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党委如何领导经济工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工作论文,领导论文,地方党委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千年更替、世纪之交的新形势下,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中,如何更好地保证和党中央保持一致,真正发挥地方党委在经济发展中应有的领导作用?这是转轨时期摆在地方党委领导面前的一道重大课题。近几年来,我们临汾地委围绕“地方党委如何领导经济工作”的问题,按照中央领导提出的地方党委主要是“抓好经济、用好干部”的要求,根据省委“五项创新”的精神,在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上下功夫,坚持在任何情况下都牢牢把握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大胆进行了“研究确定正确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战略、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公开选拔县市长候选人”方面的有益尝试和运行机制创新,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全区的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全区干部群众的广泛拥护。
站在政治高度统揽经济工作全局,确定符合本地实际的思路和战略,做出了抓好以调整产业结构为中心的“打基础、调结构、治环境”三件大事的决定。
地方党委的工作,既不能代替政府去抓经济工作,又不能超然于经济工作之外;既要体现党委对经济工作的领导作用,又不能造成过多干预政府行政工作的矛盾,这就要求党委必须很好地把握一个度,这个度,就是要站在政治高度,在较高层次上去统揽全局,把握经济建设的发展方向,提高经济建设的质量,统筹兼顾社会、经济两个效益。正是基于这样的共识,我们在抓全区经济工作中,把党委的主要精力定位在制定发展思路和发展战略上。1999年伊始,就以地委、行署名义作出了《关于抓好打基础、调结构、治环境三件大事的决定》。这是一个关乎我区经济全面振兴的重要文件,是一个指导全局经济建设跨世纪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这一决定的形成,是立足于过去的发展基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结果。在这一决定的制定过程中,我们力求充分体现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自觉地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力求结合本地实际,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力求把积极进取的精神和科学实际的态度结合起来,突出了科学性、预见性、连续性和可操作性,展现了世纪之交社会经济发展的宏伟蓝图。我们始终以深入的区情研究为基础,以市场需求和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深入各个县市广泛调查,召开了一系列座谈会、研讨会、论证会,组织有关人员赴发达地区实地考察,邀请上级党政领导和专家审查,反复论证,多次修改,地委、行署及地区几套班子领导先后两次集中进行讨论,形成抓好“三件大事”的具体意见。
那么,我们为什么提出“打基础、调结构、治环境”三件大事这样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战略呢?第一,这是经济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在世纪之交的重要历史时期,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全球化进程大大加快,新一轮国际性经济大调整已经开始,知识经济初露端倪。就国内而言,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阶段性转变加快了步伐,短缺经济时代基本结束,买方市场已经形成,科技进步和知识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所以,必须站在跨世纪的高度,提出解决基础性、全局性、长远性、关键性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根本措施,适应市场经济特点,优化资源配置,加速产业、产品、企业结构调整,把社会、经济、环境三个效益统一起来,协调发展。第二,这是立足本地区情的必然选择。我区是一个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一是基础条件差。传统耕作方式仍占主导地位,十年九旱,靠天吃饭的状况基本上没有改变,农业基础还很脆弱;交通、通信事业滞后,“瓶颈”制约严重;城市化发展建设缓慢,严重影响对外开放和资源的开发利用。二是经济结构极不合理。在产业结构层次上,一、二产业比例过大,且质量不高,三产先天不足,后天乏力。就二产内部结构讲,也主要是粗放型的煤、焦、铁占着大头,高附加值产品很少。三是环境污染严重。根据环保部门监测,我区主要县市大气总悬浮微粒和二氧化硫年日均值浓度已超过国家大气环境质量二级标准的37%至1.5倍,区内三条主要河流水质污染严重,有的超过国家标准的5.25倍。四是经济发展后劲不足。除了煤、焦、铁、粮、果、菜、畜外,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明显,且面临加入WTO的挑战,势必受到冲击。到目前为止,全区还没有一家上市公司。第三,这是全区人民的迫切愿望和根本利益的反映。我区17个县市中还有10个财政补贴县,一些机关干部工资和补贴无法全部兑现;多数农民还不富裕,有相当人数处于贫困状态;城镇下岗职工和困难企业的职工生活还很艰难,大家脱贫致富的愿望非常迫切。对环境污染的问题,广大干部群众反映强烈,十分关注,一致要求加速治理,快见成效。我们提出的“三件大事”,正是代表人民群众的心声,顺民意、合民情,是凝聚人心、鼓舞斗志的重大举措。我们所提出的“三件大事”,打基础,就是要大规模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从整体上改变形象,全面拉动经济增长。一是抓好以公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区内建成主干线一级公路、高速公路,贯通二级循环路,实现地县乡村公路网络化。二是抓好以滩涂开发为重点的水利、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三是抓好城市和城镇建设。我们将按照“突出中心点,推进两条线,整体上水平”的思路,重点搞好供电、供水、供气、供热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一批小城镇,增强两翼辐射功能。四是加速邮电、通信、电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全方位基础设施建设,为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良好服务。调结构,就是要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主线,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为核心,以产品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以适应性调整推动战略性调整,从而实现产业优化升级。在农业内部结构中,改种植业的二元结构为三元结构,培育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大农业全面发展。在二产中,加快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企业联合和重组,发展和创建一批优势企业集团。在三产方面,着力发展金融、信息、旅游业,使三产的水平和比重有一个较大的发展。在调整产业结构中,我们提出的是广义上的调整。其中除了一些具体的指标外,我们还对打破企业所有制界限、打破人才身份界限、多种经济成分的发展作出了明确的说明。治环境,就是要下决心治理污染,改善生态和生存环境,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今后,要突出抓好重点工业区的治污及绿化,对小焦炉、小铁炉将限期改造和取缔,严格限制不符合环境政策法规的项目上马。同时,大力开展城市综合整治,发展煤气和集中供热,控制和减轻机动车尾气排放污染,从而推进生态农业和生态环境建设,使全区的水清起来,山绿起来,天蓝起来。
把全力维护社会稳定作为政治任务,作为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来抓。主要领导亲自抓社会稳定工作,在敏感时期适时派出维护稳定督查组,解决好难点、热点和焦点问题,为改革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政治社会环境。
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发展经济就是一句空话。近几年来,我们临汾地委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把保持社会稳定摆在突出的重要位置,认真总结历史经验,立足当前现实,根据改革开放的新特点,努力加强司法、信访两支队伍的建设,每年还从地直机关抽调大批有能力、有经验的干部,组成稳定督查组,适时派往各县市,协助各县市党委处理稳定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实践证明,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上是卓有成效的。
1999年是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大事多、喜事多,难事也多,国外敌对势力也会趁机给我们制造乱子。我们的稳定督查人员随时掌握动态,及时处理带头闹事的人。对顽固不化的“法轮功”骨干分子,我们采取果断措施,对他们及时实行了有效的法律管制,使相当一部分受蒙蔽的群众明白了真相,划清了界限。
在抓社会稳定工作中,我们加大打击各种违法犯罪的执法力度,一方面广泛进行普法教育,一方面重拳出击,打击犯罪。在这项工作中,我们快速出击,讲求效率,查证一案处理一案,威慑作用是很显著的。在打击犯罪中,我们把刑事犯罪、过失犯罪、职务犯罪严格区分开来,把着力点放在打击职务犯罪上,把反腐倡廉、严惩腐败放在首位,既打击了犯罪,又树立了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是保持社会稳定的一条重要途径。
近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面临政府机构的精减、企业体制的转换、农村村委会选举、经济结构调整,社会稳定工作中潜伏着一些不利因素,主要表现为人民内部的矛盾。由于社会成员利益的调整,势必引起群众情绪上的波动,各种社会矛盾呈现出了急剧上升的势头,群众一有这样那样的困难就会串连起来集体上访,弄得不好,就会酿成不堪设想的后果。因此,我们这几年把党委的主要精力、很大人力用在了解决人民内部矛盾上。这些矛盾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群众的集体上访。我们派出督查组到各县市工作,主要目的就是要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下访,一方面本着“宜散不宜聚,宜解不宜结,宜顺不宜激”的原则,耐心细致地做好引导疏散工作;另一方面加强预测排查工作,尽早发现苗头,及时采取措施,就地化解矛盾,把问题解决在群众可能啸聚集结之前。
这几年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中,我们主要领导同志始终站在信访工作的第一线,班子成员实行包片包案稳定责任制,亲自解决那些棘手的难点、热点问题,始终以艰苦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开路,牢牢把握“办实事,讲道理”这样两条基本原则,使得绝大多数上访群众负气而来,满意而去。根据接待群众上访的实践我认为,群众反映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进入司法程序的案子,群众认为判决不公;再一类就是反映基层干部处事不公或不廉的问题;另一类就是要求解决物质生活困难的问题。群众反映的这些问题,一般说来属于两种情况,一种是确实需要党政领导的关心才能办了的合理要求,另一种是因不懂法律和有关规定,提出的过分要求。对群众提出的合理要求,我们立即责成有关职能部门迅速按照政策给予圆满解决,实实在在地给群众办了一些实事。1999年6月29日,有一国营钢铁厂职工集体上访,反映厂长有经济问题,我亲自接待了他们,并当即派出审计人员人驻该厂,群众非常满意。仅去年一年,我们地区领导班子成员直接接待的来访群众就有1292人次,亲自处理群众集体上访36批计422人。领导亲自接待群众,拉近了和群众的距离,密切了干群关系,减少了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在接待中一般问题即可当场拍板解决,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消除了群众的对立情绪,减少了越级上访、重复上访和集体上访。对那些情况复杂、解决难度大或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领导还深入下去,亲自督促查办、现场办公、当场解决,很快理顺了群众的情绪。如平阳钢铁厂、临汾造纸厂、山西省电控厂等国有企业干群关系紧张、经营不景气、发不了工资等突出问题,我们多次召集有关部门负责人进行专题研究,派出工作组驻厂全面调查整顿,解决了存在的实际问题,安抚了人心,维护和推进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
实现跨世纪的宏伟目标,关键在党,关键在人。依据“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干部任用原则,创新干部使用机制,公开选拔县市长后备人选。
为了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推进干部制度改革和创新的精神,我们在认真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去年上半年拿出一大部分县(市)长后备人选名额进行公开选拔,今年在县市班子调整中,公开选拔出的10名同志全部担任了代理县(市)长。这项工作得到了省内外党政领导的充分肯定,今年,在全国青岛组织工作会议上,中组部还让我们介绍了经验,初步建立起了一套比较科学的选用领导干部机制。
我们这次公开选拔县(市)长工作,从1999年6月开始,到2000年5月结束,历时近一年,经历了公开选拔、社会公示、岗位试用三个大的阶段。为在选拔中充分体现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我们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始终严格坚持了“五个公开”:(1)公开条件。公开选拔县(市)长工作首先成立了领导组,研究提出了“政治理论素质、经济管理能力、任职资格、文化程度、年龄限制”六方面的基本条件,一并向大家公布了这些条件和组织领导、时间安排。公开条件,意在激励广大干部积极参与,在更大的范围里推进选拔。我们运用开动员会、报纸、电视等形式向社会作了广泛宣传,全区共有105名符合条件的干部填写了《推荐报名表》,78人通过了严格的资格审查。(2)公开考试。公开考试就是让所有参考人员能够在同一的场合体现自己的素质,在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条件下革除不正之风。为使考试增加透明度,我们把考试分为笔试和面试两个方面,又把这两个方面分别分为两大部分。笔试分为政治理论和综合知识,面试分为情景模拟和考场答辩。这样,实际上等于考试四次。对考试结果为了做到客观公正,专门组成了领导和专家参加的评委,请纪检监察部门派人监督每道程序,最终以3:7的比例把笔试和面试成绩合计为考试总分,从高到低确定人选。结果29名参加面试的有16人入围。(3)公开考察。这次考察改变了过去由组织部门单方面考察的习惯做法,从组织部门、纪检委、人大、政协和离退休老干部中抽调10多名干部,组成有各方面参与的考察组,对16名考察对象逐人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考察。考察中把民意放在了突出位置,最大限度地扩大了征求意见范围。对在县市工作的考察对象,征求意见和谈话的范围包括县级四大班子成员、法检两长、分管单位主要负责人,还有近年离退休老干部及在当地的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综治办、计生委、审计局等执行一票否决部门的负责人。对在直属机关工作的考察对象,征求意见和谈话的范围,包括所在单位中层副职以上干部、上级主管部门和下属单位的主要领导、检察长、审计局长、计生部门、综治办及本单位近年担任过正县级以上实职的老干部。最终经过综合分析、投票打分、纵横比较,确定了10名县(市)长后备人选。(4)公开结果。在整个选拔过程中,无论是对报名资格的审查结果,还是笔试、面试、考察等各阶段的每一结果,我们都随时向公众通过报纸、电视等宣传媒体进行及时展示,请群众对选拔出的后备人选评头论足、广泛监督。为方便群众监督,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还向社会公布了举报电视和受理举报的单位,使每个环节都始终放置在群众的监督之下。从而也增强了后备人选的民主意识和群众观念,锻炼了他们经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承受能力。(5)公开使用。这次任用县市长我们一改过去那种在小范围宣布的做法,从每个人选的综合素质和不同县市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诸方面特征相结合的角度考虑,认真广泛征求四大领导班子成员的意见,采纳各县市委书记和县市长后备人选的意向选择,进行优化配置,合理搭配党政一把手,最后由组织部门实施县市领导班子正职的调整安排。他们上任伊始,我们就明确告诫,公开选出的10名同志,全部实行试用一年的制度,一年后再进行评议确认。现在他们都已走上了代理县市长的岗位。这次新调整的县市长们年龄结构上发生了较大变化,平均年龄44.5岁,比过去下降了3.3岁。文化程度全部在大专以上。
我们公开选拔县市长后备人选的做法,是加快干部制度改革步伐,创新干部人事制度、构建选拔领导干部新机制的大胆探索。我们的初步成功,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社会影响和示范效应,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支持和拥护。我们觉得,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有利于把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与充分走好群众路线结合起来;有利于拓宽选人用人的视野,在更大范围内促进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有利于加强社会监督,防止和克服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有利于民主参与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推进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进程。其意义和效果远远超出了事情的本身,将对全区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