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510290
摘要: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低碳”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本文回顾近年来低碳产业相关理念和研究进展,以低碳的视角重新审视市域产业规划,试图将碳排放测算、低碳理念融入到传统产业规划的各个环节中,从而形成低碳产业规划的技术路线,即通过测算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发现产业高碳排的重点领域;预测产业调整的减排效应,确定产业低碳发展的量化目标;优化产业结构与空间布局、制定产业低碳化转型对策。并应用到惠州市低碳生态规划实践中,探索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提升的绿色发展新路径。
关键词:新常态 碳排放 低碳产业 低碳经济
全球气候变化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已成为全球共同责任和使命。随着我国经济总量跃升为全球第二位,我国成为碳排放总量最大的国家,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27.7%。我国立足于“新常态”的发展理念,认为“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向低碳转型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低碳产业转型升级也将是实现经济质量和效益提升的必由之路。
1 低碳产业规划理论研究
1.1 低碳产业发展的思想变迁
低碳(low carbon)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现代汉语词典》。]];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指一个经济系统只有很少或没有温室气体排出到大气层,或指一个经济系统的碳足印接近于或等于零[[[]《现代汉语词典》。]]。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正式提出在英国推广低碳经济模式,即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减少高碳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斯特恩的《斯特恩报告》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有望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2008年7月,八国集团首脑会议表示将寻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其他签约方一道共同达成到2050年把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减少50%的长期目标。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中国政府宣布了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到45%的目标。2014年11月14日,中美两国在北京共同发表《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第一次宣布了两国各自2020年后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认识到这些行动是向低碳经济转型长期努力的组成部分。
1.2 低碳产业规划的方法研究
在关于低碳产业的定性研究方面,国内外都进行了积极的实践探索,如欧盟以研究新能源技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单宝,2011);日本持续研发化石能源的减排技术推动装备制造业新的革命(陈志恒,2009)。国内学者陈文婕,颜克高(2010)从生产要素、低碳产业创新、低碳产业集群、低碳产品需求四个方面讨论了低碳产业发展的策略;冯奎(2009)提出从传统制造业改造、工业园区综合优化、生产性服务业集群构建、新能源新材料推广四方面发展碳产业。但根据目前的研究进展来看,对低碳化产业规划的定量研究较少,主要用于对低碳主导产业的选择和低碳产业指标的构建。如黄蕾等(2014)提出以区域比较优势、产业发展潜力、产业关联效应和低碳经济效果组成的低碳主导产业选择评价指标体系;季曦等(2010)构建了以“体现能源”和“体现碳排放”为主的城市低碳产业的评估指标。经过多年研究,低碳产业的理论体系已现雏形,但在低碳产业的相关测算和定量控制等方面仍是需要加强研究的重点领域。
2 市域层面低碳产业规划研究思路
本研究从产业现状分析与评估、产业规划目标、产业体系及产业空间布局优化、三次产业内部低碳化转型、低碳产业园区培育、保障机制等六个方面引入低碳的视角和分析方法,从而形成低碳产业规划的理论框架。并以惠州市为例,构建市域低碳产业规划的实施体系。
3 新常态经济背景下低碳产业规划的实证研究
3.1 通过碳排放总量测算和空间分析,认识产业高碳排的重点领域及存在问题
按照历年统计年鉴所公布的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结合《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与《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试行)》的核算范围,确定涉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工业生产工艺过程,并测算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由此明确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三者是未来惠州低碳发展重点减排的行业。
惠州市现状碳排放源主要集中于大亚湾石化工业区、博罗汽配城、及惠城、仲恺高新区周边的产业园区,受石油石化及其下游产业、电力工业以及机械工业等高能耗产业影响,大亚湾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占全市的85.4%;碳排放来源主要是生产及交通活动,近八年来,工业能耗占社会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不断攀升,至2012年比重达到73.3%,比2005年增长45.3个百分点。
3.2 基于产业调整的减排效应预测,确定产业低碳化发展的量化目标
结合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相关规划和计划,对惠州市未来经济增长分别设置了低速增长、中速增长及高速增长三种经济增长背景。在不同的经济增长背景下,实施弱干预、中干预及强干预的差别化干预水平的减排措施,有效削减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预测得出2020年、2030年的全市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单位GDP排放量和人均碳排放量。基于对当前全国经济处于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新常态形势预判,结合惠州市的发展实际,选择中速增长背景下的中干预情景,确定产业碳排放指标。再依据工业能源消费量在不同干预水平下的减量数据,采用标煤排放系数(国家发改委推荐值2.4567),计算出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传统优势产业低碳化改造,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碳农业等措施,所实现的温室气体减排量。
3.3 以集约、高效、低碳为导向,优化产业结构与空间布局
惠州全市三次产业中,第二产业比重多年保持在57%以上,第三产业比重虽逐年提高,但增速缓慢。2018年,惠州市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比例为4.3:52.7:43.0,低于厦门、杭州等全国低碳试点城市。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减排效果分析,确定在中速增长背景下的中干预情景下,以科技创新驱动为导向,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进一步提高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争取到2020年和2030年产业结构分别调整为3.5 : 54.5 : 42以及2.5 : 51.5 : 46。通过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使温室气体减排量到2020年和2030年分别约190万吨和750万吨。
在产业空间布局方面,重点发展符合惠州生态要求的、技术含量高的现代农业,培育若干生态型都市农业发展基地;依托港口、机场、高速公路等区域交通要素,围绕核心产业建设石油化工、电子信息、现代制造业等产业园区;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与旅游文化产业集聚区,提升第三产业发展水平。
3.4 制定产业低碳化转型对策,提升产业低碳发展质量
以低碳技术为核心,支撑石化、电力、化工、建材等高碳产业低碳化改造。促使工业结构高端化,向价值链的上下游延伸,进入“微笑曲线”的两端。通过发挥后发优势,加强技术进步,用新型工业化的理念来发展重工业,着力使工业结构朝着低能耗、高端化、知识化、轻型化方向提升,使得工业价值链更长、附加值更高,更加节能、环保、绿色,更加安全。在产业产品上由初级产品占优势逐渐向中间产品、终端产品占优势方向演进。
结合惠州已有产业基础,着力培育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与环保、先进制造业等战略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商贸流通业、金融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实现产业门类的低碳化转型。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应用,实行测土施肥、复合农业、沼液利用等生态农业技术,发展特色型种植业、循环型畜牧业、低碳海洋渔业、现代林业等,培育低碳农业。
3.5 培育低碳产业园及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促进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
选择产业基础较好、减排潜力较大的现有工业园区进行低碳化改造,通过原料替代、改善生产工艺、改进设备使用等措施,提高园区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对于新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通过运用低碳技术、低碳工艺和低碳装备,优化园区产业链和生产组织模式,实行智能化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等,使新建园区碳排放强度达到国内同类园区领先水平。选择惠城区中山西路商业步行街、下角中路商业街、惠阳区淡水老街等传统商务服务中心开展低碳化升级改造试点,通过加强节能、可再生能源等新技术应用,减少传统商业中心能耗。围绕惠州南站、稔山新城、大亚湾西区、潼湖生态智慧区等重要发展地区,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商店、宾馆、饭店、旅游景区等开展低碳商业试点,通过应用低碳建筑技术、强化运营和供应链管理等,显著降低试点商业机构二氧化碳排放。
3.6 推进制度创新,构建低碳产业发展的支撑体系
制定碳排放配额分配实施方案及相关政策,提高市内企业应对广东省碳排放权交易规则的能力,促进各控排企业参与碳排放交易和碳资产管理,推动碳市场健康发展。通过容积率奖励、地价优惠、审批手续简化、税收减免、价格调控、财政补贴等政策,推动低碳项目建设。建立鼓励低碳生活模式的专项资金,对在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有关规定予以表彰和奖励。同时,采用补助、奖励等方式,加大财政基本建设投资对节能环保项目的倾斜力度;研究建立相对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扶持低碳科技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建立地方绿色税收制度,适时开征碳税、环境税,鼓励企业增加节能减排投资。此外,结合《广东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实施办法》,建立石化、电力、水泥等重点耗能行业能效“对标”体系。严把项目验收,禁止高污染、高耗能项目投入生产,强化环评审批向上级备案制度和向社会公布制度。
4 结语
低碳产业规划在新常态经济背景下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具有重要地位。当前全球碳排放数据和我国碳排放数据共同表明,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实现低碳发展不可回避的重要减碳领域。低碳产业规划应先从产业碳排放清单做起,重点包括低碳产业体系构建和低碳化产业空间布局,并以低碳园区的培育作为低碳产业发展的实体抓手。以惠州市为例,以低碳视角进行市域产业规划,有助于促进已有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低碳化转型及新兴低碳产业的发展,促使惠州更高水平更好质量跻身珠三角第二梯队,也将助推珠三角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世界级城镇群。
参考文献
[1]刘少波,都宜金. 低碳技术和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 安徽科技,2009(12):28~29.
[2]陈文婕,颜克高. 新兴低碳产业发展策略研究[J]. 经济地理,2010(2):200~203.
[3]崔奕,郝寿义,陈妍. 低碳经济背景下看低碳产业发展方向[J]. 生态经济,2010(8):91~94.
[4]单宝.欧洲、美国、日本推进低碳经济的新动向及其启示[J].国际经贸探索,2011(1):12-17.
[5]陈志恒. 日本构建低碳社会行动及其主要进展[J]. 现代日本经济,2009(6):1-5.
[6]刘传江,章铭. 低碳产业发展研究动态述评[J]. 生态经济,2012(2):104-106.
[7]陈文婕,颜克高. 新兴低碳产业发展策略研究[J]. 经济地理,2010(2):200~203.
[8]冯奎. 中国发展低碳产业集群的战略思考[J]. 对外经贸实务,2009(10):9~12.
[9]黄蕾,谢奉军等. 基于Weaver-Thomas模型的区域低碳主导产业评价与选择——以低碳试点城市南
昌的工业产业为例[J]. 生态经济,2014,30(10):50~56.
[10]季曦,陈占明等. 城市低碳产业的评估与分析:以北京为例[J]. 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10(4):43~53.
[11] 郭婧,顾朝林,杨保军.低碳产业规划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应用研究——以北戴河新区为例[J]. 南方建筑,2013(4):18~23.
论文作者:姚月
论文发表刊物:《城镇建设》2019年第0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27
标签:低碳论文; 产业论文; 温室论文; 经济论文; 气体论文; 惠州市论文; 园区论文; 《城镇建设》2019年第0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