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利用学具,培养农村孩子的数学能力论文_蓝海青

充分利用学具,培养农村孩子的数学能力论文_蓝海青

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叶潭镇半埔小学 517567

摘 要:农村学校的数学教学,在客观条件的制约下,许多教学者在种种困难面前,对数学的教学干劲不足,出现应付了事的现象,更多的是让孩子们去背数学概念,仿数学解题方法,孩子们的数学思维受到了严重的约束,对儿童这个年龄的特征来说,他们对数学的理解,不应该建立在“背”上,而是应该鼓励他们在“思”中去“做”数学,用心灵去充分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用双手去体验身边的数学。为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具的价值,加强学具的操作来优化数学的课堂教学,从而提高数学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学具 数学能力 教学效率 创新思维

检验一个社会进步的标准是人类和谐发展程度;检验一个企业成功的标准是经济的效益;而检验一堂好的数学课的标准则是孩子们的学习效果。作为一个农村的数学老师,我认为在数学课堂上更应充分利用学具的价值,来调动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开阔他们的数学思维,让更多的孩子爱上数学,主动学数学,提高数学教学的整体效果。如何更好地利用学具呢?下面我谈谈我从事数学教学二十多年来的一点心得吧!

一、适当使用学具,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切探索的基石。”在数学课上,要让孩子们放飞想象的翅膀,登上探索的车轮,激发学习的兴趣是尤为重要的,而发挥新教材中学具的操作功能和优势,是一种很可行且有效的方法。鼓励孩子们在课堂上用尺子量一量,用铅笔画一画,用手摆一摆,他们马上兴味盎然,在操作中获取了知识,在不断的认知中又增进了他们的兴趣。

众所周知,学生在情绪高昂的状态下学习,收到的记忆效果是最好的,这样,才能使所学的知识在头脑中形成永久的记忆,形成清晰的表象。于是,我更加注重利用学具的作用,让孩子们在操作中领悟,如我在教学《圆的面积》这一章节时,课前我先布置学生自做学具:剪一个圆,并以圆心为顶点,向圆上均匀地画角为20度的扇形,把圆分成两个半圆,再分别沿着每个扇形的角边剪开(圆边上不剪断)。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用自己准备好的图形,每个角依次拼接,然后合上,学生不难发现:所拼出来的图形是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此时,我因势利导,让学生理清几个关系:1.拼成的平行四边行的面积和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2.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圆的周长有什么关系?3.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圆的半径有什么关系?通过亲手操作和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很容易发现: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圆的周长的一半,高相当于圆的半径,它们的面积一样。用圆的周长的一半的代数式代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便可轻松地得出圆的计算公式:s=πr2。整节课上,孩子们在“做”中理解,在“做”中体会,在“做”中收获知识,这样所掌握的知识,无疑是最牢固的,利用自己操作探究所得的结论公式,才能更加灵活地运用到各种生活数学当中,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二、正确使用学具,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数学不仅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而且是一门很抽象的学科,然而,学具的利用,可以让抽象的数学瞬间变得形象起来。学具的最大的功能就是使孩子们在操作实践中,体验数学,感受数学。如在教学《小数点的移动与数的大小变化》时,我充分构思如何将这抽象的知识形象起来,让孩子们的学习氛围更加浓厚。思来想去,我最终决定研究出一种学具:小数点抽动数字硬纸卡。这种数字卡的几个数字之间是分开的,而在数字的背后插上一根又长又细的小纸片,可随意拉动,上面画上一个实心点,在拉动中,小数点的位置发生变化,在数字卡上所呈现出来的数字大小就发生了变化。我把制作的方法教给孩子们,他们兴致勃勃地都做好了自己的学具,在课堂上,我让孩子们边拉动小数点边记录数字,边记录边思考,小数点的移动方向、数位,与数字大小之间的关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玩中,孩子们又一次更加透彻地掌握了知识,我相机出示系列的练习题,孩子们根据自己总结的结论竞相作答,教学效果良好,是这个小小的抽动数字卡立下了大功。我想:只要为师的我们多花心思,总能让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起来。

三、针对性使用学具,轻易突破教学难点

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突破难点,其实就是在学生具体形象的思维和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之间搭建一座桥梁罢了。这座桥梁在何位置搭建,在何时搭建是大有讲究的,而学具很多时候就是我们要搭建的那座桥梁,所以,有针对性地使用好合适的学具,对于轻松突破教学难点是至关重要的。适当的时候引导学生动手、动脑,能有效地让教学难点得以突破,让知识化难为易。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我们首先指导学生认识圆柱体是由几个面围成的立体图形,学生不难回答:是由两个完全一样的圆形和一个曲面组合而成的,而圆形的面积公式同学们已经掌握得不错,主要是要让他们理解这个曲面(即侧面展开图为长方形的面)的面积计算,并弄清楚这个侧面展开图的长方形的“长”与圆柱的“底面周长”之间存在什么关系?长方形的“宽”与圆柱的“高”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若是单单让学生聆听你的解说,无疑是难以理解它的计算方法的,怎样才能让他们直观地去感受并理解呢?我课前让每个孩纸都用硬纸片做一个圆柱体,并在相应的位置上标上圆柱的高h、底面周长c和底面半径r,在课堂上,我鼓励孩子们大胆地去把圆柱的曲面慢慢地打开,引导他们观察展开后形成的长方形的高与圆柱的高的一致关系,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圆的周长的关系,从而鼓励孩子们探讨发现,并说出圆柱体的表面积的计算公式:πr2×2+πdh。简简单单的一个学具,竟然解决了这么难懂的数学公式,小小一个动作,帮助孩子们更深入地理解了这么有思维难度的抽象性问题,一堂课的教学难点,就这样轻松得以突破了。有什么理由不重视这学具在教学中的价值呢?

四、充分利用学具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尤其是农村的数学教学,教师在课堂上总是习惯性一个套路:教师“授”学生“听”,或是教师一“唱”学生一“随”,这种教学模式大大地制约着孩子们创想的天分,禁锢了他们表达新想法的欲望,并在很大程度上埋没了不少聪慧的孩子的潜能,不利于他们的个性化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就其天性来讲,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我们要尊重孩子们的这种天性,打破传统教学的弊端,还农村数学课堂教学一个崭新的局面,让农村孩子在数学课上动起来,让他们的思维在数学课堂上飞跃起来。

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我事先让孩子们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和剪刀等其他的学具,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复习三角形的面积推导公式,他们都能迅速表达出来,并流利地表述。在此基础上,我让孩子们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探求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分成小组让孩子们尽情地拼接、推敲、演示、交流,孩子们在无穷的乐趣中无拘束地表达自己的个性化的理解,一个个新颖的想法在他们的反馈中得以呈现,我不禁为他们的聪颖拍案叫好。然后,我把他们的结论加以整理,形成统一的理论知识结构,得出一致的公式: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孩子们对这一章节的要点便深深扎根于大脑中,并在生活中得以灵活运用。这样设计的课堂,孩子们就有了更多实践的机会,思维得到了更大的开阔,不仅仅获得了主动求知的能力,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总而言之,对于农村的数学教学,多媒体配置不完善,教师对课件的制作和使用掌握不深透,那么,充分挖掘身边现有的资源,发挥学具的作用,让每一节数学课都在孩子们眼前一亮,让灵活多变的学具使数学课堂活跃起来,使孩子们在操作中认知,在快乐中收获,在生活中运用。利用学具的作用,使农村孩子们的数学能力真正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小学数学卷》.海南出版社。

[2]《教学改革与发展全书》.中国物资出版社。

[3]《小学数学典型课例评价》.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论文作者:蓝海青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3月第27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25

标签:;  ;  ;  ;  ;  ;  ;  ;  

充分利用学具,培养农村孩子的数学能力论文_蓝海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