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肥城市中医医院 271600
摘要:目的:评价超早期小骨窗微创脑出血清除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到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的分组形式将其平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25例。实验组行超早期小骨窗微创脑出血清除术治疗,对照组行常规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呈现为p<0.05的差异性。结论: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过程中,采用超早期小骨窗微创脑出血清除术能够加快康复速度,值得推广。
关键词:超早期小骨窗微创脑出血清除术;高血压脑出血;治疗效果
高血压脑出血是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该病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其特点为起病急骤、病情危重。因此,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疗是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提高生存率的关键。目前,临床上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方法较多,其中常见的为传统骨瓣开颅术、小骨窗开颅术、传统骨窗开颅术以及微创血肿穿刺术等。针对于此,下文分析我院2017年1月到2018年1月收治的5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评价超早期小骨窗微创脑出血清除术在其中的应用效果[1]。
1 基本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在2017年1月到2018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选取5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的形式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即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均25例。其中,对照组年龄最高为76岁,最低为50岁,中位年龄(65.62±1.23)岁,16例为男性,9例为女性。实验组年龄最高为77岁,最低为51岁,中位年龄(65.63±1.24)岁,15例为男性,10例为女性。纳入标准:经检查符合高血压脑出血诊断标准;对本次研究知情并签署了参与研究的同意书。排除标准:拒绝参与本次研究。通过SPSS17.0软件统计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组间呈现为(p>0.05)。
1.2 方法
实验组行超早期小骨窗微创脑出血清除术,手术于发病6h内进行,操作如下:全身麻醉,头颅CT扫描定位血肿部位,于距离血肿最近处作约5cm头皮切口,并以颅钻钻孔扩大骨窗,切开硬脑膜后,穿刺针确定血肿深浅,并于垂直于中轴矢状面插入,穿刺针于电钻辅助下进入出血部位,抽吸出部分血肿减压,切开皮质约2cm,轻轻牵拉开脑组织,直达血肿腔,直视状态下,以吸引器吸出血肿,若出现血肿腔内出血,予以双极电凝止血,确定血肿清除完毕后,贴敷明胶海绵进行止血,血肿腔上放置引流管,妥善固定引流管,并连接无菌引流袋,将尿激酶注入血肿腔,1次/d,术后24~48h拔出引流管。对照组行早期小骨窗微创脑出血清除术,手术于发病6~72h内进行,操作步骤同实验组[2]。
1.3 判定指标
在治疗之后患者的精神状态较好,颅内的血肿已经全部清除,判定为痊愈;在治疗之后有所症状好转,颅内血肿清除92%左右,对精神状态不会造成影响,判定为有效;在治疗之后有所症状未改变甚至加重,判定为无效。本次研究中的治疗效果采用痊愈+有效的形式计算。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患者数据均进行准确核对和录入,采用SPSS17.0 for windows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随后选择有统计学意义项目进行分析。
2 结果
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对照组低于实验组,两组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两组治疗效果(%)
高血压脑出血是指脑内小动脉(如丘脑穿通动脉、豆纹动脉等)受长期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影响出现病理性改变而造成破裂出血,为临床常见脑血管疾病。高血压脑出血起病急骤、病情危急且进展较快,临床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头痛、躁动、嗜睡及昏迷等症状,随病情进展,部分患者可发展为中枢性衰竭、呼吸障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因此,积极采取疗效确切、安全性高的治疗措施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尤为重要[3]。
综上所述,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予以超早期小骨窗微创脑出血清除术治疗,可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提高血肿清除率及日常生活能力,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效果较为显著。但本研究样本量较小,且未进行长期随访研究,还需临床扩大样本量,延长随访时间,作进一步研究证实超早期小骨窗微创脑出血清除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血肿清除率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4]。
参考文献:
[1]曹红.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应用超早期小骨窗微创 颅内血肿清除术的疗效探究[J].医药前沿,2018(19):119-120.
[2]张亚军,闫晓丹,刘伟林.超早期小骨窗微创脑出血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效果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8(9):1682.
[3]谈超.超早期小骨窗微创脑出血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效果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7(14):383.
论文作者:付生国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8年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8
标签:脑出血论文; 血肿论文; 高血压论文; 实验组论文; 微创论文; 患者论文; 对照组论文; 《健康世界》2018年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