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加速工业化的措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印尼论文,措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30年来,印度尼西亚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80年代中叶开始基本实现了粮食自给;钢铁、化学机械、电子、家用电器、纺织服装、农药化肥等工业企业逐步建立起来,1991年,制造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达到21%,传统的以农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对外贸易迅速发展;进入90年代后经济增长率年年在7%以上。
尽管印尼取得了如此重大的经济成就,但是,苏哈托政府清楚地认识到,印尼的工业化水平相对一些邻国而言仍有很大差距,需要作出更大的努力。为此,苏哈托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加速印尼的工业化进程。
一、致力稳定国内政局,提高印尼的国际地位
苏哈托政府清楚地认识到,政局的稳定是国民经济迅速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因此,致力于消除印尼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以维持国内政局的稳定。随着经济的发展,富有的工商业主与广大劳工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这种越来越加剧的贫富悬殊状况已成为印尼社会的一个不安定的因素。为了消除贫穷者的不满情绪,印尼政府在1994年采取强制措施,将最低工资水平提高35%[①]。随后,总统苏哈托提议设立扶贫基金,印尼政府通过了1995年90号总统政令,敦请那些扣税后收入超过1亿盾的公司和个人,捐献2%的收入作为扶贫基金[②]。总统的提议和政府的政令获得了工商界的支持。在1995年9月召开的解决贫富悬殊、消除贫困的会议上,96名企业家签署了《金巴兰宣言》,决心共同进行扶贫,努力缩小经济差距,实施互利合作计划来创建健全的中小企业。
为了维持社会的稳定,印尼政府还努力加强法制建设,对于违法犯罪分子严惩不贷。1994年,政府采取快速行动,将与国家开发银行6.4亿美元欺诈案有牵连的几名高级银行职员及商人绳之以法,在印尼社会引起很大震动,表明了政府加强法制的决心。印尼的法制建设已步入正轨,社会风气和社会秩序良好,这对于印尼经济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稳定国内局势的同时,印尼政府也尽可能维护和提高其国际形象和地位。1994年11月印尼主办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部长级会议及非正式首脑会议。印尼政府利用这次机会向全球显示其扮演东道主的能力,展示其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经济成就,加强与其他成员国的经济活动、贸易关系。在会议期间,安排了多项经济协议的签署。也正是在这次会议期间,印尼成功地阻止了东帝汶26名示威者非法闯入美国驻雅加达使馆事件的进一步扩大。印尼还注意和发展对外关系,争取在国际上树立良好形象,提高本身的国际地位。这种做法无疑可以吸引更多的外商来印尼投资,从而对印尼的工业化产生推动作用。
二、增加对教育、科技的投入,加速科技水平的提高
以科技合作与统筹部长哈比比为首的技术官僚认为:21世纪是科技的世纪。只有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增加教育、科技投入,优先发展技术密集型的企业,才能确保第二个25年发展规划的实现。在他们的影响下,印尼政府在教育和科技方面的投入有了较大增长,水平也有较大提高。
在教育方面,印尼政府做了这样一些工作:①继续发展基础教育,提高适龄儿童、青少年的入学率。1991/92年度,印尼7—12岁儿童的入学率达到99.6%,小学升初中的升学率达63.4%。尽管各类高中毕业生升入高等院校学习的比率只占毕业生总数的0.9%[③],但高校招生人数亦达到38万余人。②重视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印尼办有各种类型的职业初中、职业高中。这类学校的特点是面向社会,注重实践。尤其职业高中的目的就在于把在校学生培养成具有高水平的职业技术人才,使之成为熟练工人,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③注重成人教育。1984年苏哈托总统就颁布41号决定书,在雅加达创办了包括师范与教育学院、经济学院、社会与政治学院以及数学与自然科学学院在内的函授大学,为全国各地区,特别是边远地区和没有高校的地区的在职干部、教师以及未能进入大学的青年提供继续学习的机会。
为提高科技水平并使之直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印尼政府采取了这样一些措施:①增加科技投入,决定在“六五”期间将科技投入由五五计划期间的11亿美元增加到18亿美元。到从1994年开始的第二个25年计划末期,科技经费的投入将达到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②多途径培养科研、管理人才。印尼不仅重视在国内培养高层次科研人员,而且每年选派大量留学生出国留学。目前每年仅派往日本的留学人员就达300人左右。洋硕士、博士越来越多。1991/92年度,国外培养的硕士为164人,博士为46名,皆超出国内培养的硕士、博士数。留学人员选派的专业也不再只局限于科技工业领域,而且还增加了社会科学方向[④]。这表明印尼不仅重视科技的引进,而且也重视国外先进的社会、行政、文化因素的引入。③推出了“合伙研究项目计划”(Primary Partnership Researoh Program),即RUK计划[⑤]。此计划的目的在于为科研机构与企业的紧密结合架起一座座桥梁,挖掘企业的经济效益潜力,引导企业依靠科技进步来解决生产难题,以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力。RUK计划对于科研项目进行了分类,对申报条件、审定及科研经费投入的分摊原则进行了规定:科研项目的重点放在对发展有明显效益的生产技术和工业技术方面;科研经费由企业和政府共同承担,对于每个RUK项目,政府将根据其难易程度及成果可能产生的效益,提供20—80%的资金,但最多不超过20亿印尼盾(87万美元)其余部分由企业承担;科研项目的实施由企业和科研机构共同进行,科研成果所有权及利润的分成按投入资金比例确定。由于RUK科研项目都是根据企业面临的技术和生产难题及国民经济建设中的热点和难点确定的,这就使科研更具有实际性、针对性,可以使相对有限的科研经费得到最恰当的利用;RUK计划对于技术成果的分享进行了原则性规定,使企业和科研机构都可以在合作研究开展中获得收益;由于政府也承担了一定比例的科研经费,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因较大的科研投入给企业带来的压力,相对减少了企业所承担的投资风险。因此,RUK计划自公布以来,越来越受到印尼科技界和企业界的普遍关注和欢迎。目前已有60多家私有企业向研究部门提出了130多个建议项目。各科研部门也开始积极研究与企业合作开发的方案。RUK计划的实施,势必加强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双向沟通和横向联系,刺激私有企业对科技开发的参与和投入,加速科研与市场的结合,推动印尼科技水平的提高。④适应日益高涨的技术开发国际化的潮流,积极参与地区间与国际上的科技研究与开发方面的合作。印尼参与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东南亚国家联盟、国际开发研究中心、欧洲共同体成员国等多方面的活动;分别与美国、德国、法国、日本、荷兰、印度等国签订了科技协议。积极的双边与多边科技交流协作活动,无疑会大大提高印尼的外国资本投资数额和技术转让的数量和层次,有助于印尼较快地吸收掌握外国的先进技术,尤其是新兴的现代科学技术,从而提高自身的科技水平。
三、促进制造业尤其是现代新兴工业的发展
印尼历来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大。制造业的基础薄弱。80年代以前,石油业一直是印尼的支柱产业,石油及石油产品出口约占全国出口的60%,石油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80%。80年代以后,国际石油价格的下跌,使印尼因石油收入锐减而遇到严峻的挑战。印尼政府不得不调整经济发展战略,重点扶持非石油、天然气产业的发展,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1991年,制造业的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1%,首次超过农业产值所占的比重,成为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行业。
印尼政府决心进一步推动制造业的发展。第二个25年发展规划规定:到2019年,印尼的制造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将达到31.5%以上。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印尼政府将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在财政上重点扶持和优先照顾制造业。印尼政府在制定第二个25年发展规划时进一步增加了对制造业的投入。以“六五”计划为例,在制造业方面的投入为30多亿美元,重点扶持汽车和机械制造工业。目前,除了以前基础较好的机械制造、纺织和石油化工以外,印尼的汽车装配、电子通讯及航天航空等新兴产业正在飞速发展。
第二,改造国营企业,支持私有企业。国营企业在印尼国民经济中起着很大作用。但是在80年代末,国营企业的经营状况普遍较差。1989年6月,财政部长苏玛尔林宣布在全部189家国营企业中至少有2/3经营管理不善。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他提出并实施一个全面的改革方案:对原有的国营公司重新进行排列组合,将一些配套设施差、效益低的小企业合并到大企业中,将不具备大型企业营业条件的大企业分解为几个小型企业经营管理;将部分国营企业的股票投放市场或直接将其出售;国营公司与私营企业合作经营,用私营企业的管理经验来改造国营企业。经过几年改造,印尼国有企业开始走出低谷,效益普遍好转。据评估,到1996年4月,印尼200家国营企业的固定资产总值达350万亿印尼盾(约合1505亿美元)。1996年3月12日,新任财政部长玛里·穆罕默德又宣布要对国有企业进行新的改革,根据作为改革试点的16家企业的不同特点将它们改组为14家新型企业,待条件成熟后,再将其改为股份制企业,公开挂牌上市,并放开管制,使国有企业在管理方面有更多的自主权。而对于经过调整亏损仍然严重的国营企业则尽快清盘或卖给私人企业。
印尼政府给私有企业以大力支持。除了那些鼓励外国投资者的政策措施同样适合于本国私营资本外,还将一些利润较大的项目承包给私营公司,让它们参与发展机械、电子、纺织、通讯、高速公路、水电设施、炼油等行业,以促进其发展。
第三,开放国内市场,实行自由贸易,尽快与国际市场接轨。印尼一贯主张实行贸易保护政策。但是90年代以后,印尼一反常态,而主张自由贸易。之所以出现这样大的转变,其原因主要有两个:①新加坡为之提供了成功的先例。新加坡自60年代就积极开放,让美国,日本和欧洲先进工业国家的资金和先进技术涌入新加坡,使之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②自由贸易对印尼的民族工业不会产生消极的影响。石油开采、胶合板和橡胶等原料制品工业,印尼拥有原材料优势,不怕外国的竞争者,其他科技、资本密集型工业在印尼还处于空白阶段,更没有必要加以保护,如果实行自由贸易,反而会有助于引进先进技术,使这些处于空白状况的科技、资本密集型工业在一个较高起点上迅速地发展起来。因此,在1994年召开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上,印尼带头主张早日实现亚太成员国的自由贸易,其主张开放的程度不仅超越马来西亚和中国,而且直追美国、日本和新加坡等先进的工业国家。
为了表明自己的诚意,印尼宣布在2003年之前将目前9398种进口关税中将削减64.16%低于20%的关税,到2000年将逐步减至5%以下。而高于20%的关税到1998年和2000年将逐步减至20%和10%以下[⑥]。1996年1月,又宣布将420多种进口商品的关税降低5—15%。与此同时,还宣布开放市场,允许外国资本进入印尼的劳务市场,允许外国企业独资进入农业、林业、渔业及矿业等领域[⑦]。
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大量外商来印尼投资
为了解决国内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管理经验,优化产业结构,加速新兴工业的发展,加速经济向现代经济结构发展,印尼政府主要采取以下措施,吸引外商来印尼投资。
首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为了改善投资条件,印尼的第二个25年发展规划的重点就在于交通公共建设、电信及能源等有助于工业发展的基础建设项目。据Peregrine国际投资银行的估计,印尼未来5年在基础建设上整体需要投入资金560亿美元,包括新建电厂250亿美元,电讯设备70亿美元,海空运输30亿美元,收费公路80亿美元,其他道路设施130亿美元[⑧]。
其次,给外商更多的优惠。1994年6月,印尼政府调整外资政策,内容主要有:①让外商拥有更大股权。外商可以在印尼经营独资或合资企业;可拥有独资企业100%的股权,可拥有合资企业95%的股权;外资企业在投资15年后可以通过证券市场转让企业产权,也可直接向社会出售,数额不作明确的限制。②放宽投资领域、地区。外资可以合资经营部分公共事业,以往禁止外商介入的港口、电讯、电力、铁路、民航、核能及大众传播媒介等现在都向外商开放;外商可以在印尼任何地方合资经营企业,在工业区或保税区内设独资企业。③延长外商投资年限为30年,期满可申请延长30年。④已经投资的外资企业除了可追加资本外,还可以收购其他国内企业[⑨]。
1996年,印尼投资又实行新优惠税制。投资调整厅表示,优惠对象以资本密集型石油化工上游产业为优先,鼓励外商投资东爪哇大型石化厂,加里曼丹岛的石化品储仓及商用化学品。为了吸引外资投向特定行业,决定实施最长达14年的免税措施,即基本免税期为10年,取得投资许可证后5年内投资的可延长免税期2年,投资地点若在爪哇和巴厘岛以外地区,可再延长2年。这一举措对于在亚洲设立据点、对比较重视当地税制优惠等条件的欧美化工企业无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⑩]。
第三,设立更多的工业区、保税区。1988年,印尼将位于南中国海、爪哇海和马六甲海峡交汇处、太平洋与印度洋往来的交通要道上的巴淡岛列为第一个保税工业区,对进入巴淡岛特区的外资企业给予赋税、股权、土地使用等方面的优惠。印尼政府还将巴淡岛列为免税区,所有的进出口都免征关税、增值税和印花税,自用的生产机器设备除全免进口税外,还可免除进口生产用的机器设备时由远东公证公司进行的检验。1995年起,土地使用权延长至80年。颁布单行法,简化外商投资审批程序,巴淡工业开发局还可以代为厂商招募技术人员及一般劳工。优惠的投资条件及发展前景吸引着外商投资于巴淡岛。其中尤以新加坡的投资者为最。1990年1月新加坡就与印尼签署了联合开发巴淡岛的谅解备忘录,计划投资50亿新元将巴淡岛开发成一个工业园区和国际性度假中心。现在第一阶段开发已经基本结束,厂房及其它公用设施的建设已基本完成。第二阶段开发业已开始。预计今后几年内还将投资30亿美元,届时巴淡岛将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多功能的生产基地和旅游热点。
开发巴淡岛的初步成功给印尼政府以很大鼓励。民丹岛和卡里门岛先后被开辟为工业区。1995年,印尼政府又规划7个免税贸易区,为鼓励外商参与印尼的制造业,给予外商在当地生产的出口货以免税优惠,外商可在工业区内自由购买土地,可以合资方式参与港口、铁路等基本建设及电讯项目(11)。
五、加强与东盟其他国家的区域合作
进入90年代后,世界经济增长趋于缓慢,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化、地区化已成为世界经济的主流。为了增强自己在世界经济竞争中的实力,印尼迫切需要其他东盟国家的经济合作。因此,印尼对于新加坡关于建立“成长三角”的建议作出了积极热烈的反应。至今为止,印尼已加入三个“成长三角”:①新加坡—柔佛—寥内(巴淡岛)成长三角已初具规模。至1990年10月,就有28家跨国公司获准在寥内新创建的巴沙工业园区建立企业。新加坡的投资就达到1.2亿美元。通过这一次区域合作,印尼可借助新加坡的资本和技术,开发自己丰富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②泰国南部、马来西亚北部和印尼的苏门答腊岛的“北部经济成长三角”或“马六甲经济圈”。③东盟东部成长区(EAGA),1994年3月成立,包括印尼东部的马鲁姑、苏拉威西、东西加里曼丹,马来西亚东部的沙巴、沙捞越,文莱以及菲律宾的岷达纳峨岛。这个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四国希望结合加里曼丹岛的天然资源、菲律宾的劳工和文莱的资金,共同促进该区域的经济增长。为此,1996年,四国决定在该年内联合出资成立投资公司,投资3亿美元,负责提供基础建设所需资金,积极推动东盟东部成长区的发展(12)。
综观印尼政府近年来所采取的加速印尼工业化的措施,其实质内容就在于:政府作为调控机构,要为工业的发展创造尽可能好的内在和外在条件,包括提供适合其需要的各种职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提供比较充裕的资金和良好的设备等等。在此同时,把企业、公司置于自由市场中,让它们在竞争中得到发展和壮大,从而尽快实现工业化的目标。
从目前的情况看,印尼政府的措施取得了很大成效,国内局势稳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投资环境大为改善。美国著名的顾问公司Erns &.Young International认为印尼的投资环境名列全球第三,仅次于中国和印度。外商投资年年大幅度递增,许多的大型工厂、企业正在兴建或已投入运营。所有这些都预示着印尼工业化的前景是广阔的、美好的。
注释:
[①]吴秀慧:《印尼经济的第二次腾飞》,载《现代国际关系》,1995年第6期。
[②][⑧][⑩](12)云南省科学技术情报所:《东南亚南亚信息》,1996年第10、14、19、16期。
[③][④]孙福生等:《印度尼西亚》,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7—218页、第222页。
[⑤]向前:《印尼吸引企业参与科研的新举措》,载《中国软科学》1995年第9期。
[⑥][⑨](11)云南省科学技术情报所:《东南亚南亚信息》,1995年第13、8、2期。
[⑦]王卫军:《东盟加快自由贸易区的步伐》,载《经济世界》1996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