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培育人们乐善厌恶的道德情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厌恶论文,道德论文,情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提出了“努力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战略任务。这一战略任务的完成,需要大家从多方面进行努力,其中一项当务之急,就是要注意培养人们乐善厌恶的道德情感。
何谓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道德意识的重要内容之一,指人们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关系、道德行为、道德境遇的内心体验和主观态度,这种内心体验和主观态度与一定道德及善恶判断相联系,以主体道德需要的满足与否为基础,并以好恶、喜怒、爱憎、乐悲等情绪形式表现出来。其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指人们对现实道德关系中某一特定对象相对稳定的主观态度和心理定势,比如公民对祖国的忠诚,领导对人民的热爱,医生对病人的同情,教师对学生的爱护,子女对父母的敬爱等,《决议》所提“提倡尊重人、关心人、热爱集体”、“爱党爱国、关心集体、尊敬师长”、“爱岗敬业”等一系列要求,体现的正是道德情感的这方面内容。其二指主体对他人道德行为的乐善厌恶的心理倾向和情绪反应,具体表现为对他人符合道德准则的善行感到高兴并津津乐道地表示赞许和崇敬。所谓“乐道人之善”、“见贤思齐”、“嫉恶如仇”,指的正是道德情感的这方面内容。其三指主体面对特定境遇对自觉履行道德义务的强烈心理自愿,具体表现为以能履行道德义务为莫大的快乐。《决议》所提“以贡献全部力量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助人为乐”、“扶贫帮困”等要求,体现的正是道德情感的这方面内容。道德情感的核心内容是乐善厌恶,即推崇、赞许善行并以行善为乐,厌弃、鄙视恶行并以作恶为耻。
道德情感以道德认识为基础,但又不与道德认识直接同一。道德情感不是人对自己与周围世界结成的价值关系的认知性反映,而是人们对主客体之间“价值事实”的态度和体验。道德认识教人明察何者为善何者为恶,道德情感则主要表露人们对善恶的喜或悲、乐或厌、爱或恨。个人情感体验乃是主体行为动机得以确立、行为意志得以生发并强化、行动力量得以积聚并集中迸发的内在依据之一。所谓“哀兵必胜”、“众怒难犯”,说是就是这个意思。尤其当人置身于某种突如其来而又变化莫测的道德境遇之际,客观环境不允许主体作理智的沉思、精细的盘算、反复的权衡、周密的准备,恰是由于情绪的激昂、良心的呼唤、情感的驱动而对现实作出反应。卢梭曾指出“正是这种情感使我们不加思索地在援救我们见到的受苦的人”。休谟也认为,没有道德情感就没有道德行为,只有当下直接的情感才能激发意志,产生行为。对祖国的爱,会激起肝脑涂地报效祖国的行动;对人民的爱,会引发赴汤蹈火甘洒热血的壮举;对同志的爱,会产生同舟共济、风雨不颠的力量;对生活的爱,会萌动抗邪扶正、除恶扬善的决心。当今时代种种扶贫帮困、见义勇为的德行,均有赖于美好道德情感的心理驱动。生性冷酷、情感冷漠的人是不肯在他人困苦时伸出援救之手的。
道德情感不仅为人们履行道德义务提供强有力的心理驱动,而且是人们进行道德修养、完善道德人格、提升道德素质的重要心理内驱力。道德情感是个体道德品质诸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对构成道德品质的其它要素的生成发育和各心理要素的胶合、联通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道德情感可以直接激发人们追求道德真理的热情,通过循情入理的途径,达到情通理达的效果,引导人们接受一定的道德准则,从而为人们道德品质的形成奠定认识的基础。道德情感又是生化道德意志的动力。人们做任何事情,都只有觉得合理又合情,才会发动意志下定决心全力以赴并长时间地专注于某项道德行为。道德情感也是形成道德信念的基础之一。一个缺乏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情感的人,决不可能形成坚定的共产主义道德信念。道德情感还可以充当从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过渡的中介,推动知向行转化,逐步养成道德行为习惯。总之,道德情感在内化道德认识、催发道德意志、合成道德信念、养成道德行为习惯乃至最终凝成道德品质的全过程中,始终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此可见,社会成员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道德情感的优化。
道德情感的辐射、传递、感染、交流,还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思想沟通,修补人际关系的各种裂痕,加固人与人之间联系的纽带,通过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来增加个人对集体的向心力和集体对个人的凝聚力。情感需要是人的一种特别敏感的精神需要。人的情感需要一旦获得满足(如得到别人的肯定、赞扬、安慰、祝福)便倍感精神愉快、集体可亲、社会温暖,进而产生并强化对他人的亲近感和对集体的归属感。家庭的和睦,人际关系的亲善,社会的稳定,乃至民族的团结,国家的统一,都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道德情感的润滑、修补和维系。“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的歌唱,集中概括并艺术地表达了道德情感对人际关系的协调功能和对群体团结的维系功能。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利益格局的重组,人们生活的紧张度增加了,人际间的直接交往相对减少,一部分人开始产生“情感萎缩”、“情感冷漠”、“情感枯竭”及“情感淡化”的倾向,出现了所谓“人的困惑”。有些人对挺身而出勇斗歹徒的人爱不起来,对作恶歹徒又恨不起来;某些管理者把同旧习惯势力作斗争认作对群众本身的斗争,对群众冷暖漠不关心;在有些商店的柜台后,某些机关的办公桌前,不难见到冷若冰霜的面孔;不少家庭经济收入增加,但婆媳不和、姑嫂斗法、父子相猜、夫妻同床异梦等情感纠纷却不见减少;在公共场所见危不帮、见死不救的情况也时有所闻。人们终于发现,当今社会许多不道德行为的产生,其主要原因不是当事者不懂何者为善何者为恶,而是当事者缺乏最低热度的道德情感。人们常常惊呼的所谓“道德滑坡”,其实只是“情感滑坡”。而一个不容精神衰落的民族绝对不能忽略人民情感素质的优劣,不能忽视道德情感对精神文明构筑的核心性和对社会风范的统摄力。情感需求、情感素质应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的价值目标之一。所以,注重培育人们乐善厌恶的道德情感,不仅由道德情感自身的特点和功能所决定,而且反映了改革的呼唤,应答了时代的要求。
恩格斯说得好:“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全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可以激发人极大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决议》要求“深入开展‘希望工程’、‘青年志愿者’和‘手拉手’等活动,发扬互相关心,助人为乐的精神”,高扬的就是一个“情”字。市场经济既要求我们有参与竞争应付挑战的勇气和魄力,也要求我们尊重他人情感,深入群众,以心换心,以情换情,通过恰如其分的情感交往、情感沟通、情感投入来关心人、安慰人、体贴人、团结人。社会主义道德情感既肯定普通人的亲情、友情,更强调对祖国、对人民、对社会主义的爱。这种高尚的道德情感对人们形成优良道德品质,提升道德人格,实现全面发展至关重要。试看当代英雄模范人物,哪一位不对祖国对人民充满深情厚爱?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对同志像春天般的温暖”;优秀户籍警邱娥国几十年如一日把一片爱心献给寻常百姓、孤寡老人;人民公仆孔繁森不仅对家人有着深情的爱,而且义无反顾地三度援藏,把博大无私的爱献给了雪域高原,从而创造了人类感情史上的新高度;敬爱的邓小平同志以“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的赤子情怀,一辈子致力于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探索富民强国的道路,敢冒风险,勇于开拓,无私无畏,百折不挠,成为举世公认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功丰绩伟,万古流芳。高尚的道德情感不仅能激发人们为祖国为人民发愤图强,而且能激发人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热情和勇气。列宁曾指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
总之,关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人的情感需要,注重培育人们乐善厌恶的道德情感,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大课题。这一时代课题的实践解决,需要科学的理论作指导。中国古代伦理学的长处就在于情感和理性的交融,从人的同情心出发,建立起内心自律自激的情感型伦理范式,勿庸讳言,近年我国伦理学研究的某些领域明显滞后于社会现实,对道德情感研究较少,对道德情感的特征、特殊功能、特殊活动规律和特殊培育途径缺乏深入精细的探索和准确全面的揭示。社会道德建设偏重于道德原则的宣传和不同角色道德规范的制订,忽略了对个体道德情感的培育和社会情感风范的倡导,致使社会提倡的“道”没有普遍内化为个体成员心中的“德”。我国近几十年的道德教育,其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一个重要原因正在于此。这一教训也从反面说明了培育人们乐善厌恶道德情感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道德情感的培育与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有联系也有区别,因此不能照搬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一般方法。道德情感的生发、提升、强化、转变有其特定的条件和规律。只有遵循道德情感活动的特殊规律,采取正确有效的方法,立足实践,因势利导,培育人们道德情感的努力才有可能收到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