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健康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新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合作学习论文,课堂论文,小组论文,模式论文,体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体育与健康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教学中常用的模式,新课程标准中也多次提到小组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方式,是目前实施教中的主流模式。小组合作学习应该如何进行,对于基层的教师和学生很有现实意义。我们针对现行的小组合作模式进行分析,大部分经过实践教学的教师都会发现:一是分组学习课堂纪律不好管理,存在安全隐患;二是运动基础好的一部分学生在开展学习时排斥其他基础差的学生进入他们的“区域”;三是小组探究、合作大多留于形式,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本文通过介绍笔者在长期教学实践中积累的一些小组合作学习的经验,真正使合作学习模式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小组的种类
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把学生分成小组以完成教学目的,这是体育与健康课堂经常用到的教学法。小组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而且,并不一定所有的小组都是“合作性”的。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经常用到的几种小组(见附表)。
附表 小组的类型
类型组织方法(定义) 目的
把学生分成两个配对,一个程度高一点,一个程度 创造机会让不同学习能力或者不同观点的学生
同伴系统低一点;或者一个擅长运球,一个擅长投篮。在某些学习能相互帮助,互相学习。
活动或游戏中还可以男女配对。
把学生分成4~6个一组进行各种游戏和比赛,小组 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人际交往和适应能力,明
比赛游戏组 成员是固定的,就像NBA选秀规则,以每组都有获胜机
确合作与“共赢”的集体思想;同时养成探究与思考
会为规则,使比赛和游戏的结果带有不确定性,小组成 能力。
员有自己明确的目标和小组目标。
学生的运动基础较好,能胜任组织和辅导工作,并 培养领导和组织能力,从而形成学生相互评价
骨干表演组 能顺利完成讲解与示范,是教师的得力助手和学生的的友好氛围,避免教师过多的干预学生的学习,有利
“小老师”。 于课堂资源的生成。
学生分成小组的时候,小组的每一个人都很明确自 培养具有创造性和主动学习的学生;培养个人
己的角色和责任。学生必须通过小组中每一个人的聪明 和小组学习的能力。通过合作,培养集体解决问题的
协作性小组 才智,完成一项必须通过合作才能完成的任务。同时通 能力,提升人际亲和力和相互尊重的能力,同时实现
过小组相互帮助,成员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的能 自我价值。
力。常用于拓展性运动、定向运功、跃野(野营)。
二、小组学习模式的形成
从上述分类可以看出,并不是所有的小组都具有“协作性”的功能,因为教学目的的不同,小组的形式也不同。很显然,协作性小组是所有小组中最高级的一种。同时,从定义上我们也看得出来,光把学生分成小组,是无法称为“协作性小组”的。然而,学生在形成协作性小组之前,必须对“小组”的学习模式有一定程度的体验,否则学生就会不知道如何进行合作,解决一个问题了。所以教师在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应该创造机会让学生很容易形成小组学习的模式。从“同伴系统”做起,到“骨干表演”小组,创造一个“低压力的学习环境”,习惯了小组环境,就容易合作了。我们可以从美国中小学的合作学习中得到必要的启示:他们教室的桌椅都是一个个小组形式放置的,通常每个学生都知道自己在哪一小组。当教师要求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时,全班会以最短的时间进入合作学习“状况”。那么我们在体育与健康课堂学习中,特别是一些拓展运动,比如,“救生墙”“金鼎(梯)银鼎(梯)”、定向运动等活动中教师有意识地提出共同要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合作讨论、交流,形成一致、最好的办法,这就是合作的形成性引导。还有器材的安置也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比如,拓展运动中的“过沼泽”,提供给学生两个柴油桶、两块木板,要求身体的任何部分都不能落地,完成“过沼泽”的任务,想出摆设和运行计划,再进行活动和比赛。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的情景创设、探究议题的形成、游戏活动竞争规则运用等其实都是小组学习模式形成的“前奏”,即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提供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平台”(梯子),让其在小组合作的氛围下完成下达的目标。
三、合作学习的方法
合作学习的第一步是建立混合性的小组。小组成员要么是随机安排的,要么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运动基础、体力、性别、个性倾向等混合安排,务求每个小组都有不同背景和能力的学生。
第二步,是在小组里面设立不同的角色,比如组长、队长、裁判员、前锋、后卫、守门员、主攻手、二传手、自由人等。而且,不同任务必须经常轮换,以避免某些工作总是由会做的人做。
第三步,培养每个小组的“合作能力”。所谓“合作能力”,就是让所有学生都知道,假如要取得好成绩的话,小组里面每一个成员不但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还必须关心小组里面其他人的工作。合作能力的培养,可以是分阶段的,前文提到的,先从“同伴系统”开始,然后进行一些协作性不太强的小组活动,再进化到协作性小组。这一段进化的过程,基本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是“彼此熟悉”阶段。在这个阶段,小组的成员需要时间相互熟悉,明白彼此的长处和短处,并且要学会如何解决冲突(意见不同的时候如何避免人身攻击等)。教师需要提供很多的机会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对自己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言论和行为负责。比如分组篮球对抗时,对规则进行适当改变,让基础差的同学投中记4分或5分,基础好的同学投中记1分、甚至不得分;小组巡回表演时,规定成员必须是基础好的一个加上基础差的一个,进行配对表演,这样一来对基础差的学生是一次考验和促进,对基础好的学生是一次服务与帮助的体验。
然后,小组可以进入“提供产品”阶段了。在这个阶段,因为小组成员彼此熟悉,每一个人的长处和短处也比较清楚了。因此,当小组接到一个任务的时候,就可以根据每一个成员的能力分配任务,共同完成任务。“骨干表演”组就是能在这一阶段发挥作用的小组形式。
最后,小组合作的最高境界就是具有自主独立性的“协作性小组”。在这个阶段,小组成员基本不需要老师分配任务或者提供帮助。他们自己可以寻找可提供合作的学习任务或者探究议题,能主动根据成员的不同能力完成不同的任务,并且还能通过互相帮助,让能力不足的成员在活动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总之,我们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教学时,必须分清分组轮换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概念。分组轮换只是简单的人员组合,为了解决器材、场地等不足,而进行场地、器材的轮换;小组合作学习则更注重“合作”,其目标是“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学习和相互提高”。当然,现在的行政班的班额一般在45~60人左右,对合作学习的开展有一定的难度;有些学校男女生没有分班,也带来许多困难。因此,如何处理合作学习和传统教学方法以及上述实际困难的矛盾,可能是值得我们一线教师在实践中继续探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