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 评: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管理局第二小学教师
课标要求与分析:
《因数和倍数》与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的一、数与代数(一)数的认识4.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10以内自然数的所有倍数,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5.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一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本节课与找出10以内自然数的所有倍数、找出一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有关。它有两个内容。
第一项课标要求的维度目标是结果目标,行为动词是能,学习水平为掌握。学习内容是找出一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前提条件是在1~100的自然数中。
第二项课标要求的维度目标是结果目标,行为动词是能,学习水平为掌握。学习内容是找出10以内自然数的所有倍数,前提条件是在1~100的自然数中。
教材分析:
本课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自然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中涉及到的内容属于初等数论的基本内容,相当抽象。同时本课时也是因数、倍数的概念引入,是学习2、5和3的倍数特征以及学习质数和合数知识的铺垫,也是今后学习公倍数和公因数,约分和通分,以及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重要基础。
学情分析:
优势:通过四年多的数学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大量的整数知识(包括整数的认识、整数四则运算),本单元让学生在前面所学的整数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整数的性质。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获得一些有关整数的知识,另一方面,有助于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
劣势:
1、学生可能会将乘法和除法孤立开来,不能沟通联系,往往认为“乘法中有因数,除法中有倍数”。
2、学生还有可能受前认知的干扰,往往把倍数认识是二年级的“倍的认识”,而不是“整除条件下的倍数”。
3、学生对整除中因数和倍数的认识是模糊的,甚至是混乱的。
教学重点、难点:
课标要求“能找出10以内自然数的所有倍数、能找出一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教材分析中指出:“本课时也是因数、倍数的概念引入,是学习2、5和3的倍数特征以及学习质数和合数知识的铺垫,也是今后学习公倍数和公因数,约分和通分,以及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重要基础”。所以,通过对课标和教材的分析,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
课标要求“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10以内自然数的所有倍数,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一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学情分析:“通过自身体验,加深对因数和倍数概念的理解。”根据课标内容分析和学情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学习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认识和理解“倍数和因数”,发现并掌握寻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体会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2、经历“活动建构”和“自主探究”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感,培养思维的有序性。
3、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体会数学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教学流程:
一、依托原有认知活动中建构概念。(预设时间5分钟)
1、建立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五年级4个班同学参加国庆活动分班训练。每班要排成4路纵队,每队人数相等,可以怎样站队呢?这4个班的人数分别是:18、20、24、28人。(用圆片摆一摆)
(1)汇报学生摆一摆的情况和结果。
(2)你能试着说一说20、24、28与4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3)18是谁的倍数呢?用圆圈代表一个人,这18个人可以怎样站队?请你摆一摆,小组长汇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师板书
【点评:通过情境导入,为学生自主建构概念提供准备,同时沟通与新知识的联系,把学生引入新内容的情境,并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巩固因数和倍数的认识。(预设时间5分钟)
从3、5、18、36、20中任选两个数,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为了处理因数和倍数相互依存关系)
【点评:本节课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新知识,采用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建立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
三、自主探究,在对话中生成方法。(预设时间8分钟)
1、20、24、28除了4以外,还有其他的因数吗?
2、20、24、28都是4的倍数,4还有其他的倍数吗?
【点评:在新知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探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发展思维。教学中,老师先让学生在脑中想出乘法算式,这里,有些学生是有序写的,有些学生没序并且有重复或遗漏现象,这里老师引导学生有序的书写。】
四、因数和倍数有什么特征?(预设时间5分钟)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因为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师板书。)
反馈巩固练习,应用中体会奥秘。
【点评: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求法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学中教师放手让学生尝试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学生从无序到有序,从自学到互学,体现了自主学习、主动构建的理念。】
五、基本练习。(预设时间10分钟)
1、5是因数,30是倍数。( )
2、一个数的倍数一定比它的因数大。( )
3、下列哪个算式中的数具有因数和倍数的关系( )
3+6=9 4×3=12 2.6÷2=1.3 20—14=6
4、下面各数中,因数的个数最多的是( )
19 22 60 85 97 100
六、拓展练习。(预设时间5分钟)
1、找出6、28的因数及各自的倍数,根据因数的情况介绍完美数,体会人类对数的探索无止尽。
2、找出220、284的因数,认识相亲数,感受数与数之间的美妙规律。
七、课堂总结,梳理知识,提升认识。(预设时间2分钟)
师: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你对数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总体点评:
本节课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新知识。数学中的“起始概念”一般比较难教,老师在充分估计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上,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采用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建立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如:课的开始,老师从操作活动把18、20、24、28个圆形摆成不同的队形引入,再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从而导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在概念的揭示过程中。让学生自主体验数与形的结合,进而形成因数与倍数的意义。这里老师充分学习、利用、挖掘教材,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引出了新知识,过渡自然。在新知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探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发展思维。本节课中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都有比较好的方法。如何通过学生的探究找到方法,成了教学的亮点。如“找24的因数”,找一个数的因数是本课的难点。应该说,找出24的几个因数并不难,难就难在找出24的所有因数。教学中,老师先让学生在脑中想出乘法算式,这里,有些学生是有序写的,有些学生没序并且有重复或遗漏现象,这里老师引导学生对有序的书写,很好!
这一堂课的容量很大,效果踏实。首先,课堂的组织到位,学生能够投入到课堂中来。在学生练习、探索的过程中,教者积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从中发现学生典型的思考过程和典型的错误,然后再组织集体讨论,这样的操作是高效的,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例如,在讨论如何全部找出一个数的因数时,就挑选了一个思路较清晰,并漏写一个因数的学生作业与另一个“有序”思考特别明显的学生的作业,通过比较,学生自然发现了思考问题的一个良好品质——“有序思考”,并对它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体验。
数学教学,要树立为学生的继续学习、终身发展服务的意识,不能关注短效、急功近利。本节课的设计,教师就注意到了学生的学习后劲。如在备课之初,在是否需要完美数的介绍这一抉择上,教师反复考虑:由于一节课的时间有限,为表达因数与倍数的整体关系,很多老师在设计内容时,都在一个课时就将求因数和求倍数的方法全部包含。但最终本人选择舍去求倍数,把它放在了后面的课时学习,将完美数的介绍以及小故事纳入本节课的教学,虽然此内容和现行学习任务之间的关系都不大,但却是学生继续学习数学所需要的,因为只有有了文化的气息,数学才变得有了灵魂,让学生感觉数学的厚重、数学的魅力,才能让学生透过枯燥,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增强学习数学的持久动力。
论文作者:丁乙 马平原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7年3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9/15
标签:因数论文; 倍数论文; 自然数论文; 学生论文; 个数论文; 数学论文; 概念论文; 《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7年3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