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调整对教育水平和学科结构的影响_产业结构优化论文

产业结构调整对教育水平和学科结构的影响_产业结构优化论文

产业结构调整对教育层次和科类结构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结构调整论文,层次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产业结构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组成、产业发展水平以及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产业结构在经济发展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只有在产业结构趋于合理的前提下,经济才能保持持续、协调、快速地发展。教育结构是指教育总体系中的各个部分的比例关系和组成方式,它关系到教育培养人才的种类、规格和适应工作的能力,关系到教育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质量水平。

从一定意义上说,教育结构主要受产业结构的制约,教育层次结构的调整要视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程度而定,教育科类(专业)结构的发展要与产业结构的变动相适应,教育区域结构的形成要为地区产业结构的发展服务。只有较为合理的教育结构,才能有效地为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培养和输送质量合格、数量及层次、种类相当的各类劳动力和专门人才,才能对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有什么样的产业结构,就应该有与之相对应的教育结构。优化的教育结构,又必然会为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良好的条件,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产业结构升级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各产业中产品的知识含量与技术含量的不断提高,产业间呈现出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技术密集型的转移。这种产业结构的变化会在产业内部引起劳动要素,即资本、原料、劳动力之间的结构变化。经营者将会改变投资模式,即逐渐减少物质、金融资本的注入,代之以尽量加大人力资本的投资,提升人力资源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劳动者的文化程度、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将成为产业结构的核心。产业结构内部的这种变化,对教育的层次、科类(专业)等结构的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

根据专家的分析和预测,21世纪初,在我国的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将基本上保持不变,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则会不断上升,而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则会持续下降。第三产业的扩张和第一产业的缩减,是这一阶段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特征。

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尽管变化不会很大,但产业内部要进行结构性调整,以形成新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产业结构的自我转换机制。产业中高文化素质的劳动力的比重将不断增加,产业也日渐依靠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发展。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的减少,并不意味着农业发展的停滞,而是工业化进程加快的必然反映。随着农业科技含量和农业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农业生产的不断增收增益,将导致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业人口比例的下降与农业产值比重的下降趋势是一致的。目前,我国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仅相当于低收入国家的水平,21世纪初要接近或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而第三产业内部也将进行某些方面的调整,如逐步降低传统行业的比重,增加科研、教育、信息服务业、咨询业等智力密集型行业的比重,以满足高新技术发展需求,促进我国科技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的进程。

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进程表明,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其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水平。为此,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发达国家中40%以上的工业为高科技产业。在他们的对外贸易中,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已达40%~50%。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不仅加快了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国际范围内的资源重新配置,而且促进了其工业生产能力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凭借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发达国家在国际分工和交换中占据了优势地位。我国要改变以往依靠先进国家技术的发展模式,增强本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也应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着力培育能够满足我国经济、政治、军事需要的、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产业群。

有资料显示,不论是由于高新技术发展所产生的人力需求,还是由于第三产业振兴而增加的岗位,其技术含量和智能水平的要求都比较高,中等技术人才已难以胜任。《加拿大职业分类词典》对这类岗位从业人员受教育的程度有明确的限定,其中大部分岗位的GED (普通教育程度)为4(相当于我国高中毕业),SVP(职业培训年限)是7 (相当于我国大学专科教育),一些岗位的GED和SVP水平还超过上述等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劳动者的素质、文化程度有明显的关系。报告认为,不同文化程度的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能力是:小学43%、中学108%、大学300%。而目前我国各产业中劳动力的素质和产业自我发展的创新能力普遍偏低。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国际管理学院1999年下半年发表的一份关于国际竞争力的报告显示,在46个参评国家中,我国反映劳动力结构、技能、人力资本和有能力的高级管理人员等的指标为倒数第三,反映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教育经费支出和经济知识等方面的教育结构指标是倒数第二,表现为科技和人才竞争的专利贡献率不足世界总数的0.1%, 大量的技术还处于以引进为主的状况。

1997年,原国家教委职教司和职教所对有职业学校毕业生工作的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是企业需求规划中的热点。多数企业认为,高职生的动手能力应明显强于传统模式培养的大专生,综合职业能力应明显高于中专生。但是,在我国职业教育的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层次中,中等职业教育的规模最大。1998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是初等职业教育在校生的13.2倍,高等职业教育的在校生仅为高等专科教育的1/7,而许多发达国家的职业技术教育都已具备了本科和研究生层次。近几年,在我国沿海较发达的城市和内地一些大中型企业中,91%的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较前几年提高了一个层次,65%的用人单位提出了本科层次的要求。1997年,我国城镇单位下岗人员为1500万,其中初中文化程度及以下者高达65%。1999年初,上海市教科院向全市1000家企业作了未来5年人力新增需求的问卷调查。 结果显示,企业迫切需要补充的是大专以上学历者和知识层次较高的科技开发人员、管理人员、第一线工艺和生产运行技术人员与受过高级职业培训的知识型工人。由此可见,随着产业结构的逐步升级,仅有初中文化程度者将越来越难觅到就业岗位。因此,继续维持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中等水平的职前教育等教育层次已无法适应由于产业结构升级所带来的职业岗位对员工技术水平上的要求,教育(包括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重心上移势在必行。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经济基础和教育发展水平不尽相同的我国东、中、西部地区来说,由于在21世纪初各地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不尽一致,故教育层次结构重心上移的程度也应有所不同。21世纪初,东部沿海地区将以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为龙头带动整个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其中北京、天津、上海、广东、福建等地区将大规模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向知识经济靠拢。东部地区教育层次结构的重心应为最高,整个地区应在普及高中教育和稳定大学本科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率先在全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并不断完善终身教育体系。21世纪初,中部地区将形成一个北四省区(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以能源、原材料为主导产业,中部五省(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以制造业为主导产业的区域产业结构。中部地区的教育层次结构上移的幅度应介于东部和西部之间。整个地区要在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努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包括高中阶段的职业技术教育),并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步伐。21世纪初,西部地区各省市区间的产业结构调整会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四川、重庆、陕西地区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向与中部地区相同;云南、贵州地区主要形成面向国内市场的优势产业(包括煤炭、水电、有色金属等资源型产业和烟草工业),以及面向缅甸、越南、老挝等国外市场的优势产业(主要是制造业);西藏地区将在农牧业资源的开发上形成产业优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四个西北内陆地区将在石油、煤炭、水电等能源和有色稀有金属的开采、加工方面形成产业优势。西部不同区域的教育层次结构重心的上移程度应随当地的具体产业结构调整状况及原有教育水平而定。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是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区和边远贫困地区教育重点解决的问题。大力发展各级各类教育,提高各产业从业人员的文化技术水平,是在西部大开发中区域教育所面临的艰巨任务。

建国以来,我国的第二产业在三大产业结构中的产值比重增加最快,这意味着工业的增长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贡献最大。工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最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在全社会产业结构中占据首要地位。21世纪初,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核心应是工业结构的调整。

我国的工业主要由传统工业产业(主体是设备制造为主的重加工业)和引进的工业产业(主体是消费品工业)两部分组成。长期以来,我国工业内部始终没有在“传统”与“引进”之间建立起合理的内在联系。国内市场需求旺盛的产品,如信息产业、重大工业技术设备、重要基础设施设备、环境保护等领域的一些高精尖产品,以及传统产业中的一些有特殊要求的产品,传统的工业产业生产不了。传统工业产业制品,如钢铁、纺织、化工等行业的初级加工品,市场上又大多过剩。全国第三次工业普查的数据表明,国内绝大部分工业品的生产能力都不同程度存在着闲置问题,而投资类产品中60%以上依靠进口。据统计,1999年下半年广州市企业技术装备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只有6%, 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仅有12%。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在工业系统职工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2.6%。 设备的陈旧老化反映了我国制造业水平的低下,在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方面的薄弱更拉大了我国工业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工业中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匮乏则是导致我国技术引进中长期存在的“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恶性循环的根源之一。

21世纪初,我国将大力发展以装备工业为主的制造业,通过提高自我发展的创新能力,实现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从根本上改变消费品工业的发展主要依靠进口设备、零部件和关键技术的被动局面,使我国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中逐渐形成自己的优势。要实现这一目标,大量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至为关键。我国还将集中力量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核电、高速铁路、新材料和航空航天技术,加速其产业化进程,并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来改造传统产业。这项工作的重点将是在第一产业中运用生物工程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使农业生产走高产、优质、低耗、高效之路;在第二产业中运用微电子、信息和计算机技术等改造机械、电子、汽车、建筑等支柱产业,提高其技术水平和自主开发的能力;在第三产业中,则注重利用高速铁路技术等发展交通运输业等等。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其产业化的形成,将为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奠定坚实的基础。高新技术产业通过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将大大提高传统产业的知识和技术含量,加快传统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电子信息、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海洋工程等一批知识密集型的新兴产业的崛起,将使我国产业结构达到新的高度。不论是高新技术产业自身的发展,还是高新技术产业对其它产业的带动和推动作用,都使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成为新世纪初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主导因素。

IBM公司在我国进行过一项研究,其研究报告认为, 随着向高科技产业的转化,中国每年将需要至少25万名信息技术方面的工程师。如果推动软件业不断发展并使之成为支柱产业, 这个缺口数额有可能达到50万。在天津市人事局所作的天津市信息产业的人才预测中,2010年天津市信息产业的人才缺口将是9.6~15.8万。1999年7~8月间, 深圳接收了一万多名本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理工、经管类约占总数的84.3%,其中尤以计算机、电子、通讯专业最多,约占总数的1/4。文史类的仅为5.9%。有资料显示,1999 年我国电子电讯人才和机电人才的缺口都在80%以上。这些数据表明,目前我国社会最需要的是应用型人才,特别是掌握高新技术的人才。原国家教委和上海市委曾分别组织课题组对上海和全国一万多个企业进行了社会生产第一线所需人才的调查。调查结果也证实,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的升级过程中,对从事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学术型人才需求量不大,亟需的是运用科学原理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在教育规模总体上进一步扩大的过程中,应控制以学术、教学、研究为导向的学科型专业的规模,将高校扩招的重点放在工、农、经管等应用学科的新型专业上,瞄准高新技术、围绕新兴产业进行学科(专业)的改革和调整。

值得注意的是,21世纪初,教育科类(专业)结构的调整也要为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服务,不能搞“一刀切”或趋同化。各级各类地方性教育应配合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面向所在区域,从地区发展的角度出发设置学科(专业),重点培养留得住、用得上、适合本地区发展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各区域中的国家部委属重点院校应面向全国,从国家的宏观发展角度出发设置学科(专业),以培养研究生层次的人才为主。在区域教育中应侧重于高新技术人才的培养,特别要注意在学科(专业)上填补区域教育的空白,承担区域教育不宜承担、承担不了或不愿承担的教育任务。

21世纪初的中国,从总体上看是处在以产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提高为基本特征的工业化阶段。在这一发展阶段中,虽然东、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状况不同,但东部沿海地区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发展战略却代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方向。产业结构的升级既亟需有能够站在世界科技前沿的创新型人才,也需要大量的善于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创业型人才。要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基础和前提是不断提高劳动从业人员的素质。面临要培养出大批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所需要的各类人才,不断提高各产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特别是技术素质)的强大社会压力,教育层次和科类(专业)结构的调整将任重而道远。

标签:;  ;  

产业结构调整对教育水平和学科结构的影响_产业结构优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