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阿替普酶;缺血性卒中;综合护理
缺血性卒中属于一种以中老年人群为主要发病人群的疾病类型,并发以急性缺血性卒中为最常见。缺血性卒中的作用机制主要脑部血液动脉形成血栓,继而导致管腔形成粥样硬化、狭窄以及闭塞,最终导致脑供血不足演变成为缺血性脑卒中。目前,治疗缺血性卒中的主要为药物溶栓治疗,所用药物主要为阿替普酶,可有效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1]。由于药物溶栓治疗仍然难以彻底解决后遗症问题,所以积极实施护理干预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于2018年9月至2019年6月期间从我院选取66例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研究样本,以阿替普酶治疗,探讨了护理干预措施的实施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8年9月至2019年6月为研究时间段,从我院甄选66例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研究样本,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n=33例)和观察组(n=33例)。对照组男女比例为18:15例,年龄最小不低于34岁,最大不超过70岁,平均(48.67±3.06)岁;观察组男女比例为17:16例,年龄最小不低于35岁,最大不超过71岁,平均(48.36±3.99)岁。基线资料两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具备临床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应用常规治疗措施和阿替普酶治疗,其中常规治疗主要指生理盐水治疗,并联合应用综合治疗缺血性卒中的治疗措施。阿替普酶治疗的具体应用方法如下:静脉剂量为0.9mg/kg(最大剂量90 mg), 静脉推注10%(时长1分钟),其余90%的剂量溶于生理盐水100ml中持续静脉泵注(时长60分钟)。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措施,主要指日常生活照料、健康教育等。
观察组行综合护理措施,其护理内容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溶栓前护理。溶栓前医生准备,包括快速判断脑卒中、确定起病时间、体查、化验检查(血常规、血型、凝血功能、生化检查等)、和患者家属交谈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溶栓前护士准备,包括留取血液标本送检,建立2条静脉通道,以肢体功能较好的上肢血管、血管充盈、弹性好的血管为主。(2)用药护理。在患者发病4.5小时内应用全身静脉溶栓,推荐使用r-tPA,静脉剂量为0.9mg/kg(最大剂量90mg),静脉推注10%,1分钟内完成,剩余剂量则将其融于100ml注射用水中在60分钟内持续静脉泵注。(3)溶栓过程中护理。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意识、语言、及肌力予以密切监测,监测内容包括患者是否存在发热、皮疹、寒战等过敏反应、牙龈是否存在出血倾向、大小便色泽、呕吐物颜色等。着重注意患者如出现头痛、意识状态加重、瞳孔不等大、突发的血压持续升高(>180mmHg),恶心呕吐等状况,当出现这类症状时及时停止用药,并告知相关责任医师进行处理,实施头颅CT检查。溶栓2小时内每15分钟监测一次,溶栓2到6小时,每30分钟监测一次。静脉输液过程中,需由专人守护,保证静脉通道处于绝对畅通状态,直至药物完全应用完毕。(4)溶栓后护理。由于溶栓治疗后患者身体处于地凝状态,存在显著的出血倾向,所以需积极提醒患者卧床休息,并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下床活动,避免出现意外损伤。(5)并发症护理。出血为溶栓治疗后的主要并发症,以脑出血、再灌注损伤、血管闭塞最常见,应在溶栓治疗后的6小时内禁止实施动脉穿刺,从而降低出血风险。与此同时,溶栓结束后30分钟内不要放置导尿管,并在溶栓治疗第一个24小时内尽可能不下胃管,从而降低胃肠道和泌尿道受到的损害。此外,在溶栓后的2小时内患者需处于绝对卧床状态,24小时内需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床上活动,不宜过早下床,同时做好卫生宣教与康复训练[2]。24小时内还要注意是否有牙龈出血、实质脏器的出血,24小时后常规复查头部CT、血常规、凝血常规,无禁忌证者给予抗凝药物,防止血栓形成。
1.3临床观察指标
(1)治疗效果。疗效评价等级可分为无效、有效、显效等三个方面,无效主要指治疗后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存在加重的情况;有效主要指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显效主要指治疗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2)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HIHSS )评分,评分最高42分,评分越高则表示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严重[3]。溶栓1小时内每30分钟实施1次,溶栓1到24小时,每间隔1小时实施1次。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录入Excel,采用SPSS19.0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运用x2实施检验工作,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检验,P<0.05的情况下,表示拥有统计学价值。
2结果
2.1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无效、有效、显效病例数分别有1、12、20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6.97%,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较低,治疗总有效率为63.64%(P<0.05),见表1。
表1:对照比较治疗总有效率组间差异(n,%)
3讨论
临床中缺血性卒中属于常见神经系统疾病之一。脑血管阻塞是导致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原因,其诱发机制主要指在脑血管阻塞发生后会导致脑组织供血不足,继而阻碍脑组织能量代谢和正常血液循环,最终形成脑水肿。由于在发生病理改变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自由基,继而会导致脑组织损伤,不仅加速了损伤,而且可能导致患者出现神经功能障碍。若患者病情较为严重时,甚至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4]。
溶栓治疗为目前治疗缺血性卒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方法,所用溶栓治疗药物主要为阿替普酶。阿替普酶属于一种重组组织型纤维融原激活剂静脉溶剂,通过静脉推注,可降解血块实现溶栓治疗目的[5]。溶栓属于一个动态过程,所以积极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具有重要价值。本文研究结果提示,观察组无效、有效、显效病例数分别有1、12、20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6.97%,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较低,治疗总有效率为63.64%;护理后两组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显著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综合护理分别从入院护理、心理护理以及并发症护理入手,不仅满足了患者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而且具备全面科学性,保障了患者的健康安全,促进了患者病情的恢复[6]。
综上所述,缺血性卒中患者在接受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常规治疗以及常规护理后应用综合护理的效果突出,同时具备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丽莉,陈阳阳,李贺.护理干预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阿替普酶溶栓治疗预后的影响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8,29(24):4095-4097.
[2]孙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阿替普酶溶栓治疗的护理[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92):18122-18123.
论文作者:冯押住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20年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22
标签:缺血性论文; 患者论文; 溶栓论文; 静脉论文; 卒中论文; 对照组论文; 小时论文; 《健康世界》2020年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