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发生心脏性猝死与临床治疗分析论文_朱群超

急诊发生心脏性猝死与临床治疗分析论文_朱群超

嘉善县第一人民医院 314100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治疗与预防急诊心脏性猝死的有效措施。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的48例急诊发生心脏性猝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心脏性猝死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结果:经急诊抢救,45例患者中,恢复生命体征者12例,抢救成功率26.67%。心律失常31.11%、心肌梗死24.44%、陈旧性心肌梗死17.78%、心功能不全15.56%;有吸烟史77.78%,发病前出现感染症状48.89%,发病时出现呼吸急促、胸闷、胸痛等明显征兆84.44%。结论:心脏疾病患者应养成健康生活习惯,日常生活中应避免剧烈活动、情绪过激,以减少心脏性猝死风险。

关键词:急诊;心脏性猝死;临床治疗

心脏性猝死的起病急骤、死亡率高,是心脏疾病患者的主要致死因素。心脏性猝死多由器质性心脏病急性发病所致,如冠心病、风心病、肺心病、高血压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以及心肌病等[1]。近年来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不断提高,导致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也逐渐上升。明确心脏性猝死的病机、病因,并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以提高心脏性猝死患者的生存率[2]。通过回顾性分析48例急诊发生心脏性猝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探讨临床治疗与预防急诊心脏性猝死的有效措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的48例急诊发生心脏性猝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有通过心电图、心脏超声、心脏核素扫描和核磁共振成像、心导管检查、电生理检查等确诊为心脏性猝死,排除外力或其他疾病所致的猝死,无代谢系统疾病[3]。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5例,占比72.92%,女13例,占比27.08%;年龄26~84岁,平均(56.28±8.52)岁,其中<65岁者20例,占比41.67%,≥65岁者28例,占比58.33%;冠心病合并高血压35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13例。

1.2方法

患者发病后进行急诊抢救,发病到抢救的时间为3分钟至20分钟,平均(11.23±2.62)分钟。就诊时患者心电图呈直线、意识丧失,先采取心肺复苏,患者取仰卧位,清除鼻腔、口腔分泌物,确保呼吸道通畅,开放气道,行胸外按压、人工呼吸,尽快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机辅助呼吸[4]。建立两条有效静脉通道,以便于补液、静脉输注急救药物。心肺复苏后,若仍未恢复,则给予肾上腺素、阿托品、电除颤治疗等手段。恢复生命体征者,则及时抗感染治疗、补充营养。

2.结果

经急诊抢救,45例患者中,恢复生命体征者12例,抢救成功率26.67%。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近期出现心律失常症状者14例(31.11%),心肌梗死11例(24.44%),陈旧性心肌梗死8例(17.78%),心功能不全7例(15.56%);有吸烟史者35例(77.78%);发病前出现感染症状者22例(48.89%);发病时出现呼吸急促、胸闷、胸痛等明显征兆者38例(84.44%)。

3.讨论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出现明显的改变,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生活压力不断提高,使得各种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病率日益提高,严重影响人类健康。中老年人是心脏疾病的高危人群,其原因在于,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素质不断下降,器官功能进行性衰退,导致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发病率逐渐提高,而这些便是心脏性猝死的高危因素。

心脏性猝死指的是因心脏原因的突然发病而导致心脏骤停、自然死亡。心脏性猝死患者多存在器质性心脏病,有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症状,在情绪激动、过度劳累时发病,诱发心肌缺血,若治疗不及时,则会引起室颤、心脏骤停,导致死亡。研究发现,所有的心源性猝死事件发生时大概有80%的患者是由快速性心律失常引起,即心跳非常快而不规律,其余20%由缓慢性心律失常引起,即心脏跳动非常缓慢,来自心脏骤停[5]。个别发生了心脏破裂等急性事件,从理论上来说任何一种心脏疾病都会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但很多都是慢性的,并不会引起心源性猝死的发生。心脏性猝死的特征为出乎意料的快速死亡,患者急性症状发作后1个小时内无任何危及生命的前期表现,但突然丧失意识、死亡。

心肺复苏术是临床治疗心源性猝死的主要急救手段。心源性猝死的治疗关键在于把握最佳抢救时间,为患者实施心肺复苏、人工呼吸等急诊抢救手段。但是,心源性猝死多数情况下发生在医院外,将患者送到医院再进行抢救往往会延误最佳治疗时机,因此,普及急救知识十分重要,包括心肺复苏、人工呼吸等相关急救知识。从心源性猝死中幸存的患者,应及时将其送往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明确心源性猝死的原因,若考虑有冠心病,应行心导管检查以明确冠脉病变,并根据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合理选择治疗方案,如放支架恢复血流或者是采取冠脉搭桥手术。心源性猝死的幸存者,一般会应用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进行治疗,也就是通过手术,将一种类似于起搏器的小装置放置在胸部皮肤下,该装置会判断心脏的电活动,在需要的时候发放电脉冲,帮助控制危险性的心脏电活动,从而达到预防心源性猝死复发的效果。

心脏疾病患者,尤其是冠心病患者,日常生活中应主动、积极控制危险因素,明确心源性猝死的高危因素,如糖尿病、高血压、吸烟、酗酒、情绪激动等,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包括控制血压、血糖,戒烟、戒酒,均衡饮食、定期运动,保持理想体重、保持健康心态等。存在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等症状的患者,应积极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严格遵医嘱用药,定期复查,家属应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情绪变化,注意不能对患者造成刺激,以预防心源性猝死。

综上,心脏疾病患者应养成健康生活习惯,日常生活中应避免剧烈活动、情绪过激,以减少心脏性猝死风险。

参考文献:

[1]孙喜萍.急诊发生心脏性猝死与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8,12(24):40-41.

[2]张航.心脏性猝死急诊抢救临床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79):59.

[3]赵海明,孟繁盛,莫仁.35例心脏性猝死急诊抢救临床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96):66+69.

[4]王玲.心脏性猝死急诊抢救临床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28(13):1731-1732.

[5]赵平凡,毕德琼.门急诊发生的心脏性猝死68例临床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2014,35(02):12-13.

论文作者:朱群超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9年第0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4

标签:;  ;  ;  ;  ;  ;  ;  ;  

急诊发生心脏性猝死与临床治疗分析论文_朱群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