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黎族地域文化的多维表达
——以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纪录片为例
刘在乐
(作者单位:海口广播电视台)
摘 要: 纪录片是表达一个地区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可以从民族特质、传承精神和工匠精神三个维度,将艺术性和社会性融为一体,创造性地表达出了地域文化的内在特性。民族维度强调文化与民族的互动呈现,地域维度强调宏微观社会的对比表现,而匠心维度则强调对制作过程的细节刻画。
关键词: 纪录片;地域文化;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
地域文化承载着一个地区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与人相关的精神寄托。纪录片是表达一个地区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英国纪录片活动家格里尔逊用两句话表达了对纪录片的期待:一是“创造性地运用事实”,也就是说,纪录片源于现实,但是应该高于现实,要将现实以更丰满和有独特视角的方式进行呈现;二是银幕是一个讲坛,它希望纪录片能成为“改造社会的锤子”[1],即用纪录片去影响社会公众,激发他们的某个社会性想法,从而达到改变社会的目的。所以,用纪录片表达一个地区的文化,必须要具有一定的创造性,用更丰满的视角和维度去解读和表现,同时应该借助纪录片的表现手法展现与文化相关的社会问题。
海南文化是由以黎族为代表包括其他民族的土著文化和汉族地区的移民文化所构成,具有自己独特的内涵与价值[2]。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纪录片如《原始黎陶》《缬花黎布》《枯木逢春》《琼黎藤编》正是以海南黎族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文化遗产项目为对象的纪录片。这套纪录片从民族特质、传承精神和工匠精神三个维度,将艺术性和社会性融为一体,创造性地表达出了地域文化的内在特性。这三个维度分别使用了独特的表现手法,具有不同的重心和意图。
1 地域文化的民族维度:文化与民族的互动呈现
一个地域的文化往往深刻反映着生活在这片地域的人的特质。某种程度上说,文化的性格就是人的性格。所以,地域文化的表达少不了对地域内的人的研究,且必须要通过揭示民族与文化间的互动关系,才能展现文化独特和本质的一面。
在表达民族与文化互动关系的过程中,纪录片需要重视这一重要关系链条的组织。在人类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民族与文化之间形成了“自然—民族—文化—民族”的互动机制。首先,一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在根本上形塑了当地居民的生活风貌和习惯。在此基础上,众多居民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和传承,将这些风貌和习惯内化为一个民族的共同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了一个地区独有的文化气质和符号。而这种文化气质和符号更会反过来强化这个民族的特性,最终形成一个正反馈的机制。所以,在表达地域文化的民族维度时,应该注重自然的根本决定性,以及民族和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强化的关系。
例如:《缬花黎布》一集详细介绍了絣染织品的图案与花色。黎族没有本族的文字,所以织物表面的线条、图案多源于日常农耕生活、山野河流及动物、日月、星辰、云彩等。由于黎族人民长期坚持原生态的生活方式,农业经济的自给自足心态,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使得抽象出来的图腾充分体现了黎族人民的传统审美习惯及其较强的观察、想象和创造能力。此外,由于“万物有灵”是黎族民族宗教观的体现,所以自然崇拜、祖先崇拜与图腾崇拜等原始宗教观也会体现在黎族服饰的花样之中[3]。在《枯木逢春》一集中,独木器的制作就是黎族文化的重要象征。而独木器的制作,根源于海南地区的热带丛林风貌。这种自然特征,使得黎族人家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自然的馈赠。黎族人民认为,山中花草树木无不有灵,他们对树有着天生的崇拜,而独木舟就是取材于一段完整的树木。久而久之,这种将自然和生活用独木连接起来的传统就被保留。当地人用一段独木为原材料,将其雕凿、刳制成各种生产生活用具。这些器具以实用为主,数千年来为黎族人的生产生活带来许多便利。其中的独木舟则是黎族古老文化的标志,黎族的传统民居——船型屋,也是对倒扣的独木舟外形的模仿。这一切都体现了黎族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是他们独特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见证。本片在刻画独木舟制作手艺的过程中,将这种“自然—民族—文化—民族”的互动机制交替地表达于其中,让观众能够感受到民族和文化之间奇妙且潜移默化的影响机制。
2 地域文化的传承维度:宏微观社会的对比表现
式中,m为输出层与隐含层之间的节点数,N为输入层与隐含层之间的节点数。隐含层与输出层的连接权值修正公式
2.可操作性。指标体系指标数据易于获取,既体现完整性,又要进行必要的简化,突出关键指标,能够体现信息化对企业运营的支撑。
在《琼黎藤编》一集中,导演首先通过对不同工序的细致刻画,表达了黎族人家藤编手艺的精巧和复杂。接着,导演将叙述重点放在了藤编手艺人谭桂民和她的女儿、孙子一起编藤的过程,从侧面烘托出这种藤编文化代际传承的正面精神。然后,画面转向现代机械化生产和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场景,以及手编藤具在仓库中的大量积压,强调年轻人更偏爱快捷方便的生活节奏以及标准化、低廉化生产的生活器具,从而对藤编技艺缺少兴趣和传承的动力。这种对宏微观社会的强烈对比式表现,能够凸显出海南地区藤编文化保护的紧迫性。
对于公路施工期噪声而言,为了在今后工作的开展上创造出更高的价值,还必须在防噪设备的使用上取得更好的效果。例如,我们在施工过程中,对于一些设备的应用过程中,可以加强变频系统的选用,这样不仅可以在噪声的分贝上有效降低,更加能够促使施工设备的损坏有所减少。与此同时,防噪的一些装备应有效佩戴,针对基础施工人员和技术人员,都要加强防噪设备的使用,这对于人体造成的伤害可以有效的降低,对于公路施工期噪声防治而言,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文化的延续需要延绵不断的代际传承,凸显地域文化纪录片“改造社会”的最佳角度是聚焦到文化背后的社会因素——传承。文化传承即社会文化的传继,是文化的“历时性”传播,是文化在诸如民族等社会群体的代际成员间作接力棒似的纵向传继的过程[4]。这种传继可以来自于外部动力,如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也可以来自于内部的动力,如维系一个民族精神的独特性和特殊的生活方式。无论如何,传承始终是一个地域文化生命力的体现。
3 地域文化的匠心维度:对制作过程的细节刻画
地域文化的魅力还在于其长期传承下来的手艺精髓。很多地域文化的标志,如竹器、木器、藤器等都蕴含着手艺人长期积累、总结和继承的制作工艺。这种工艺是地域文化的重要承载,也是地域文化富有魅力的彰显。实际上,纪录片在表达地域文化时的重心就是对这些工艺制作过程的细节刻画。真实的细节就是纪录片画面语言中最具表现力的部分,它能更好地塑造和表现人物,激发情感,引起观众共鸣,渲染气氛突出主题[5]。所以,对工匠工作细节的刻画能够引起观众对地域文化的好奇乃至共鸣,从而彰显地域文化背后所隐藏的工匠精神。
纪录片通过传承维度来表达地域文化的基本方式是对传承人及其传承过程进行介绍。但是,这种基于个体的介绍只是微观层面传承的体现。在很多时候,宏微观社会围绕传承这一行为所表征出的特点并不一致。事实上,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十分紧迫。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社会宏观层面对传统地域文化传承的漠视。这种漠视既源于地域人口的频繁流动,也源于现代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在这种宏微观社会强烈对比的前提下,纪录片应该从这种对比入手,通过对比将社会上对民族文化失传的漠视,与家族或家庭内部对民族文化的代际保护之间进行对比,以凸显地域文化传承维度的特性。
一般而言,纪录片刻画制作的方式主要是按照流程进行详细叙述,还应该重点突出制作流程中手艺人对选材和制作的复杂考虑与细心甄选。这些对细节的考虑能够解释地域文化千百年传承不息的原因,能够增加纪录片的内容厚度,并能将纪录片的内容前后承接起来,形成完整的叙述逻辑。
在《缬花黎布》《琼黎藤编》《原始黎陶》等集中,导演都是以某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工艺品作为贯穿整片的核心。《缬花黎布》以织锦为例,该纪录片介绍了黎布织染过程的复杂性和精巧性。黎族的织锦是先染后织,遵照“经线扎花—蓝靛入染—穿梭织布”的独特步骤。在这个过程中,804根棉线互不缠绕,扎花过程中完全依靠织锦人在脑中形成的图案,棉线的颜色也直接取自于地方生产的矿物和植物。影片以作品为主线,将织锦人的动作技能和智慧技能、艺术思维与协作思维、实用观与自然观进行整合式呈现,既反映了黎锦中凝结的丰富的人的智慧和观念体系,也体现了织锦人全身心融入织锦文化的情怀。《枯木逢春》是以独木舟这一独木器中的典型代表作为 开场,并对独木舟从选材、刳制、成型、下水的过程进行详细刻画,从而实现对黎族独木器制作工艺与文化的刻画。而《原始黎陶》则是以黎族家家户户常用的黎陶锅釜作为代表,从选土、碾碎、活泥,再到制作陶坯、烧陶,按照制陶的基本顺序进行了详细描述。影片在画面上重点呈现了手艺人处理细节时的手法和专注,在文字上交代了一些具有经验成分的制作工艺,从而让观众能够深刻地感受制陶工艺的独具匠心。
本文探讨分析了机器人学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弊端,结合实际,提出相应的教学改革设想,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实现学生熟练掌握理论知识、加强实践锻炼、提高动手操作技能和综合学习能力的目标。本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案已在机械电工程2018届专业试行,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来看,达到预期的目标。
4 结语
民族、传承和工匠三个维度的呈现,将地域文化通过纪录片这一电视形式进行了完美的呈现。而影响呈现效果的关键之处就在于如何将这三个维度按照合适的逻辑统一融合到一段几十分钟的影片之中。所以,叙述的逻辑、画面的剪接、旁白的写作等都应该得到重视并实现相互之间的配合。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纪录片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这一配合,为纪录片多维表达地域文化提供了一个不错的范例。
参考文献:
[1]杨击.纪录片三论:源起、构造和真实性[J].新闻大学,2016(6):9-18,146-147.
[2]周国耀,吴晓雯.海南黎族织锦的艺术特点与文化价值[J].改革与开放,2009(8):196-198.
[3]白华山.论黎族服饰文化中的宗教意蕴[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9(4):28-32.
[4]张继梅.文化自觉与文化传承[J].齐鲁学刊,2013(4):63-66.
[5]任伟.润物细无声——浅析细节在电视纪录片中的运用[J].视听,2017(7):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