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2007年历史高考的准备工作_高考论文

浅谈2007年历史高考的准备工作_高考论文

试谈2007年历史高考备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年历论文,试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7年是广东省新课程改革后的第一次高考。新高考必然与新课标互相呼应,体现新课程改革精神。教育部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朱汉国教授指出,高中历史新课程与以往相比有三个显著变化:一是强调了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二是构建了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的课程体系,适应了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要求;三是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了课程内容与社会进步、学术发展和学生经验的联系。那么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2007年高考会有什么变化?笔者认为对考生的历史知识、历史能力、历史意识和历史素养的全面考查不会变,备考时一定要守住这个根本,同时在备考的目标、任务、视野、路径和策略上主动适应新高考。以下提出四个备考建议供考生参考。

一、对接历史学新观念,重组和审视历史学科的相关问题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近几年的高考也在走这个方向。因此,历史复习必须从新的视角重组历史专业知识结构,形成新的课程内容体系,从新的视角审视历史科的相关问题,更新历史知识,提高历史学习质量。

1.以文明史观为范式梳理历史线索,搭建历史专业知识结构

新课程摒弃了以五种社会形态理论呈现历史知识的范式,以世界文明演进线索来叙述历史的发展,这样视野更开阔,内容更丰富,知识系统更新颖。从纵向来看,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现代文明(知识文明)发展的基本历程,我们可以用这种眼光来重新审视历史发展的进程。从横向来看人类文明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应的人类文明史就可以分为物质文明史、政治文明史和精神文明史,分别对应历史(Ⅱ)、历史(Ⅰ)、历史(Ⅲ)。历史新课程共有3个必修模块25个专题和6个选修模块41个专题,都采用模块加专题的方式来呈现历史内容,同时将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我们要以此为框架搭建起历史知识结构。

2.树立多元和开放意识,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和多元化

新课标强调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和多元化。如历史(Ⅰ)要求“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这就要求我们认识和了解历史现象时,要有更宽阔的视野,抛弃过去那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要理性、宽容地从不同的角度,立体、多方位地看待和评价历史事物,看待不同发展模式的国家和地区,不能走极端。比如民主政体因各国历史传统、民主与专制力量对比的差异而形态各异。资本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都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不能认为社会主义民主天生就完美,也不能以资产阶级早期革命时代民主制度的不完善而否认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本身,它们是两种不同形式的民主。将多元化的理念运用到历史高考中也早已有所体现,如1999年“关于洋务运动的评价”和2005年上海“明治维新评价”的题目。

3.中外古今贯通,把握历史学科的相关问题

中外古今贯通是新课程体系的另一新特点,它打破旧课程体系中外割裂,古今分列的局限,在同一个模块中既有中国史也有世界史,既有古代史也有近现代史,使我们对世界历史的发展在纵向和横向上有个整体把握。比如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和实践,受到西方民主思想和实践的影响,如果把中外历史相关内容整合起来,问题就看得更清楚了。中外关联的试题在高考也有成例,如今年广东高考历史卷第29题将《四库全书》与狄德罗的《百科全书》的成书背景、编撰目的和影响作对比,考查考生对法国有启蒙思想和中国没有启蒙思想的历史发展差异的认识。

4.重视教材中对历史问题的新提法、新论断,更新相关的历史知识

关注历史学学术发展是新课程的亮点之一。新教材在论述一些重要历史问题时有很多新提法、新论断,如克服了以往扬革命抑改革的成见,充分肯定了改革对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作用;对罗斯福新政的全面肯定等。考生复习时要多加注意,因为它们都是学科的主干知识,是教科书对历史学学术研究成果的摄取,要认真学习、理解和整理,进而更新相关的历史知识。

二、落实新课程三维目标,巩固探究性学习的学习成果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亮点之一,就是强调课程目标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强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因此,高考复习必须做足如下工夫。

1.落实课程目标,探索考查历史课程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载体和途径

课程标准确立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目标,目前的训练主要定格在“知道了”(注意并记住了相关的历史事物和观点)、“接受了”(对相关的历史事物和观点的认同或否定)这两个层次就可以了。例如:这是近代某位民族英雄的两句名言:“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问:①这位民族英雄是谁?②根据你在中学历史课堂中的学习,概括列出他在领导禁烟工作方面的主要功绩。③你认为他最值得你学习的是什么?本题就考查了考生对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的决心、历史功绩和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正确的荣辱观等“知道了”和“接受了”两个层次的学习情况。今年广东高考历史卷第29题关于《四库全书》与狄德罗的《百科全书》的三个设问,在考查考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所做的尝试也很具启发性。

2.巩固探究性学习的成果,提升独立思考、判断、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能力

所谓“探究性学习”,指的是教材并没有提供现成的答案,而需要考生运用已经习得的知识、方法和所提供的材料独立自主地思考、探讨,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的一种学习方法。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在高考命题中早有体现,如1998年全国高考的“巴黎和会”题,今年高考广东题第30题“取代清王朝的不是新的封建王朝”题。在新课程理念下,这类试题应该会有所加强,不仅材料题中会出现,其他题型也有可能出现。因此,在备考中,要有意识地强化探究性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三、发挥历史学习评价方式的功效,培养历史学科专业思维和能力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学习评价必须……遵循既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的基本原则,灵活运用各种科学有效的评价手段,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并建议采取历史习作、历史调查、历史制作和历史考试等评价方式。另外,在“课程目标”中提出“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述这些学习评价方式和能力要求,考生在高一和高二时已经有了较为全面的操练,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要求上已经达到相应的一定水平。在这个基础上,高三学生主要是重新温习、反刍已学过的历史材料以及习得的探究和解决历史问题的意识、方法和能力,从而形成历史学科专业思维和能力。‘

关于历史学科的专业思维和能力,笔者认为聂幼犁教授提出的“四种意识”可供大家参考:一是证据的意识、知识和能力,包括取得历史证据、认识历史证据、评估历史证据和凭证据阐述观点的方法和能力;二是历史的意识、知识和能力,即是要将历史人物和事件放在当时特定的时间、空间条件下进行考察和评说的意识、知识和能力;三是多元的意识、知识和能力,包括理解和尊重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差异和多样性以及不同个体、不同社会经验、不同的看法和观点的意识、知识和能力;四是发展的意识、知识和能力,即科学发展观的思维包括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以及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的意识、知识和能力。

2003-2005年的上海高考试题如“民国初期学生心目中的伟人的讨论”“上海市貌的变迁”“以世界眼光观察与理解《南京条约》抄件等六幅图片写一篇历史小论文”和“儿童眼中的社会”等题均体现了测试考生“历史专业意识”这个方向,值得参考。

四、审时度势,适当变通,革新备考策略

备考时,笔者认为千万不要什么都另起炉灶,而是要继续活用“学” (学生自主地学习)、 “教”(老师科学合理地教授)、“考”(老师精设试题让学生精心练习)这个我们早已熟透的“老三宝”。这在微观上有助于学习和掌握某个历史知识点,理清某个历史发展线索,理解某个历史概念和结论,阐释某个历史观点,解答某个历史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在宏观上有助于把握课程学习知识范围和目标,掌握历史知识结构和阶段特征,理解历史观点和论断,培养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能力,提高历史专业语言表达水平等。同时,在此基础上,审时度势,革新备考策略和手段。

1.专题归类,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结构

新课程已采用模块加专题的方式来呈现历史内容,形成了全新的学科知识结构。如岳麓版历史教材是采取“单元”和“课”的形式编写历史知识内容。因此,我们就要变“单元”和“课”为大专题和小专题来复习,通过古今为经、中外为纬的纵横结网,理清历史发展的线索,分析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和历史事件的相互关系,形成新的历史知识结构。

2.整理主干,重视复习主干知识外的知识

在历史的长河中,重大历史事件构成历史知识的主干,是高考的重点内容,必须通过一定的思维方式进行整理和联结。但从近两年的高考试题来看,有个别题目及设问与教材的主干知识几乎没有直接的联系,只是某个历史知识范畴的延伸或拓展,如广东2005年高考第26题“扬州经济”题和今年高考题第26题“周人饮食生活”题。因此在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根本的基础上,适当补充一些相关材料,如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城镇面貌变迁、民族文明、民俗风情、社会民生、宗教文化、神话传说、文物遗存等,材料形式可以是文字、表格、照片,要多样化。

此外,还要注意对历史知识重因求果,由此及彼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以及对不同版本的历史教材进行比较研究,从中寻找出各自的优点和差异之处,从而整合相关内容,实现最优化备考。

标签:;  ;  ;  ;  ;  ;  

浅谈2007年历史高考的准备工作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