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模式探析论文_刘少飞1,陈星星2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模式探析论文_刘少飞1,陈星星2

1.41048219870822XXXX 河南汝州 467500;2.41022419891010XXXX 河南洛阳 471000

摘要:海绵城市建设是中共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是近年城镇开发建设中大力倡导的新模式。但是,这项工作在我国历时短、速度快,其理论尚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一些城市还存在盲目追求快速化建造、一窝蜂追逐的乱象。所以,对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模式进行探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海绵城市;管理模式

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我国正面临严重的洪涝灾害、水质污染和水资源短缺等多种水问题,海绵城市作为当下我国力推的新建设模式,可有效缓解多种水问题,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性,为了促使其能够稳定发展,文章将对其建设管理模式展开详细分析。

一、海绵城市的概念简析

海绵城市是我国特色的形象化称呼,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对“海绵城市”的字面意思进行解读,即海绵城市是一种像海绵一样,能够吸纳水分,具有净化作用的弹性城市。海绵城市的本质就是为了实现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推动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永续发展;其基本原则是“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安全为重、因地制宜、统筹建设”。《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中提出了海绵城市“渗、滞、蓄、净、用、排”等六大功能。由此概括海绵城市的内涵,即从“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着手,通过城市规划、建设的管控,综合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更好实现城市良性的水文循环,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最大限度减少由于城市开发建设行为对原有的自然水文特征和水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维持或恢复城市的海绵功能。海绵城市建设以水为主线,以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为载体,构建城市良性水循环系统,增强城市水安全保障能力和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

二、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统筹协调欠系统

海绵城市建设涉及场地开发、小区、道路、园林绿化、水系等,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目前还停留在“就水论水”的阶段;海绵城市建设涉及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维护等,是一个闭合的系统,还没打破“各管一段”的怪圈。

(二)技术支撑不充足

海绵城市建设综合性强、创新性强,单一的设计院所还未跟上新的理念要求,准备不足;技术标准体系尚未形成,各专业间缺乏相互融合,特别是专业间已有的标准互不协调;应用产品尚未形成规模化。

(三)资金制约瓶颈严重

海绵城市项目多为城市道路、景观、水系等收入较少或没有收入的公益性项目,不利于项目包装并推向市场,对地方财力的依赖性较强。

(四)工程难以一时全面推开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结合旧城改造、小区开发、道路建设、黑臭水体整治、园林绿化同步推进,无法单独开展,有的片区开发、旧城改造需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来完成。住建、规划、水利、园林、环保等市直部门尚未按照《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把职责切实落到实处。

三、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模式探析

(一)海绵城市建设要有前瞻性

一个是BIM技术的应用,能够为今后的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同时能够更加形象、更加具体的看到建设成果和建设任务。另一个是雨洪资源异地建设费的征收和使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要突破“因海绵而海绵,因项目而海绵”的局限,要着眼于汇水分区,打破区块的分割,从小项目的海绵跳到大汇水区的海绵,从破碎化的海绵整合成汇水区的海绵,从雨水的零星收集到大“水库”利用,进而提升到水生态的格局。

(二)海绵城市建设应该由临时机构转向长期管理机构

既然海绵城市建设是一种长期的工作,那就需要有一种长期管理机构来管理建设和运营,就需要建立一种长效管理制度,从而打破“各自为政”的界限。本市出台了《规划管理条例》和《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在海绵城市建设中起到制度的保障作用;在城市建设推进领导小组的平台上,成立了海绵城市建设推进组,起到了组织保障作用,从而快速的启动了海绵城市建设工作。但是,仍需要一个机构来长期管理,并不断完善管理制度、验收制度等[1]。

(三)强化政府主导

政府是城市的管理者,必须承担公共物品生产和供给的主要责任。在海绵城市建设中,政府应担当主导者,除提供公共政策、财政支持、制定法律规范,还应统筹协调规划、国土、交通、道路、园林等职能部门,在各相关规划编制过程中落实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建设内容,协调多部门和社会利益,统筹海绵城市的各项工作。政府要积极转变职能,由原来大统一传统职能积极向服务型职能转变,创新政府的引导与监督功能。如强化城市洪涝预警调度能力,加强城市防汛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政府要在国民教育中起到主导作用,真正加大对生态文明教育的投入,培养和传播环境保护的价值理念,让公众充分认识海绵城市建设给社会带来的巨大效益。

(四)创新融资渠道

海绵城市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巨额投资、复杂的系统性关联、回报机制不明、多头管理等,单靠政府一肩挑担明显力所不逮,应以市场化方式调动更加广泛的社会资源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在《城市管网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中,历史上第一次将城市管网建设作为中央预算内投资的主要方向。预计未来数年至少有1-2万亿元将用于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等试点示范类事项。政府经济的支持对于未来大规模海绵城市建设而言,这种支持更像是一种投资导向,只能起到杠杆作用。要真正缓解资金瓶颈,创新投融资渠道是唯一解决办法。要研究制定符合海绵城市发展建设特点的投融资政策,首先重点制定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的政策机制,组建具有综合业务能力的企业集团和联合体等方法。其次鼓励地方探索除PPP外的多种、多渠道投融资模式,鼓励相关金融机构加大对海绵城市建设信贷支持力度[2]。

(五)实现智慧城市

海绵城市建设管理过程中,要注重现代信息技术的利用和实施,要与国家正开展的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结合起来,努力建设智慧化海绵城市。智慧化的海绵城市建设,是结合了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等信息技术手段,使原来非常困难的监控参量变得更容易实现。未来,海绵城市可利用智慧城市的技术手段实现,如结合管网GIS、供水调度管理、管网水力模型等系统,建立供水调度监测体系,构建智能供水调度管理信息平台;为了防汛排水决策、方案和抢险行动更为快捷和准确,建立多平台的信息联网和积水监测系统,等等。同时,智慧海绵城市可以推行建立数字化、精细化管理平台,通过物联网智能传感系统,主动发现问题,实现实时监测,使城市更加迅速地、智慧地、弹性地应对水问题。智慧海绵城市建设离不开“信息的监测收集、信息的传输、准确地指挥、迅速地执行、对结果进行反馈修正”这样一种信息的循环利用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使海绵城市高效、安全、智慧地运行。

结论:

简而言之,我国的海绵城市建设已经起步,但建设海绵城市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海绵城市的理论和技术也尚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我们需要总结当前的实践经验与教训,进一步思考海绵城市深层次的内涵,积极探索并完善海绵城市理论体系,以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海绵城市建设健康发展之路,创造更加美好的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1]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A].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7.

[2]仇保兴.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J].建设科技,2015,(01):11-18.

论文作者:刘少飞1,陈星星2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21

标签:;  ;  ;  ;  ;  ;  ;  ;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模式探析论文_刘少飞1,陈星星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