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四年,我却依然和众多老师一样在作文教学方面显得力不从心,苍白无力。束手无策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没有正式的作文教材加以指导,另一方面则是作文领域的宽泛让我们心生茫然。作文可讲的内容太多,标题,开头,结尾,中间结构,立意,形式……任何一点都可以延伸成长篇大论。为了解决老师们像我一样的困惑,宜宾市教育局特举办了2010年中学作文课堂教学比赛,希望能集百家之长,采众家之言,给当今在作文教学领域徘徊而不知所措的如我人群以醍醐灌顶之功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此次作文教学比赛以“放飞思想,传递真情,咀嚼生活细节,抒写生命文章”为主题,分为高中组和初中组两个部分,参赛者均是在教学上颇显华彩的优秀教师。从他们变化多端、精彩纷呈的课堂教学中,我受益匪浅。而比赛结束后,评委老师字字珠玑的点评更是让我受益良多。
还记得小时候的作文课,老师们总有固定的格式让我们照搬照套,为了省时省力,极快地出成就,他们也会不遗余力地为我们选择精美的高分作文、满分作文让我们诵读,让我们临考时能够模仿。而这,也被冠以了新的名词——新八股。陈旧的套路,固定的格式就这样在我的记忆里延续了很久。现在,这个八股格调依然还在教学界被广泛使用。它的被接受,虽滋生出一系列貌似精彩的文章,却更多地衍生出一片陈词滥调。有时改卷,一看到文文如此的现象,我们就老大的不痛快。我们不禁心生疑问,那些情真意切的真诚的文字到哪里去了?难道,非得篇篇李白、杜甫,段段报国、忧民,句句典雅、凝重,才能引起我们内心的共鸣,才能取得高分么?
能打动人的朴素,更显至诚。我们不能保证每一个学生都有深厚的文学积淀,都出生于文学世家;我们不能保证每一个学生都有丰富的人生体验,见过海纳百川,见过人世浮沉。但我们能肯定的是,他们所经历过的,所已经体会到的都源于日常生活中那细微的小事,那是生活中的最平凡。所以,在每个参赛选手的课堂上,这最能代表我们平凡普通生活的点点滴滴,都被灵活运用了起来,成了我们作文教学的主要素材。我们不必再为作文中的“米”苦苦寻觅,有了最基础的“米”,我们便都可以成为巧妇,也可以教会孩子们成为好的厨师。
多媒体的普及,无疑增加了我们课堂教学的精美度与生动性,我们能够将照片、影象、声音轻易地带入课堂,让它成为我们的教学资源,让同学们增加阅历,具体感知。所以,我们应好好地利用这一工具。在这次大赛上,为了更好地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许多老师都选用了一些感人肺腑的温情照和录象。但如果是大量的图片与声音,语文课就失去了它的本来面貌。人文性倒是有了,工具性和能力性却丧失了。
作文课的目的是教会学生习作的方法。语文学习,主要还是通过语言文字来刻画图景,表达思想。图片、影像,都只是我们辅助工具,都只是为我们更好的文字表达而服务的。我们不能把语文课上成美术课,思想品德课。每一堂课,我们都应该找准切入口,有主题设置。就拿这次作文比赛来说,切入口就是细节,主题就是真情。用细节来表现情感,表现内心的感动。所以我们在选择教学材料的时候,首先就可以从骨肉亲情、怜悯同情、人间大爱入手,选取相关材料,做足饭前的材料准备。有了生活中的材料,我们还要将它们与我们的课文联系起来,课文内容也可用作作文教学的“米”。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在作文技巧的指导上,我们也应善于将课文里的精彩部分与之联系。
“写作并非一蹴而就”。要想成就一堂完整有效的作文课,我们需要做的事情还很多。我们得在备课阶段就先确定主题,明确目标;在制定课题的时候,标题要明亮;课件制作要围绕主题,忌花哨;环节要简单易行,有可操作性;点评激励要及时到位,语言干净优美;多写下水作文,现场示范,归纳并指导学生掌握技巧……这自然要求作文课堂的引导者——语文老师们,具备较高的素养。为了能熟练而灵活地驾驭课堂,语文老师们必须大量阅读、背诵、积累,为写作储备材料;必须让自己指导学生回归生活,写生命作文;必须懂得观察,品味生活细节;必须本真写作,追求质朴的文风;必须尊重学生个性写作,使其绽放独特魅力;必须在写作教学中进行多种形式的练笔。
“没有爱心、没有优美的语言无法教好语文课”。“没有用慧心,没有灵活的头脑,百变的形式,也上不好语文课”。我想,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只要能做到以上几点,只要能善于观察细节、品味生活,便能让我们的学生,在生活中有所领悟,对生命有所思考,才能使他们通过平凡小事抒写出大爱文章。到那时,一缕清风,一抹朝阳,一丝日光,都能勾起我们内心深处的感动;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微笑,都能引起我们灵魂深处的共鸣。因为,我们懂得品味生活;因为,我们知道如何抒写挚诚文章。
论文作者:赵飞飞
论文发表刊物:《新疆教育》2013年第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1
标签:让我们论文; 作文教学论文; 老师们论文; 细节论文; 材料论文; 语文课论文; 学生论文; 《新疆教育》2013年第9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