中,最根本的弱点是什么?从整体看,从绝大部分地区看,4个字:一穷二愚。即使在某些经济发达地区,“愚”仍然是突出问题。在社会舆论大声疾呼“治穷先治愚,治愚靠教育”的背景下,我国制定了“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教育战线则响亮的回答: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所谓素质,乃是人自身以先天遗传的生理、心理特征为基础,在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特别是教育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具有潜在性、稳定性的主体性因素,或者说应具有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全部必备因素。学校教育则为人的素质发展创造了一切必要的时空条件。我国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实施素质教育,在发挥教育的本体功能的前提下,去发挥其社会功能,以便造就出个性全面发展,而又献身于社会进步的一代新人。人的素质既有同一性,也有差异性,只有发展了每个人的素质,才能培养出全社会所需要的各种优秀人才。马克思认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正是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手稿中提出的: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使人获得全面发展和自由个性。在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应该逐步使人具有某些自由个性的特征,或者用现代教育的观点来说,应该使人成为具有主体性的人。具有主体性的人是自尊、自信、自强、自律、自立的人。这种人敢为天下先,胸襟开阔,心存大志,思维活跃,敢想、敢说、敢干,充满崇高理想,具有创造开拓的精神、独立自主的见解,从不保守僵化;他志远更德高,自重、自省、自警、自励,集中华民族优秀美德于一身,把爱国和敬业最完美的统一起来,坚毅不拔,振奋拼搏,对社会有高度的责任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温、良、恭、俭、让”;认认真真地修身,堂堂正正地做人,天地正气,傲然而立;他永远置身于人民群众之中,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能清醒地认识到人生的价值,是在为社会奉献中得到实现,因而能够不断地以人类创造的文明完善个人。他视野开阔,多才多艺,充分地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施展才华,做出贡献;他有健康的心理和生理,能够承担献身精神的需要,为事业终生奋斗。归纳为一句话,那就是:志远、德高、才智、健康。因此,为了使炎黄子孙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事业不断发展,必须使我们的教育思想来一个彻底的转变,以便使人的主体性在教育中能够得到充分的实现。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所谓素质教育,就是实现人的主体性教育。
可见,素质教育的真谛,就是以每个学生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充分运用一切有利的外部条件,使学生主动地把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内化到他们相对稳定的个性结构中。这种内化过程,就是塑造具有主体性新人的素质教育过程。
在学校的一切教育工作中,教学是主旋律,是永恒的主题。只有在学校教育的这一核心工作中发展人的主体性,素质教育才能实现。可见,在学校教育中,素质教育的实施是通过各门具体的学科教学来实现的。必须把学生作为教学的重心,必须建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并使学生的主体地位成为教学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宿。这样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实现学生的主体性,才能真正的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中华民族是富于创造精神的民族;中华民族的优秀素质,历来是一种创业素质。我国的教育方针归结到一点,就是始终不渝地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具有创业素质的各级各类创造性开拓性人才。这一方针具体落实到各个学科教学之中,就是要实现全面发展的教学。所谓全面发展的教学,就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创建的一整套理论和实践的教学。由此而构成的教学理论,就是全面发展的教学理论。于是,学科教学中,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就是要落实“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品德”的“三维教学目标”,使学生成为既有丰富知识,又有高尚人格的具备主体性的一代新人。这里的所谓人格,是指人的能力特征和品德特征的总和。三维教学目标也正好体现了学科教学所具有的基本功能。我们采用“三维”这样的立体概念,不仅是说任何教学工作都应该为实现三大目标而奋斗,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成为完整的全面发展的真正的人,而不是畸形的残缺不全的人。这正是现代教学论的基本原理,更是人的主体性教学价值观的所在。任何具体的教学工作,都要为实现三维教学目标而奋斗,都不能脱离这个总体目标而陷入片面性。
学科教学中实现“三维教学目标”,就是实现毛泽东教学改革思想的精髓——“主动发展论”,亦即“培养青年们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显然,“主动发展论”的实质就是实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教学的目的论、方法论和价值论辩证的统一起来。教学追求的目的乃是使学生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发展”;教学的途径、方法则是创造一套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崭新教学机制;教学成效的价值标准则是看学生能否主动地发展。
那么,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如何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
2
教学是由教与学紧密结合而构成的一个整体,一个系统。首先应该从人的主体性教学价值观出发,确立教和学两个对立侧面的各自职能及其辩证统一职能。从教学系统的基本功能和根本任务来看,教学的最终目的,乃是使学生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掌握世界的客观规律,获得自我主体性的实现,为将来进一步认识世界和投身于改造世界奠定基础。然而学生要在短时间内掌握数千年积累起来的精神财富,往往不是直接认识,而是间接认识;不是在漫漫长夜中群体的科学发现,而是在施教媒体的诱导下,个体的重新发现。这一认识与自身发展过程,从教学过程来分析,基本要素有三个:认识和发展的主体——学生;被认识的客体——客观世界;促进主体认识和发展的媒体——教师和课程。三个基本要素缺一不可,从而构成了教学系统的三个基本矛盾,如图一所示。其中,主体和客体的矛盾是教学过程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动力,是主要矛盾。其他两对矛盾(主体与媒体、媒体与客体)则是为了促进主要矛盾不断获得解决而存在和发展的,因而处于从属地位。在教学系统中,这三对矛盾的相互作用和发展、变化,就构成了基本的教学过程。
图1
可见,不仅从教学价值观来看,而且从教学职能观来看,在教学系统中,学生均处于主体地位。就是说,以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并获得自身主体性的实现为目的,而在媒体诱导、启发、促进下,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学生,处于教学系统的主体地位。不难看出,所谓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把学生做为接收和加工信息的主体、认识客观规律的主体,不断完善自我的认知结构并获得自身主体性实现的主体。我们所说的认知结构,不仅仅是指头脑中的知识结构,而且指头脑中完整的“知识——认知——情意结构”,因为三者往往形影相随,难以单独存在。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进行教学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宿,是教学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其具备四种主要特征:第一,能动性。是指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认识客观世界,并获得自身主体性的不断完善。积极能动的反映是人类认识的特性,学生的认识也不例外。教师要善于不断地创造具有激发性的教学情境,去诱导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能动性的实现。第二,独立性。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的主体地位,绝不能由别人代替,也无法代替。教学活动中凡属在教师科学组织下,学生能够通过动手、动眼、动口,特别是动脑而独立完成的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尽可能创造条件,给予必要的时间和空间,诱导学生独立的探索和研究。第三,创造性。是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具有探究新知、追求新的活动方式和新的活动成果的内在需求和意向。创造是人类的本质,是人的主体性的充分表现,学生也不例外。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为学生创设探究的情境,设置激思的疑问,提供创造的机会和条件,切切实实地开展创造性教学。第四,发展性。是指学生作为一个能动的自我,都具备自我发展和完善的内在需求,以便使自我的主体性不断实现。这是学生主体地位的最终归宿;偏离了发展性,教学就失去了生命力。所以,教学的整个过程都要瞄准“三维教学目标”,否则,就会背离素质教育,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完整实现。
如前所述,学生的认识过程是一种特殊的、不能脱离教学媒体的、间接的认识过程,要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充分地发挥教学媒体的作用。和所有的其他教学媒体相比,教师是最活跃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媒体。从信息论来看,教师不仅可以输出信息,更重要的是能够根据反馈信息,主动地、及时地、有的放矢地调控自己所输出的信息,使教学系统和谐一致地向着既定目标运动。因此,在教学系统中,教的真正含义乃是使学生真正的学,是优化和促进学生的学。就是说,教师不仅仅要充分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更重要的是要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不仅仅是信息源、媒介体,更重要的是引路人、催化剂,以便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向着全面发展转化。一句话:教是为了学,这是一切施教策略的第一要务。因此,从教学职能来看,在教学系统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就是说,以自身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充分实现主体地位为目的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教师,在教学系统中发挥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条件和根本保证,也具备四种主要特征:第一,促进性。是指教师要创设最佳条件,促进学生身心由现有发展水平向高一级水平发展,使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桃子”。第二,启发性。主导作用能否发挥的根本标志,关键在于是否真正地实施启发教学。第三,情感性。是指情感诱导,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意因素。深厚的师生情谊、融洽的师生情感,是主导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的先决条件。晓之以理必先动之以情;情之感人往往超过理之化人。施教过程,情感性往往表现为教学艺术性。凡是融及人的情感,给人以审美感受,并运用娴熟的教学技能技巧,称之为教学艺术。没有艺术的施教,是干枯的说教,只能导致教学的失败。情感性则是教学艺术的核心特征。第四,反馈性。是指沟通教与学的双向反馈回路以及教与学的多向反馈回路,以保证教学目标的完全实现;反馈性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主体地位的核心特征是独立性,特别是思维的独立性,即独立思考。教师主导作用的核心特征是启发性,就是循循善诱也。进学之功,贵在心悟;施教之功,贵在诱导。思是目的,诱是条件,两者辩证的统一,是教学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善思则得,善诱则通,诱思交融,百炼成钢,这就是教学辩证法的真谛。同时,诱是外因,思是内因,教师只有把“诱”调谐到学生主体“思”的频率上,才能发生谐振,才能使教与学和谐一致,大幅度地提高教学质量。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促进发展,这就是启发教学的精髓。可见,学是以教为主导作用的学,教是以学为主体地位的教。也就是说: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以教师主导作用为条件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以学生主体地位为归宿的主导作用。只有科学地认识并在教学中正确处理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的辩证关系,才能实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才能培养出具有主体性的人。我们把诱和思、主导和主体的上述辩证关系称为“诱思教学思想”。由此可见,教学的全部核心问题就在于:教师的每个教学策略,考虑的并非仅仅是自己怎样教,而应该首先考虑学生怎样学;不是以教为中心,去设计教学过程,而是以学为主体去组织教学进程;既把学生为主体作为实施教学的基本点,又使教师为主导成为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根本保证。主体和主导两者辩证地统一起来,才能最优化地发挥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因此,主导作用的本质是转化,主体地位的本质是发展。诱思教学思想的实质就在于:以教师主导作用的积极转化,促进学生主体本身的全面发展,以和谐的教学职能,保证教学价值的完善实现,使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成为一代具有主体性的人。
那么,怎样实现诱思教学思想呢?
3
从学生主体地位的独立性特征可以看出:学生的全面发展,归根结底要靠在自我作用过程中形成自身内在的本质。因此,教学要转化学生,首先要让学生作为主体去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实现自我主体地位。学生只有五官并用,全身心地真正参与各种教学活动,才能使外部信息纳入主观世界,再通过信息加工和贮存,从而在获取新知的过程中,保证自身主体性得到全面发展。学生的实践活动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实践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称为学生的自我活动。离开了自我活动,就无所谓学生自身的认识和发展。因而,自我活动是区分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否处于主体地位的根本标志。从主导作用来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然而,授人以渔,不如在精心设计的自我活动中,使人会渔。优化教学效果,就是要把“学会”转化为“会学”,这种转化正是在学生的自我活动中由量的积累发展为质的飞跃。为了落实学生的自我活动,我们具体地提出了以“训练为主线”和以“思维为主攻”的教学策略。
我们把学生五官并用,全身心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的多渠道教学活动称为训练。它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而精心设计的,具有预定的具体目标和教养功能的,构成整个教学过程的一系列学生自我活动。我们不说“活动”,而提出“训练”,是因为活动二字难以体现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也不包含可操作性。然而“训练”二字,从操作性来看:“训”,意为训导,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练”,意为练习,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两者辩证的统一,其目的落实在主体地位上,有明显的可操作性,并能落实诱思教学思想。训练的基本形式有:动手做(实验与操作);动眼看(观察);动脑读(阅读与朗读);动口议(交谈、议论、讨论);动耳听(听教师讲授);动笔写(完成书面作业)。这6种形式中均贯穿着“动脑思”。显然,训练的实质就是实现“多元化信息渗透”,就是把老师滔滔讲、学生默默听的单向信息传递,变为学生主体全身心投入的多边信息交流和多向思维撞击,最大限度地提高信息的转化率,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创造出学生的全部训练过程,既提供适当的训练对象和目标,又提供恰当的训练方法和条件,并在训练过程中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而教师本人则逐渐“退出”训练现场。训练是发展之源,发展是训练之果。因此,教学中应该“强化训练”,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增大训练量,和谐地变换训练形式,不断地丰富训练内容,使学生在训练中认识客观世界,在训练中获得全面发展,这就是以训练为主线。
思维加工是学习过程的核心环节,是体现学习行为的主要标志。上述任何一种训练形式都离不开思维活动,都必须为培养思维能力奠定基础。因此,必须把培养思维能力作为训练的主攻方向:即以思维为主攻。教学中,要善于“诱导思维”。从操作性来看,所谓诱导思维,是把诱和思分为两步进行,意即:诱发思维动机,导正思维航向。为此,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不仅要分析教材,更要分析学生;要着重分析学生的思维障碍,设计出排除障碍的措施,以保证学生的思路畅通。同时,要重视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更要重视开发学生的全脑功能,使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得到均衡发展。这样,才能切实地把诱思教学思想落到实处。
总之,在教学系统中,学生作为认识活动的主体,也必然是实践活动的主体。作为“诱思教学思想”的组成部分,以“训练为主线”和以“思维为主攻”的教学策略,是保证实现学生主体地位和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必由之路。其实质是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多种器官协调运用和多向信息顺利转化的过程,使得学生有充分自我表现和获得成功的环境和机会。这样以来,就会使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过程,既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接受式,也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纯粹发现式,而是在教师导向性信息诱导下的主动探究式;就能培养出一代代具有主体性的创造型新人,“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品德”的教学价值观就能完美实现,素质教育也就落到了实处。这就进一步表明:既然教学工作是学校一切工作的重心,那么,实现学生的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正是为了实现人的主体性,因而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
收稿日期:1995—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