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护理对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效果观察论文_陈容

湖南省脑科医院 湖南长沙 410007

摘要: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对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选取78例急性脑梗死出现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对照组:实施基础护理,研究组:实施康复护理。结果:护理后的日常生活能力量评分和肢体功能评比评分高于护理前(P<0.05),护理30天后又高于护理15天,存在一定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护理后,研究组获得患者满意率94.87%比对照组的76.92%要高(P<0.05)。结论:康复护理应用与急性脑梗死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可有效提高患者基本生活能力,改善肢体障碍程度,利于疾病快速康复,临床疗效显著。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肢体功能障碍;康复护理

今年来,我国发生脑梗死的病例越来越多,脑梗死已经成为我国多发病,同时也是导致人们死亡率升高的主要因素。而急性脑梗死患者会诱发一系列并发症,其中发生率最高的就是肢体功能障碍,这不仅影响其工作和生活,还会对家庭产生一定负担[1]。在临床中,针对急性脑梗死出现肢体功能障碍的患者多进行康复护理,从而改善肢体障碍程度,提高生活质量,保证患者基本生活能力。所以,本文实施不同护理措施进行质量,观察康复护理的临床价值,现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4至2018-4共78例急性脑梗死出现肢体功能障碍患者。根据就诊顺序进行划分,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组39例。

对照组:男性:20人,女性19人,年龄43至82岁,平均年龄(64.6±1.7)岁。疾病:心血管疾病11例,内分泌系统疾病15例,肺部疾病5例,骨科疾病8例。

研究组:男性:21人,女性18人,年龄44至83岁,平均年龄(65.5±1.9)岁。疾病:心血管疾病12例,内分泌系统疾病14例,肺部疾病6例,骨科疾病7例。对照组与研究组在资料方面不存在较大差距,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均为急性脑梗死患者,并且存在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②患者自愿签订同意书;③生存期超过30天;④精神状态良好;⑤接受康复护理。

排除标准:①无认知障碍;②中途退出者;③精神病家族史。

1.3 方法

对照组:实施基础护理,即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健康教育、饮食指导、卫生护理以及药物治疗。护理人员与患者和家属开展良好的沟通,保持彼此之间信任关系,让患者有任何不适及时告知护理人员,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患者进行良好的配合。对存在基础病的患者给予相关药物治疗。

研究组:实施康复护理。办理好入院手续后,护理人员尽量为患者安排安静、舒适的病房,调整好病房的温度和湿度,定时对病房消毒。脑梗死患者会出现反应迟钝、肢体不同程度瘫痪的情况以及语言表达不清,患者会出现烦躁、自卑等情绪,护理人员要及时开展心理教育,让其认知到偏瘫这个事实,利用和蔼、温柔的语言激励患者,让其缓解自己的不良情绪,提高治疗信心,配合护理人员的工作,及时开展康复护理,让患者明白,良好的心理有助于机体早日康复,积极的配合好护理人员可缩短治疗周期。初期康复训练过程中,不断调整仰卧位、患侧卧位以及健侧卧位,每间隔2h调整一次,并对患肢件按摩,一定要掌握好力度,辅助机体各个环节被动互动,以免出现肌肉萎缩、静脉血栓等不良情况,还可提高肌力。等到病情有所缓解后,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尽量自主运动,提高对肢体的支配能力。等到患者的病情比较稳定之后,开展功能恢复护理,例如站立、行走以及坐位训练,提高机体平衡,一定要逐渐增加训练力度,循序渐进,护理人员及时调整错误的方式,以免影响训练效果,在训练过程中,让家属进行学习,在护理人员工作较忙的时候,可以督促患者进行训练[2]。护理人员辅助患者养成自我穿衣、刷牙、吃饭等基本生活能力。在开展训练过程中,一定要让家属陪同,一是起到保护作用,二是让家属进行学习,便于开展家庭式训练。

1.4 观察指标

应用Fugl-Meyer评分对患者肢体功能加以评价,满分100分,100分为肢体功能正常,99-90分为肢体轻度障碍,89-70分为肢体中度障碍,70分以下为重度肢体障碍。应用Barthel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开展评价。满分100分,100分为生活质量正常,99-90分为生活质量轻度困难,89-70分为生活质量中度困难,70分以下为生活质量严重困难。同时,对患者和家属发放调查表,对此次护理进行评价,满分100分,85-100分为非常满意,70-85分为中立,低于70分为不满意。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评分情况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评分不存较大差距,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和肢体功能评比评分高于护理前(P<0.05),护理30天后又高于护理15天,存在一定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评分情况()

2.2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

通过护理后,研究组获得患者满意率94.87%比对照组的76.92%要高,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脑梗死一般多发生于老年患者,而且此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均较高,还会诱发一系列并发症。如不及时治疗,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产生一定危害。近年来,人们物质水平的提高,单独进行治疗已经无法满足临床需求,在进行治疗时,进行护理服务能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3]。因为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导致急性脑梗死的发病率呈递增状态,而此疾病导致肢体功能出现障碍,虽然有治疗方法但是恢复正常存在一定难度,甚至部分患者会出现丧失生活和运动能力。急性脑梗死在发病初期,脑神经功能不会彻底丧失,若可以及时进行治疗,可以恢复神经正常功能,从而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在患者出院之前,护理人员向患者和家属详细讲解疾病相关注意事项,回家后每天坚持锻炼,定时对患肢进行按摩,促进血液循环,鼓励患者并留取患者的联系方法,便于日后跟踪随访。若患者觉得有不是的情况发生,及时就诊[4]。

本文研究得出:对急性脑梗死存在肢体功能障碍的患者实施康复护理,在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肢体功能评比以及护理满意率方法均优于常规护理,这不仅充分说明康复护理的重要性,更可以改善临床症状,提升生活质量。开展康复护理不仅促进病情快速恢复,还利于强化肢体功能,对急性脑梗死肢体功能障碍进行护理,调节其心理情绪的同时,还能提升质量效果,护理人员辅助患者开展针对性的肢体训练,促进机体血液循环,提高机体抵抗能力,对进行日常行为和运动的练习,从而改善肢体活动能力,调整肢体功能障碍,确保基本生活能力[5]。根据相关研究得知:急性脑梗死疾病发作后,90天开展运动功能恢复可有效降低肢体功能障碍严重程度,所以,及时应用康复护理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有着重要的意义[6]。

综上所述:康复护理应用与急性脑梗死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可有效提高患者基本生活能力,改善肢体障碍程度,利于疾病快速康复,临床疗效显著。

参考文献:

[1]巫梅岚,陈楚君,梁玉玲,等 . 康复护理对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效果探究 .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437-438.

[2]叶迈蕴,郑淑智,张孝琴,等.早期 心 理 护 理 干 预 对 急 性 脑 梗 死患者抑郁情绪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3):9-10.

[3]张玉梅 . 康复护理对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效果分析 . 中国伤残医学,2014,22(13):219.

[4]邓敏玲 . 康复护理对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效果研究 . 当代医学,2012,18(8):134-135.

[5]王建芳 . 康复护理对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效果研究 . 大家健康(中旬版),2015(3):181-182.

[6]杨新芳 . 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影响 . 中国伤残医学,2013,21(6):317-318。

论文作者:陈容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7月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7

标签:;  ;  ;  ;  ;  ;  ;  ;  

康复护理对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效果观察论文_陈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