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希望,需要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要靠创新教育来培养。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国家的前途,为此确立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课堂教学策略至关重要。所谓创新教育就是通过有目的、有系统的创新教学与训练,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品质,开发创新思维,初步掌握创新技能技法。从而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一种新型教育。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实施创新教育成功的关键。为此,确立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课堂教学策略至关重要。创新教学的课堂教学策略,就是在实施创新教育中运用创造学、教育学和心理学原理,根据课堂教学特点及其变化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活动方式。物理教学策略是以完成物理教学任务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而采取的教学活动方式。
关键词:初中物理 创新教育 教学策略
物理教学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理教学策略能否有效地开展,根据我们多年的创新教育实践,常用的教学策略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情感策略
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关键是非智力因素。无数在创新道路上取得成功的人物表明,成功的决定因素首先不是他们的渊博知识而是他们的创新人格。源自内心的热爱和追求,是创新的灵魂。其自主性、激情、意志等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与提高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所以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促进和提高学生情感智慧的发展。
例如在化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对化学史的考察,充分挖掘科学家崇尚科学的情感和价值观,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品格修养,追求科学的顽强毅力和献身科学的奉献精神,发挥科学史可以给人以智慧的功能,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目的。
二、氛围策略
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能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地发展,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创设教学情境,能使学生在客观情景中获得具体的感受,从而激发其相应情感,由此引导学生关注教学内容,产生积极的态度倾向,进而刺激学生思考探究的需要,调动学生创新意识,发展其创新思维。创立相对论的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我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的追究问题罢了。”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教师要善于结合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不断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抓住主要因素,提取物理对象和物理模型。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再现生活场景,然后将这些真实的实际情景设计成对应的物理问题。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创设符合教学内容和要求的问题情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还学生课堂提问的主动权。创新总是在问题解决中发展起来的,问题解决是创新的土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精心设计、组织教学活动。
例如,在学习摩擦力这一节时,课前就让同学们思考:为什么下雪的天气,骑自行车出门时,一要慢骑,二要把车胎内的气放掉一些。同学们观察现象,验证猜想,分析原因,一节课上下来,意犹未尽。举这种事例,学生有亲近感,降低了对物理的畏难情绪,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教学的课堂中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环境,营造一种尊重学生的观点、问题,鼓励学生提问、概括、假设和陈述的课堂氛围,高度鼓励和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一句话,就是要营造一种有利于开展创新教学的课堂氛围。
创新教学的特征之一是问题性。学生对问题产生困惑并产生求解问题的愿望,是创新教学的前提。教师要创造性地设置问题的情境,营造一种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氛围。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讨论,独立地去发现问题,抓住问题的实质,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思维方式,探求多种求解的途径。
创新教学的特征之二是探究性。传统的教学活动以“告诉”的方式让学生“占有”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造成了学生被动的接受方式。创新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探索的过程。教学中师生要积极开展双向交流,各抒己见,开放彼此对问题的认识、观点、看法,阐明各种观点、看法的原因和理由;平等、公正地进行讨论、验证各自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要让学生在探究的氛围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
创新教学的特征之三是个性化。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就没有特色。创新教学的课堂要营造一个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氛围。要使优生发挥特长优势,使后进生不因为有错误观点而受到热潮冷讽,要消除后进生对学习的“恐惧”,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自然地创设了师生平等交流、探究问题的创新学习氛围;另外讨论开放性实验,设计实验方案等都是创设创新氛围的好方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多赏识、少批评
创新教育强调失败和错误也对人有益,拨开失败和错误的迷雾,真理就会光芒四射。课堂上,当你提出问题要求学生举手回答,而学生却依然正襟危坐,默不作声时,千万不要批评学生。此时的批评只会导致课堂气氛更加死气沉沉,学生的智慧必被埋没,创新精神必遭扼杀。当务之急,应鼓励学生不要怕说错,给学生说的“胆”。学生回答的时候,教师欣赏的眼光、赞赏的话语、满意的点头、会意的微笑、亲热的手势,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信心,更多的投入。即使学生的回答是错的,甚至是可笑的,也要赞扬他敢于回答问题的勇气,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敢于尝试,敢于探索,能于创新,我们才能培养出一群“虎”,而不是一群“羔羊”。
2.允许学生插嘴
课堂教学中,经常会碰到学生迫不及待地插嘴的现象,这是一种主体意识和教学民主的体现,也说明学生求异思维活跃,参与意识、求知欲望强烈,教师应正确对待。
倘若学生一插嘴,就遭到老师严厉的训斥,形成紧张、压抑的课堂氛围,在这样的环境里,还能听见学生那精彩的发言吗?又何谈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小学生来说,发现问题,敢于提出不同意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只要平常教师注重营造宽松民主的环境,并加以培养,久而久之,学生就敢于在课堂上大胆插嘴,提出质疑了,从而掘出创新的源泉。
三、方法策略
创新思维重要的特征是批判性和发散性。批判性就是不盲目从众,坚持自己的独立思考,拒绝复制型思维。创造从怀疑开始,怀疑就是思考,就是批判。思维的发散性,就是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式。传统的教学方法有的是抑制甚至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教学时间和空间“集装箱”式的程式化,使师生缺乏个性化的选择和自由;统一的学习方法抹煞了学生的思维个性;标准答案不允许学生尝试错误,更不允许批判思维、发散思维;过分依赖演绎的教学使学生跳不出教材和教师的手心等等。因此在创新教学中要适当调整教材结构和体系,加强创新思维方法和技巧的训练。灵活的思维方法与创新活动密切相关。方法策略就是在实施创新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创新方法。这是训练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途径。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发现知识的过程,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简单地介绍其结果。这样知识的学习不再是唯一的目的,同时它也是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科学方法的手段。
创新思维重要的特征是批判性和发散性。批判性就是不盲目从众,坚持自己的独立思考,拒绝复制型思维。创造从怀疑开始,怀疑就是思考,就是批判。思维的发散性,就是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式。传统的教学方法有的是抑制甚至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教学时间和空间“集装箱”式的程式化,使师生缺乏个性
如在化学教学中可以对实验装置运用缺点列举法、特性列举法等创新技法进行改进;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运用大脑风暴法、力行法等创新思维方法进行解决等。
新课程改革所遵循的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师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不是单纯的认知体,而是富有朝气和生命活力的完整的人。因为包括教学在内的“任何一种活动,人都是以一个完整的生命体的方式参与和投入,而不只是局部的、孤立的、某一方面的参与和投入”。
其次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不是一模一样的标准件,也不是一个仅以年级或班级为标志的抽象群体,而是一群具有多元智能和独特个性的具体的人。
第三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不是容器式的被动接受体,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积极的学习主体。理论和实践都早已证明:“如果提供了适当的学习条件,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进一步学习的动机方面会变得十分相似。”人为地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是武断和缺乏根据的。
四、知识策略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物理教学,需要发挥每个学生的个体能动性,培养他们自身的潜在能力特色,就要求教师应当立足于每一位学生当前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全面把握学生成长的各个要素,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指导策略,科学而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扬长避短,力求在因材施教的方式上有新的突破。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良好氛围,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着眼于使全体学生通过教学活动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学生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技巧的基点,是创新素质形成的基础。 知识策略就是在创新教学中不能忽视基础知识的教学,而要以基础知识为载体,把创新素质的培养目标落实在知识点的教学上。要求学生既要勤奋学习基础知识,又要注意掌握创新方法。要求教师在教学时既要引导学生加强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创造性归纳和综合,又要引导学生运用创新方法去构建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引导学生把高中生物、地理、化学、物理中关于环境保护的知识进行归纳,分析当地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其对策。这样以知识为载体,从“人的角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这样的学生才不是“仓库型”人才,才能想前人所未想,创前人所未创。
参考文献
[1]杜俊明 对中学物理创新教学的思考[J];教育革新,2008年,04期。
[2]鲁圣俊 一个难得的创新教学课例[J]。
[3]曾良琴 激发兴趣培养解题和思维能力的探索[J]。
[4]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3期。
[5]王建华 物理课实施创新教学的探索[J]。
论文作者:徐 伟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5年6月总第208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6-16
标签:学生论文; 课堂论文; 氛围论文; 方法论文; 素质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5年6月总第208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