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学校隐喻背后的管理理念_学校管理论文

浅析学校隐喻背后的管理理念_学校管理论文

学校隐喻背后的管理观念解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观念论文,学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311(2013)03-0087-03

隐喻(metaphor)一词来自希腊语的metaphora,原意为一种“由此及彼”的运动,一种“传送、转换”,即在两类不同的事物(本体和喻体)之间进行含蓄的比较,以表明相似或类似的关系[1]。也就是说,隐喻的根本含义就是把两个相近或者是类同的事物进行比较,用此一事物的意义去诠释彼一事物的内涵,从而使后者更直观、更形象地被人们所理解。无论是在教育习俗用语还是在专业术语中,经常会出现关于学校的隐喻。形象直观的学校隐喻为我们诊断和分析当前学校管理的现状,进而为分析学校管理者的管理观念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一、关于学校的隐喻

作为工厂的学校。早在20世纪初,美国著名教育管理学家卡伯雷就把学校描绘成一所将原料制成各种产品以满足各种生活需要的工厂[2]。在这间工厂中,教室是车间,教学就是车间生产,教学计划就是生产计划。相应地,在教室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也就理所当然地是生产线上的工人,学生就是等待加工的产品,学校毕业生是准备出厂的成品。学生质量即产品质量的检验依靠的是考试,质量的等级划分与标志就是学生的考试分数,学生留级等于回炉再造,对学生重复的习题训练被视同为生产的计件制管理。将学生按照考试分数划分不同等级:优等品(如所谓的“三好生”)、合格品、危险品、残次品和废品,可以说作为工厂的学校之典型表现。

作为农场的学校。学校是农场,在农场中,学生是一个个的生命体,对其教育的过程就是促进生命体成长的过程;教师是农场生命体的栽培者,为了促进生命体的良好成长,需要在适当的时候耕种、松土、施肥以及浇灌;校长是农场主,他们往往根据农场中生命体成长和栽培者的需要,提供一些促进农场发展的良好条件和有利工具。

作为学店的学校。在学店中,校长是老板,教师是店员,教育是商品,而学生则是顾客。课程和教学已被明码标价,所有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都被贴上了价格,任“教育顾客”挑选符合自己需要的商品,以满足“教育顾客”的学习需要。

作为监狱的学校。在学校这座全敞景式的监狱中,学生是囚犯,他们的行为往往被程序化、规范化和去人性化;教室是牢房,学生的活动范围大多限制在“牢房”中;校长是监狱长,教师是监狱看守者,他们往往在监狱的中心位置建造一座塔楼,可以从这个塔楼俯视、观察到四周每间牢房以及房间里的囚犯。除此之外,监狱看守者利用监狱的各项纪律对囚犯进行“彻底的管理”,进而让他们习惯于不折不扣、自动机械地服从命令[3]。相应地,监狱看守者的管理也受各项监狱管理条例的制约。

作为官场的学校。在学校官场中,同样是官大一级压死人;人人为了升官而奋斗。对教学工作突出的教师,最好的褒奖就是给予一定官职,如主任、组长、级长等名目层出不穷;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也担任一定官职,如班长、副班长、队长、组长等等。政府官场上的帕金森病同样存在于学校官场中,甚至连学校本身也被赋予了行政级别。

二、隐喻背后的学校管理观念

关于学校的隐喻可以出自研究者对学校的研究,但更多地源自于学校组织生活。它们往往会出现在学校管理者的讲话中,出现在学校其他组织成员的交谈中。无论出自何处,每一种关于学校的隐喻背后,都隐含着不同的学校管理观念或理论假设。任何一种学校管理观念都会包含着对学校组织性质的看法、对学校组织管理的看法、对学校领导的看法等。

1.学校隐喻背后的组织观

对学校组织性质的看法主要包括两种:第一种观点认为组织类似于自然客体,是一种独立于主体之外的客观真实实在,它独立于人而存在并凌驾于人之上。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把组织看成了像人们所居住的房屋。房客可以不断地改变和调换,而房屋除了磨损外,基本的结构是固定不变的;即使人不在了,房屋却还是在那里的;而且这种不变的结构还能以某种方式影响那些生活于其中的人。第二种观点认为组织不是物,不是本体论意义上的实在,组织与个体是紧密相连的,人的意图、价值、习惯和信念是构成组织的重要因素。“人不是生活在组织当中,相反,是组织生存于个体当中并通过个体而存在。”[4]组织的现实性只有通过人的行为才能表现出来。在关于学校的隐喻中,作为工厂、学店、监狱的学校其背后隐含着的是第一种组织观,因为工厂、超市、监狱都有着像房屋一样的固定结构,这些结构并不会随着人的转换而改变,它们都具有独立于主体的客观实在。作为农场、官场的学校背后隐含着的是第二种组织观,因为农场和官场缺少那种可直接感知的物理性实在,而只能通过人的行为才能表现出来。正如人的常识感知一样,人人都知道官场是存在的,但是官场是个什么样子,官场在哪里,谁都无法具体地指示出来。

2.学校隐喻背后的组织管理观

对学校组织管理的看法包含着组织设计的基本途径、管理方法的选择和管理决策的过程等。组织设计中最常见的方法是一种同构论(isomorphism),即假定某种分类或分层与组织中存在着一种相同的结构或形式。最经典的例子就是柏拉图的理想国的设计:每个人都依据其对“真知”、对“善”的掌握程度来决定其在国家中的地位和职能。在学校的隐喻中,工厂、学店、监狱、官场都包含着比较明显的同构论组织设计,监狱和官场带着鲜明的权力层级,对应的组织设计也是鲜明的层峰结构,不同的学校成员在金字塔式的官僚制权力机结构中占有不同的职位,他们的意图、价值观、信念等等都对学校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工厂和超市的各部门之间因为生产和业务环节的不同,而有着明确的任务分工,相应的学校组织设计也是以学校教育任务分工为基础进行组织设计,如教务处负责教学管理工作,政教处负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年级组负责具体的教学安排和课程实施工作。只有农场式的学校组织设计似乎缺乏比较明显的同构论支持;大体上可以归为平面化的组织设计,每个工作人员直接面对工作对象,而管理者直接面对每个工作人员,无中间管理阶层。

在管理方法的选择中,作为工厂、学店的学校往往特别注重效率,认为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应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收益,主张运用定量化、最优化、程式化的管理方法,选择最优化的方案,使学校管理达到最大化的效率[5]。因为任何一个工厂和超市都会重视成本-效益核算,都会强调严格计量和标准化的操作程序,强调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并认为管理工作有其客观的规律,管理工作应该依据科学规律来运行。这也是自泰罗以来的企业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观念。作为农场的学校则往往强调学校组织中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的不可预测性、差异性和完整同一性等,即学校组织目标、管理手段和程序、组织结构都被认为是不确定的,学校中的不同成员对组织目标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相应的学校的管理方法和程序也就需要按照人的需求来调整和确定。因为每个生命体又都是独特的、有情感、有思想、有个性、有尊严的个体,他们本身需要自由地生长,而不宜以统一规格予以限定。因此必须尊重他们的差异性,给他们成长以时间和空间,满足他们、引导他们、发展他们,促其不断成长,使他们的生命充满生机和活力,让他们的个性得以张扬,潜能得以释放,做到“生命体独一无二的天赋、能力和爱好得到充分的表现”。组织的管理与改革只有与这些生命体的意图、价值、习惯和信念等要素联系起来才可能顺利进行;组织如果发生病变,必是由个体之间相互冲突的信念引起的,而不只是一个结构问题。作为监狱的学校,无疑非常强调纪律的强制性管理模式,侧重规范化、标准化、去人性化的纪律建设与强制执行,以惩罚与奖励为激励和控制的主要手段。

组织设计与管理方法选择上的差异也决定着各种不同隐喻所暗含着的决策过程上的差异。监狱、官场式的学校管理决策必然是一种集权式的决策过程,上级的意志最终会成为决策过程的结论;工厂和超市式的学校管理决策往往会以各部门的决策为主,呈现比较明显的分布式决策,学校领导者只做一些宏观调控的工作。

3.学校隐喻背后的领导观

对学校领导的看法包括对领导特质和领导风格的看法。在“农场”中领导者无疑应该是一个懂行的农业专家,因此隐喻背后的学校校长也应该是懂教育的教育专家。“官场”上的上级往往不是由下级推举的,而是由更高一级长官任命的,官场式的学校领导者无需在乎下属的看法,只要获得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认同即可。工厂和超市中的领导者和高层管理者,往往是职业经理人,也许不一定精通专业技术,但是却属于专业化的管理者,喻示着学校校长也应该是专业化的教育管理人员。监狱中的领导者形象始终是个铁腕人物,以铁与血征服和统治着整个监狱;如果学校是一所监狱,那么作为监狱长的校长也必然是一个铁腕人物。

三、学校隐喻的管理启示

学校的隐喻可以映射出学校管理的观念或对学校管理的认识。出自学校管理者的学校隐喻反映的是学校管理者的管理观念,出自学校其他成员的学校隐喻反映的是教师或学生对学校管理状况的感知与认识,侧面地也反映出了学校管理者的观念。不同来源的学校隐喻在学校管理的实践中又可以展现不同的功能:

1.学校隐喻是学校管理诊断的素材

教师和学生言语中关于学校的隐喻表达着他们对学校管理现状的认识以及对校长管理理念的理解,因此分析教师与学生口中的学校隐喻将可以对学校管理的现状与校长的管理观念进行诊断。例如,当听到学生说:“上学就像坐牢一样”,语言中无疑是将学校喻为监狱。学生在学校中感受不到自由自在的喜悦与轻松,只感受到自己的行为和心灵时时受到控制和粗暴的干预。教师在学生眼里就像警察,学生在老师面前始终是战战兢兢、谨小慎微,唯恐被教师抓到把柄,招致严惩。那么,这种隐喻是否符合学校管理者对自己管理行为的认识,是否符合自己心目中的学校形象?对比之下就可以对自己的管理行为和管理观念进行自我诊断与校正,使管理者对自己管理行为的认识与被管理者对其管理行为的感受一致,以形成组织认同感,推进组织朝着同一方向发展。如果听到老师说:“学校里也是官官相护”,语言中透露出的是“学校是官场”的隐喻。官场式的学校以权力的角逐为核心内容,为谋求更多的权力而行动,追求政绩的展示,形式重于实质。官场上还会形成各个小团体,以彼此互助、攻伐异己,维持和巩固自己的地位。官场式的学校管理往往官僚主义盛行,官本位思想主导组织成员的行为,教师以当官作为成功的标志而不是教学上获得的口碑。同样,当学校管理者听到这样的隐喻时,也不妨审视一下这一隐喻是否符合管理行为的现实,是否符合自己心目中的学校形象。秉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心态诊断学校管理的行为与观念,引领学校渐入佳境。

2.学校隐喻是学校自我宣传的手段

出自教师和学生口中的隐喻不仅能够充当学校管理诊断的数据,而且还可以成为学校自我宣传的手段,有助于在社会公众中树立良好的学校形象,建立学校品牌。如,从学生口中说出:“在学校像在家里一样温馨”;从家长口中说出:“在学校就像在保险箱一样安全”。这些隐喻都是学校良好形象的生动描绘,由学校组织成员向组织外传播,由学生家长向其他社会民众传播,无异于免费的学校宣传广告。这些隐喻的传播无疑可以扩大学校的影响力,为学校争取教育资源与社会支持。

3.学校隐喻是支撑学校管理行为的信念

学校的隐喻亦可以来自校长,其中有一种隐喻是校长无须表达出来的,存在于校长内心中的隐喻。如果在校长的内心认为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工厂管理没有什么区别,也就是说在校长内心中学校如同工厂、企业,这种隐喻会无形地主导着校长的管理行为与理念。在管理目标上将强调以最小的教学成本取得最高的教学效率;在管理方法上将企业管理的定量化、标准化方法运用于学校管理,如目标管理方法的运用。在管理理念上坚信存在着一般化的学校管理规律,任何学校的管理都应该依据这样的规律进行;认为学校内部都有着精确的组织运作程序,一旦人们掌握了它,就可以像预测“钟”的时间一样预测学校的变化发展,从而实现学校的有效管理。

4.学校隐喻可以成为学校管理的愿景

来自于校长的学校隐喻,也可以是校长表达出来的,特别是面对全校教职员工公开表达出来的时候,这种学校隐喻表达的往往是校长的管理愿景,是校长希望其他组织成员都能接受、理解并践行的一种理念或期望未来实现的学校前景。当然,这种隐喻要能够为学校组织成员所接受才能真正地成为一种愿景。因此,校长表达出来的学校隐喻,需要校长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其成为所有组织成员心中的学校隐喻,才能发挥它的管理功能。

标签:;  ;  ;  

浅析学校隐喻背后的管理理念_学校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