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效果论文_周琮凯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效果论文_周琮凯

四川省江油市人民医院 四川江油 621700

【摘 要】目的 分析早期胃癌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期间收治的早期胃癌患者72例,按治疗方法分组,对照组(36例,采取常规外科治疗)、研究组(36例,采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对比并发症发生率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 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2.22%高于研究组5.56%,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X2=4.181,P<0.05),平均住院时间(14.7±5.2)d长于研究组(12.4±3.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21,P<0.05)。结论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用于早期胃癌患者治疗,患者恢复快,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关键词】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并发症

胃癌是一种起源于胃粘膜上皮的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发病率高的特点,对患者健康造成巨大威胁。近期胃癌不仅发病率方面呈现升高趋势,且开始趋于年轻化,因此备受临床的重视。胃癌早期患者的临床症状不典型,极其容易导致漏诊、误诊的发生。手术是早期胃癌患者常用的治疗手段,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是新型的一种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患者恢复快等优势,在临床迅速普及[1]。本次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72例早期胃癌患者资料,探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治疗效果,并报告如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资料与方法

1.1患者资料

72例早期胃癌患者为我院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期间收治患者,采取回顾性分析法,将患者以治疗方式为分组原则,对照组和研究组患者各36例,对照组:男、女患者分别为21例、15例,年龄范围30-64岁,平均年龄(49.6±5.5)岁,病变部位:胃窦部14例,胃底贲门部10例,胃体12例;研究组:男、女患者分别为20例、16例,年龄范围28-69岁,平均年龄(50.3±5.1)岁,病变部位:胃窦部16例,胃底贲门部9例,胃体11例,纳入标准: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癌症,且胃镜检查发现胃部黏膜存在病变,确诊为早期胃癌,患者经过胸部CT检查,无淋巴转移;排除标准:血液疾病患者,合并其他恶性肿瘤患者,意识障碍患者[2]。本次研究申请获得医学伦理会批准,患者知情,自愿参与研究过程,纳入患者临床资料数据用统计学软件处理,不存在对比差异(P>0.05)。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外科手术治疗,患者采取气管插管全麻,指导患者为平卧位,在患者腹部正中处作切口,对病变部位切除,并关闭切口,术后应用止血药物、黏膜保护剂等。

研究组患者实施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采取气管插管全麻,患者为平卧位,在内镜下应用靛胭脂(浓度为4%)对其染色,以明确病灶范围,在病变边缘0.5-0.8cm处用氩气刀进行电凝标记,距离间隔2-3mm。在病灶边缘采取多点处注射靛胭脂+氯化钠的混合液及肾上腺素,并切开病灶边缘,内镜直视下用氩气刀剥离黏膜下层,需要注意的是要一边注射一遍剥离,直到病变被完全剥离后,将其切除。在对患者病变进行剥离过程中,一旦发生有腔外脂肪或者存在十分显著的裂孔患者,则需要立即用止血夹夹闭。术后用福尔马林固定,并确定病灶切缘十分是否存在癌细胞累及。患者术后对其采取3个月随访,观察患者的治疗情况。

1.3统计学方法

研究中产生的计量、计数资料分析均应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资料表示分别为均差±标准差( )、百分比(%),检验方法为t检验和X2检验,研究数据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表示方法为P<0.05。

2结果

并发症比较,对照组发生率为22.22%(8/36),包括3例感染,3例狭窄,2例出血;研究组发生率为5.56%(2/36),包括1例感染、1例出血,对比有统计学差异(X2=4.181,P=0.041<0.05),平均住院时间比,对照组为(14.7±5.2)d长于研究组(12.4±3.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21,P=0.030<0.05)。

3讨论

胃癌属于常见恶性肿瘤,可以发生在胃部的任何部位。胃癌的发生与患者生活环境、遗传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具有直接关系。以往胃癌的治疗多采取常规外科切除术,但该方法对患者造成极大的创伤,不利于患者术后的快速恢复。因此,临床一直在寻找新型对患者创伤小的治疗方法。

随着微创理念的开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临床早期胃癌的治疗中开始逐渐普及应用。与常规外科切除术治疗比较,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早期胃癌患者治疗,其优势在于: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患者术后恢复快,且并发症少等。相关研究报道显示,对于实施手术治疗的早期胃癌患者,采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患者的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比外科手术治疗短,复发率低于外科手术治疗,更受到患者的认可[3]。本次研究结果也证实,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患者的并发症少,且平均住院时间短,有效说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临床效果。

综上所述,对于早期胃癌患者实施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并发症少,平均住院时间短,患者恢复快,是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值得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仲恒高,缪林,季国忠,等.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36例临床分析[J]. 中国内镜杂志,2016,22(1):90-92.

[2]徐杲,苏江,华婷琰,等.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及外科手术治疗早期胃癌的预后效果评估[J]. 临床消化病杂志,2016,28(2):91-94.

[3]郑晓丽,向兴朝.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与外科手术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研究[J].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16,22(5):338-339.

论文作者:周琮凯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8年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7

标签:;  ;  ;  ;  ;  ;  ;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效果论文_周琮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