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创新研究论文_贺东游

山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14

摘要: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一定认知,认同传统文化的意义、价值,并普遍支持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当前,应针对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成效现状及问题,创新对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对策,使大学生承担起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

关键词: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

本文系:山东师范大学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研究成果。

传统文化教育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部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那么,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对象的大学生,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什么以及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如何?项目组进行了此次调查。针对现阶段大学生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我们对如何对大学生进行创新性地传统文化教育进行了研究。

一、大学生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的总体情况

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0份,收回问卷2977份,其中有效问卷为2883份,有效率达到96.84%。此次调查以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理工大学、潍坊学院、中国海洋大学、烟台大学、云南大学、西北大学、苏州大学等高校为样本,主要的调查对象为全日制专科生、本科生。本调查采取随机的抽样调查。样本基本情况如下:在年级分布上,一年级占22.79%,毕业年级占19.54%,其他年级占57.67%;在性别分布上,男生占56.79%,女生占43.21%;在此次调查中,对传统文化了解的大学生占88%;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大学生只占30%;能够完整地背出古诗词90首以上的大学生只有24%;有40%的大学生更喜欢过西方的节日,比如情人节、圣诞节等;只有13%的大学生精通某一门传统艺术;大部分的大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途径是课堂和讲座;10%的大学生并不关心传统文化的现状。

二、大学生传统文化的认知现状

近年来,因传统文化问题引发的社会争端屡见不鲜,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考验。有人曾用“文命危浅,朝不虑夕”来形容当今中国的传统文化,并对其存在发展提出了担忧和质疑。我们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聚焦于当代大学生。大学生在民族文化的世代传承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从某种程度意义上讲甚至可以决定中华传统文化未来在中国的发展、延续与创新。为此我们对着一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并在整理、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这一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

首先,大学生对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有比较普遍的认知,但是这种认知程度是比较低层次的,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系统化、理论化、体系化的了解,同时部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缺失情况。

其次,不同形式的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吸引力不同,大学生一般情况下对自己生活比较贴近的文化形式更感兴趣,如传统节日,传统建筑,传统服装等等,此外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越鲜活越能被当代大学生所接受,一些表现形式比较传统的文化形态受到明显的冷落。

最后,从大学生对待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来看,当代大学生普遍认可传统文化,大学生普遍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家、社会、个人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认可弘扬传统文化在增强综合国力实现民族复兴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大部分大学生承认传统文化存在这一定的危机,社会问题、多元价值、信息技术等是大学生认知与传承传统文化中的主要障碍。

由此出现了一个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抱有正确积极态度与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中认知与传承程度的缺失并存的奇特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三、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部《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相继出台,国家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日益提高。这些年来的努力似乎取得了一些成绩,我们看到“国学热”持续升温,各类传统文化经典得以畅销,央视《百家讲坛》节目大火,市面上各种“国学班”、“读经班”层出不穷。但调查却发现,当前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存在诸多问题,教育效果其实并不那么尽如人意。总体而言,大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多流于形式,缺乏内涵,国学教育更多是被当作一种文化产业被炒热的,而不是作为德育教化的事业。

(一)教育理念

我们看到的国学热其实并非由高等院校发起,更多是民间的自发行为,而在大多数高等院校,对于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是远远不够的。教育资源的分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所大学的教育理念。目前我国高校教育资源过于集中在985院校,传统文化作为濒危文化自然是稀缺资源,掌握传统文化的人才绝大多数被985院校所垄断,他们尚有余力摇旗呐喊传承国学。而大多数普通高校,“无恒产而无恒心”,只能搞政治搞卫生了。大多数高校的教育理念是就业导向的,为的不是培养人才,而是新时代的工人,向社会对口输送螺丝钉。他们认为传统文化既不能让学生增长技能,找到一个好工作,又不能让学校提高业绩,创收谋利,完全是非实用的。

(二)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

高校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缺乏系统教材,学校传授的传统文化知识散见于各个学科的教材中,内容少而且零散,完全不成体系。大多数普通高校开设的有关传统文化的课程都不是作为必修课,而仅作为公共选修课,由水平不高的教师讲授。教师在讲授之时,往往十分生硬,仅仅是把所教授的内容当作知识点,以生硬的说教方式来展示,只停留在表面,无法涉及传统文化的深层内涵。选用教材的质量更是参差不齐,比如《中国哲学史》教材,除去一些985院校可以选用教授自主推荐的教材以外,大多数普通高校弃好教材而不用,毫不犹豫选用马工程的教材,以保证政治正确。更有甚者选用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教材,明显仍带有苏联教科书的色彩,将道德教育与政治宣传、意识形态教育合而为一,严重背离传统文化教育的初衷,使学生认为传统文化教育不过是假大空的说教,对传统文化教育产生反感。

四、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问题

1.教育模式存在误区。

大学生在回答“接受传统文化教育,你认为哪些方式比较好?”时,29.2%的被调查者认为应当开设专门的课程;39.38%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不定期地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讲座;31.42%的被调查者认为高校教师应在课堂中有意识地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调查分析得知,绝大多数大学生是通过在课堂上的学习来获得传统文化知识的,而大学的语文课、历史课又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历史课,更多地负担了传承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功能。但是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大多数人(尤其是理工科的学生)就不大可能再有继续学习历史文化知识的机会了,更谈不上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了。

2.学生在学习上过于功利化。

被调查者在回答“你平常都选择什么样的选修?”时,选择实用技术类的占34.53%,选外语类的占34.88%,选体育和自然科学类的占20.19%,而选传统文化类的只占10.4%。在回答“选修课中涉及传统文化的课程,你选还是不选?”时,回答“不选,因为感觉没用”的占79.03%,回答“选,因为自己很感兴趣”的学生只占20.97%。根据调查分析可知,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学生在学习上过于功利化,容易忽视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期,人们的价值观、文化观、生活方式等也必然处在磨合、矛盾和冲突之中,大学生更是日益渴求张显个性、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同时,在与日俱增的社会生存压力下,大学生更关心的是如何抓紧时间去考五花八门的外语、计算机、心理咨询师等技能证书,希望在未来的就业竞争中为自己增添砝码,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使得他们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静下心来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长此以往,很多大学生不仅会淡忘传统文化知识,甚至会认为传统文化知识在当代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不学也罢。

五、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目前,我们应该把对大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培养21世纪新型人才的重要任务,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政治意识,完善大学生的人格,使大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一)丰富传统文化教育形式

除传统文化必修课程以外,应设置类型丰富的选修课。课堂内容不应沉闷死板,教师将传统文化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利用多媒体,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学生成立小组,搜集整理自己感兴趣的文化知识,在课堂上与其他学生分享。学生的主动参与能够诱导他们对传统文化进行探索与研究,让学生不仅成为传统文化知识的接受者,更成为讲授者与传播者;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随着移动数据流量和无线网络的发展,大学生对于网络的需求与依赖性也越来越大。因此,高校应成立相应的部门,管理微博、微信平台。安排专业人员,申请并管理传统文化公众号,定期推送图文并茂的、内容质量高的文章,兼具教育性和趣味性。此外,许多大学生在生活中会注意到传统文化相关的建筑、文字等,当他们缺乏相应的知识储备时,可以先拍照,接着私信给高校的微信、微博公众平台,得到相应的解答,提高他们吸收传统文化知识的积极性。

(二)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校园文化中

校园文化能够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进行影响,学生每天生活在校园中,不论是有形的建筑、雕塑,还是无形的校风、学风,都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起到重要的作用。应将传统文化精髓注入到校园文化之中,比如中山大学的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便取材于《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则出自《周易》。学生在这种蕴含优秀传统文化的校园文化的影响下,能够进一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同,并将其贯彻到自己的行动中。

(三)营造全社会尊重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

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除了学校的重视和实践之外,还有赖于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首先需要党和政府的宣传教育,可以通过不同渠道宣传主流文化、高雅文化,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其次,以社区或单位为中介,普及传统文化知识,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提高家长的传统文化修养,让家庭也参与其中,为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奠定良好的家庭氛围;最后,需要大学生个人树立文化自觉,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传统文化教育当中,提高自身文化修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

[2]刘菁菁.浅论传统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作用[J].知识经济,2011,(6).

[3]赵绪生.论中国传统文化与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J].石家庄: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7(9).

[4]朱建良.对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02).

本文指导老师:钱晓丽

本项目组其他成员:陈晓瑶、尤优、余艳梅、娄炳功、于凯

论文作者:贺东游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9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5

标签:;  ;  ;  ;  ;  ;  ;  ;  

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创新研究论文_贺东游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