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校文化的酵母:对中国文学流派内涵的初步理解_文学论文

中国:学校文化的酵母:对中国文学流派内涵的初步理解_文学论文

语文:学校文化酵母——关于语文学科学校立意的初步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校论文,酵母论文,立意论文,语文论文,语文学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们市北中学特别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全面育人”这些教育准则。语文学科的建设工作,自不例外。除此,我们还认识到,语文学科在学校整体课程体系中,在学校办学总体架构内又有不可替代的奠基、支撑与引领作用。我越来越感到:“语文学科的学校立意”应看作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命题。

语文学科的学校立意,至少有两个基本点:其一,办学要保障全体学生各学科的有效学习,而语文就是学习其他基础学科的“基础”,是“基础”的“基础”。有人以为,这个“基础”就是语言工具,其实不然,还包括“思想方法”“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的认识基础、同构基础与精神基础,学校必须在整体课程架构中把语文学科放在辐射性的工具应用与激励性的精神发动的核心位置。其二,学校的功能与特点说到底就是文化性。学校靠文化育人。语文学科建设的成效就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内生动力。有人认为,学校文化特色可以理科见长,科技见长,体育艺术见长,也可以搞语文见长。其实,这是只识其表未见其里。有人把语文看作文科,把文科与理科割裂开来,这更是肤浅之见。“见长”也者,不过是学生个性开出的花朵,而语文情怀、思维、思想等打造了学生精神的底子,正如泥土、空气、水一样,对学生个性成长起着“酵母”作用。数学见长,还不够,还需语文打底。如此,数学之“长”才可以持续开花结成硕果。无“文”(包括语文、艺术、历史等人文内容),其他所长可能是“术”,有“文”,其他所“长”就长足了“精神”。

语文学科的学校立意,需要语文教师的艰苦探索,需要学校文化管理的总体设计,也需要全校各学科教师的互相支持。这里从学校管理层面,讲讲我们的思路与实践。

一、文化奠基:强化专业哺育

学校文化,不是校长空喊口号“喊”出来的,而是老师专业成长“长”出来的。每个教师都是学校文化发光体。各学科教师自我专业哺育是实现全校文化共建的前提。我校语文组老师更是发挥了排头兵作用。近年来,我们的做法有两条:一是为教师举办面向全市的“学科教学思想研究专场”,用半天时间集中研究一名教师,做到“四个一”:上一节代表课;作一个学术报告;提交一篇论文;展示一份教书育人成绩单。通过研讨,在同行专家的指导下,促进教师能自识己长,自定己长,自扬己长。同时,在学校选修课与校园文化活动中,学校聘请教师展示己长,从而使学生广受教师之“长”的熏陶。二是语文组集体完成“年度长期作业”,又称之为“点读工程”。每位老师自选一名经典作家进行纵深研究,一个年度内完工。最后,全组教师的研究成果汇集成书。

这样的研究,为学校文化活动储备了能量。学校由此催动两个层面的效能辐射:一是有专长的教师分别带出若干学生社团。如对新诗有研究的老师,与学生一起创办《我要飞》社团等等。第二个辐射是学校搭建“午间文化茶座”平台,由工会组织聘请相关有专门研究的教师面向全校教师举办学习讲座。以师为师,师师为友,从而培育以“学”为主旨的人际文化关系。

二、文化拓展:注重以点带面

当语文组的特色研究发展为学校文化活动时,学校文化更加充满生机,语文组特色也更加光彩夺目。

例如近年的汉字研习,我校语文老师和部分学生都十分用功,乐此不疲。2009-2010年的研习侧重于部分汉字音、形、义的体认,兼顾字形的古今演变。2011-2012年研究的内容是“从汉字体验人生”,每个老师选出两、三个能够概括或揭示自己教学人生特点的汉字,上升到教育学高度来自我评价与反思,从而勾勒出一个活脱脱的思想个性极为鲜明的“自我形象”。2013-2014年,我们确定的研习内容是“诗眼鉴赏”,从“诗眼”一词入手,既鉴赏一词立骨风貌,又将“诗眼”转为“教眼”,从教的角度设计引发学生思考路径与程序。

为了激活汉字研究正能量,学校决定,每周一的“国旗下的讲话”确定为“汉字讲话”。由学生主持、学生主讲,全校师生聆听。学生发挥了巨大创造性,不作孤立讲解,不当汉字掉书袋,而是在引经据典讲明字音字义字形等内容外,侧重于联系学校、社会、国家等重大生活及事件加以阐发,每个字都讲出家国情怀,都吐露着现实时代的思想气息。一般看来,汉字只不过是一个个躺在字典里的符号而已,而一旦成为师生共研的对象,这些文字全都发出生命的歌声,洋溢着民族活力,从而使师生的精神更有深厚内涵。

三、文化凝聚:学科资源互通

虽然中学学科分担着不同教育任务,但是也具备相互沟通的可能性。用文化的方式“互通”,有利于培养互通的文化思维。2010年,我校面向整个高一年级开设选修大课《文史哲经典例文学习导引》,尝试着以“文学”带动“文史哲思考”,使学生初步形成文史哲一体思维的认知习惯与方法。该课程邀请了政治、历史、地理甚至数理学科老师参加,组建了一个“教学小组”,一起上课,形成了一节课有多位老师多位同学相互问答的学习格局,课堂气氛相当活跃。我们编制的课程大纲是,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为三部曲,每部分由文学例文构成学习主体,从文史哲不同角度提出思考,引进相关知识讨论。例如:讲“人与社会”时,先从《清明上河图》这幅画入手,请历史老师讲画,引带出宋代经济社会史实。继之在第二课时,引出《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讨论“打”的艺术描写,同时生发“打”的合理性的法律讨论。第三课时,又以“彩虹桥”的“拱”为研究抓手,引出“拱”的相关设计知识……总之,环环相扣,课课生波,或以文带史,或由史入文,或由文悟理,或由时代背景来认识文学价值。一年完成课程任务后,另一组人马在新的高一年级继续开课,课程更规范,效果更明显。

2013年秋季,我校又设计了一门探索国际化的文史哲互通对话课程。我们认为,国际化课程的实质,应是引进国际先进课程理念和知识材料为培养新一代中国学生服务。为此,我们发挥语文、历史、政治、外语、地理、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的作用并引进“外教”参与指导,开起了与美国某高中的对话课程。我们确立了一组课程议题:1.中国的王维与美国的梭罗(以王维诗与《瓦尔登湖》阅读为讨论对象);2.1840年前后的中国与美国的南方(以文学作品和相关历史背景为研讨对象);3.中国的长江与美国的密西西比河(以文学作品、地理知识以及其他人文活动为讨论对象)。通过学习、交论、写作、质疑等活动与方式,使得中美学生在认知背景、思维方式、表达能力以及思想方法等方面产生共鸣和互补。

课程设计注重学科资源整合,能形成立体的育人“文化场”。以语文课程为“基础”,在课程架构内,发挥“思想引擎”作用,会形成新的教育境界。

当前,我校语文组老师正在努力追求“立根守正,养气铸魂”的为师境界。立根,大而言之,在教人上立民族母语根;小而言之,就是在学文上立文字根。守正,就是坚守语文教学传统,遵循语文能力成长基本规律。养气,就是培养语文专业才气。铸魂,就是铸造具有中华民族品性的一代新人的创造精神。全组同志齐心协力,兴致勃勃,必将为学校文化建设做出新贡献!

标签:;  ;  ;  ;  

中国:学校文化的酵母:对中国文学流派内涵的初步理解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