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特种设备安全监督检验研究院连云港分院 江苏连云港 222000
摘要:随着电梯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中应用日益增多,社会各界日益重视电梯安全问题,无论是国家制定的检验规程,还是国家制定的电梯安全标准,都对于“井道内表面与轿厢门框、轿门或地坎的间距”有着极为严格的规定,以此避免出现电梯坠落事故的安全问题。
本文对电梯检验中存在的间隙过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总结了可能会发生的危险事故,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电梯检验;间隙过大;安全问题
1国家新、旧电梯检验规程的对比
《电梯监督检验规程》(2002年3月1日起施行)中明确规定“井道内表面与轿厢门框、轿门或地坎的间距应该要小于0.15m”。《电梯安装监督检验及定期检验规程》(2005年1月1日起施行)中明确规定“井道壁与轿厢的间距应该要小于0.15m;若载货电梯是采用垂直滑动门,或者局部高度不大于0.50m,那么井道壁与轿厢的间距应该要小于0.2m;若轿厢的轿门只能在层门的开锁区内开启且轿门属于机械锁紧式,那么不应该限制井道壁与轿厢的间距”。
由上述2个电梯检验规程可以看出,二者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相同点在于:无论是《电梯监督检验规程》,还是《电梯安装监督检验及定期检验规程》,它们都要求的尺寸都是0.15m,且都对井道内表面与轿厢门框、轿门或地坎的间距进行了规定。不同点在于:《电梯安装监督检验及定期检验规程》在《电梯监督检验规程》原有的基础上更加细化,提出了3点要求:第一,井道壁与轿厢的间距应该要小于0.15m;第二,若载货电梯是采用垂直滑动门,或者局部高度不大于0.50m,那么井道壁与轿厢的间距应该要小于0.2m;第三,若轿厢的轿门只能在层门的开锁区内开启且轿门属于机械锁紧式,那么不应该限制井道壁与轿厢的间距。这无疑有利于电梯检验人员更加明确检验范围和界定要求,便于顺利开展电梯检验工作。
当前社会上所使用的曳引驱动电梯,其轿厢极大多数都没有机械锁紧装置,因此就有轿厢与面对轿厢入口井道壁距离的要求。要求这个距离不超过0.15m,是为了防止电梯由于故障原因停止在层站区域以外,轿内乘客扒开轿门跌入井道中发生危险。轿厢与面对轿厢入口的井道壁的间距如图1所示:
图1轿厢与面对轿厢入口井道壁距离
其中H1:电梯井道内表面与轿厢地坎水平距离≤0.15m,H2:电梯井道内表面与轿厢门框架的最近门口边缘的水平距离≤0.15m;H3:电梯井道内表面与轿厢地坎滑动门的最近门口边缘的水平距离≤0.15m;H4:≤0.2m;H6:轿厢地坎与层门地坎的水平距离不得大于35mm。如果轿厢地坎与层门地坎之间的距离超过35mm,会导致H1过大,将可能导致轿厢开门时,乘客从电梯井道与轿厢地坎之间的间隙间掉落到底坑中,造成人员的伤亡。轿厢与面对轿厢入口的距离超过0.15m的情况在层、轿门折叠门扇较多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轿厢地坎与层门地坎之间的距离超过35mm,是为了防止乘客在进出轿厢时,不慎将脚卡
入轿厢地坎与层门地坎之间,这个间距是最低要求,当电梯需要提供特定服务时,这个间隙应能满足特定的要求。除上述所要求的间距外,GB7588-2003《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还要求轿门与闭合后层门的水平距离,或各门之间在整个正常操作期间的通行距离,不得大于0.12m,这是为了防止异物夹入这个间隙。1.2门间隙距离超标及存在的危险分析TSGT7001-2009《电梯监督检验与定期检验规则-曳引与强制驱动电梯》及第1号修改单第6.2项规定:门关闭后,应当符合以下要求:门扇之间及门扇与立柱、门楣和地坎之间的间隙,对于乘客电梯不大于6mm;对于载货电梯不大于8mm,使用过程中由于磨损,允许达到10mm。在水平移动门和折叠门主动门扇的开启方向,以150N的人力施加在一个最不利的点,前条所述的间隙允许增大,但对于旁开门不大于30mm,对于中分门其总和不大于45mm。电梯层门是乘客或使用者在使用电梯时首先接触到或看到的电梯部分,它不但确保电梯和人员安全的部件,同时由于其与建筑物密不可分,因此应与建筑物相适应并确保美观方面的功能。如果门间隙过大,不仅影响美观,而且容易造成夹手或异物坠入井道等危险。
2电梯间隙过大的预防对策
2.1从源头抓安全
从目前来看,电梯检验部门在验收电梯时,常常会出现“间隙过大——不合格”的检测结论,要求电梯安装单位及电梯使用单位限期整改达标,由此可见,从源头抓安全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三菱电梯有限公司所生产的货梯,在发货清单中就会包括如何预防井道内表面与轿厢门框、轿门或地坎的间距过大的方法,那就是在电梯的部件箱中放置防护板及其安装部件,以便让不安全因素无处可存,对“间隙过大”的问题从电梯源头进行解决。
2.2加强在用电梯的检验
间隙过大的电梯大多都是使用多年的电梯,电梯检验人员应该加强在用电梯的检验,一旦发现安全隐患的立即责令停止使用,同时要召集电梯使用单位和维保单位召开电梯安全紧急会议,明确电梯安全职责,部署开展安全自查自纠工作,及时消除安全隐患。督促电梯维保单位加密对商场等人员密集场所电梯的日常维护保养的频次,严格按照要求更换合格配件,针对自动扶梯的驱动主机、驱动链等传动系统,以及附加制动器等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发现问题立即整改,电梯进行维护保养和检修期间,不得投入使用。此外,督促使用单位认真执行特种设备法律法规和安全技术规范,加强电梯日常巡视,对发现的故障与异常情况,及时停运检修,消除隐患。
2.3对电梯生产厂家所制定的电梯井道设计要求与尺寸要求予
以严格遵循近年来,屡次出现部分建筑设计企业没有基于对电梯生产厂家所制定的电梯井道设计要求与尺寸要求进行设计,这样就会造成电梯使用单位及维修单位无法知道具体的情况,必然会造成出现“间隙过大”的问题,为日后的电梯检验工作带来较多的麻烦。
2.4确认参检人员资格
(1)电梯检验人员:在电梯检验过程中,务必要严禁无上岗执行证书的人员参与检验;现场检验时务必要同时有2个以上电梯检验员在场;
(2)在电梯检验过程中,与检验无关人员不得擅自进入到底坑、井道等危险区域。
2.5加强预案、预警工作,妥善处理突发事故
根据电梯检验工作的特点,以及电梯间隙过大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来制订相应的防范措施和应急处置预案。一是做好紧急情况下的预警工作,及时发布有关预警信息,落实各项预防措施。二是作好各类突发事故应急处置工作,要确保24h通讯畅通,对发生重大电梯检验安全事故,要按有关规定及时上报,妥善处置,严禁迟报、漏报和瞒报。三是做好各类电梯检验危险源事故的应急预防演练工作。
2.6从细节入手,合理预防危险源
(1)制定切实可行的电梯检验管理制度、作业规范、程序文件、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等,对“间隙过大”问题予以系统分析,制定对策;
(2)通过安全教育培训来提高广大电梯检验从业人员的工作能力和安全意识;加强电梯井道内表面与轿厢门框、轿门或地坎的间隙检验测试、测量、检查、监督工作;(3)一旦在现场电梯检验过程中发现有安全事故的隐患和苗头,那么应该在第一时间内停止电梯检验作业,然后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和纠正措施;(4)所有安全隐患均应该安排专人跟踪督导整改。对于检查中发现的各种安全隐患,按照《隐患通知书》要求规定整改时限期满后,予以复查,复查合格后方予再次进行电梯检验作业,确保安全隐患整改的实效,从而促进安全检验。
3 结语
近年来电梯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很多隐患都会造成电梯间隙过大问题的出现,所以要求电梯制造方在生产制作电梯的时候,对此问题要细致认真的进行分析和考虑,从源头入手,避免发生安全事故,此外,电梯应用单位负责人、电梯检测单位负责人和电梯安装单位负责人都要将电梯安全工作做好,确保人们可以安全的乘坐电梯,对乘客的生命安全负责,从而切实的发挥出电梯系统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罗才育.探讨电梯检验间隙过大的安全问题与对策[J].风险控制.2016(08):456-457.
[2]王明悦.电梯检验工作中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5(6):130-133.
[3]张冠.探讨电梯检验间隙过大的安全问题与对策[J]科技资讯.2016(05):521-522.
[4]杨丽莉,王新辉.电梯检验间隙过大的安全问题探讨[J].安全技术与管理.2011(04):896-897.
[5]罗亮.电梯检验间隙过大的安全问题分析[J].风险控制.2011(08):663-664.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规则-曳引与强制驱动电梯[S].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2.
[7]范俊俊.电梯检验中易被忽视的问题分析与探讨[J].科技与企业,2015,08:234-245.
[8]庄岩.电梯检验事故原因及预防措施探索[J].广东科技.2014(10):336-337.
[9]田平.在用电梯检验过程中的危险源与安全控制分析[J].企业技术开发.2014(09):523-525.
论文作者:李昱萱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8
标签:电梯论文; 间隙论文; 过大论文; 间距论文; 距离论文; 规程论文; 安全问题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