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条件下中国社会改革的十大趋势_新经济论文

新经济条件下中国社会改革的十大趋势_新经济论文

新经济变革中国社会的十大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十大论文,中国社会论文,新经济论文,趋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经济”概念及其主要特征

综合经济界的权威观点,“新经济”的定义可作如下表述。新经济属于知识经济的范畴,是当代社会在高科技革命条件下进行的经济调整,它是以信息技术为主导,以多门类高科技产业为支柱,以全球经济为舞台,并在经济产业结构、企业组织、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上都带有新特点的经济。在新经济中,信息科学技术,特别是数字信息技术起关键性作用,而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科学技术、新材料科学技术、空间科学技术、海洋科学技术、有益于环境的高新技术和管理科学技术等七大高新技术的全面创新和产业化,也将起决定性作用。

就美国已经发生的情况来看,“新经济”主要有以下特征:

1.新经济的发展速度超出想象。

新经济的核心是以信息技术为主体的科技创新,其基础是建立在互联网上的电子商务(E-business)和电子社会(E-soci-ety)。在新经济条件下,一大批新兴公司挟以信息技术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优势快速发展、势如破竹,令传统产业刮目相看。在美国,微软、康柏、英特尔、戴尔、IBM、斯科等企业在十多年时间内销售收入增长数十倍甚至数百倍,并使一批著名的百年老厂如“钢铁大王”、“石油大王”在排名上退居次要地位。由此,美国信息产业迅速发展并成长为国民经济的第一大产业。其它高科技产业也在不断发展。这是新经济的第一大特征。

2.新经济的发展依赖三大因素。

新经济之所以为新经济,是因为它的发展与传统经济有所不同,依赖一些特定的条件:一是不断提高的电脑普及率;二是快速增加的网络使用者;三是日益健全并完善的投资机制。与此同时,新经济的发展又会促进这些条件的逐步发育、成熟。截至2000年6月底,美国拥有电脑16410万台;上网人数已经达到1.37亿人,占全美总人口的一半。1999年美国互联网创收3010亿美元,其中电子商务占1/3强。据估计,美国的电子商务每年以200%的速度递增,到2000年底,美国将有40%左右的零售商通过电子网络出售商品。1998年,美国国内投资总额相当于GDP的15.8%,但国内净储蓄值仅相当于GDP的7.4%。储蓄与投资间的巨大缺口主要是靠外资注入弥补的。据美国财政部统计,1998年,外国人购买的美国国库券、公司债券和股票等长期证券净额合计达2220亿美元,到1998年年底,外国人拥有的美国金融资产总额已达到66000亿美元。这一切当首先归功于美国健全、完美的投资机制。

3.新经济快速增加就业机会。

在社会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条件下,新经济快速发展并备受各国政府青睐,除了它所创造的巨额财富和经济文明外,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因为它创造了比传统产业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新经济创造的就业机会多于其摧垮的工作岗位,因此从总体上说新经济将大量增加就业机会。在美国,1997年因信息产业发展而新创造的就业机会共740万个,但同时相应减少的其它领域就业机会只有370万个。随着高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信息化和网络化,推动着电子商务、电子金融的迅猛发展。与此相适应,一系列新兴服务业和改组传统服务业应运而生,目前服务业成为美国占75%就业比重的产业。

4.新经济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由于新经济主要是知识含量较高的经济,因此它可以采取多种模式发展,绝不是只有美国等发达国家才能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可以大大缩短科技创新的进程,印度软件业的巨大发展就是明显的例证。值得注意的是,知识经济的出现和以往技术储备的产业化是以产品和服务价格水平不断下降、质量性能不断改善的特点不断推进的。与过去的30年相比,主要信息技术产品的体积减少了1/6,从事信息处理速度每18个月翻一番,但成本却下降了近80倍。这使得发展中国家可以较少的支出,购买和安装世界上最先进的计算机和网络设备,使用较成熟的软件系统,并最终与发达国家站在相近的跑线上。

5.新经济加速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竞争国际化。

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商品、服务和资本的国际流动已明显加速。例如,贸易在美国GDP中的份额已由80年代的不到20%增加到了目前的25%;跨越国境的资本流动占GDP的比重已由10年前的10%急剧上升到了223%。特别是由于新经济的发展,信息或知识的流动在全球范围急剧增加,进一步加速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由于知识含量的不断增加,企业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并趋于全球化。公司总数和交易股票的数量是衡量竞争程度的两个重要指标。美国的公司总数已从1988年的600万家增加到了1995年的660万家,过去20年中在美国股市上市交易的股票数量几乎增加了一倍;美国经济中面临国外竞争的部分所占的比重已从1985年的18.8%上升到了1994年的27.7%。由此导致了产品的生命周期急剧缩短。20世纪90年代前,美国企业的产品生命周期平均为3年,而到90年代中期,这一周期便已缩短为不到2年,而IT行业的某些产品甚至几个月就要淘汰更新。

新经济变革中国社会的十大趋势

面对全球越来越热的新经济浪潮,面对中国与发达国家特别是与美国在发展新经济方面存在的巨大差距,中国政府正积极寻找对策,蓄势待发。

2000年6月30日,国家主席江泽民在为美国《科学》杂志撰写的社论中说,中国将致力于建设国家创新体系,通过营造良好的环境,推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提高全社会的创新意识和国家创新能力,这是中国实现跨世纪发展的必由之路。

但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是,美国发展新经济的基础条件跟中国不一样,美国有强大的技术储备,有非常发达的资本市场,有成熟的企业家、风险投资家。中国在这些方面并不具备。因此,中国发展新经济很可能会有一条截然不同的途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国特色”。

不管是“拿来主义”,还是“中国特色”,亦或是二者兼而有之,无论走哪条路,发展总是硬道理。未来的中国必将是一个以新经济为主导的经济社会。因此,无论在表象上,还是在深层结构上,新经济都将会在变革中国社会方面打下深深的烙印。新经济变革中国社会将呈现出十大趋势。

1.未来中国会越来越多地依“国际惯例”行事。

新经济超越国界,世界各国之间将互为舞台,互为市场。事实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从20世纪80年代初便已突飞猛进,只是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关税等贸易壁垒大阻碍了中国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中国加入WTO后,将全方位介入国际大市场,并与之互动。特别是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等新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也将完全跨越国界和时间的限制,与世界各国形成互补性越来越强的“一体化系统”。经济全球化必然会带来贸易全球化、市场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在这个大市场中,一切成员都将执行统一的“国际标准游戏规则”,中国也不能例外。在一体化规则中,技术的“通用性”将是国际竞争的重要武器。因此,在新经济条件下,中国会越来越多地依“国际惯例”行事,“大融合”、“大市场”是必然趋势。

2.社会分工迅速向新兴产业转移,由此导致中国社会“大分化、大改组”。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始终占绝大多数,社会分工首先以农业为主,其次是传统制造业,再次是我们常说的第三产业。随着新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分工将出现新一轮大分化,大改组。首先是越来越多的知识阶层转向信息产业以及与此相关的新兴服务业,并成为一个领导中国经济时代潮流的新兴阶层。其次,与中国国情相适应,亦可称作中国特色,中国发展新经济必然走以高新技术(信息技术)为主改造传统制造业和传统农业之路,与之相关的社会阶层我们权且称其为“改组传统服务业”阶层,其人口数量将呈直线上升趋势,并成为中国经济的中流砥柱。第三是从事传统农业、制造业的人口比例逐步下降。

3.数字鸿沟迅速加大,数字差别将继“三大差别”之后成为中国社会的第四大差别。

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体差别作为中国社会的“三大差别”,虽然有所改善,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得以消除。步人新经济社会后,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还将出现新的差别,被最终演变成为中国社会的第四大差别,即数字差别,也可称为数字鸿沟。目前,在中国,虽然全面介入互联网的群体还不是很普遍,电子商务也不够发达,但在城乡之间、不同企业之间以及其它不同群体之间,数字差别已日见端倪。特别是在广大农村,由于受技术水平、投入能力影响,电脑普及率极低,互联网、电子商务更是无从谈起。因此,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国地区与地区、企业与企业,以及人与人,将被“数字”分隔成两部分,其在数字意义上的“贫富”差异不仅不会缩小,反而会更加扩大。

4.社会流动日趋频繁,企业新陈代谢速度加快,社会成员工作岗位越来越不稳定。

未来社会,无论是新经济创造的新兴产业,还是用高新技术改造或提升传统产业,都将新生一大批富有创业精神、快速发展的高科技企业,并创造比以往任何时期都高的就业率。同时,在新经济社会,企业间的竞争空前激烈,企业新陈代谢速度明显加快,企业生死如家常便饭,过去人们思想中存在的找到一份工作便“从一而终”的观念会被彻底摒弃。工作的意义重在指导人们有目标地做事,体现出一种能力。新技术和组织劳动的新方法的出现使许多现有的工作岗位发生变化,并呈现出明显的不稳定性,这将大大增加社会成员经济上的不安全感,但这却能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并使那些以知识为基础的就业岗位在总就业人数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凡此种种都将导致社会流动日趋频繁。

5.知识与资本并重,社会分配越来越多地向高科技、高风险人群倾斜。

在新经济时代,个人经济收入与工作效率以及工作时间的联系越来越变得不是主要的衡量标准。人们的收入更多地取决于创新,即取决于技巧、原创性和迅速发现新问题并使用创造性的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新经济又是一个高利润与高风险并存的经济,是一个充满创业机会的经济。由于未来中国社会对个人财富的认可,资本将全面参与社会分配,特别是那些风险性投资将获取高额利润。这将导致收入分配的鸿沟加大,加剧社会两极分化。

6.重视教育、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将成为社会时尚,教育产业高度发达。

在新经济时代,知识含量的高低将成为人们衡量商品与服务质量的尺度,人们对知识和技术的崇尚将对社会价值取向产生重大影响。知识与经济将达到完全融合的境界,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将渗透到人类的一切社会经济活动中。因此,重视教育、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将成为一种社会时尚。知识阶层特别是掌握高新技术的阶层将受到社会广泛尊重。社会投资在加大对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同时,将大量流向教育行业,用于信息普及、基础教育以及与信息技术有关的软、硬件投入。可以预见,未来中国的教育产业将是一个高度发达产业。

7.企业组织结构越来越多地适应创新能力的竞争,“大而全”将被淘汰出局。

在新经济时代,一方面,产品的老化速度越来越快;另一方面,创造更新产品需要花费的时间越来越长。因此,企业要生存并参与竞争,惟一的优势将取决于其创新能力。这就迫切需要一种全新的企业形式,全新的组织结构,全新的基础设施,尤其是全新的企业文化。首先,虚拟公司大量出现。任何一家企业都不可能储存足够多的专家,在所有新项目上都使用自己的人才。因此今后的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将是由少数固定员工组成一个小核心,他们与供应商以及外部专家保持联系,并能够为共同生产某种产品将这些人组成一个网络——虚拟公司。其次,企业组织逐渐变小。网络化促使“大而全”的大企业把许多业务进行分解并向外承包,把企业组织变小,使销售组织精干化、管理组织扁平化。按功能和等级划分的传统组织结构最终被由许多规模较小但自主性增大的单位组成的网络取代。三是以信息为主导的高新企业迅速扩张。一批利润预期好的高科技企业,借助于虚拟资本市值扩大机制迅速增长,并借助企业兼并把传统大企业纳入自己旗帜之下,实现“以快吃慢”,迅速成长,成为重量级的大企业。企业组织的精干化、小型化、多样化的趋势,将是市场竞争新的格局。

8.数据流通取代产品流通,生产变成服务,工业劳动变成信息劳动,经济规则将被改写。

世界范围的电脑联网使数字化符号与其物质载体的分离成为可能,从而可以在越来越多的领域以数据流通取代产品流通,芯片将无处不在。在这种转换过程中,生产将演变成服务,工业劳动将演变成信息劳动。由此,经济规则将有别于传统经济规则,有些方面甚至完全相反。人们已经熟悉的“游戏”规则将不断地被打破而代之以新的规则。首先,与物质产品不同,信息不需要离开它的原始占有者就能够被兑换、赠送、买卖和交换。其次,信息产品只需一次开发就能供所有的人使用,而且只存在开发成本,其生产和运输的边际成本趋于零。第三,在信息经济中,价值增加更多的是通过知识而不是工作来实现。传统生产中,劳动、原料和资本等产品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都要被消耗掉,要多生产就必须多投入。与此相反,知识和信息资源不仅不会被耗尽,而且在使用过程中甚至可能增多。第四,知识流向产品的主要形式是软件。因此,批量生产的规则受到严重挑战,传统的竞争因素将因此而失去其重要性,“生产效率”将重新定义。第五,信息产品的价值衡量标准与物质产品不同。如,物质产品通常是“物以稀为贵”,而信息产品和信息工具却恰恰相反,使用越普及,其价值就越高。第六,在信息经济的企业中,“人力资本”是惟一重要的资本,且无法被企业所占有。因此,传统经济理论将不再具有重要意义。

9.社会管理越来越倾向于以社会文化建设为核心的软管理。

目前方兴未艾的新经济正在使人类社会从“物本”阶段回归于“人本”阶段。真正造就未来社会的将不再是那些掌握金钱力量的资本家,而是掌握知识与技术的“知本家”。过去我们主要强调以制度为核心的硬管理,新经济“以人为本”必然更加重视以文化建设为核心的软管理。因为制度本身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规范人的行为,也能影响人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积极性。而以制度管理为基础,以社会文化建设为核心的软管理则可以通过树立国家形象、国家理念、敬业精神等社会文化建设来培养社会成员的创新精神,开发社会成员的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和发展潜力。这种社会文化建设的形成是自觉的、预先设计的、由专业化人员或组织落实后形成的。它将全面地影响着各项管理职能的实现和组织效力的发挥。

10.新经济会越来越多地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

在新经济时代,信息处于数字形式之中,大量数字信息以光速压缩传送,信息的质量大大高于模拟信号。在此基础上,许多不同形式的信息可以被合成、创造并将深刻地影响商务活动和人类生活的许多方面。如传统的邮局和物理的邮件将趋于减少或消失;人们在家、在旅馆或者在飞机上从事自己的部分或全部工作,与他们在办公室工作同样有效,等等。也就是说,信息化使新的居住、交际和生活方式的出现成为可能。城市化是工业时代的一个产品,因为工业生产要求作为生产要素的人聚集到工厂,而现代化的通讯社会则是把作为生产要素的信息传送到人。这将使人类劳动发生深刻的变革——将人从工业流水线中解放出来,以崭新的形式回归前工业时代的居住和劳动单位。因此,随着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工业社会劳动文化的两大基本支柱——时间和固定工作岗位,将退居次要地位。现在人们已经能够看到人类社会即将脱离工业模式的大体轮廓。像先前的每一次变革一样,这种发展变化也将带来正负两面的效果。

标签:;  ;  ;  ;  

新经济条件下中国社会改革的十大趋势_新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