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道德教育初探

合作道德教育初探

向玉贞[1]2001年在《合作道德教育初探》文中提出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会日趋信息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的新时代,合作将成为未来世界的主流,因此,在学校道德教育中,发展合作的能力和培养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就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本文共分叁部分。 第一部分论述了合作与合作道德。首先是通过对合作内涵的不同规定的阐述、梳理,总结出本文适用的合作概念,并从合作的概念中推导出合作的基本特征以及进行有效合作所需要的条件。其次论述了为什么需要合作,这从两方面来论述:其一是从人的本质上看,人是合作的产物,合作是人的本质规定性,是人全面发展形成健全人格的前提条件,是人以及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本方式;其二是从合作的现实意义上看,通过文献研究,我们发现无论是在科技领域还是在教育领域,至少在理论上现在更多重视的往往是合作,解决全球性问题,更需要全世界人与人的合作。最后尝试着阐述了作为道德范畴的合作及其道德意蕴。 合作的道德意义不仅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而且还表现在合作对个体道德发生、发展的作用,这正是第二部分的内容,主要论述了皮亚杰和里考纳的理论。首先是皮亚杰论协作、合作与儿童道德判断的理论,通过对皮亚杰儿童道德判断理论的梳理,可以看出,合作在儿童道德发展过程中即从他律到自律的重要作用,只有协作这一因素才能将儿童从其无意识的“自我中心”状态中解放出来,即“去自我中心”,而个体道德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同时就是一个“去自我中心”的过程,合作是儿童自律道德的获得的重要动力和先决条件。其次是里考纳论合作与道德阶段的发展,他认为在儿童的道德教育中应提倡合作道德教育,合作促进道德推理阶段的发展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一个阶段就是儿童观察世界的一种方式,合作为此提供了机会;二是道德推理阶段的发展过程是去中心化的过程,合作需要去中心化;叁是道德阶段可以作为考虑合作的方式来理解;四是在合作道德教育中,合作与冲突并不矛盾。 本文第叁部分简单构勒出一种合作的道德教育的基本框架,以此来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合作的能力,培养合作精神。这主要从合作道德教育的目的观、合作道德教育的师生观、合作道德教育的原则观、合作道德教育的实践策略四个方面来尝试构勒的,这仅仅是一种理念上的描绘,而在学校道德教育中的具体实施还有待继续探究。

吴忠檀[2]2005年在《中西结合教育模式研究初探》文中认为中西教育的结合现象在“西学东渐”后的近代中国,就已经以教育的一种新模式存在于学校教育之中,我们称之为中西结合教育模式。新中国成立以后,中西结合的教育模式在高等教育领域一直存在并不断得到发展、创新。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民办教育的再度复兴,国外、境外教育资源也开始进入我国教育市场,一批中外合作学校开始兴起,并且不少涉足到了基础教育领域。本研究以当前我国一所成功实施中西结合教育模式的中外合作的基础教育学校——大连枫叶国际学校为例,通过对中西教育结合的历史的考查,结合枫叶学校的实践,总结出中西结合的教育模式的特点、规律及其在基础教育领域有存在的价值和存在的理论依据,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办学改革提供有效的参考。与此同时,本文认为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内实施中西结合的教育模式是可能和必要的,而且在中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适度引进国外教育资源也是必要的,这对我国基础教育尽快实现教育全球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呼雪萍[3]2017年在《初中英语教育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初中英语教育是初中重要的教学内容,也是进行外语学科教育与实践的主要途径。不仅需要帮助学生完善英语基础知识体系,同时还应该帮助学生形成英语思维能力以及英语思维习惯。此外还应该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让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提升思想道德水平,优化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强化学生的思想文化意识,培养学生思想道德认知思维逻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好初中英语教育教学工作,提升初中英语教学的综合质量。

刘敬[4]2007年在《中学生礼仪教育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素以“礼仪之邦”着称于世,讲“礼”重“仪”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优良传统。“礼仪”是人们在社会群体生活中为了表达彼此间的善良愿望和美好情感而采取的某种具有十分明显的社会道德文化色彩的礼节行为规范。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国际间和人际间的交往日趋频繁,礼仪不仅是我国人民走向世界,与世界交往的名片,也成为投资环境、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综观国内外,开展礼仪教育已成为时代的迫切需要,也是各级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加强社会的礼仪教育,特别是中学生的礼仪教育,不仅是人们成功交往的社会需要,而且也是真正提高全民族礼仪素养,提高每个公民道德品质,提升整个社会、整个民族、整个国家的文明程度的需要。本论文较为详细地阐述了中学生礼仪教育的必要性、内容和方法。通过介绍中学生礼仪教育的必要性,从理论上回答了中学生礼仪教育“为什么教育”的问题;通过介绍中学生礼仪教育的主要内容,回答了中学生礼仪教育“教育什么”的问题;通过介绍中学生礼仪教育常用的方法及对当前礼仪教育的反思,为开展中学生礼仪教育时“怎么教育”提供了一些参考。

杨明娇[5]2010年在《和谐社会视野下高校公民教育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的论题是“和谐社会视野下高校公民教育初探”。选取和谐社会的视角对高校公民教育进行研究,旨在回答“高校要不要公民教育”?“如果需要,在价值层面,高校公民教育如何定位?”“操作层面,高校公民教育的路径何方?”的问题。这些问题既是对和谐社会视角下高等教育“培养什么人”的反思,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转型去向的反思。围绕上述问题,本文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学说、和谐社会相关理论、公民教育的相关理论、公民社会理论为坚实的理论基础,提出以下观点。一是公民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公民教育对于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二是大学生作为公民离“合格公民”还有相当一段距离。叁是以人为本是高校公民教育的核心价值。提出要敬畏生命,尊重个体主体价值;回归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关心生态——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四是课堂教学,校园民主、服务学习是高校公民教育的路径指向。通过以上问题的回答,得出结论是,高校切实实施公民教育,“培养合格公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义不容辞的责任,是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新的时代要求的必然选择。

曲宸优[6]2014年在《基于儿童素质培养的城市户外场所景观设计理论初探》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儿童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关注问题。纵观过去,尽管儿童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但整体仍不容乐观。造成这一社会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和深层次的,牵涉到国家培养体制,社会因素、家庭观念等多方面因素。因此,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之下,从社会各行业、各层面上综合采取措施,要调动全社会的相关力量和智慧方能成型。在上述背景之下,本文从景观设计这个行业和角度出发,把城市户外景观场所作为培养和提高儿童素质的重要环境系统和儿童社会化的重要手法和途径,通过适当的景观设计措施,把户外场所也开辟为儿童社会化和儿童素质培养的重要环境系统,这样,儿童素质培养就跳出了传统狭义的范畴(注:传统狭义的儿童素质培养场所指的是学校及各种城市户外具有儿童活动设施的儿童活动场所等),拓展至广义的城市户外空间,并把这个城市户外景观空间开辟成儿童素质培养的重要环境系统。从而实现儿童素质培养的全方位、立体性,全天候,起到寓教于乐、寓教于行、潜移默化、事半功倍的作用,真正实现环境培养人、环境熏陶人的目的。在研究的楔入点方面,本文以儿童的行为活动作为突破口,通过构建城市户外景观场所的景观设计与儿童素质培养的联动关系;直接论证和确立城市户外空间场所与儿童素质培养之间的不可回避的对应关系,找到了景观设计行业在儿童素质培养方面的可能用武之地。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儿童行为这一处于儿童素质培养和景观设计之间的重要媒介,对儿童行为活动的“儿童素质现象—社会原因—景观设计原因”进行了深入地分析研究,对儿童各类素质培养提出行为实现途径和可能的景观设计类型,形成了儿童相应素质培养的景观设计机制;并在该机制中,把城市户外空间分为“商业型、居住型、度假休闲型、城市交通型及专项区域”五大类;并对每一类城市户外空间从景观设计理念、设计目标、设计原则和设计措施特点以及通用措施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实现途径,形成相应类型城市户外空间场所素质培养景观设计“儿童素质-景观设计”联动机制。最后以该设计机制为基础,以海口市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城市户外空间样本为例展开景观设计实践论证。

王春芳[7]1997年在《职业道德教育初探》文中研究表明职业道德教育初探王春芳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道德建设的一种重要形式。怎样把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原则和职业道德规范灌输到职工群众的头脑中去,使广大职工用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原则和职业道德规范来反省、检查、约束、激励自己,形成良好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风气呢?这个任务主...

杜俊梅[8]2015年在《剑川县沙溪镇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困境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国家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发展,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促进了我国中小学的教育环境与条件的明显改善。而中小学道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根本,尽管在政策制定和理论研究中受到了较多的关注,但在具体实施过程和结果中却还存在着较多不容乐观的问题。尤其是在边疆民族地区,当前中小学道德教育已经暴露出来一些令人担忧的现实问题及潜在的困境压力。基于道德教育在民族发展和稳定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亟需各级政府部门及学界给予更多的持续性关注和研究,以提高民族地区中小学道德教育的时效性,化解当前的德育困境,促进民族地区中小学教育、各民族个体家庭和区域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基于当前民族地区中小学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急迫性的现实需求,论文选取了以民族聚居地剑川县沙溪镇中小学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了当前沙溪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困境及其化解路径。首先,梳理了剑川沙溪中小学的传统道德教育资源与基础。其次,调查分析了中小学生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家庭道德教育和学校道德教育六方面的状况。再次,在实证调查数据与结果分析基础上,从学校道德教育有效性较低和传统道德教育资源认识和利用的偏差方面揭示出了剑川沙溪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困境,并从社会、家庭、学校和中小学自身因素分析形成困境的主要原因。最后,针对困境及其成因,从加强家庭道德教育、改进学校道德教育、注重传统道德教育、加大教育投入、加强家校之间的合作以及优化社会道德教育六方面入手,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思路及可行性措施。在学科基础理论和思想的指导下,运用传统文献研究法与实地田野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各级政府政策为主的中小学道德教育文件,学术界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资料,剑川沙溪各中小学的道德教育课程安排、实施成效、学生及其家长的反馈信息等田野调查资料作为论文的立论基础。从制度、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层面,将民族道德教育问题放置在多民族成分的中小学教学过程中考察,分析民族地区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具体性和特殊性,呈现了其在当下所面临的困境及可能造成的对社会和个体家庭的影响,提供了一个探讨当代民族地区中小学道德教育实践困境及优化路径的微观个案。

徐辉, 欧阳锋[9]1998年在《理工科大学生科技道德教育初探》文中研究说明对理工科大学生进行科技道德教育,是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科技道德教育以普遍的社会道德准则与科技活动的道德问题,以及科技应用所产生的社会伦理问题为内容,通过跨学科的多种途径,培养大学生遵循社会的共同行为规范,树立从事科技活动的崇高道德意识.

王丹丹, 刘海春[10]2007年在《农民工“留守”子女家庭道德教育初探》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入城市,加入打工的行列,导致“留守”子女家庭道德教育问题日益凸现。这与家长追求生计难以履行家庭道德教育职责、隔代监护弱化了教育和家长道德教育认知偏差息息相关,必须从政府、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层面去着手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 合作道德教育初探[D]. 向玉贞. 山东师范大学. 2001

[2]. 中西结合教育模式研究初探[D]. 吴忠檀. 辽宁师范大学. 2005

[3]. 初中英语教育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初探[J]. 呼雪萍. 课程教育研究. 2017

[4]. 中学生礼仪教育初探[D]. 刘敬. 首都师范大学. 2007

[5]. 和谐社会视野下高校公民教育初探[D]. 杨明娇. 中国海洋大学. 2010

[6]. 基于儿童素质培养的城市户外场所景观设计理论初探[D]. 曲宸优. 海南大学. 2014

[7]. 职业道德教育初探[J]. 王春芳. 中国石化. 1997

[8]. 剑川县沙溪镇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困境及对策研究[D]. 杜俊梅. 大理学院. 2015

[9]. 理工科大学生科技道德教育初探[J]. 徐辉, 欧阳锋. 高等教育研究. 1998

[10]. 农民工“留守”子女家庭道德教育初探[J]. 王丹丹, 刘海春.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7

标签:;  ;  ;  ;  ;  ;  ;  ;  ;  

合作道德教育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