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学与红玫瑰效应_民族学论文

论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学与红玫瑰效应_民族学论文

谈民族地区汉语文教学与罗森塔尔效应,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汉语论文,塔尔论文,文教论文,效应论文,罗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少数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学中,如果将“爱”投诸学生,使师生间的情感火花碰撞起来,点燃学生智慧的火种,照亮其稚嫩的心扉,则可以改变民族学生后天的不足,产生直接的期望效应。

少数民族学生入学后对全国一统的汉语文教材,觉得不易适应。民族学生在家庭及其周围环境中使用的语言,从词汇到语法,都有自己相对固定的模式,且运用自如,可一旦进入操用汉语言教学的学校,学生不得不改变原有的习惯,学习和使用新的语言及文字。面对一个汉语文信息,少数民族学生领会时要经过许多“加工处理”。这是一个艰难的“再制作”。学生在无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每天要接受许多汉语文新信息,首先只能囫囵吞枣地接收,然后慢慢咀嚼,最后才从比较中悟出一点含义来。从词汇角度看,由于语言本身的差异,汉语中的许多语言,诸如“虔诚”“尴尬”“潦倒”“把握青春的旋律”等,很难找到它与民族语言的对应点,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从语法角度说,民族学生习惯于“先入为主”的本民族语言的规律,常囿于把“我家门前有一朵红色凤仙花”说成“前门家我有朵花凤仙红色一”这样一种定势,因此写起文章来语法不通,逻辑混乱,颠山倒四。对于那些更为抽象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当且仅当某数能被2除尽,它才是偶数”等哲学和数理逻辑语言,民族学生的理解速度明显不如汉族学生。于是不少教师抱怨民族学生“笨拙”,错误认为他们“天资不良”“智力低下”。这样的教师不仅对提高民族地区语文教学质量兴趣不大,更严重的是对民族学生缺乏必要的同情和理解,这不能不说是民族教育中的大憾事。

现代教育理论的研究表明,人的认识能力与认知水平是由其生活与活动,历史与文化诸条件所决定的。换言之,人们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的差异并非由先天的遣传因素所决定,众所周知,在我国十一亿三千三百六十八万人口中,少数民族约占一亿左右。这些不足全国十分之一的人口分布于全国二分之一的土地上,而且多是生活在边远高寒的山区、牧区、林区,其交通之闭塞,经济文化教育之落后可想而知。如果希望少数民族学生在如此条件下也象汉族先进地区学生那样,在汉语的运用方面,思维敏捷,见多识广,思路开阔,那是不现实的。因此,在少数民族地区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只有着眼于实际,热爱和关心民族学生,千方百计解决其学习上的困难,对学生倾注全部的“爱的教育”,才能产生一种叫做“罗森塔尔效应”的期望效应。

相传古代的塞浦路斯岛有位青年国王叫皮格马利翁,他精心雕刻了一具象牙少女像,每天都含情脉脉地迷恋“她”,期望“她”能象真人一样出现于人间,精诚所至,少女果真活起来……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在《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一书中提出了“皮格马利翁效应”后亦称“罗森塔尔效应”。认为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在学生的学习成绩等方面产生效应,如教师寄以很大期望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后测试,他的学习成绩有显著提高。这是一种期望效应。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人在活动中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和感受,人类的社会情感由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组成。一个语文教师对自己的学生负有高度的职业道德感,每时每刻以学生为美的形象来塑造,刻意追求美的教学语言,美的教态,不断给学生以美的印象,那么,师生将处于一个和谐的美的统一体中,学生情感必然会向羡慕、信赖、崇拜、模仿教师方面发展。如此条件一经成熟,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师再给学生投去激励的目光,倾注期望的感情,便可产生民族教育中的“内射效应”“模仿效应”“动机效应”等“罗森塔尔效应”。

先说“内射效应”。“内射”是人们不自觉地接受周围环境影响的心理学术语。人类自身接受教育的途径很多,或为正面接受教师的阐释和指教,或间接地从书本上“偷师学艺”,再为留心对周围人物的思考、情感和行为活动,在生产生活中吸收别人的言行特点,逐步形成自己的性格。“内射”属最后一种。它是学习主体对学习客体“长处”的吸收,完全是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进行。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师能创造出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学生的学习就会由被动变主动,并随之产生对汉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具体地说,如果民族地区的汉语文教师能用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教学,能写一手端正遒劲的黑板字,且具备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教书育人,具有渊博知识,能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有自然、大方、风趣、幽默的教学姿态和扣人心弦的教学用语,学生在耳濡目染之后,定会产生羡慕和崇拜之情,从而会不自觉地把教师说话、读书、写字直至举止行为等动作姿态都吸收过来,甚至将教师的性格及其为人处世的长处吸收过来,逐步形成自己的性格。

“模仿效应”是少数民族学生获取学习成就的重要途径之一。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看,人类对自然科学的发明创造离不开模仿,社会科学中的语言文学乃至音乐艺术也离不开模仿。模仿者对被模仿者具有一种“榜样”和“楷模”的吸引力。民族学生欲要奋起直追,选择的捷径莫过于“模仿”。作为教师,应当给他们“模仿”的机会,大胆地启发他们“模仿”,无论其“模仿”是否成功,都不能视为“异端”,假如要培养学生描写春天景物的能力,可让其模仿朱自清‘春’的写景方法,亦可仿莫泊桑《一生》中对春天的赤裸裸的描写。既可模仿名人名家的笔法,亦可模仿教师自己的“下水作文”,还可以模仿本班学生作文之绝妙处,哪怕是一个开头或结尾段,一个过渡句,一个不起眼的标点符号也可以模仿。只要我们对民族学生的“模仿”学习寄予很大的激情和希望,就会自觉地为学生提供不同类型的范文、不同材料的语段和不同效果的语词,并严格地督促学生模仿。学生一次次的模仿成功,教师不断给予充分的肯定,他们学习的劲头会更足,热情会更高,效果会更佳。

再说“动机效应”。它是指建立在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基础上的能引发人的活动的心理过程。一个人当他的活动得到他所崇拜敬仰的人的赞许,他的语言举止得到“权威人士”的肯定,他渴望取得成功的动力就愈来愈大。其自身爆发的求知欲愈来愈高,绝大多数民族中小学生具有刻苦勤奋学习的优点,但由于受教育条件的限制,学生对自己学习的成功估计不足,一遇困难,难以找到解决的办法,部分学生缺乏坚强的意志力,容易产生自卑感,难树必胜信念。作为教师,要能理解学生的苦衷,应经常用少数民族的英雄事迹鼓舞他们。少数民族不乏天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艺术家,清代的曹雪芹(满族)、蒲松龄(回族)才智非凡,创作了不朽之作;明代的回族航海家郑和七次下西洋,揭开了人类航海历史的先幕,还有元朝撰写《万年历》的回族天文家扎马鲁丁、明朝思想家李贽,元朝蒙古族军事家成吉思汗,清朝政治家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等,他们的事业和成就皆为世人啧啧称赞。如果我们民族中小学的汉语文教师能不断以少数民族杰出人物及其事迹去鼓舞教导学生,有机地将“传道”与“授业解感”结合起来,引发出少数民族学生强大的学习动力,从而培养其崇高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自然会产生“动机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普遍适用于一般儿童学习心理,尤其适用于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心理。因为少数民族学生更渴望爱的教育。这是笔者十余年教育工作的体会,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民族中学,水族学生占学生总数的62%。布依族学生占16%,苗族学生占14%,其它少数民族学生占2%,汉族学生占8%。百分之九十的学生来自少数民族聚居的偏远乡镇、村寨。这些学生长期生活在经济、交通、文化十分落后的山村。入学后显得异常拘谨,寡言少语。面对口若悬河、谈笑风生的汉族学生,只好“望言兴叹”,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觉得汉语不好学,造句方法不一,常常害怕教师的提问,产生“怕说不好”的畏难情绪。在课余活动中,他们的兴趣爱好单一,不少学生对文学、艺术、音乐、美术、舞蹈等不感兴趣,八五至九四年,笔者担任高一至高三语文教学工作,学生中考成绩语文科平均分为52~54分。部分学生带着自卑心理进入高一,另一部分则抱着"混混时光"的态度到校应付家长。他们听说读写的能力都很差。如何教好他们呢?我坚信"是铁必会炼成钢"的哲理。新生入学第一周,自己便主动去接近他们,亲临宿舍、食堂去关心他们的学习与生活,听取他们对语文学习的意见和建议,从与学生的交流中发现:他们最为反感的是,过去的语文教师对说不好汉语的学生厌恶的多,耐心矫正的少,挑剔毛病的多,肯定鼓励的少。有的甚至对学生作文的语病进行嘲讽,抓住其一,评及其余,学生心理难以承受。为改变少数民族学生对语文教师的原有看法,笔者力图在师生间的教与学中寻求构筑一座"爱"的桥梁。自己先是以学生"朋友"的身份出现,让其相信教师待他们是诚恳的。接着以自己学习语文的酸甜苦辣过程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经常拿出自己的作文让学生品评。让他们从教师作文中找出成败与得失的经验教训。为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笔者每两星期刻印两篇不同内容和形式的文章,严格进行模仿训练,并经常寻找课外劣质的文章让学生讲评修改。三年下来,学生手头积累了大量的作文材料,考试时,作文得心应手,对于学生作文中的毛病,本人采用温和、幽默、风趣的交谈使之心悦诚服。对于学生作文中新颖的构思,奇特的比喻,巧妙的结构等,总是细心地把它抄下来,印发全班同学学习,一旦学生在作文上有了一点进步,我便将其成功之作向校报、县广播站及上级报刊推荐。学生耳闻目睹自己的进步,那高兴劲就甭提了。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笔者无时无刻不以期待的目光盼望自己的学生尽快成材。现行统编语文教材既是一门知识性很强的学科,又是熔思想性与教育性于一体的基础学科。为使学生能从语文学习中懂得做人的道理,笔者除讲授汉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外,还经常为学生朗读玛拉沁夫、杨明渊、邓恩铭等少数民族名人名家的作品,让学生了解他们的作品的风格,熟悉名人的成长历史,激励学生向这些民族的英才学习。为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每节课开课前三分钟,我要求学生进行“一事一议”、“两分钟新闻评述”活动,他们讲得津津有味。每逢学生参加校内外的座谈、演讲或诗文朗诵,我一定为之助威呐喊,以极大的期望为学生的成功而欢呼。通过对几届学生教学的实践,本人所教的民族学生在每次预考和毕业会考中,及格率与合格率分别达95%,每次参加高考的学生平均及格率,均超过全省平均及格率,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教学效果。

自1986年起,笔者被指定为负责本校“民族女子班思想政治教育”的语文教师。这是一个特殊的班级,全班五十多名女生均来自边远的十三个“瑶山乡”民族生,百分之八十为水族女生,她们年龄参差不一,个别学生上小学时已由父母包办订了婚。学生入学时,尚不会说汉语,起初对教师普通话觉得“不知所云”,英语教师提问,无一人敢回答。面对这些学生,我们采取了鼓励和表扬的办法,激励她们努力学好文化课,将来成为民族地区的新一代能人。为培养她们自尊自强的品格意志,我们常用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女文学家、艺术家、政治家的事迹启发她们。每次参加校内外的诗文朗诵或其它文体大赛,教师预先为之设计好几种方案,字字句句给予严格训练,手把手加以指导,并把希望的目光投诸学生。不到一年时间,这些当初连一句完整的汉语都说不清的孩子们,竟也能登上演讲台滔滔不绝地慷慨陈词了。过去“羞答答”地不敢回答教师问题的女孩子,竞捧走了学校几个大奖的“金牌”。每次大考前,我们总要进行预测,然后分别鼓励她们考出高于他班的女生成绩。结果不出所料,每学期期终考试成绩,学生的平均成绩好于高分录取的普通班女生,尤其是语文和英语成绩更为显著。89和92届中考,民族女子班分别有12人和16人考取了省、地级的中专中师,打破了四个乡镇有史以来无女子上中专中师的局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由此可见,只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对民族学生倾注了“爱”的情感,只要我们的教学能以学生为美的形象去刻意追求,无私奉献,呈现于民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罗森塔尔效应”就会自然产生。

诚然,“罗森塔尔效应”不会凭空产生,一个对民族学生缺乏爱的教育工作者,不可能理解这种效应的真正功效。应该肯定,少数民族同样是“输不起的民族”,假如我们的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自觉地流露出哪怕是一点儿有伤于少数民族尊严的言论,都将有碍于这一效应的产生。因此,要使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学迈上新的台阶,还得尊重和研究不同民族的习俗、情感,这也是目前民族地区的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综上所述,民族地区语文教学不得照搬汉族地区的模式依葫芦画瓢。只有不断探索民族学生学习心理规律,努力寻求并实现提高民族地区语文教育教学质量的积极效应,我们的民族教育才能够腾飞,这也是我们关心和支持民族教育工作的人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审稿:金锡英

标签:;  

论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学与红玫瑰效应_民族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