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长虹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 224051
摘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机械工程也得到了发展,因此,需要更多的机械工程专业的人才,自教育部启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后,越来越多的高校认识到参与认证工作的重要性。具有行业特色的机械类专业本科培养,在向工程教育的专业认证的标准看齐,原有传统的教学培养模式壁垒被打破,一切以培养目标为考核对象。文章对原有教学模式分析后,先进行顶层设计,确定培养目标,然后进行课程、学分的制订,并给出了学校现有的师生提高专业素养的一些举措。
关键词:机械工程;创新能力;培养
引言
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其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主指标之一。21世纪机械工程呈现高端化、系统化、人性化和可持续化的发展趋势,对机械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工程技术类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始终是困扰我国工程教育的薄弱环节。本文以深化对创新能力的认识、探寻可行的对策为目标,系统开展提升机械工程类专业人才创新能力策略及路径的研究。
1机械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1.1专业特色不鲜明
纺织机械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但是纺织行业产能过剩,过度市场竞争导致企业经济效益低下,教师难以拿到企业科研项目,围绕纺织机械开展的科研工作难以获得显著的成绩,致使具有纺织机械背景的高学历人才不断减少,学生就业到纺织机械行业的人数寥寥无几。近十余年,经过多次培养方案的调整,该校目前本科机械类教学仅开设纺织机械概论一门特色课程,也只是为了保留特色而开设相应课程,没有真正起到特色专业培养的作用。
1.2课程设置脱节
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陈旧,因人设课,专业课学时多,总学时过多,部分课程教学内容重叠。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不合理,一些课程只注重基本理论的学习,忽视了实践环节。教材更新过慢,有些课程很少涉及学科发展前沿的东西,教材内容缺乏时代性,新颖性,比如单片机原理及应用仍采用传统教材,讲授早已过时的8031单片机,再比如纺织机械概论,讲授的都是上世纪70年代的设备工艺,这些课程对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能力帮助很低。一些实践课程,由于各种原因而只对学生进行参观演示,缺少动手操作的机会,这些与专业认证要求出入较大。也导致学生虽然满腹经纶,却动手实践能力较差。
2机械工程类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
2.1创新教育理念需进一步转变
1.关于创新能力要不要培养。在高校内部普遍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一种可以称为“过度创新论”,持这种观点的人重视创新理论的学习、创新方法的训练。这一定位本无可厚非,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却存在着“忽视基本能力谈创新能力”的问题,一味追求培养目标的高端化和国际化,违背了工程教育和能力发展的内在规律。另一种观点则可称为“有限培养论”,部分本科高校以地方企业为人才的主要输出对象,这类企业对创新的要求并不高,据此,高校在创新教育方面投入不足,热情不高,许多工程学院的人才定位就表述为“应用型本科人才”,创新提及次数不多。2.关于工程精神和创新意识。传统工程教育重知识而轻能力。工程精神是长期工程经验的凝练和积淀,尽管工程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养成周期较长,高校也应把培养“内外兼修”的工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3.关于创新技能。创新技能,创新实践,是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外化为工程作品的根本途径。上层概念的创新能力往往被狭隘地理解成创新方法的训练,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创新能力若不建立在创新意识激发和创新思维的训练基础上,创新技能的培养只能是不成功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依据认证标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需求,对原有的课程结构和教学体系进行整合优化,删除与专业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关联性不大的课程,增设符合行业发展需求、对专业培养需求支撑度高的课程。原有培养方案总学时较大,理论课时多,实验与实践环节薄弱,不符合专业认证标准。新的培养方案总体规划总学分控制在185学分以内,总学时2400左右。其中,理论教学学分不超过140学分;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不少于总学分的25%。学生必须在第二课堂中完成至少8学分。
2.3规范校外实践环节
按照机械类应用型本科学生的培养目标及方案,优化整合机械类各专业的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企业训练基地实践、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生产实习注重学生对机械加工全过程认识。学生的生产实习都安排在一家具有代表性的大型机械加工企业,学习了解典型零件的设计生产过程,增强学生机械产品认识。毕业实习注重扩大学生对不同类型的机械企业的认识,扩大学生的视野,要求选择5~10家不同类型的大中型企业参观。在实习过程中鼓励学生发现和解决实际生活中产生的各类问题。学生在实习结束后需要提交专业实习报告,从而使校外实习对学生能力培养落在实处。
2.4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目前通用的机械类博士人才的引进是得到充分的保证,现在每年都能够引进若干名重点高校的高素质博士。但是纺织机械学科的博士由于历史原因,只能从东华大学引进,由于人数稀缺,很难得到补充,造成特色学科人才出现断档,而新的优势学科也没有培育形成的尴尬局面。目前我校的做法是通过校校联合,将年轻老师通过国内外进修的方式去其他兄弟纺织院校补充学习纺织机械相关知识,促进他们较快的了解纺织机械,使其能够胜任教学环节。同时,通过暑期企业实践,安排教师去纺织企业锻炼,使青年教师能够在纺织行业寻找研究热点。并且加大聘用校外企业技术人员作为毕业设计导师的力度,通过毕业设计环节的横向比较,让老师认识到自身实践能力的不足,促进教师自觉提高短板。
2.5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评价体系是创新能力培养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虽然近年来就评价层面的改革论述颇多,科学性和可行性也较强,但由于多重原因,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评判指标体系尚未建立,评价过程随意性较大。1.创新能力评价比重较低。也许是培养目标的设定使然,普通本科院校的教学评价中创新能力体现并不多,或者有所体现,但描述模棱两可,指标不尽完善。评价方案中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仅占约6%,指标不够细化和明晰,可操作性不强,是当前创新能力评价中普遍存在的问题。2.评价主体不够多元。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传统的创新能力评价多由教师进行,忽视了学生自评与互评、团队评价、社会评价等内容,老师受自身精力和水平限制,对创新能力的评价不可能完全客观、全面,常常出现评价内容千篇一律甚至寥寥几笔的情况。3.评价内容不够全面。评价内容中包括了大量记忆性知识和技能性知识,对学生的创新兴趣、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重视不足,而创新能力的最终形成需要的正是学生丰富的想象、活跃的思维、充沛的热情、积极的态度。一味强调学习成绩及排名的评价方式仍大行其道,对其他创造性成果,如论文、获奖、发明等内容的关注与激励不够。
结语
总的看来,发达国家纷纷把提高工科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作为工程教育改革的重点。不论是美国的本科生科研培养创新能力,还是德国的全程实践生成创新能力,都遵循了创新能力形成过程的关键环节,虽各有侧重却殊途同归。美国在“研”中体现“回归工程”,德国在“做”中深化“双元制”理念。可以说,工业发达国家的实践是成功的,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利用,以解决工程教育改革和“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的各类问题。
参考文献:
[1]曾家谦.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J].南方农机,2017(24):202.
[2]李兵.农业机械学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农业机械学,2015(23):378-379.
论文作者:封丹丹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模拟》2018年第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6
标签:创新能力论文; 评价论文; 人才论文; 学生论文; 工程论文; 纺织机械论文; 机械工程论文; 《建筑模拟》2018年第2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