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如何让学生“实践出真知”论文_李绍燕

研学旅行如何让学生“实践出真知”论文_李绍燕

李绍燕(山东省招远市温泉学校 山东 招远 265400)

中图分类号:G6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12-248-01

研学旅行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游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成为素质教育的新内容和新方式。提升中小学生的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包括“两不算,两才算”:第一个特点,校外排列课后的一些兴趣小组、俱乐部的活动,棋艺比赛、校园文化,不符合研学旅行的范畴。第二个特点,有意组织。就是有目的、有意识的,作用于学生身心变化的教育活动,如果周末三三两两出去转一圈,那不叫研学旅行。第三个特点,集体活动。以年级为单位,以班为单位,乃至以学校为单位进行集体活动,同学们在老师或者辅导员的带领下一起活动,一起动手,共同体验相互研讨,这才是研学旅行。如果孩子跟着家长到异地转一圈,那也只是旅游。第四个特点,亲身体验。动手做做中学,学生必须要有体验,而不仅是看一看、转一转,要有动手的机会、动脑的机会,动口的机会,表达的机会,在一定情况下,应该有对抗演练,逃生的演练,应该有出点力,流点汗,乃至经风雨、见世面。。知行合一,注重实践和体验,才是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研学旅行正是顺应教育发展的这种大趋势,是对我国素质教育方式的创新。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研学旅行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接触社会和自然,在旅游体验中学习和锻炼,从而培养生活技能、集体观念、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自理自立、文明礼貌、互勉互助、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等优秀品质和精神,增进对自然和社会的理解和认识,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让学生走出课堂、奔向广阔的天地,是我们学校研学旅行的目标,但是研学旅行如何开展,具体到如何选择主题,如何与国家课程、学科任务结合起来,如何使学生在研学旅行中辨别、探究、思考、归纳、总结、吸收,最终形成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值得我们深思。真正的研学旅行应该是使学生在旅行的过程中去感受、发现、思考、探究、分析、总结,每一次研学旅行应该是带着问题出门,带着成果和思考归来,该将自己所学知识在旅行体验中实践、应用、检验之后将知识进行整理与融合,从而形成相对系统化的思考和认知。两千多年前的泗水河畔,孔子和他的学生趁着春光,踏歌而行,继而周游列国。在游学过程中,孔子与弟子开阔眼界,在天地大课堂增进学识、修身养性,成为研学旅行源头最富诗意的一页。? 当今时代,教书育人不再是狭义的知识传授与技能习得,而是以人为本,从生命发展的角度,立足学生的未来与发展,培养社会人的核心素养,让学生成为幸福快乐、自主自律、思想创新、能力多元的人。

需要改进的方面

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因素,例如有一些孩子在基地大声喧哗,叨扰了宁静和谐的气氛,有的学生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另外有的班级集合不够迅速影响了整个实践活动的进程。通过发现这些问题,我们将不断总结经验,在下次的活动中吸取并努力让实践活动开展的更健康,更生动,更有效,让我们的孩子真正做到研中有所学,行中有所思。

研学效果评估机制有待完善。不少学校和机构在教学开展是一味注重过程,但后续的督促检查、考核却乏人问津,这样就很难判断研学旅行是否取得了实质性的效果。对于研学产品服务后期的效果仍无权威的评估与指导,基本上仍停留在从业机构内部对于整体运营的评估、调整。试问如此“大且全”的体量和课程,如何保证研学的教育效果?而其效果又依旧什么来判定?产生这样的疑问,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行业标准和反馈机制的缺失。

真正做好做实研学旅行,逐步建立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十分重要。从“解剖麻雀”开始,科学研判,建立监督体系,有效监控研学旅行全过程中的主题、步骤、方法、实施、效果,分析研判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有的放矢,进而制定有效的改进措施。此外,考核评价体系不仅要覆盖学生、教师,也要覆盖学校与政府相关参与部门的方方面面。

论文作者:李绍燕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12月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6

标签:;  ;  ;  ;  ;  ;  ;  ;  

研学旅行如何让学生“实践出真知”论文_李绍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