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说服”到“管理”到“关系”——1975-2006年公共关系理论与范式演变的历史比较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范式论文,公共关系论文,理论论文,关系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685(2007)12-0005-06
Lewin(1951)有句名言“没有什么,比一个好的理论更实用的了”,如果使用得当,理论可以有极大的价值。公共关系从开始到现在已一百多年,但仍有人认为公关没有理论。到底目前有哪些公关理论,其实质内容、应用、发展变迁、范式为何,一直没有一个明显的界定与轮廓,也从来没有人做过系统的分析。但是公共关系若要更上一层楼,类似的概念与研究,就非常重要。因此作者积三年半时间戮力完成《公共关系理论的发展与变迁》一书,针对上述议题进行深入研究,此文即源于该书,并加上作者最新的思考。
文献探讨
所有传播研究者都用理论来导引论述,理论之功用,可见一斑。但直到1970年代为止,都少有与“公关”相关的理论研究。根据Grunig & Hickson(1976),在1976年前所出版的4141份公关文章与书籍中,只有63篇与“研究”相关,其余(占98%强)都不过是描述性的文章和轶闻而已。1984年,Ferguson(1984)对当时公共关系唯一且最权威的期刊Public Relations Review在1975至1984十年间刊载的171篇论文,以题目及摘要为分析单位,以“内观型”、“实务与应用”及“理论发展”为类目做内容分析,结果发现公关理论的研究极少,只占了全部的4%。
1987年,Pavlik沿用Ferguson的分类概念,把公关研究分成基础、应用、内观三类,针对1975-1985十年间6本公共关系期刊与杂志做内容分析,结果发现在全部2000篇论文中,只有34%与研究有关。这个数字比起当年虽有进步,但理论研究仍然太少(Pavlik,1987)。值得注意的是,Pavlik指出在1972-1986十四年间,有6个公关研究的里程碑。
1992年,Pasadeos & Renfro也以1975年为始,针对1975-1989十五年间刊登于4本公关期刊中4146则参考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分析(bibliometric analysis),结果发现公关学科早期多引用其他社科文献,但到了晚期则以公关学者互引为多,显示已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同年Toth(1992)把公共关系理论分为语艺(rhetorical)、批判、系统(systems)三类,认为语艺和批判注重的是传播中的象征符号,但系统论仍是主要论点。
McElreath & Blamphin(1994)则针对50位颇具代表性的公关学者/业者,以德惠法(Delphi)调查哪些是公关最迫切的研究主题。结果发现公关研究范式已从传统的逻辑实证,向“现象逻辑解构主义”移动,已从演绎法向归纳法移动;在研究方法上,也已从“化约”向“扩展”移动,从不含价值、中立观察,向带有价值的参与观察移动。他们还发现公关仍以“结构—功能论”(structural-functional)为主要论点,而乏于诠释(interpretive)观点的研究。因此建议加入历史比较分析法,以便清楚呈现因时间的推移而产生的型态和趋势。
1999年,Pasadeos,Renfro & Hanily接续之前做过的研究,结果发现Broom的公关“角色理论”是最常被引用的理论,其次是Grunig的“优异公关”和“公关四模式”理论。Sallot et al.(2003)重做Ferguson的研究,也沿用同类目,针以1975到2000年三本公关学术期刊748篇论文的摘要做内容分析。结果发现其中20%和“理论”有关,比起当年的4%,多了很多,其他两项类目则各占40%。
到底何谓理论?Craig(1993; Sallot et al.,2003)认为理论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科学概括通则,描述经过实证测量或引申的变项间之功用与关联。所谓大型理论,又称作“元理论”(metatheory),源自社会学,是一种源头(Turner,1982)。Prior-Miller(1989)认为四个对组织研究有过启发的大型理论,对公关也应有所启示,它们是:符号互动理论、交换理论、冲突理论、结构—功能论。
Kuhn等人认为理论是“一套深奥的概念系统,同时也提供一种世界观”(Suppe,1977:114)。Suppe认为理论是一种象征性的概括通则,每个人都可以对这个通则做不同的会意与诠释。理论本身也是动态的、成长的、非一成不变的。Kuhn(1970:175)认为所谓“范式”(paradigm)是一种思考形式,一种能解惑或解决问题的概念或理论,也是一个社群共享的特殊理念、价值观或技巧。Kuhn认为范式与理论不太相同,一个理论要被视为范式,必须优于其他竞争理论,但范式永远不必、也不可能解释所有的事实与现象(Kuhn,1970:17-18)。换言之,只有一个解释力很强、多年来为多人所引用的强大理论,亦即多年来环绕着它建立起无数研究的理论,才配被称为范式。而即使是范式,也有所谓的生命周期,时间到了,新的范式释出,旧的范式式微,也就完成了范式的转移。
如果把范式的观念应用到公关与理论上,若要看出公关理论范式及其转移,就要有历史的纵深,以时间为经,以公关理论为纬,透视其区段变化,再以回溯的宏观视野,审视每阶段公关理论与范式为何,其源流脉络与发展变迁又如何。这样不仅可显现过去32年公关理论发展的历史,也可看出其发展是否与世界潮流相扣,并一举厘清公共关系理论的发展与变迁。
研究方法与研究问题
本研究采用突显变化的历史比较分析法。根据美国社会学家的说法,没有任何思想是没有比较的,在今日美国,只要是:(1)用不只一个个案来表示一个实质问题;(2)企图测定某种变化,而非静止不动;(3)显示其联结性,而非孤立;(4)企图了解不光是“现在”的现象;(5)视现在为过去的一环的,都可称为历史比较分析法。
历史比较分析是一种长期的知性研究,企图解释重要的现象或成因,其分析几乎均以质化形式完成,提供结构性的解释。除了描述或因果分析以外,它还关注所谓的“大问题”,同时也很重视“时间”,对“过去”和特点感兴趣,并且还“做某种综合,整理出意义,归纳出原则”。此一方法长于从较大的社会结构,串连起研究者感兴趣的微观观察,处理一些无法或不曾被好好对待过的题目,是政治学、社会学最感兴趣的研究方法,20世纪早期曾引领风潮,到了中期被美式实证研究超越,因此黯淡许多,但自70年代开始又戏剧性地复苏,如今已稳坐社会科学研究的中心(Mahoney & Ruesehemeyer,2003; Stern,1956:23)。历史比较法并不止于报告事实或事件,还将事件与更深一层的诠释做有意义的联结,并且从一个有系统的、前后相关的角度来比较个案,鼓励把事情摆进较大的历史脉络中解读(Nord,1989; Potter,1996;朱柔若译,2000)。
本研究采用历史比较法,以历来公关理论为研究对象,再加上“时间”这个特殊变项。由于公共关系第一本学术期刊创于1975年,因此笔者把1975-2006三十二年间公关理论,以十年(一个时期)为期,详细分析比较,为下列三个问题寻找答案,即:
1.在过去三十多年公关理论的发展中,不同时期的公关理论为何?其内涵、精神、应用为何?彼此间有无关连?发展脉络为何?
2.这三个十年里,每一时期公关范式/主轴为何?范式的递嬗为何?其发展与变迁系自外于世界潮流,还是与当世大环境相呼应?
3.倘鉴古可以知今,那么了然过去不同世代公关范式/主轴的内涵、沿革、递嬗与背景后,可否执此预测未来十年公关理论的趋势?
研究发现与讨论
本研究最重要的发现,在以历史宏观的视角,清楚呈现公关理论的第一个十年(1975-1985),是说服的年代;第二个十年(1986-1995),是管理的年代;第三个十年(1996-2006),是关系/语艺的年代。公共关系从说服、到管理、到关系,走了三十年,连世界观也彻底改变。至于公关理论的范式,则从第一个十年的说服理论、耶鲁研究信息处理模式(IPM),移转到第二个十年的结构——功能论、系统论;而后又在第三个十年,往符号互动理论、文化研究与冲突理论方向发展。
在以说服为主的第一个十年,公共关系受当时大环境的影响,仍秉持耶鲁研究“信息处理模式”的遗绪,仍注重单向的强力放送,仍较以讯息发送者本位主义出发,致力找出“黑盒子”的玄妙,以求受众从态度到行为根本的改变,来达到宣传的目的。当时很注重说服与传播“效果”,但却很少考虑到“受众”的感受,也未对受众多加研究,Grunig的情境理论,是唯一的例外。本研究在第一个十年所讨论的主要理论/模式/概念是:说服矩阵、情境理论、创新传布、ELM(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传播运动模式、共向模式、消息来源vs.新闻人员、议题建构和公关角色理论。当时公关、传播、社会、心理还不是分得很清楚,许多论文都刊登在新闻和心理期刊上,许多著名的研究者,也是新闻传播或社会心理学者(Pavlik,1987)。
至于第二个十年所讨论的主要理论,分别是:系统论、公关四模式、优异公关理论、博弈理论、冲突管理、议题管理、风险沟通、危机管理、危机沟通和行销公关/整合行销传播。这个十年,毋庸置疑,是管理的年代,也是其始作俑者Grunig的年代,Grunig独领风骚一个时代之久。系统论虽然源起甚早,但它是整个Grunig相关理论的源头,以及管理史观的范式,因此列入一并讨论。Grunig提出公关四模式的年代,正属第二个十年,而其“卓越公关”整个研究所跨越的年代,也正好约十年,自的在找出公关如何能使组织更发挥实效。80年代由于事变、意外和危机多,冲突也增加,所以此一时期的公关理论,着重管理冲突与危机,以及如何以公关促进行销,呈现出一种“管理”的史观,公关存在的目的,似乎只为服务管理阶层,是一个重商的年代。
Grunig对此一时期最大的贡献,在登高一呼,把系统论的“和谐”和“适应”等概念,升华而为“双向对等”关念,使得公关一举远离说服史观,进入一个更高的层次。从此谈公关再难强加一己的观点与立场说服对方,双向、双赢基本上定调,而和谐也成为公关的终极追求。这一切,都使得公关有别于其他行销手法,居于一个较为利他、超然的位置,也赋予公共关系较为清高的地位。公共关系的管理世代,与组织研究息息相关,而其源头(即范式),正是结构—功能论。
此时语艺学派入侵公关研究。语艺学者由于危机之故,大举进入危机语艺研究,使得危机传播成为显学。1997年是“关系”研究猛进的一年,关系测量如雨后春笋,且多以量化为主,J.Ledingham是研究最力的学者。20世纪90年代晚期,“关系”已是各方共识,也是最新的流行,至此公关业已挥别管理史观,堂堂进入关系的年代。其实关系仍不脱系统论的主要概念,但它比起管理,更把重心放在受众身上,也更关心受众的感受,更重视和受众的关系。此时“guanxi”已成为一个无法翻译、也不必翻译的概念与名词。90年代晚期,东方人眼中的“关系”,在西方强调关系的洗礼下,也被赋予新的概念与意义,也开始有人研究。此时语艺学者也不甘寂寞,深入从语艺观点研究公共关系,R.Heath是代表人物。Heath强调“对话”,是一种双向的辩证。
随着语艺研究而来的,是批判的声音。语艺学者本来就比较从“诠释”观点看公关,因此谈论公关时,绝不可能从偏商的管理史观着眼,在语艺/批判学者眼中,管理学派是操控的,服务某一阶层的,因此下笔时不免批判,G.Cheney是此中大将。语艺学者讲求意义、象征、符号,是一种符号互动的观点,与管理史观的结构—功能观点迥异。批判论学者则多从政治经济理论、文化研究和后现代论点批判公关,其研究以质化论述居多,量化研究在此范畴趋于沉寂,这也比较符合此一阶段的学术风气。表1呈现32年来公关理论分析研究结果。
任何事物发展到一定的年数之后,都有历史可言,但如何才能以史家的眼光,看穿事物的发展与影响,则需要细致的研究。大抵而言,公关数十年来的发展,从单向到双向,从说服到关系;分析的对象,即在乎的对象,也从信息发送者一转而为信息收受者;而世界观,也从零和逐渐往合作双赢迈进。自80年代中晚期起,语艺学者一脚跨入公关相关研究后,便不曾再离开,使得近年的公关研究,越往符号互动、质化、批判方向移动,并与系统范式的延伸——关系学派齐头并进,同属第三个十年的重要取向。由于近年来整个社科研究受到后现代思潮文化研究、诠释论点的影响,所以语艺这一支派,似乎还较关系学派后续力强些。今后欲在公关研究更上一层楼的学者,必须具备后现代、文化、现象、符号、政治经济理论相关知识,似乎已是不可免的事实。如果只从管理角度着手,则公关永远只能从如何辅助销售、辅助管理、如何促进组织绩效的角度发想,虽然能提供学生较佳的就业机会,但不能使公关在学术上更有深度,对于需要哲学思考训练的研究所学生,也不能提供更上一层的思想训练。
近年来,整合行销、品牌等课目甚嚣尘上,个个都较公关来得更直接、更标明行销的终极目的,所以广受学生欢迎。在这一方面公关明显受到侵蚀,然而公关却是整合行销与品牌传播里最重要的手法,也是最难懂、最难掌控的一门学问,何况公关的学生长于写作,注重社会责任与建立关系,与整合行销和品牌急功近利的训练,有思想上深浅之别。缘是传播学术机构在教导学生时,应左手教行销公关实务与技巧,右手教语艺批判与文化思想的启迪,方能使公关学术进入较高的层次,更受到尊重。这点在浮泛的公关手法泛滥的今日尤其重要,有待所有提供公关教育的学术机构共同努力。
从本研究可知,公共关系的理论和范式,也受到大环境和潮流的影响。远眺公关研究未来发展,必须考虑几个重要因素:WTO(世贸组织)引致的全球化问题,媒体的大环境,以及质化诠释研究方法的有所长和量化实证研究的有所短。
如今世界已成为一个大平台,地球是平的。在这样的前提下,社会责任、国际公关、本土研究、文化、NPO/NGO(非营利事业)相关研究会增多,而亚洲国家有偿新闻、人际关系、“置入性行销”、媒体购买的研究,也会增加,甚至可能从批判的观点行之。至于媒体环境,全球传媒都受到网络的冲击,传统传媒竞争日趋激烈,财务日益吃紧,提供了置入性行销等有偿新闻运作的机会,然此举将导致新闻/节目广告化,并损及新闻的公信力。吊诡的是,此类恶习会使得公益活动上新闻难上加难,公关公司的操作日趋不易,媒体并因而自废武功,因为厂商越不对广告感兴趣,传媒的收入就越少,久之成为一种恶性循环,成为一个没有赢家的场面。而新科技所带来的影响,如BLOG(博客或部落格)行销、公关专业伦理等研究,也会大幅增加。
在研究方法上,受后现代思潮的影响,质化、批判、文化等诠释型研究会增加,量化研究独当一面的局势可能不再。基本上,后现代思潮重文化、建构、意义、解构与批判,问的都是些大问题,较适合质化研究。至于框架理论、议题建构这一类操控媒体的研究,也可能大幅增加。此外,有关“文化”的研究,增加的应以援用符号、现象、文化来批判或观察的时候为多,至于如何应用文化、符号、象征意义来塑造形象、辅助行销的研究,则可能会转到品牌相关领域,不再被视为公关的范围。日后公关研究可能日趋形而上,高踞学术的殿堂,与技巧与实务脱钩。
[收稿日期]2007-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