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现状分析与思考_炎黄文化论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现状分析与思考_炎黄文化论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现状分析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现状分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提出和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毛泽 东和邓小平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的伟大贡献。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 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尔后,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党的 十五大又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可以说,中国革命的胜利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 立和巩固,靠的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复兴和 胜利,改革开放成果的取得,同样靠的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今后 ,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跨越新世纪的征途上,我们事业的成功同 样离不开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同样离不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面向新世纪,今后 如何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不仅是一个实践问题,也是一个理论上需要探讨和弄 清的问题,对此,学术界的研究现状如何?取得了哪些成就?尚有哪些问题有待进一步加强研 究?这正是本文试图廓清和回答的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三个阶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一个实践过程,从马克思主义正式传入中国就已实际开始了,尽管 那时尚属于不自觉的。但是作为学术意义上的全面系统地分析与研究工作则是近几十年的事 情,大体说来,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运动的发起到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肯定、 认同和初步研究阶段。

从时间上讲,主要是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纵观这一时期的活动与讨论,对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取得了初步的进展和成绩。首先,初步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 即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其次,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 性;再次,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一种思想方法,这对于转变人们对待马克思主义态度, 促进全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同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但是这一时期的研究也有 着严重的不足,一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理解不全,虽然讲马克思主义要和中国实际 相结合,但是对要和中国传统文化结合没有专门论述,二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本身没 有太多的涉及。

第二阶段,从建国后到文革期间。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主要表现在 对毛泽东思想基本内容大规模的宣传阐释及通俗解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然而此间对于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的专门研究则很少,其原因在于:一是理论工作者将精力着重放在对毛泽东思想 的宣传、阐释和通俗解说上,而缺少独立的学术研究与思考;二是建国后,在编辑出版《毛 泽东选集》时,由于种种原因,毛泽东将在《论新阶段》中首次提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亲笔改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因而,理论界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法相 应少了,更谈不上对其专门研究了;三是从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开始,党在指导思想上 接连发生一系列的错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出现前所未有的艰难曲折,由于毛泽东晚 年犯了全局性错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被中断。这期间,对毛泽东思想的宣传、研究 很大程度上陷入教条化、神秘化。显然,这都不利于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

第三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学术意义上全面系统地 进行探讨和研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不仅是当代中国历史的一大转折点,也使毛泽东思想的研究 进入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学术探究及学问研讨的境界。与此相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 也正式提上日程。到90年代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继三十年代末之后又掀起了新一轮 高潮。至今,围绕着这一课题,发表了不少文章,出版了一些专著。有关论文和著作,绝大 多数具有较高的学术性和探索性。这当中既有通史式的考察与透视,断代史式的剖析,也有 就部分专题而展开的纵横结合的考察。这些研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概念、内容、根据 、途径到理论成果及其历史进程均作了详细的分析、梳理和研究。

今天,面向新世纪,人们更加关注马克思主义在下个世纪中国的历史命运,因而更加重视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各种迹象表明,世纪之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将再次成为理 论界研究的焦点和热点。

以上扼要地介绍了一下我国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方面的三个阶段。纵观这三个阶段的 研究情况,我们可以发现两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状况是同毛 泽东思想研究的状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三、四十年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运动和研究是和毛 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最终确立和认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研究的兴起则是随着毛泽东思想在学术意义上全面系统研究而产生的。二是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研究的三次热潮不是偶然的,有其必然的共同的原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从三十年 代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其间有过三次高潮。第一次是在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第 二次是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目前正在兴起第三次高潮。三次高潮兴起的直接原因是人 们对实践反思的回应:首先,是对中共正反历史经验教训的反思的回应。其次,是同教条主 义斗争的结果及其对人们对待马克思主义态度的回应。再者,是对人们关注社会主义前途和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历史命运的回应。第一次高潮是在总结我党自建党以来,在第一和第二 次国内革命战争中正反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为了纠正党内以王明为首的教条主义的错误而兴 起的;第二次高潮,肇始于对“两个凡是”的理论批判,同时也是来自于对苏东剧变、西方 势力对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等情势的反思,第三次热潮的兴起是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在 21世纪中国命运关注的直接回应。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就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虽然发轫于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但是,作为完全学术意 义上系统的独立研究,尚属于刚刚起步阶段,由于理论工作者的努力,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 成 就。就目前理论界研究的现状而言,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涵。

科学规范和界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首要前提和基础。学 术界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 和 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也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 主义具体化、民族化、新鲜化;还有学者从政治范畴、文化范畴、历史范畴来界定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这些论述虽表述不同、角度不一,但实质和内容都是一致的,即均是指要将马克 思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同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同时代特征相结合。对于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的必要性和根据,学术界主要从理论根据和实践根据的角度来进行论证。认为马克 思主义是以实践性为本质特征的理论,它具有开放性、多样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特点,这 决定了它的生命力在于同实践相结合,在斗争中不断发展。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能够中国化 的理论根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根据在于:一是中国革命的内在要求需要马克思主义 的指导,这是马克思主义所以被接受和继续的社会条件,二是中国共产党正反两方面的历史 经验表明,必须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即不能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必须把马 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三是中国特殊的国情也要求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这 块土地上,这些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根据。学术界还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途径。有学者指出,要做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必须以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为指导;二是要立足于中国的实际;三是要具有民族特色;四是要有新的理论成果 ,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和理论宝库;五是始终坚持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 此作为一种方法论。

第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从理论上给予了详细分析和系统梳理。

目前,学术界一般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划分为以下几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创立 和大革命时期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初步结合的探索期,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端;土 地革命战争时期是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这一时期,毛泽东发表的《反对 本本主义》堪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奠基之作;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初期,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之作——《实践论》、《矛盾论》的发表和我党正式提出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历史任务,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有了一个质的飞跃;抗日战争中 后期到解放战争,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到全党认同并自觉运用时期;建国初期是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的继续发展时期;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到“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我党 脱离中国实际,导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被中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 平为首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破除了“两个凡是”的迷信,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此进入一个新阶段。

第三,详细论证和充分肯定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其创立者在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过程中的地位和贡献。

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第一次伟大的飞跃,邓小平理论则实现了第二 次伟大的飞跃。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 献在于:其一,首先举起反对本本主义的旗帜,向全党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其二 ,毛泽东发表的《实践论》、《矛盾论》,从哲学上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基础。 其三,毛泽东领导的延安整风运动,树立了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学风,开拓了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的新路子。其四,毛泽东创立的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和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 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树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典范。

邓小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历了巨大挫折之后,继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与历史成 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拓创新,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推向了 一个新阶段,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历史性飞跃。其对中国化的贡献具体表现为:其 一,针对“两个凡是”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中国化从理论 上扫清了障碍。其二,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性问题,既解 决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出发点问题,也解决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问题,使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的事业摆脱困境,进入了新的境界和新的阶段。其三,邓小平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和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第四,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错误思想进行了总结和批判。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开始了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探索。但是 ,由于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在实际革命斗争中,接连 犯了三次“左”倾教条主义、冒险主义错误,导致大革命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沉 痛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使中国共产党逐步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认识 到“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认识到实现 马 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1938年9月到11月中共召开了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针对党内存在的右 和“左”的错误,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 环境,第一次正式向全党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 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进入更加自觉地深入了解中国国情并从事理论创造的新阶段,之后 ,通过延安整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逐渐在全党形成共识。

第五,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有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 论基础。目前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定义、途径、成果均有系统的研究。学界一致 公认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典范。有学者指出,“两 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要贡献,一是为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 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作了哲学上的论证,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功地为中国革命的现实服务;二 是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中国哲学现代化提供了文化转换中介;三是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中国的现实应用和通俗化开辟了道路。

第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分专题与阶段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诸如对中共早期领导人和理论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的研究;对大革命时期马克思 主 义中国化工作的历史考察;对抗战初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运动的考察;关于中共六届六中 全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延安整风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动作用;建 国后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与经验等均有详细考证与分析。这些研究,对于推动 我国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研究和历史考证无疑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

三、围绕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应注意研究以下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包含着丰富内容。应该看到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研究在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仍然存在着不足,有些理论问题尚未涉及,一些理 论问题待进一步分析和思考。

第一,要进一步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过程的反思与总结。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一个历史过程,并非是一帆风顺的,总结其历史经验,是为了今后 更好地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过去,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成功 地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对此应给予总结和反 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80年的历史进程告诉我们,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是要掌握马克 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始终坚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二是始终以实事求是为总的指 导原则,正确认识中国国情,坚持从实际出发;三是要具有革命家的胆略和马克思主义的理 论勇气,既要继承前人,又要不断探索创新;四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把 握时代的脉搏和特征。

与此同时,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中国人在接受马克思主义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后,有些倾 向不利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行。主要有三种:一是“以俄为师”的心理定式,造成“一 切均借俄助”的依赖心理。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出现曲折的一大原因。二是“文化决 定论”和“文化对立论”的绝对化。一些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把解决文化问题、伦理问题 看作是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前提,并认为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是绝对对立的。三是“现实 的需要”与“需要的理论”的片面性。中国人开始接受的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一个完整的理论 体系,而首先接受的是历史唯物主义中关于暴力革命、阶级斗争的理论。因此,我党一些早 期领导人把阶级斗争理论,看成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和全部,这对于后来进入社会主义 建设时期,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强调阶级斗争直至搞阶级斗争扩大化有着直 接的影响。

同时,还应该看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一方面是对王明等人的教条主义错误及其 恶果的批判总结,同时抗战的艰巨任务,复杂的各类矛盾,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紧密结合中 国实际具体地应用马克思主义,才能取得胜利,抗战的丰富实践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 广阔天地。但是,另一方面我们还应从更广阔的背景去分析、研究,应该看到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的提出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政治、历史、文化背景,既要看到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的提出是同教条主义斗争的必然要求,是中共正反历史经验的必然选择;也要看到它是中 西文化交融、碰撞的必然趋势;更要看到它同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和一致性。只有 从这几个方面去分析,才能更深刻地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第二,要对今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面临的挑战进行理论上的预测和分析。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表现为一种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也表现为一种马克思主义与中 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同时也表现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过程 。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面临的挑战既有来自于理论上的也有来自实践中的。

就理论上的挑战而言,涉及如何对待和评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长期以来,在这个 问题上似是而非的错误观点不同程度的留下一些思想混乱。譬如,有人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解释为仅仅是一种“语言符号的转换”;有人曲解为实用主义式的随意套用;更有人将其看 成是“封建化”。国外学者亦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了三种解释,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是“抛弃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背离、扭曲和变形,是民粹主义。一种观 点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权力斗争需要”,是为了树立毛泽东的权威。还有一种观点认 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同我国学界的观点 相一致。

如何看待和分析这些观点,如何正确评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研究和实行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理论课题,它对于保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朝着健康和正确的方向发展 至关重要。

就实践上的挑战而言,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要适应中国社会转型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事业,不断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曾对中国革命和建设起到巨 大作用。今天,如何去结合新的实践,汲取新的理论成果,进行新的理论创造,不断丰富和 发展理论本身,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

第三,要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文化基础的研究。

目前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文化基础的研究,更多的是停留于理论构成的分析 上,即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一样,也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也有实践观 等等。当然,这种分析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把它当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根据似乎有 牵强附会之嫌。实际上,各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并不在于它的具体的理论构成,而在于它基 于 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和把握上。我们只有在坚 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同时,把中国传统文化中那种对整个世界的独特理解方式结合起来 ,赋予其以中国本土文化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吸收、整合、创新,进一步实现思维方 式的转变,这样才能使中国人接受外来文化时隔阂、疏离的文化心态由此得到极大的融释; 才能使马克思主义获得中华民族的文化形式,深植于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融入本民族 文化之中;才能真正化为全民族的自觉、自然的思维方式和指导意识,而不是贴标签式的浮 在 面上,泛泛空论。这就涉及到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如何认识、 评价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从理论上对此问题进行廓清,无疑将会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文化 相结合进一步作理论上的注解。这也正是今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方向。

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需 要理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历史的经验教训和现实的社会实践证明,对于中国革命和建设来 说 ,能否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能否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系到我们党能否制 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关系到我们事业的成败,也关系到能否真正坚持和发展马克 思主义,更关系到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历史命运和走向。正是基于此,在面向新世纪 的关键时刻,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集体,深刻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科学总结历史发 展经验,认识到中国革命和建设最重要、最根本的经验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关键,在于深刻认识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在于深刻认识中国的国情,在 于把两者正确地统一于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之中。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党的十五大对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作了科学的梳理和历史的总结。我们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必须以十五大精 神为指导,不断总结、丰富两大理论成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继承和创新,坚持和发 展,才能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朝着健康的方向前进。

标签:;  ;  ;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现状分析与思考_炎黄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