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美国“新经济”的成因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借鉴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因论文,美国论文,新经济论文,作用论文,我国经济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美国经济从1991年3月走出低谷以来,一扫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颓势,保持经济平稳持续的发展,维持强劲增长势头已达80多个月,仅次于1961-1969年间长达106个月的经济扩张期。针对美国经济连续良好的增长势头,国内外企业界、经济理论界甚至政界出现了一种新观点,认为这种经济发展是与传统经济学不相同的经济现象,“新经济”一词便由此而来。在此背景下,“新经济”论在美国兴起,并产生较大影响。
一、新经济及其表现
新经济是建立在高科技的基础上的,它的形成和发展,对美国当前经济的繁荣、稳定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所谓“新经济”,是指以信息革命和全球市场为基础的经济,是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并上了新台阶的经济,是适度增长并持续发展的经济,也是“市场+制度”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日臻成熟的经济。
从美国新经济的表现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稳步、温和、适度地增长,经济增长率连续多年居发达国家之首
1992-1997年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依次为2.6%、2.7%、3.5%、2.0%、2.8%、3.7%,一直高于西方七国平均水平;1992-1995年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2.8%。尤为重要的是,目前反映经济未来运行态势的先行经济指数仍在上升,与以往扩张期相比,此次扩张的经济增长速度明显趋缓,经济增长幅度一直处于2.5%-4.0%之间,整个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2.失业率维持在较低水平
在克林顿执政前的1991年,美国失业率为6.8%,克林顿上台后,美国失业率从1992年的7.4%下降到1996年的5.4%,1997年又降至5.1%,是20多年来的最低点。
3.通货膨胀率持续走低
战后,美国以往历次经济扩张期以通货膨胀而告终,但这次经济扩张期间,美国的通货膨胀率却逐年稳步下降。1991年3月至1995年,以消费物价增长幅度表示的通货膨胀率为11.9%,年平均为2.98%,1996年为2.6%,1997年以来又降至3.2%。出现了经济增长与低通货膨胀并存的难得局面。
4.利率水平小幅波动,相对稳定
从1990年下半年起到1993年末,美国利率大幅度降低,短期利率下降为2.5%,长期利率下降到不足7%。目前,联邦基金利率维持在5.5%。
5.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
美国企业劳动生产率升高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自80年代开始的改革和90年代初以来的企业改组和改造。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企业纷纷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对企业进行更新改造,这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也使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据报道,自经济复苏以来,美国企业的生产率每年递增22%,远无高于历史水平,也比日本,欧洲高10%-20%。
美国新经济的发展,对传统的经济理论提出了挑战。新经济突破了传统上经济增长与低失业率和低通货膨胀不能同时并存的连动关系,再加上商业繁荣、利润增加、金融市场活跃等因素,促使很多学者从全新的角度和深层次上重新思考和认识美国经济发生的变化。
二、新经济形成的主要原因
造成美国此次经济景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政府方面的因素,又有企业方面的因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革命是新经济形成的关键原因
美国新经济是建立在信息革命和全球市场之上的经济,它以信息为主导、竞争为手段、国际市场为空间、政策调控为配合,并具有相对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首先,信息技术和设备的投资成为美国企业资本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自80年代以来美国企业每年对电脑、电信等信息设备投资超过1000亿美元,1995年高达2900亿美元。在1980-1995年间,企业对信息设备投资的平均增长率为13%,几乎是传统工业设备投资增长率(4.7%)的3倍。信息技术和设备投资作为固定资本投资的大幅度增长,扩大了美国总资本存量和资本形成规模,构成新经济持续扩张的重要物质基础。
其次,信息产业正在成为最大的产业,它对美国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不仅比传统产业的作用大,而且也比其它高技术产业的作用大。自90年代以来,美国计算机软件业迅速发展,每年以12.5%的速度增长,比美国整个经济增长率高出数倍。1993年以来,其它高技术产业在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高达45%。
最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本身是一场深刻的产业革命。如果说过去的机器出现是对体力劳动生产力的解放,那么,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是对脑力劳动生产力的解放。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科技知识作为一种生产要素投入生产过程,人们借助信息技术去开拓新领域、创造新知识、生产新财富。现代信息技术无疑是促进美国经济转变的关键因素。
2.美国企业大规模改组,即所谓的“再造工程”或“重新设计”,是新经济形成的根本原因
美国企业改革与调整,开始于80年代。为了改变竞争力相对削弱的局面,一方面在具有战略优势的领域,扩充或缩小企业规模,包括国内企业之间及国内公司与国外公司之间的重组与并购,组建了一批更有效率的公司。如大型企业被改造为许多小的、相对独立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单位,各部门之间采用“内部市场制”形成厂商与客户的关系,由企业通过智能信息系统协调组织各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另一方面,在经营管理上进行科学和合理的调整,如精简机构,减少官僚主义,裁减冗员,提高效率,改变管理模式,降低成本等。1996年兼并与改组规模创历史记录,交易额达6588亿美元。在兼并过程中大量运用高新技术成果,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提高了经济效益。
3.联邦政府实施的宏观调控是新经济形成的重要条件
首先,从货币金融政策来看,美国联储把治理通货膨胀作为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实行“中性”的稳定一贯的货币金融政策,并及时微调,使美国经济在1994年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每当经济过热迹象出现,就毫不手软地采取坚决措施,保证了新经济的出现。同时,根据经济情况的发展,适时对利率实行0.25%-0.5%之间的微调,使利率保持在较低水平上。不仅避免了利率大幅度变动对经济的过大冲击,而且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其次,从财政政策来看,克林顿政府针对1992年财政年末,美国联邦赤字达2904亿美元的高峰这一情况,于1993年8月,国会通过政府提出了《1993年综合预算调整法案》,据此进行了大规模的赤字压缩。1993-1996年联邦赤字分别为2547亿、2031亿、1639亿、1073亿美元。1997年元月出现了134亿美元的盈余,首次取得自杜鲁门时代以来联邦赤字连续5年减少的佳绩。克林顿政府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成功的业绩,除有利的国际环境使得美国能够大幅度削弱国防支出外,最主要原因是推行了以增强经济增长潜力与削弱非生产性支出同时并举为特色的结构性财政政策。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转变和经济增长,进而达到了增加财政收入的目的。
最后,从贸易政策来看,克林顿大搞经济外交,推行“公平贸易”新原则,为美国产品和服务寻找出路。克林顿上台以来,已经签定了200多项贸易协定,竭力推进“国家出口战略”,大举开拓“新兴市场”,为企业发展拓展空间。同时还倡导“全球网络贸易战略”,并称之为“未来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提议在一年内建立全球互连网络自由贸易区。克林顿的这种把经济贸易利益作为至高无上的国家利益的核心的作法,为美国过剩生产力找到了出路,同时,又对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起到了“稳定器”的作用。
以上这些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对美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持续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4.推动出口,实行跨国经营,是新经济形成的又一动力
近年来,新的世界贸易组织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启动,世界各国都采取不同程度的经济开放政策。同时,由于美国产品及服务竞争力的提高,使美国近年来出口幅度不断提高。1992-1996年间,美国商品服务贸易出口额年平均增长6.2%,高于5%的全球贸易增长率,成为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在美国出口商品中,40%以上是计算机、半导体、航空、通讯设备等高附加值的商品,出口增长的一半以上是由此类商品出口所致。同时服务贸易的出口,也成为这次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
另外,美国跨国公司在海外大举扩展,使各生产要素的配置更趋合理,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到1995年,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额达7116亿美元,大大超过国外对美直接投资累计额5601亿美元。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美国经济更多地从中受益。
三、新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借鉴作用
当前,国内外讨论非常热闹的新经济,即低通货膨胀、稳定的经济增长及低失业,可以说是一种理想的经济增长方式。美国的新经济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基础上的,是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经济。目前我国经济虽然无法与其相提并论,但是从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角度对比分析,美国新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以信息产业为龙头,推动我国整体产业水平的提高
一般来说,支柱产业与其它行业间关联程度高,带头性强,对整个国民经济的作用巨大,成为一国经济发展的“排头兵”。综观美国此次经济现象,在其经济中,信息业比重显著上升,与传统的建筑、汽车等行业一起,成为美国经济生活中的主要方面。同时,当今世界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其规模已超过任何传统产业,成为当今世界第一大产业。从我国目前情况看,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是带动整个经济增长和结构升级的支柱产业。同时,由于信息产品的先进性和广泛的应用价值,它可以有效地促进相关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在大力发展硬件信息产业的同时,还要搞好与之相配套的软件技术的开发和生产,使我国的信息产业得到全面、综合、协调、健康、快速的发展。所以,我国目前必须大力加强对信息产业的投入,在资金人才配置、研究开发、推广应用上实施重点倾斜,加快信息产业的发展。
2.进行适时的政策调整,保证经济稳步发展
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使经济结构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同时,政府制定施行的经济政策和措施,应是针对整个行业而言的,即政府的参与和干预不应是针对某个企业,单个具体经营行动的。正确合适的政策措施,可以使得一个企业的经济活动,符合社会发展方向,促使整个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美国新经济之所以80多个月持续增长,是与美国的新经济政策有着直接的关系。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而市场经济又未成熟的阶段,经济运行更需要国家的宏观调节管理。针对这种情况,我国政府应把深化金融、财政、计划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手段和协调机制放在首位,保证宏观经济的稳定与健康运行。
3.搞好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
经济的长期繁荣与稳定,需要企业具有相当的活力和预见性。这就需要政府转变职能,企业改变角色,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建立适合企业发展的多种类型的产权激励结构。企业作为整个国民经济的“细胞”,只有其活力增强,整个经济才会呈现出生机。美国企业的活力得力于所谓的“企业重建”或“企业再造”,这一点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具有很好的借鉴性。我国国有企业目前普遍存在企业机制不活、结构不合理、市场销售不畅、资金严重不足等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必须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和改组。必须依照我国的具体国情,对企业进行兼并、改组和联合。一方面,应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大企业集团;另一方面通过联合、兼并、承包经营和股份制等形式,放开国有小企业,以便增强企业活力,适应市场迅速发展的需要。
4.扩大对外开放,参与多层次的国际经济合作
随着信息技术革命和信息产业的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将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必须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在更高层次和更高水平上扩大对外开放,从战略上参与国际分工,合作与竞争,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建立与国际经济规范相适应的经济运行机制,加速与世界经济接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向型企业有了较快发展,出口创汇也呈现出年年增长的态势。但是,我们应当看到,目前我国外向型企业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产品结构还很不合理,出口创汇能力受到一定的制约,与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此,我们必须引进外国企业的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经验,生产出高质量的名牌产品,提高出口竞争能力。另外,还必须加快更新改造我国企业落后技术、落后设备的步伐。同时,鼓励对外投资,促使跨国经营,积极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扶植有条件的企业集团走出国门,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地区性组织及与其他国的双边合作,使国际经济合作更趋多层次和多形式,推动经济发展。
5.发展教育,加强人力资源建设
产业结构向信息通讯、科技行业转化,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而拥有一支优秀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队伍,对未来经济的良好运行,将是必不可少的。近10年来,美国企业用于职工教育和培训的开支每年递增5%,仅1997年,此项开支就已高达500亿美元以上。同时,美国很重视人才,每年从国外吸收大批科技人员,大大加快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我国是人力资源丰富的国家,但人力资源素质差,知识劳动者比例太小。因此必须要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全民整体受教育水平,重视和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各行业专门人才,强化职业培训,只有这样,才能使劳动力素质跟上技术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所以,不断加强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总之,美国新经济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多方面的,我们要因地制宜,吸收其适应我国国情的有益经验,为我所用,创造出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新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