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四川德阳 618000)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偏头痛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于2014年1月1日到2015年12月31日间,在我院选择收治的38例偏头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所有患者均进行心理护理干预,统计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护理干预效果。结果:患者总有效率为100.0%。患者护理后SAS、SDS评分与护理前相比明显较低,P<0.05。结论: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偏头痛患者心理状态,可在临床推广运用。
【关键词】心理护理干预;偏头痛;心理状态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04-0155-02
偏头痛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不佳,常出现反复发作特点,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身体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常因长时间身体痛苦导致不良心理状态出现,且当前研究结果的深入也证实偏头痛的发生与心理状态存在密切关联。基于上述背景,此次研究中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偏头痛患者的影响,以期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及预后。以下进行具体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14年1月1日到2015年12月31日间,在我院选择收治的38例偏头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偏头痛诊断均参照国际头痛协会制定的相关标准;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心、头痛、心悸、呕吐、眩晕、畏光、胸闷等症状;排除其他疾病或因素导致的疼痛症状;均排除严重内科疾病、意识障碍或其他脑部疾病患者;所有患者均能自主表达意愿;均自愿配合研究。患者中男性9例,年龄23~62岁,平均年龄(42.67±8.54)岁;病程1~11年,平均病程(6.33±3.53)年;女性29例,年龄16~66岁,平均年龄(43.62±8.75)岁;病程1-14年,平均病程(7.54±4.32)年。其中行腰椎穿刺4例,造影3例。头痛等级:1级6例,2级21例,3级11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进行常规治疗,给予患者常规镇痛治疗、抑制血小板聚集治疗、血管扩张治疗等。并对所有患者均进行心理护理干预:①建立优质的治疗环境:护理人员需在患者入院后,及时为患者创设优质的治疗环境,定期清洁、消毒病房,定期通风,根据 外界环境变化为患者调整合适温度及湿度,保持病房安静;进行护理擦作时保证动作轻柔,说话轻柔,避免大声喧哗,减少对患者的刺激;可根据患者实际喜好状况,为患者播放相关舒缓音乐,控制音量,为患者创设优质的治疗环境。②健康教育:护理人员需在患者入院后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主动接待患者,亲切、友好地与患者交谈,了解患者基本状况,并根据患者实际理解程度,及时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及时告知患者偏头痛的相关基本知识、症状、治疗方法、注意事项等,及时纠正患者的错误认知;积极、耐心地回答患者的疑问,并告知患者偏头痛的常见诱因,如不良饮食、不良心理、不良生活方式、环境刺激等,促进患者进行日常自我防护。③心理护理干预:加强与患者的交谈,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及生活需求,积极辅助患者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积极疏导患者不良心理状态,积极鼓励患者,通过指导患者培养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减轻心理压力;加强与患者家属的沟通,为患者需求社会支持,促进患者家属对患者的关爱,提升患者治疗信心及依从性。
1.3 观察指标
统计患者的治疗效果:治愈: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未出现反复发作;好转: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头痛发作次数有所减少;无效:未达上述标准[1]。治疗总有效率=治愈率+好转率。
对比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理状态,使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SAS>50表示焦虑,SDS>53表示抑郁。
1.4 统计学方法
上述患者的所有数据结果均采入到SPSS 19.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心理状态评分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以t进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患者治疗和护理后治愈15例,好转23例,总有效率为100.0%。
患者护理后SAS、SDS评分与护理前相比明显较低,P<0.05。详见下表。
注:与护理前相比*:P<0.05
3.讨论
偏头痛多发于女性,是临床常发的原发性周期性头痛疾病,属于慢性神经血管性疾病。偏头痛患者常出现搏动样、中重度头痛症状,且患者病情常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日常工作及生活[2]。
当前尚未明确偏头痛的发病机制,但研究结果证实遗传因素、内分泌和代谢因素、饮食因素、精神因素等均是偏头痛发生的常见诱因[3]。临床采取药物治疗偏头痛随有一定疗效,但复发率较高,使得许多患者常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影响患者的疾病治疗效果。此次研究中,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结果显示,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达100.0%,且患者护理后的SAS、SDS评分与护理前相比明显较低,说明采取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偏头痛的诱因较多,患者的情绪也常难以稳定,为患者创设安静、舒适、无刺激的环境能促进患者舒缓情绪;偏头痛患者常因疾病反复发作或担心预后而出现不良心理,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能促进患者正视疾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接触偏头痛诱因,提升治疗效果。偏头痛患者长时间处于不良心理压力下将影响患者治疗依从性,进而影响患者治疗效果,对患者实施心理干预能促进患者保持舒畅心情,疏解负面情绪,促进患者保持稳定状态,提升治愈信心,提升治疗配合度,也能减少疼痛和负面情绪的恶性循环,缓解疼痛,改善预后[4]。
综上,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偏头痛患者心理状态,疏解患者情绪,具有良好的推广运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刘亚萍,陈佩立,薛恭,等.心理护理干预对偏头痛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10):50-51.
[2]郭丽.心理护理干预对偏头痛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6):215-216.
[3]龚进红,谢荣仙,周智英,等.心理护理对偏头痛患者负面情绪的影响分析[J].医学信息,2015,28(27):335-335.
[4]杨帆.偏头痛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及在病程中的作用[J].中外健康文摘,2013,9(31):240-240.
论文作者:王延芬,周菊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22
标签:患者论文; 偏头痛论文; 心理论文; 状态论文; 病程论文; 不良论文; 疾病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