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坪上镇中心小学 27662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个性化阅读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阅读取向,它是阅读本身的客观规律。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以多元的阅读目标、多元的阅读评价使阅读活起来,让个性化阅读充满活力。
一、引导“悟读”,培养学生“悟性能力”
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中对学生“悟性”能力的培养,强调在阅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使其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悟读”应从“悦读”开始。教学中,学生如果对文本有了兴趣、有了期待,那么就会产生阅读的冲动,从而给“悟”带来动力。因此我们要个性化地处理教材,“掏”出文本中最宝贵的可感因素。如教学《荷花》时,可引导学生品味“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的“冒”字:a、“冒”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冲、露、伸、探、钻、长……)b、读读这段文字,体会体会,怎样“长”出来才叫“冒”出来?(用力、使劲、一个劲儿、生机勃勃……)c、课件变化,播放荷花录像,引导学生想象冒出来的荷花想干什么?说什么?(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中冒出来,仿佛要看看外面这个精彩的世界;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在向小朋友展示自己的努力……)通过引导比较品评文字,感悟到了作者用词的分寸感、描写的形象感。
二、指导“研读”,培养学生自主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在内心深处都渴望自己是发现者、探索者,这将促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我们在教学中只有根据课文内容提炼出有价值的探究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发现、去探索,才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自主能力,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素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在学习《军神》一课时,我摒弃了以往逐段讲读、层层设问的教学方式,着力引导学生紧紧抓住“为什么沃克说刘伯承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为什么沃克说刘伯承堪称军神”这两个问题,让学生通览全文、自主读书、探究阅读,看看从课文中哪些词句可以表现刘伯承的精神。这种自主性的阅读学生能积极讨论,大胆交流自己的见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从阅读心理看,阅读是“期待产生,期待实现,同时产生新的期待”这样一个不断推进的心理矛盾运动过程。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的煽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带头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同时,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倍加珍视和把握学生情感活动的脉搏,使其随着阅读过程的推进得到强化。如教学《月光曲》中描写《月光曲》的内容时,通过图片、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月光曲》的意境,从而进行感悟、欣赏,再从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走进茅屋弹奏——即兴创作的情感变化”中找出贝多芬创作的灵感和激情,使学生用整个心灵去感受美妙的《月光曲》,驰而神往,激起孩子极大的兴趣,拨动他们的心弦。
三、注重“创读”,尊重学生独特体验
新课程的语文教学把“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视为“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之一。阅读的过程是学生求知的过程,学生个体千差万别,决定了在求知的过程中他们所选用的阅读方法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语文材料来自生活,我们应该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有差别地解读文本,注重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活动进行阅读的再创造。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造因素,抓住有利时机引导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经验等,通过想象去感受作者这种对社会、对人生的“心理体验”,与课文的情感相碰产生火花,从而感悟文章语言中的内涵。在教学《美丽的小路》后,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美丽的小路找回来了,但怎样才能让它永远美丽呢?”在学生纷纷发表意见后,我让学生以《美丽的小河》为题,自编一个童话故事(可以是课文中那几个角色,也可以另找角色),要求学生展开想象,编出与众不同的故事。有个学生写道:美丽的小河里,有一种仙鹤博士发明的“净化鱼”,把河里的垃圾都吃掉了。河水清清的,各种动物在河边、河里又唱又跳的——多丰富的想象呀!让孩子们进入美丽的童话世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激活思维,想象丰富,真正理解了课文的内涵。
四、注重“抓读”,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
由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个性心理品质和获得信息的多少取决于他们认识水平的深浅程度,也决定了他们质疑问难的水平,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把问题问到“点子”上,这个“点子”就是课文的重点、难点、知识点和语言文字的训练点等。同时还要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和途径。一是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眼发问。如《草船借箭》可以抓住“借”字发问,为什么用“借”而不用“骗”?二是抓住矛盾,把课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揭示出来。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可抓住“焦急”和“耐心”提问,这两个词用在一起是不是矛盾的?为什么?三是比较优劣,对教材的重点字词或重点句,通过比较认识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为什么要用这个字词而不用那个字词。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中,“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在这里可提问:为什么用“抽”字而不用“生”或“长”字?
总之,教师要给学生一种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的个性化平台,学生受到激励和鼓舞,其心态才能保持开放,课堂才能充满活力、充满创造,个性化阅读才能闪耀出个性的光芒。
论文作者:孙运霞 王娜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1月第26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7
标签:学生论文; 自己的论文; 课文论文; 引导学生论文; 美丽论文; 情感论文; 能力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7年1月第26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