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哲学的人道化及其社会影响(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苏联论文,人道论文,哲学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三、人道化了的苏联哲学与苏联剧变
苏联哲学的人道化并不是孤立的现象。1953年斯大林逝世以后,苏联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经历了人道化的变化。例如文学,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4月16日的《文学报》上便有人发表文章批评苏联的诗歌缺乏主要的东西,即没有人。1954年《旗》杂志第5期发表名为《解冻》的中篇小说,反对官僚主义,呼吁关心人,尤其要关心知识分子。小说结尾说:“你看,到解冻时节了,”由此开始了以宣扬人道主义为重要特点的“解冻”运动。虽然文艺界不断进行对抽象人道主义的批判,但由于1961年苏共党纲公开打出了人道主义旗帜“一切为了人,一切为了人的幸福,”人道主义思想在文学中的影响与日俱增,“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成为60年代以后苏联文学最重要的口号之一。1953年以后苏联哲学的人道化倾向与社会生活其他领域的人道化变化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哲学的人道化是文学以及其他领域人道化的集中表现。
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环境的产物。以苏联哲学为代表的人道化思潮深刻改变了苏联人的思想观念,尤其是改变了在1956年苏共20大以后成长起来的被人称为“六十年代人”的那一代人的思想。这是一些50年代大学毕业,在批判斯大林和宣扬人道主义的气氛中思想逐渐成熟,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人。他们在变化中、矛盾中成长起来,身上既有传统观念的痕迹,也有新思潮的烙印。从60年代起,他们中的许多人陆续走上各级领导岗位,到70、80年代,在权力交替中逐渐成为苏联社会生活中的主角。今天,俄罗斯学术界一致公认,正是这些“六十年代人”完成了苏联社会的剧变。他们一方面自认为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另一方面又力主更新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理解,导演了1985年开始的苏联改革。苏联哲学人道化的社会影响主要通过他们得到表现。
“六十年代人”的典型代表是戈尔巴乔夫。戈尔巴乔夫是苏联改革的主要领导人,是苏联剧变的直接责任者,而他所用以指导改革的理论思想正是人道化了的苏联哲学,或者说是苏联哲学所宣扬的人道主义。有俄罗斯学者在最近指出:对戈尔巴乔夫起了重大不良影响的是知识分子。戈尔巴乔夫对文化、教育、知识分子怀有深刻的敬意,自称与知识分子的会见对他而言比与党务工作者的会见更愉快,每次出国访问都要带一些艺术家和学者。他当政时是知识分子与国家领导人最接近的时期。(见п.Е.福尔曼:《戈尔巴乔夫现象》,载《自由思想》1995年第11期)在这一过程中,他的夫人赖莎起了重要作用,赖莎与戈尔巴乔夫50年代初先后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哲学系和法律系,赖莎在哲学系的同学M.K.马马尔达什维利以及И.Т.弗罗洛夫后来成为苏联哲学人道化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并一直与赖莎保持着密切关系,赖莎本人还对马马尔达什维利的哲学才华推崇备至。现任俄罗斯哲学学会会长的弗罗洛夫在改革开始以后很快成为戈尔巴乔夫的理论助手,并且先后担任《共产党人》与《真理报》的总编辑以及苏共中央书记、政治局委员。上述情况使得苏联哲学的人道主义倾向不可能不对戈尔巴乔夫并通过戈尔巴乔夫对苏联社会生活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苏联哲学人道化的社会影响在戈尔巴乔夫领导的苏联改革中得到最集中的表现。1987年,戈尔巴乔夫出版了《改革与新思维》一书,全面阐述了他的改革思想。在对外政策方面,他极力鼓吹“新思维”。所谓“新思维”,按戈尔巴乔夫自己的说法,“核心是承认全人类的价值高于一切,更确切地说,是承认人类的生存高于一切。”(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新思维》,新华出版社1987年版第184页)新思维的实质是人道主义。戈尔巴乔夫说:由于核战争的威胁,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这一公式已经过时,现在“在历史上第一次迫切需要把社会的伦理道德标准作为国际政治的基础,使国际关系人性化,人道主义化。”(同上书,第184页)新思维宣称“全人类的价值高于一切”,实际所指是“全人类的价值高于阶级价值”,因为“随着大规模(普遍的!)毁灭性武器的出现,国际舞台上的阶级对抗有了客观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出现全部毁灭的威胁。第一次出现了现实的,而不是抽象的,今天的,而不是遥远的全人类的利益——使人类文明免于毁灭。”(同上书,第177页)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之下,苏联的对外政策急剧改变。一方面千方百计缓和对美关系,另一方面放弃对社会主义国家以及其他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极力削弱对外政策的阶级色彩,在国际事务中充当美国的伙伴,其结果直接导致了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垮台。
显而易见,“新思维”的基础正是苏联哲学的全球性问题理论。在全球性问题研究中,苏联哲学界早已得出全人类利益高于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阶级利益的结论,戈尔巴乔夫所作的只是使这些结论具体化为苏联的对外政策而已。(据俄罗斯学者透露:在陈述了自己的基本设想之后,戈尔巴乔夫曾对若干个写作小组陈述了自己关于《改革与新思维》一书的基本设想,由他们分别拟定写作提纲,最终选中弗罗洛夫小组的提纲,并指定由他们写出初稿。同时还应该指出,戈尔巴乔夫迄今仍是以研究全球性问题著称于世的罗马俱乐部的成员,他受苏联哲学全球性问题研究影响之深,由此也可见一斑。)
最集中地体现人道化了的苏联哲学的社会影响的,是戈尔巴乔夫在苏联国内开展的改革。事实上,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失败、苏联共产党的垮台以及苏联这个超级大国的解体,都与苏联哲学体现的人道主义影响有着直接的、重要的联系。联系的关键一环,是民主化、公开性这一改革基本方针的确定。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就任苏共中央总书记,4月召开中央全会,提出加速苏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方针。1986年2月苏共27大召开,正式打出改革的旗帜。但是改革究竟应当如何进行,到这时为止并不明确。1987年1月苏共召开“一月全会”,在这次会议上,改革的基本方针得到确定,这就是民主化、公开性。戈尔巴乔夫在“一月全会”上说:“民主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而是改革的实质。”(戈尔巴乔夫:《关于改革与党的干部政策》,莫斯科新闻出版社1987年中文版第26页)原因是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从而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他进而提出,实现民主的根本一条是完善选举制度,加强人民群众对各级干部的监督,普遍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因此,必需实行公开性原则。公开性,就是指放开新闻舆论的集中控制,人民有权知道一切,批评一切。他说,在苏联,人民应当知道一切,自己判断一切,什么事都要管,因为这是他们的国家,“在苏联社会不应当有不能批评的禁区。”(同上书,第32页)民主化、公开性方针实际上以人为出发点。戈尔巴乔夫说:“通过改革赋予社会主义以新的活力,揭示社会主义制度的潜在力量,克服物质财产、生产资料、政治生活、政权、文化等对人的异化。我认为,这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提法,它的中心是人。我们打算如何实现这一构想呢?答案就在上述构想本身之中,即:通过民主化和公开性,通过改造所有制关系和我国社会的政治结构,通过道德领域和全部精神生活的健康化。一句话,通过把人看作目的而不是手段。”(戈尔巴乔夫在苏共中央《把经济改革推向前进》会议上的发言,载1989年10月30日《真理报》再进一步的分析告诉我们,戈尔巴乔夫之所以在推进改革时要把人作为中心的一环,深层的原因又在于人道化了的苏联哲学的影响以及由此而来的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人道主义理解。他在1988年6月召开的苏共第19次全国代表会议上说:“我们把社会主义看作一种真正的、现实的人道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在实际上成为‘一切事物的尺度’。社会的一切发展,从经济到精神-意识形态,目的都在于满足人的需要,都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当谈到作为向共产主义迈进的一个重要阶段的我国社会的崭新状况时,我们所指的正是社会主义的这种民主的、人道的面貌”。(《苏联共产党第19次全国会议资料》,莫斯科1988年版,第87、88页)戈尔巴乔夫在1989年这样评价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的歪曲使得马克思、列宁对社会主义的理解中最主要的东西不复存在了,这就是: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取代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一思想的,是把人作为党和国家机器上的‘螺丝钉’的思想,是把劳动人民作为这一机器的‘传送带’的思想。”(戈尔巴乔夫:《社会主义思想与革命性改革》,载1989年11月26日《真理报》)这番话突出地表现出当戈尔巴乔夫思考改革的战略方针时人道主义在他的心目中占有何等重要的地位。
人道主义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方针——民主化、公开性的理论基础,而正是这一民主化、公开性方针,引起了苏联社会的一系列深刻变化。这一方针启动了一条任何人都无法改变、阻止的逻辑链条,链条的最后一环,是苏联的解体。
民主化、公开性方针一问世,立即在苏联掀起了一场以揭露历史黑暗面为特点的历史反思运动。一旦彻底放弃了对新闻出版等舆论领域的控制,一方面,形形色色的反苏、反共、反社会主义力量立即抓住机会利用各种舆论工具以百倍的热情展开思想进攻;另一方面,对广大群众而言,正面宣传早已耳熟能详,倒是关于社会主义苏联70年历史中的黑暗面的种种传闻具有刺激性、新鲜感,有关出版物因而分外畅销。一时间,广播、电视、电影、报纸、杂志、书籍,乃至学术会议、课堂、教研室活动,无不为批评社会主义制度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内容所充斥。这场历史反思运动从1987年开始,1988、1989年达到高潮,直到1990年11月,仍有人这样写:经常可以听到人们说,关于斯大林已经讲得够多了,该作点实事了,不要再给我们的过去抹黑了。不对,这个问题还应该再讲很长时间。斯大林政权的根子不仅要在俄罗斯的专制传统和哺育了斯大林的那种政治哲学中去找,还要更深入一步在人的史前时期,在人的动物性存在中去找。(Л.伊奥宁:《领袖的面孔》,见《新时代》杂志1990年第11期)
这样一场旷日持久的宣传运动,其效果如何,可想而知。具有权威性的社会调查指出:1990年,32%的苏联人认为苏联应以美国为榜样,同样有32%的人主张以日本为榜样,此外还分别有17%、11%的人认为苏联的榜样应该是德国和瑞典(有4%的人主张以中国为榜样进行改革)。(见1995年10月13日《消息报》。本日《消息报》披露的材料还表明,苏联解体以后,由于民主派西化实践的失败,到1992年,只有13%的俄罗斯人崇拜美国模式,12%崇拜日本模式,7%崇拜德国模式。1995年末,认为西方模式适合于俄罗斯的人总共不到25%。)1989年11月7日十月革命纪念日,也即苏联的国庆节,莫斯科的群众游行队伍中竟然出现这样的口号:“反对一切形式的专制制度!”、“取消宪法第6条!”、(该条款规定由苏共一党专政。1990年被取消)“十月政变”(指十月革命)——俄罗斯的灾难!”、“伟大的十月成了伟大的欺骗!”、“永恒的光荣属于最早的改革者——1921年喀琅斯塔得的水兵们!”(这些水兵于1921年初发动反对苏维埃政府的叛乱,很快被镇压。以上材料引自A.阿夫达尔汉诺夫:《俄罗斯命运中的列宁》,〔德〕加米施—帕腾基兴1990年俄文版第468-469页)1990年,苏联电影工作者协会所属的“自由言论”俱乐部与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联合举行题为“马克思主义死亡了吗?”的讨论会,一位发言者引用另一位作者的这样一段话来说明马克思主义在当时苏联的处境:“审判还没有开始,指控还没有指出,眼下,马克思主义还只是不再成为时髦。谈论和引证马克思主义已成为愚蠢的做法。马克思主义被沉默之墙包围,经典的斯大林风格的社会舆论正在一步一步地准备批准对自己昔日的偶像的摧残……”(《哲学问题》1990年第10期,第19页)之后,发言者还补充一句:实际情况比这还要严重!
由此可知,这场历史反思运动使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制度、苏联共产党的形象和威信,遭到了怎样的严重破坏。与此同时,戈尔巴乔夫又不遗余力地推行民主化,把苏联的命运押在民主选举的结果上,其结果不可能不导致共产党的垮台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瓦解。苏联国家的解体也与民主化、公开性方针的推行有关,因为民族自决权是社会民主的题中应有之义。且不说沙俄时期的民族压迫,即使苏联时期,民族政策也有许多令少数民族不满之处,在民主化的热潮中,民族主义抬头无法避免。在1994年底开始的车臣战争中,有的俄罗斯人明确站在分裂主义者杜达耶夫一边,并声称因为杜达耶夫的事业是社会民主的表现。
如果有人说马克思主义是反人道主义的,那么这毫无疑问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恶意攻击。但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又和其它鼓吹人道主义的理论有着重要的不同,这就是,它不是抽象的而是现实的人道主义,它十分强调人道主义的实现对客观的、现实的条件的依赖,认为只有当人类社会发展到共产主义,人道主义才能彻底实现。戈尔巴乔夫等人在人道化了的苏联哲学的影响之下,无视客观条件对人道主义的制约,以民主化、公开性作为改革的基本方针,表现出了非常明显的历史唯心主义倾向。其结果不但直接导致了1991年苏联社会的剧烈动荡,而且在1991年以后俄罗斯的社会生活中也可以看到它的影响。
标签:哲学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民主制度论文; 巴乔论文; 斯大林论文; 真理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