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界工厂”走向知识经济——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知识经济论文,发展方向论文,中国论文,走向论文,工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世界工厂”的主角更替
去年,也就是人类步入信息社会的第一年,西方的经济学家、媒体、还有企业家们,真正意识到了世界经济正在出现一个重大的变化。那就是世界制造业的生产基地正在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向中国转移,西方的媒体和学界开始把中国称之为“世界工厂”。
“世界工厂”这个称呼在十九世纪为英国所独霸,二十世纪被美国人夺走,到了七十年代,又被日本人夺走了。值得让人骄傲的是,中国经历了150年千辛万苦的历程,终于在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年头,把“世界工厂”的桂冠拿在了手里。“世界工厂”这称号意味着中国正在逐渐成为世界工业最大规模的生产基地,这个称呼的历史意义和世界意义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今天,中国许多工业产品的产量达到了世界第一位,如中国生产的粗钢已占世界总量的5%,空调占50%,摩托车43%,电视36%,照像机58%,手表46%,电话58%,冰箱7%等等,中国今天拥有着远远超过国内需求的工业生产能力。正是这种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才促使中国工业产品的出口规模不断地扩大。2001年的外贸总额,我们超过35000亿美元,GDP对贸易的依赖度已接近50%,大量的生产支撑了中国九十年代整个经济持续高速的增长。
二、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主要原因
那么,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大多数学者都将它归根于中国廉价劳动力的优势。我认为劳动力的优势很重要,但只是一个原因。世界上还有那么多的发展中国家拥有大量的劳动力,但是他们为什么没有成为世界工厂呢?中国之所以能够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世界工厂”,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在珠三角、长三角形成了规模巨大的产业基地和大城市群的工人集聚。世界工厂这一主角几经交替,交替的原因是新的主导产业的出现或者是新的生产方式出现。比如说产业革命以后,作为世界工厂,英国的工业生产方式主要是以技能工人为核心,而对于缺少技能工人的美国来说,它是通过研究分解劳动的技能,创造出了以流水线作业代替技能的大批量的生产方式,也就是所谓的泰勒、福特生产方式。这种方式的导入,大大地提高了生产力的效率,从而使世界工厂从英国转移到美国。到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人创造出了技能和大批量生产方式相结合的生产方式,不仅提高了劳动生产的效率,而且提高了工业产品的质量,使得世界工厂从美国转移到了日本。
工业资本为了追求效率在全球展开了重新的配置,最终形成了一条最佳效率的工业链,工业资本对全球性工业链的构建追求是今天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原动力。为了追求生存和发展,企业必须进入世界工业链,而世界工业链又给企业提出了非常苛刻的要求,它不仅要求企业具有生产的低成本,还要求企业做到物流的低成本、库存的低成本,此外,速度、品质和柔软的应对体制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然而,所有这一切都不仅仅是单单靠企业的努力能完成的,它需要大规模的产业集聚和城市功能集聚的支持。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就可以看到,二十一世纪国际的竞争单位是城市。因为对应于世界性的竞争,企业背后的环境已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之所以获得了“世界工厂”的殊荣,在于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形成了巨大的产业集聚和初步规模的城市集聚。首先让我们看一下产业集聚,珠三角今天已形成了巨大规模的电子电器的产业集聚,其规模之大,形成速度之迅猛都是世界工业史上所罕见的。正是这个规模庞大的产业集聚所显示出的极大的集聚效应,支撑着中国这个“世界工厂”的半壁江山,当然珠三角的产业集聚结构还比较单一,远远没有形成复合型的产业集聚。
三、超越“世界工厂”,走向知识经济
有一个小孩子的名字最近这段时间风靡全球,他的名字叫哈利·波特,是同名小说中的小魔法师,它的创造者是英国一个30多岁的下岗女工罗琳。这个“哈利·波特”小说的出版,现在已被译成46种文字,发行了一亿二千五百万册,总销售额超过了四亿八千万美元。它形成了许多延伸的产品,被做成系列的玩具、文具、电子游戏,电影的全球放映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一举打破了多项世界记录,资本市场上哈利·波特的概念股票也受到了强烈的追捧。一部小说在景气不好的日子里,能够推动一部经济机器,这可以说是一种哈利·波特现象。
下面我想与大家探讨一个问题,就是这个成功的故事与营造品牌有什么关系?之所以要讨论这个故事,是因为虽然现在中国正在逐步地成为世界工厂,但是中国现在能分到的份额并不大,因为工业经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流水线已不可能出一个罗琳这么大的富婆,这就是工业经济和信息经济的差距。跟200年前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的差距,实际上是一样大的,新的经济形态总是以比旧的经济形态快得多的速度来创造财富。
“哈利·波特”现象表现了信息经济的第二个环节——信息内涵产业发展到了爆发亮点的阶段。信息经济发展的第一个环节是信息技术,它是从七十年代开始高速发展的,出现了以比尔·盖茨为代表的一批知识经济英雄。
下一轮新经济热潮到来的时候,比尔·盖茨肯定不会是第一大富豪了,现在硅谷的风险企业也不会是,未来的财富霸主应出现在信息内涵产业,而且他根本不是一个企业家,只是一个天才型的信息内涵的创造者,罗琳本身就是这样一种效应。反过来说只有有了一夜之间能使一个下岗女工变成富婆的环境,才能使全世界的天才都跑到那里去贡献他们的才智,因为那里有财富示范效应,更重要的是有一个保护效应。
一个社会如果没有知识产权保护的话,天才们是不会到你那儿去创造知识内涵产业的。美国人就是看到了这点,所以他们非常强调知识产权的保护,这才使得全世界的天才跑到美国去寻求他们的梦想。可以说,信息内涵产业爆发亮点的第一个条件,就是知识产权。我们再来看看第二个条件,这可以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哈利·波特的书是在英国出的,电影是美国公司拍的,它的财富效应全面地爆发实际表现在美国,这对英国的经济是个悲哀,它在那长出了一颗挣钱的种子,钱却让美国人挣了。你要说保护效应,英国也有保护效应,但它的第二条件不如美国人。好莱坞巨大的娱乐业聚集,硅谷巨大的技术产业集聚,是信息内涵产业强大的支撑,我认为这个就是信息内涵产业爆发亮点的第二个条件。我在东京专门看了《哈利·波特》这部电影,影片中有许许多多计算机图象技术做出来的特技,如果没有以硅谷为代表的美国IT产业这些年飞速发展出来的特技,是不可能这么快做出这样一个片子的。用电脑做童话做得更像童话,因为,电脑和童话都是虚拟的世界,硅谷的技术为好莱坞的娱乐创作开拓了更大的创造空间。
我们再来看第三个条件是什么?为什么中国武侠小说拍成武打片,能够迷倒华人世界,却迷不倒外国人?信息内涵产业不像工业产品,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工业产品只要好用,就能卖到全球去,而信息产品却不那么容易。因此,我认为信息内涵产业爆发亮点需要第三个条件,这就是世界性。哈利·波特的故事不是说英国人看了很满足,但是美国人看不懂,德国人不愿看,日本人不看,而是把全世界的人都迷倒了,为什么?因为它揪住了全世界的人的共性。金庸的小说也表达了人类的共性,但是他为什么没有走出华人的世界,主要是他缺乏世界级的天才共同参与多样性的东西。所以,只有华语背景的人能看懂,外国人看不懂。
信息经济有两大特征,一个是信息之间接触时产生的经济效益非常大,我把它称之为接触的效益大;另一个是信息速度的经济性很大。信息载体的思维方式相差越大,它们接触所产生的效益也越大,互相之间的刺激是产生新知识的基础,世界性知识、产品的生产都是需多种多样思维方式的人们进行碰撞、交流和创作的。实现两个经济性的最佳途径就是促使各种各样信息载体尽可能大量地集聚在同一个空间,这样可以便捷地进行互相地交流,实现高速的信息生产。可以说大城市在信息时代有着明显的优势,工业化时代,日本的工业在东京、大阪、名古屋、福冈四个大城市进行了高度地集中,但是在信息化的今天,这十年日本的产业,特别是信息产业向一个地方集中,向东京集中,这就充分地说明了信息产业大方向的趋向。
IT平台不仅是一场技术革命,它还将是引起社会结构巨变的一场革命。信息社会与工业社会相比较有一个特性,就是它需要有个性的人才的聚集,而这些人才的聚集又需要这个城市本身具有魅力,有一个实现梦想的环境。欧洲的一些城市正是以此吸引了大量的外国人才,比如说巴黎就聚集了全世界的艺术天才,米兰也集中了全世界的服装设计天才,美国更是如此。正是他们的开放性吸引了全世界的人才,硅谷百分之八十的人都不是在美国出生的。
最后,我想强调一下专业化的环境。硅谷的成功有两个要素,一个是促进信息载体互相接触、碰撞和产生出新信息的优良环境,另外一个是创造出来的新信息能够及时地转换成经济效益。比如说北京聚集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但创造出来的成果不能转换成为经济效益的情况很多,日本也有类似的情况,日本过分的重视了企业的权益,而忽视了作为信息载体的人的权益,这个在信息社会是行不通的。这十年来日本经济持续低迷,最大的问题出现在它的工业衰落之后,社会没有从一个工业社会向知识型的社会发生转变,使得天才们能够创造信息产业来走向世界。在硅谷的环境中,法律给予技术创新者以足够的保护,在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现在正日益壮大,但是产权不清的情况很多,我们必须给创新者足够的保护,尊重他们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