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中的“地母崇拜”和女阴象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风水论文,崇拜论文,象征论文,女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该文认为中国古代风水说是一种大地有机说。它是由原始的“地母崇拜”思想发展而来。它用生气论和胎、息、孕、育等原理建立了自己的穴位体系,其中风水穴实为女阴的象征。作为一种大地有机说,它强调的是环境各部分的协调,同时强调最佳穴位的选择。
关键词 风水说,大地有机自然观,地母崇拜,风水穴,女阴象征
分类号 B992.4
中国古代的风水说是一种大地有机说。风水说认为大地有生气如同人之有生气,大地孕育万物如同人之繁衍生育。由于原始时代人们把人的诞生和氏族的繁衍归功于女阴,因而产生过长时期的女阴崇拜;同样,由于人们把人的生存和万物的化生都归功于大地,因而有过广泛的“大地为母”的思想。从“女阴崇拜”到“地母崇拜”,有着本质上的传承关系。由于风水说把大地看作母体,因而就有了风水中的女阴象征。原始的“地母崇拜”以风水为载体,长期潜伏在风水文化之中。而风水学对原始的“女阴象征”又赋予了新的意义。本文试图解释有关风水学的三个问题:(1)风水说是一种大地有机说;(2)风水说受了“地母崇拜”思想的影响;(3)风水穴是女阴的象征。
1 “大地生气”说的缘起和内涵
大地生气说是风水说的精华。风水理论中明确提出“大地生气”说,是晋代郭璞的《葬书》(旧题晋郭璞作,有人认为可能是唐人所作),书中论述的核心内容是:“葬者,乘生气也。夫阴阳之气……行乎地中而为生气。……气行乎地中,其行也,因地之势,其聚也,因势之止。丘陇之骨,冈阜之支,气之所随。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大地生气论也因此而成为后来风水思想的核心。
然而,风水学中的大地生气论受启于中国古代的大地有机自然观,而大地有机自然观则根源于中国传统的气论思想。
人们对天地万物的认识起初是分为对立的“阴”和“阳”,此所谓“一阴一阳之为道”(《易传·系辞上》),随着对客观事物认识的逐步加深,人们开始用“气”来解释阴阳。西周末年,太史伯阳父用阴阳二气的失序来解释地震,他说:“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国语·周语上》)。认为地震是因为阴阳二气失序,阳气受阴气的压迫而不能蒸升,因而发生了地震。
春秋末期,气论又有了新发展,《管子》在老子的“道”的基础上,提出了更明确的气论思想。如《管子·水地篇》曰:“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人,水也,男女精气合,而水流行”。这里把水比作地之血气,比作人之筋脉,是一种大地有机自然观的初步体现。战国时期出现了把阴阳二气看作既对立又统一的气论思想,即所谓的“阴阳二气离合”说。《庄子》认识到了虽然“气分阴阳”,但二者能“交通成和”的对立统一关系,他认为阴阳“二者交通成和而万物生焉”(《庄子·田子方》)。《荀子》在肯定“气分阴阳”的同时,进一步指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礼论》)。《易传·彖传》中有“二气感应以相与,……天地感而万物生”,又说:“天地絪蕴,万物化醇;男子媾精,万物化生”,《字林》:“絪蕴,阴阳和气也”(晋代吕忱撰,宋以后亡佚。清代任大椿有辑本《字林考逸》。将天地之合与男女二性的交媾相比拟,这已很明显地把大地看作一个类似于人体的有机体了。
风水说正是在气论思想的启发下,以生气论为原理,阐述自己的大地有机自然观的。杨泉《物理论》:“土精为石,石,气之核也;气之生石,犹人筋络而生爪牙也”。晋代郭璞《葬书》认为,大地有生气,象人之有脉络,生气沿山体延伸,随山势而上下起伏,地下的气可以通达地表。这显然受到了《易传》“山泽通气”思想的影响。
唐宋时期,大地有机说和经络学说有了大的发展。唐代曾文辿《青囊序》把人体中流动的血液比作自然界的水和气,他说:“水是山家血脉精”[1]。约成书于唐代的《宅经》,对住宅周围形势的论述充满了大地有机的观点。书中指出:“以形势为身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肉,以草木为毛发,以舍屋为衣服,以门户为冠带,若得如斯,是事严雅,乃为上吉”[2]。大地俨然一副人的模样。宋代蔡元定在《发微论》中把自然界的水、火、土、石分别比作人身上的血气骨肉,他说:“水则人身之血,……火则人身之气,……土则人身之肉,……石则人身之骨,……合水火土石则为地,犹合血气骨肉为人”[3]。这与《宅经》的观点完全一致。
清代叶泰的风水著作《山法全书》认为:“生气之所在,其形色土石亦有可见者,其形则生动而不蠢死,其色则光彩而不暗晦,而土则湿润而不发散,其石则细腻而不燥焰”。说明了地中生气的广泛存在。并指出:“龙者何?山之脉也……土乃龙之肉,石乃龙之骨,草乃龙之毛”[4]。这仍然是“大地生气”说的观点。
整个风水学都是以气论为主旨、以“生气”为寻找目标发生发展的,而“大地生气”说本身就是“大地有机”自然观的反映。
2 “地母崇拜”思想在风水中的演替
风水是以大地为表现舞台的,而中国古代哲学中一直把大地看作母体。而“大地为母”的思想归根结底还是导源于原始的女阴崇拜。因此,要弄清风水的文化象征,还必须从原始的女阴崇拜讲起。
上古时期,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过对性的崇拜,华夏民族也不例外。华夏族的性崇拜以女阴崇拜最为突出,这也是与我们所要谈论的主题“大地为母”的思想来源直接相关的。
“在发展的母权制下,宗教是沿着自然崇拜的路线发展的,……自然力和自然因素被赋予以妇女的形象”[5],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因为在母权制的时代,人群的繁衍全赖于妇女,而且人们对妇女的生育缺乏认识,还不懂得人是“男女媾精”的结果,这就自然而然的把人类生殖力看作是一个伟大而神秘的自然力。因此,当时情况下人们对妇女性器官的崇拜,被看作是天经地义的事。即使随着时代的发展,先民朦胧意识到了人的繁衍是由男女二性媾合的结果,但女性仍然是氏族繁衍中极不可缺的角色。女性在原始文化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今天所能见到的远古性崇拜的证据仍不在少数。
辽宁省喀左县东山嘴红山文化建筑群遗址距今已有四千多年了,其中出土的陶塑孕妇像,阴部就是用一个形压痕表示的,用以表示女性生殖器之所在[6]。“在古代和原始民族中,以蛇象征‘地’、‘蕃殖力’、‘女性’或‘阴司’等等,是常见的。……在原始的神话传说中,蛇又往往与女性相联系”[7]。中国远古传说中的女帝—女娲,就是龙蛇之躯。《洪范·五行传》郑玄注:“蛇,龙之类也”,《淮南子·天文训》高诱注:“龙,水物也”。水属阴性,故龙蛇之躯的女娲是女性无疑。经人考究,女娲的本相即女阴;女娲系苗蛮族团女性生殖器崇拜的产物[8]。
郭沫若在《甲骨文字研究·释祖妣》中指出:“盖以牝器(女阴)似匕,故以匕为妣,若牝也”,而“人称育己者母,母字即生殖崇拜之象征”[9]。
原始思维是质朴而又天真的。先民们常常从妇女怀孕分娩的事实出发,探询大地的奥秘。“嫩绿的麦苗是从地内长出来的,难道大地也当真和人类所熟知的具有生殖功能的妇女一样能怀孕吗?”[10]。女性生殖后代,大自然也生育万物,原始人开始把大地与母体等量齐观。《老子》所提到的“玄牝之门”,被认为是宇宙间一个硕大的女性生殖器[11],是天地万物产生的根本。
人类对大地的崇拜,就象原始时期对母亲的崇拜一样。所以《易传·说卦传》中才会有“乾为天,……为父”,“坤为地,为母”,“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的解释。这是对中国古代“大地为母”思想的哲学总结。这对后来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当然也包括对风水的影响。
《汉书·礼乐志》载《效祀歌》十九章中的《帝临》云:“后土富媪,昭明三光。穆穆优游,嘉服上黄”。注引张晏曰:“媪,老母称也。坤(地)为母,故称媪。海内安定,富媪之功耳”。富媪,到后来干脆称“地媪”,即“地母”。正如有人所总结的:“土地为万物的负载者,……因此出现了地母崇拜。原始社会的妇女偶像不仅是对妇女的尊敬,也是土地、生育的象征”[12]。《河图括地象》对所知大地形象的描述是:“荆山为地雌,……岐山为地乳,……汶山之地为井络”。英语中称故土为Motherland,即由“母亲”和“土地”两字合成。今天我们仍会不假思索地称祖国为母亲。这都是原始时期就已形成的“大地为母”思想的潜在反映。
虽然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有过“大地为母”即“地母崇拜”的思想的出现,但都不曾象中国一样表现得突出。在中国,“大地为母”的思想是伴随着古典哲学的发展而后延的。同样,“大地为母”的思想又是与中国独有的风水文化相左右的。风水文化中特有的“大地生气”说为“活体”的地母的存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当然,风水中的“地母崇拜”比原始的“地母崇拜”进步了很多。因为风水说不仅把大地本身看作一个母体,而且把大地各部分山体所在也看作是一个又一个本质上类似的母体。正象宇宙全息律所揭示的那样,整个宇宙都有着同构关系,任何部分与整体、部分与部分之间,都有着极为惊人的相似性。部分中包含着整体的信息,整体中也包含着部分的信息;部分可映射出整体,整体又是各部分的概括。也就是说,一片树叶的各个细部,都是整片树叶的复写;一片撕碎的全息照片的碎片,能复原整张照片的信息。风水说中把大地本身看作是一个母体,同时又把大地各部分也看作是若干次一级的母体,这是完全符合宇宙全息统一律的,也是“地母崇拜”思想在文化中的全息反映。所以,风水中除了有“坤为地,为母。……万物之所以资生,故名地母”[13]的说法外,又有“穴虽在山,祸福在水,……山如妇”(见《水法》,该书附于《司马头陀达僧问答》卷后[14]),“夫山之结穴为胎,……犹如妇人有胎”[15]的思想。很明显,把山比作妇人,比作母体,这既是对“地母崇拜”思想的传承,又为风水穴的女阴象征提供了理论依据。
3 风水穴的女阴象征
既然“山如妇”,山就应该具备妇人的一切类似功能:有胎息孕育之功能,有交媾之区,有受孕之穴等等。而风水说的思想体系正是依此而建立的。
3.1 关于胎息、孕育 《青囊海角经》中指出:“认气于大父母……;认气于方交媾,看胎伏星;认气于成胎育,看胎息星……全胎、保胎、破胎,是为做法。挨生傍气,或为脱壳借胎,或为子投母腹;脱煞逢生,或为借母养子,或为以子救母[16]。书中论述了如何从山体中感觉胎息以及胎息的几种不同情形。
由唐代卜应天撰写、清代孟浩注解的《雪心赋正解》一书中,作者以气论为指导思想,认为天地万物皆生于一气,气赋于人以体,气赋于地以形,人体和地形都有着共同的机理。因此,他对山体的解释就有如对人体的解释:“体赋于人者,有百骸九窍;形著于地,有万水千山。……胎息孕育,神变化之无穷;生旺休囚,机运行而不息……胎,指穴言,如妇人之怀胎……;息,气也,子在胞中,呼吸之气从脐上通于母之鼻息,……故曰胎息。……孕者,气之聚,融结土肉之内,如妇人之怀孕也。育者,气之生动,分阴分阳,开口吐唇,如妇人之生产也。……夫山之结穴为胎,有脉气为息,气之藏聚为孕,气之生动为育,犹如妇人有胎、有息、有孕、有育”。
宋廖禹《十六葬法》有息之四穴(斩、截、吊、坠),对其中的吊穴的解释是:“吊者,悬也。悬提其生气,生气奔于息之下,上不可过高,恐漏其气;下不可过低,恐脱其脉。生气半在息体之足,半在息体之衬,一阴既盛,一阳复生。气交感而成形,形既完而成穴”[17]。所谓吊穴,根据气息所在,在点穴时采取半离半连之式。
旧题宋胡矮仙撰的《至宝经》,擅长于“穴”之道理,书中说:“露而不隐,应一合以乘胎;潜而弗彰,实二交而受息”[18],也是用胎、息的原理来指导找“穴”的。
3.2 关于交媾之区 《青囊奥旨》中写到:“雌为阴,雄为阳,二气也。而以雌雄言者,犹夫妇之义也。夫妇媾而男女生,雌雄交而品物育,此天地化生之大机也。故杨公首看龙家之雌雄”[19]。能交媾的地方就是阴阳二气相交感的地方,二气交感就能化生万物。因此胎息可生,孕育可成,是吉利的象征。南唐何溥在《灵诚精义·形气》中说:“龙势必得阴阳雌雄媾会之处,而始成胎,认气者所当审也”[20]。那么,交媾之区表现为穴形何样?我们开始讨论下个问题。
3.3 关于穴形与象征 几乎每部风水著作都要谈“相穴”之法,但是对接触风水文献不多的读者来说,总是被书中那些难涩之词弄得晕头转向,最后如坠云里雾里。其实,在了解风水文化的哲学背景和思想基础之后,就不难把握风水的整体特性了。风水是大地有机自然观的产物,是地母崇拜的表现。风水穴是指生气出露的地方,是阴阳交合之区,因而是女阴的象征。即使古代风水学家在谈论此问题时总是遮遮掩掩、不予明言,但只要你注意“意会”,是能找到其原型的。
在谈到如何找穴时,《青囊海角经》特别强调灵活性和悟性,书中说:“山川之形,不外方圆曲直;山川之势,不外远近高低;山川之体,不外水泉土石;山川之变,不外閤辟往来;山川之情,不外生克制化。探其赜,虽万变莫穷握其机,殆一笑可破。古人千言万话,皆为未悟者”(引文中着重号为引者加,以下同)。书中说找穴的奥妙在头脑里装着,只有会“领悟”的人才能识破,很多古人滔滔其辞,往往是“未悟”的表现。
《青囊海角经》进而揭示人们要如此这般地领悟风水穴位所在:“万里之山,各起祖宗,而见父母,胎息孕育,然后成形。是以认形取穴,明其父之所生,母之所养。天门必开,山水其来。地户必闭,山水其回。天门,水来处也。地户,水去处也。……穴居其中,不居其旁。……突中有窟,高处低也。窟中有突。低处高也。状如仰掌……”。
如果说《青囊海角经》对风水穴的女阴象征提示得还不够明确的话,那就请再看五代黄妙应《博山篇》中的论述吧:“天下道理,阴阳五行,不离一圈。这一圈者,生死之窍。天地之间,有小的圈 有大的圈,认得此圈,处处皆圈。偈曰:白玉团团一个圈,乾旋坤转任自然。谁知圈内百般趣,便是人间行地仙。”
作者先是闪烁其辞地说到了这个“圈”(说穿了就是指女阴)。接着又进一步解释说:
“这一圈,天地圈,圆不圆,方不方,扁不扁,长不长,短不短,阔不阔,尖不尖,秃不秃,在人意会,似有似无,自然圈也。阴阳此立,五行此生。圈内微凹,似水非水;圈外微起,似砂非砂”。这段文字对风水穴的女阴象征说得再清楚不过了。难怪《博山篇》书末有宋代厉仙(伯韶)赞语:“不见先生面,雅闻先生诀,大哉!我曹师千载传真法”[21],看来这位厉仙先生也是颇具“悟性”的了。
清代孟浩在对唐代卜应天的《雪心赋》作注解时,先是大讲山体的胎、息、孕、育。“胎,指穴言,犹如妇人之怀胎”;“夫山之结穴为胎,有脉气为息,气之藏聚为孕,气之生动为育,犹如妇人有胎、有息、能孕、能育”[22],明确说明了山之穴犹如妇人之胎,而胎是从女阴受孕而成。于是书中出现了颇似女阴的“穴形图”(图1)。
孟浩的“穴形图”基本上由化生脑、分水、合水、圆球、蟹眼、葬口、虾须、蝉翼、球髯、合襟、明堂、左龙、右虎等部分构成,在这里,风水穴的女阴原型暴露无遗。
图1 风水穴形图(据孟浩《雪心赋正解》卷二)
上、下为两种山体穴位图
图2 葬地形势图(据日本渡边欣雄《风水思想与东亚》)
这里所附的另一副穴形图,即日本的“葬地形势图”[23](图2),显然是日本风水学者在悟得了中国风水的真谛后所为。因为古人认为,人的诞生和死者的转胎都是通过女阴来实现的,因此,葬者也以象征女阴的风水穴为最佳位置的选择。风水穴有胎息孕育之功能,是有“生气”的表现,而有“生气”,代表着旺盛,在《周易》中属“大吉”。因此,日本人在选择葬地时,往往要选择与母体相类似的地形,就是这个道理。相反,许多中国风水师并未真正领悟中国风水经典的深层意蕴,常常模棱两可,不得要领,有的甚至装腔作势,故作神秘,难怪乎人们总把风水看作巫术迷信。至于日本从何时“悟”得了中国风水的奥秘,作者另有专文论述。
风水作为中国本土文化的一部分,有着它深刻的文化内涵。风水本身探究的是人与环境的和谐,而这种思想是以大地有机自然观形式表现出来的。风水把大地看作是一个犹如人体的自然有机体,认为大地有经络穴位如同人体有经络穴位,从而赋予大地以生命;风水认为大地有机体是以各部分的相互协调为前提的,只有在摸清大地的经络穴位及相互关系的基础上,人才能有效地适应自然、适应环境,在人与环境间作最佳选择。什么样的环境是最佳环境,风水说在“地母崇拜”思想的基础上,用生气说和胎息孕育的原理,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穴位体系。不管这套体系的科学性如何,但作为一种文化思想,风水说把大地看作有机体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今天从事人与环境问题研究的人们,如果明白了中国古代风水说是一种大地有机自然观,一定会对风水思想有个新的认识。
收到文稿日期:1993年5月29日;收到修改稿日期:1994年9月20日
THE WORSHIP OF EARTH'S MOTER AND THE SYMBOL OF FEMALE PUDENDA IN FENG-SHUI
Liu Peilin
(Dept,of Ceography of Hongyang Higher Normal School,Hengyang,421008)
Abstract This papertreatsancient China's Feng-Shuitheory as Part of terrestrial organismology.Based on the theory of vitality and on the principle of foetus,breath,gestation andparturition,t-he Feng-Shuitheory wasdeveloped fromtheprimitive thought of wor-shippingearth's motherand establishedits system of acupuncture p-oints,the symbol of female pudenda.Asatheory about terrestrial organismology,itfocauesonthe harmonyamong theindividualpartsoftheenvironment andchoosingthe bestacupuncture points.
Key words Feng-Shui theory,terrestrialorganismology,worship ofearth's mother,Feng-Shuiaccupuncturepoint,symbolof femalepudenda
注释:
*本文承蒙笔者导师、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于希贤教授的审阅并提出宝贵意见,特此致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