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省长到囚犯的蜕变之路——李嘉廷严重违法违纪案件透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之路论文,囚犯论文,省长论文,透视论文,案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3年5月19日,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一审以受贿罪判处原云南省委副书记、省长李嘉廷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一个党的高级干部,为什么会成为阶下囚?前车之覆,后车之鉴。通过解剖李嘉廷案件,追踪其从省长到囚犯的蜕变轨迹,可以给人很好的警示。
“我入党37年了,为什么在建党80周年前夕犯了这么严重的错误,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本的是我长期以来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逐步淡忘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摘自李嘉廷被审查后写给中央的信
李嘉廷从一个穷苦的山里孩子走上高级领导岗位,是付出了艰辛努力的。到云南工作后,他也确实为家乡人民办了实事,为云南经济的发展做了一些工作。但是,他却以此作为炫耀和坐享其成的资本。他自认为学历高、文凭硬,“比起别的领导干部来强多了”,觉得不需要下苦功夫学习了。
在李嘉廷办公室里,一长排书柜中摆放着各类书籍,但他很少翻阅,绝大部分是崭新的,有的甚至连封都没有拆,其中包括为数不少的领导干部必读书。更让人瞠目的是:堂堂的一省之长的书房中,竟没有几本书,书架上摆的是玳瑁、象牙雕刻等众多贵重工艺品。
用李嘉廷自己的话说,有些重要理论和思想,他也注意学了,但“学习是为了工作,学习是为了教育别人,为了改造别人的世界观,而不是去改造自己的世界观。我确实是说的是一套,做的是一套……”
李嘉廷初到云南,电视上还能看到他身着夹克,钻山沟、访农家的形象。但不久他就开始忘乎所以,追求享受。节假日,他开始频繁出现在阳宗海(昆明著名的旅游景点)的游船上,以及高尔夫球场和昆明消费最为昂贵的“海鲜街”上,与各种各样的社会人物推杯换盏。思想上的放纵,生活上的奢侈,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膨胀,为李嘉廷最终蜕变为腐败分子埋下了祸根。
“我和李嘉廷这种关系完全是相互利用,他需要我的肉体,我需要他的权利……”
——摘自李嘉廷情妇徐某某的交代材料
一个女人姓邹,40多岁,香港某集团公司总经理,云南昆明人,1985年赴香港定居。1996年昆交会期间,邹与主持昆交会的李嘉廷认识。因在昆明投资开发遇到困难,邹经常找李嘉廷请求帮助。一来二去,两人发生了不正当关系。有了李省长这个靠山,邹在云南做生意可说是如鱼得水,财运亨通。
另一个女人姓徐,昆明的个体老板。1995年10月,李嘉廷到阳宗海的一艘游船上度假。而船的主人正是徐某某。徐能说会道,百般奉承,跳舞时把李嘉廷哄得很高兴。从此,李嘉廷经常以各种借口约徐见面,一起跳舞、打球。徐巴不得攀上这棵大树,于是二人你情我愿,勾搭成奸,从此一发而不可收。
1996年春节,徐向李嘉廷提出从某烟草公司借款,李嘉廷帮她借了350万;
1996年夏,李嘉廷又应徐的要求通过广东商人李镇桂借给了徐200万;
1997年5月,徐以要建综合楼为名再次向李嘉廷要钱。李嘉廷再次求助于李镇桂,借了800万;
2000年5月,李嘉廷得知中纪委开始调查他的问题,催促徐把借烟草公司的350万还上,但徐表示“没有钱”。无奈,李嘉廷只能又让李镇桂垫付了350万。
从李镇桂那儿要了1300多万,李嘉廷也觉得不好意思,指示他的属下省烟草公司总经理胡启鹏给李镇桂“一点补偿”。胡启鹏也没有那么多钱,于是打起了国家烟叶款的主意,提出在烟叶促销中“补偿”一下李镇桂,获得了李嘉廷的同意。1999年到2000年,胡以烟叶促销奖励的名义,采用提高奖励标准和虚列烟叶销售数量的手段,凭空多付给李镇桂2600多万元。
李嘉廷经不起美色的诱惑,为追求腐朽糜烂的生活方式,大搞权钱交易,在违法犯罪道路上越滑越远。
“李嘉廷是个讲哥们义气的领导,如果能和他拉上关系,蒙他关照,今后在仕途上一定会大有好处,所以正是出于自己上述私欲,才花费心思,精心安排,对李嘉廷下了如此的功夫。”
——摘自某行贿人的谈话笔录
和丽伟,云南人和集团总裁,2000年因诈骗银行巨额贷款被逮捕。1994年,和丽伟经人介绍认识了李嘉廷的秘书郑某某,很快混成了哥们儿,并经郑引见结识了李嘉廷。工于心计的和丽伟摸准了李嘉廷的脾气,并不急于用钱砸倒李嘉廷,而是投其所好,见缝插针地为李嘉廷效劳。李嘉廷到北京出差就安排他的吃住;李嘉廷参加别人生日宴会就替他准备生日礼物;李嘉廷身体不好就从美国为他购买高档补品;李嘉廷要出国访问就为他订做高档西服和衬衣,还在衬衣袖口上绣上李嘉廷的名字。时间一长,和丽伟赢得了李嘉廷的信任,成了圈内人皆知的李省长的“铁哥们儿”。
自己的“兄弟”,李嘉廷当然不会亏待:1996年帮和丽伟变更了药品经营合格证,使人和集团的药品顺利进入市场;亲自出面让东北某著名医药集团与人和集团进行合作,成立了一个制药厂;帮和丽伟从银行贷出了巨额款项,等等。作为回报,和丽伟也给了李嘉廷6万元现金和大量的宝石制品和高档服装。
李嘉廷手中的权力不仅使许多个体老板趋之若鹜,云南省的一些厅局级干部也削尖脑袋往李嘉廷的圈子里钻。
李嘉廷被有求于他和利用他手中权力谋取不正当利益的人包围着,互相利用,沆瀣一气,越陷越深。
“当了省级干部不愁吃、不愁穿,不愁医,自己养老应该说没问题了,但孩子不成才该怎么办呢?想来想去,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走上了利用职权为他们经商谋私利提供便利的错误道路,害了孩子,也害了自己。”
——摘自李嘉廷被审查后写给中央的信
李嘉廷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李群,从小娇生惯养,不学无术,高中毕业后就混迹于社会,沾染了很多恶习。但李嘉廷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纵容他胡作非为。一次,李群带了两个三陪女开车兜风,结果翻了车,两个三陪女当场死亡。但由于李嘉廷在哈尔滨的影响,事情不了了之。李嘉廷到云南工作后,为了“照顾”留在哈尔滨的李群,应李群的要求,利用职权帮助昆明俊发房地产公司董事长李俊办理了广州本田汽车在云南的专营权。李群从中收取李俊好处费75万元。此后李群又向李俊索要价值40万元的皇冠轿车和价值80万元的凌志轿车各一辆,还让李俊在哈尔滨为其投资100万元开办家具厂。
1995年春节,港商杨荣到李嘉廷府上拜访,李嘉廷把打算让小儿子李勃大学毕业后出国学习的想法告诉了杨荣。1995年4月,经李嘉廷同意,杨荣将李勃改名为“李博”,花了50万元,为李勃办理了赴香港定居的手续。7月,李勃大学毕业到深圳工作,杨又适时地送给李勃奔驰轿车一辆,还分别在香港渣打银行和中国银行为李勃开立账户,分三次为其存入港币100万元。
对此,李嘉廷投桃报李。1996年,他利用职权,又为杨荣搞到了1万箱卷烟的出口指标。这宗生意,使杨荣获利3000多万元。在办理这宗香烟出口生意前后,李嘉廷又多次“特意”向杨荣询问李勃的近况,请杨对他儿子多多关照。精明的杨老板马上心领神会。1997年1月到6月间,杨荣先后付给李勃港币500万元,人民币320万元。
1997年,习惯了花花世界的李勃对钱的欲望越来越大,产生了要回云南利用他父亲的职权挣更多钱的想法。一贯疼爱小儿子的李嘉廷并没有反对,只是提了一个条件:要求李勃在云南不要抛头露面,不要直接与政府部门的人接触,让李勃找一些关系人,由李嘉廷出面帮助这些人挣钱,李勃再从中拿钱。
“想不到她竟是这样的贪得无厌,给什么她都要。李省长有这么一个妻子,注定要走上这条路……”
——摘自某行贿人的交代材料
王骁,交通银行昆明分行工会干部,196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李嘉廷的大学同学。毕业后两人一起从北京到哈尔滨某机械厂当技术员,又跟随李嘉廷从黑龙江到云南。王骁有个致命的弱点,就是物质欲望特别强烈。随着李嘉廷地位的上升和权力的增加,王骁的虚荣心和贪欲也一天比一天膨胀。她心安理得地,甚至是变本加利地收敛各种钱财。凡是来家给李嘉廷送钱送物的,小到一件衣服,大到上万美元,她都一一代为笑纳。久而久之,李嘉廷家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仓库,家里五个房间到处堆满了收受的物品。
李嘉廷和王骁两人夫唱妇随,“一个做搂钱的耙子,一个做收钱的袋子”,在云南短短几年时间里,敛聚了大量的不义之财。
悔悟中的李嘉廷在给中央的信中写了这样一句话:“通过这次严重错误的教训,我深刻感到权力是把双刃剑,利用权力为大多数人服务,为公谋利就是功,相反,利有权力为少数人服务,为私谋利就是过,就是罪……”
虽言之切切,却悔之晚矣。分析随落犯罪的诸多因素,不可忽视: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至关重要的是自身的信念、操守出了问题,这是最可怕的、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