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丽童 王亚会
(山东科技大学 山东青岛 266590)
摘要
空间语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够传达环境信息,还能反映出人际关系的远近。人与动物一样,生来就有对领地的强烈需要,但人们对于空间大小的需要则是由人们成长的环境所决定的,每种文化都有其各自的不成文的空间交际规则,跨文化交往中,如果一方打破了这种规则,必然会导致不愉快、误解甚至冲突,严重影响人们的交往。以往的研究大多关注于动态空间,比如人们对于拥挤的态度、领地性、谈话距离等,并且大都关注于工作场所中的跨文化交际。实际上,已有的静态空间的布局也能充分反映出不同文化的差异。本文的创新点在于通过研究不同国家的空间布局差异,分析不同国家人民的人际交往特点并给予指示。
通过对比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从住宅布局角度看,与家人同住的人群家庭意识较强,房间独立的人群隐私意识较强,排斥他人到家中做客的人群排外性较强,家具物品的选择能体现主人的爱好和性格。从校园布局角度看,无围墙的大学更看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行政楼显眼的大学更尊重权威,有讨论区的大学更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装有师生距离近的教室的大学更鼓励师生课堂互动。
关键词:空间布局,跨文化交际,住宅,校园,空间语
1.住宅布局与文化
1.1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在强调集体主义的国家,家庭成员往往生活在一起。四合院是我国典型的建筑风格。在四合院里,年轻夫妇和他们的兄弟姐妹、父母、祖父母住在一起。在中国的许多农村地区,房屋是相互连接的。这两种建筑风格反映了中国家庭成员、亲属和邻居之间的密切关系。
在强调个人主义的国家里,家庭成员倾向于分开生活。例如,在美国,人们喜欢更大的居住空间,房子很少互相连接。婴儿从出生起就有独立的房间。大部分22岁以上的年轻人,无论结婚与否,都会从父母的家搬出去。可以看出,美国人比中国人有着更强个人空间意识。
1.2 关于隐私权的态度
在人口密集的国家,例如中国和东南亚国家,人们更注重家庭或集体的内部隐私。“家丑不可外扬”是中国人普遍认可的隐私观念。然而,在家庭或集体内部,人们却有着较少的隐私——中国父母可以不敲门就进入孩子的房间,中国老师可以从教室后门的窗口监控学生的行为,这些都是西方人完全不能接受的。在欧美等西方国家,人们更注重个人的隐私。父母不能私自翻看孩子的个人物品,孩子未经允许不得拿走父母房间里的东西。
1.3 好客与排外
住宅的布局可以显示出不同国家中人与人之间的界限。以中日两国起居室的差异为例,在中国,人们经常邀请朋友到自己家中做客,客厅是招待客人的重要房间。然而,李佩锜(2010)指出,在日本,房子里是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客厅”的,因为现在的日本人很少邀请客人去他们家里。相反,他们在大门附近设有一个“玄关”,在那里会见不太亲近的朋友。日本的起居室只供家人使用,不对朋友开放。这种住宅布局差异表明日本人比中国人更重视家庭空间。
1.4 豪华与实用
装饰风格也可以体现出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在中国,大多数人使用木地板、瓷砖和皮革沙发,因为这些装饰可以使房子更“上档次”。在美国,人们在整个房子里都铺上地毯,使用巨大的布艺沙发。人们在家里光着脚走路,总爱席地而坐,这表明美国人更注重舒适和自在。在英国,人们在后院种花、喝茶,因为英国人喜爱优雅和安静。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美国,后院里往往有孩子的秋千、滑梯、小游泳池、烧烤架,因为美国人更强调孩子体能的锻炼和朋友之间的互动。
2. 校园布局与文化
2.1 封闭与开放
中国校园的鲜明特点是拥有庄严的大门和高高的围墙。这些高高的围墙把校园与社会隔离开来,学生们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学习、用餐、运动和交往。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们更多地关注理论研究和学业成绩。
在西方国家,大多数大学既没有围墙,也没有大门。教学楼和研发楼分散分布于市中心,校园与社会没有明显的区别。在这样的社会里,学生与校外人员交流更多,他们更加重视实践和社交能力。
2.2 权威与平等
在我国校园,行政建筑往往是独立的、突出的、建立在有利地区的。在西方,行政办公室通常设在教学或研发大楼内。行政区域的分布差异显示,西方人把行政管理置于一个较低的位置,而中国则对权威表现出更多的尊重。
2.3 竞争与合作
在中国的大学里,大部分作业由学生独立完成,学生们没有专门的进行小组讨论的教室。在西方的大学里,为了让学生们讨论问题,到处都有茶几和座椅。他们也有许多专门的房间进行小组合作。
2.4 教师中心与学生中心
从教室布局上我们也可以了解到师生之间的交流模式。在中国,几乎每个教室都是长方形的,老师在讲台上授课,学生们成排地坐在固定的椅子上。
西方国家的传统教室也是这样。但近来,开放式教室和蜂窝式教室的数量不断增加,通常采取大班(由教授在大教室授课)和小班(由助教在小教室授课)结合授课。在小班里,一名助教被不到20名学生环绕,他们经常交流、探讨学术问题。
结论
在跨文化交往中,我们可以根据空间布局特点来把握与他国人的距离,从而更好地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当与西方国家的人互动时,应该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和更多的隐私、更加多元和包容;当与日本人互动时,不应该主动提出拜访他们的家。在没有边界的大学里,一个人需要在实践技能上做得很好;在一个行政大楼突出的学院里,一个人应该避免公开质疑权威;在一个有讨论区域的大学里,一个人需要多与同学合作;在以学生中心的教室中,需要更频繁地与教师互动。
参考文献
[1]Altman, I. The Environment and Social Behavior [M]. Belmont, CA: Wadsworth, 1975
[2]Hall, E. T. The Silent Language [M], New York: Anchor Press, 1973
[3]李佩锜, 中日空间语言差异[J], 科教文汇, 2010(8): 153-154
[4]刘美霞, 中美住宅形式对比研究[J], 中国建设信息, 2004(6): 31-34
[5]宋晟, 中外大学校园建筑文化比较[J], 华中建筑, 2008(4): 3-7
论文作者:崔丽童 王亚会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1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4/24
标签:中国论文; 教室论文; 布局论文; 互动论文; 空间论文; 大学论文; 跨文化论文; 《知识-力量》2018年1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