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自由化对国际金融业的冲击及我国的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金融业论文,对策论文,我国论文,金融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8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领域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金融自由化在全球蔓延,各国政府纷纷放松金融管制,金融创新不断涌现,衍生金融工具广泛应用。这些变化提高了资本配置效率和金融市场效率,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但与此同时,这场变革也猛烈地冲击了国际金融体系和金融制度,使得国际金融的不稳定性日渐突出,金融体系的脆弱性进一步加深。自1994年以来,国际金融市场动荡进一步加剧,危机频频发生,风暴迭起。在金融自由化成为主流的今天,金融业面临着比传统金融体制下更多、更大的风险,金融自由化浪潮从各个角度深刻地冲击着整个国际金融业。
一、金融自由化对国际金融业的冲击
1、金融自由化加剧资产价格(尤其是汇率)的过度波动。 金融自由化的主要内容是价格自由化,即放开汇率,取消利率限制,消除证券交易中固定佣金制度,让资产价格重新发挥其市场调节作用。八十年代以来,随着金融业的竞争加剧,西方国家政府和金融管理当局为了增强各类金融机构的竞争能力和增强金融制度的活力,纷纷放松金融管制,允许金融机构在业务领域、活动地域、规章制度等方面具有比过去更大的活动空间。广泛的金融自由化浪潮加快了金融市场全球一体化步伐,从而增强了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性,后者又加剧了资产价格(尤其是汇率)的“过度”波动。汇率及其他资产价格的剧烈变动给各国经济带来严重的危害。
2、 金融自由化削弱了西方国家金融管理当局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削弱货币政策的自主性。 金融自由化的发展使得国际金融市场之间以及国内和国外金融市场之间联系日益紧密,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逐渐走向一个统一的全球性金融市场。金融市场的全球一体化使得国内货币政策的自主性遭到了削弱。由于“溢出和溢入效应”的作用,使得国内货币政策往往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溢出效应是指国内货币政策没有或者只有很小一部分作用于国内经济变量,从而使货币政策达不到预定的最终目标;溢入效应是指国外的货币政策会波及到国内,从而干扰国内货币政策达到预期的结果。有时两种效应同时起作用,致使货币政策完全失效甚至偏离预期目标。金融自由化促使金融市场全球一体化,由此提高了不同货币资产的相互替代性。欧洲货币市场的发展,使欧洲货币成为国内货币的近似替代品。当一国国内为抑制通货膨胀而采取紧缩货币政策,使国内金融市场利率提高时,国内的银行和企业可方便地从欧洲货币市场获得低成本的资金,使得金融当局对货币总量、利率等政策指标的控制的有效性受到干扰。此外,国际热钱也会因一国利率提高而大量涌入该国,从而削弱该国紧缩货币政策的效力。(2)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能力降低。随着金融自由化的发展,使得各国金融市场在时间上空间上更加紧密地连在一起,全世界的金融投资者可以全天24小时在任何一个主要金融市场上不停地进行各种金融活动。而且随着电子技术在金融业的广泛使用,巨额资金可以在一瞬间流向世界任何地方。金融市场全球一体化促使交易量明显增加。据统计,1986年国际外汇市场平均每天交易额为2050亿美元,而目前平均每天交易额达1.23万亿美元。过去三年,全球外汇交易量年增长率达13.2%,而世界贸易的年均增长率仅为7%左右, 实物经济与虚拟经济日益脱节,增加了国际金融的不稳定性。目前,工业国家的官方储备总额仅仅是全球外汇市场一天交易量的一半,而目前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流动的短期银行存款和其他短期证券至少有7.2万亿美元,并且有与日俱增的趋势。面对庞大的投机性极强的外汇市场,西方各国中央银行所采取的干预措施难以奏效,因为即便是中央银行联合干预,所投入的也不过是区区几十至上百亿美元,瞬间内即可能被巨额的国际投机资本所吞没,难以达到预期的协调效果。国际金融市场热钱数额之庞大,流动之迅速,使得任何一个国家的央行或数国央行组成的团体均无法藉人为干预的手段扭转市场的方向。(3)中央银行监管力不从心。金融自由化的发展,使得国际金融体制和金融市场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传统的专业分工界限消失,金融机构之间竞争加剧,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然而,各国中央银行尚未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监管体系,各国中央银行监管只能以个别国家为立足点,在操作中面对国际化金融机构及国际金融市场却是鞭长莫及,致使金融体系面临着很大的风险与不确定性。
3、金融自由化促进了金融创新,也加剧了全球金融脆弱性。 随着金融自由化的发展,金融市场的阻隔消除,银行与银行之间,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业务交叉, 竞争日益激烈。 进入80年代,国际银行贷款呈明显下降趋势,直接融资方式广泛使用,导致了“脱媒”现象的产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银行业的传统业务经营能力。为了弥补市场份额下降所带来的损失,国际大银行纷纷寻求新的增加利润的方式,不断推出新型金融商品和新型金融工具。金融创新促进了国际金融市场整体效率的提高,产生了积极的经济效益。但是,金融创新又导致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在国际金融监管体制落后的情况下,金融创新工具的飞速发展,特别是金融衍生工具的过度使用,使整个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增加。
金融创新工具的主要内容是金融衍生工具,金融衍生工具是指其价格源自基础金融资产与指数的一些金融工具,其基本形式是期货、期权、货币互换和利率互换。世界范围内的金融衍生工具及其交易在经过了多年发展以后,已经演变成一个规模巨大、结构复杂的金融体系。据国际清算银行统计,截止到1995年3月底, 全球金融衍生商品交易未清偿余额超过573000亿美元。在美国,参加此类交易的银行帐面资产1991年是670亿美元,1994年即增加了2倍, 达到2000亿美元。截止1995年3月底,仅日本11家商业银行衍生商品交易额就超过1000万亿日元,这个数字约为各银行总资产的2.3倍。
金融衍生工具的诞生是以避险为主要目的的,经济当事人用以转移经济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但在市场上运行的结果却已变为以投机性交易为主的金融工具。因为金融衍生商品的交易方式是采用“杠杆”操作的原理,参与者只需交纳很低比例的保证金,便可进行数额巨大的交易。由于投机者没有稳定厚实的市场基础,没有现货交易予以支持和弥补,只是凭对市场走势的预测企望侥幸获利。一旦预期实现,便可获得巨额收益,一旦预期失败则亏损,当投机者交易量超过自己资产所决定的风险承担能力,而又预期错误时,就必然面临资不抵债和破产的境地。目前世界范围内的金融衍生品市场越来越为少数造市者(包括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证券经纪公司等)所控制,与金融衍生商品交易有关的信用风险便大部分都集中于这些为数不多的造市者。风险的过分集中和相互关联使风险的发生会导致整个金融界的危机,一旦其中一个主要的造市者违约,则主要市场参与者相互间更大的风险暴露会加剧动荡的相互作用,直接危及整个金融衍生品交易体系的稳定,增加了系统性风险。
近年来,频传金融衍生商品交易因受利率变化的影响或因操作不当而导致巨额亏损的案例,金融衍生商品交易的风险已引起金融界的广泛关注和警惕。1992年开始实施的巴塞尔协议,是为了维护银行的稳定,要求国际银行业至少应保有相当于其风险资产8%的资本,1994年7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颁布了《衍生工具风险管理准则》,委员会同样是按最低资本要求对金融衍生工具及其交易进行监管的。 1996年1月, 巴塞尔委员会又颁布了《资本充足性协议的补充协议》,增加了对市场风险的资本要求。尽管巴塞尔委员会规定了对风险的资本要求,但若出现类似巴林银行事件,投机损失超过了银行资产,那么即使再高的资本比例要求也无济于事。金融衍生商品交易的迅速发展,加大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4、金融自由化加快了发展中国家金融业的开放进程, 也增加了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资本流动的自由化是金融自由化的内容之一。八十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的推进,形成了一大批新兴证券市场,为吸引外资创造了条件,但同时也很可能增加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例如墨西哥在1992年底一下子全面开放国内金融市场以后,由于没有相应地加强金融监管,吸收外资以游资居多,间接投资占到70%至80%,导致1994年底因资本外逃和比索贬值引起股价暴跌,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在短短一个月内流失300亿美元的外汇,造成大批银行倒闭, 整个新兴股票市场价格出现暴跌。
东南亚金融危机与墨西哥金融危机有相似之处。90年代中期,东南亚国家开始加快金融自由化步伐,竟相放宽金融管制,以求驱动经济新一轮增长,使得私人投资大量流入这些国家,经济过热。以泰国为例,泰国当局积极对外国资本敞开金融市场大门,外国银行则带来了大量低息美元贷款。据统计,泰国各商业银行的海外借款总额已逾1 万亿美元,其中95%属于不到一年的短期借贷。许多银行把近30%的贷款投放在房地产业,使房地产业盲目发展,供求失衡。不久,房地产市场低迷,使银行呆帐、坏帐激增,银行资产质量恶化。随着房地产业泡沫破灭,外国投资者纷纷抛售泰铢,进而累及整个东南亚金融市场,导致东南亚金融动荡。
近年来不断发生的银行破产,倒闭事件,以及新兴市场频繁发生的银行挤兑风潮乃至金融危机,已经威胁到各国和全世界的金融稳定,国际上对强化各国的金融体系越来越重视。巴塞尔委员会于1997年4 月发布了《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征求意见稿),《核心原则》在继续保持设定银行最低限度的资本要求的同时,更注意全方位、多角度的系统性监管,将监管贯穿于银行运行的全过程,将风险管理领域扩展到世界银行业的各个方面。如果《核心原则》中规定的监管措施最终得以实施,那么各国的银行业将进入一个有序竞争的新时期,并且部分地告别自八十年代初开始的金融自由化时代,由放松管制走向有效监管,国际银行业将进入对风险进行全面管理的新时期。
二、面对金融自由化浪潮的冲击我国应采取的对策
1.加快金融改革步伐,为金融开放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法律保障。近年来,为了适应金融开放的需要,我国的金融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外汇体制上的汇率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银行结汇、售汇制度实施;取消外汇收支指令性计划;建立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三家政策性银行的成立和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乃至《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票据法》、《保险法》、《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等一批法规的实施,以及1996年底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这些都为金融开放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法律保证。面对金融自由化浪潮的冲击,我国应进一步加快金融改革步伐,以适应国际竞争的严峻环境,完善政策法规,运用法律、经济手段规范银行业的经营行为,以利我国金融业能在动荡不定的国际金融环境中趋利避害,顺利发展。
2.加强本币外币政策的协调,保证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
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国内的全部货币供应是中央银行和存款货币银行投放国内信贷和拥有国外资产的结果。本外币政策的协调问题是我国经济对外开放以来出现的新问题。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我国经济从封闭式走向开放型经济。目前,我国约三分之一的国民收入来自涉外经济部门,年外贸进出口及无形贸易总额达2800多亿美元。已进入贸易大国之列;各类金融外汇资产已达3500多亿美元。每年外汇市场人民币对外币的交易达1000亿美元左右,目前我国外汇储备已超过1200亿美元。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后,实行银行结售汇制,中央银行直接参与外汇市场的操作。这样使得人民币市场与外汇市场逐步联通起来,相互之间存在较强的牵制作用。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中外汇占款呈逐年上升趋势。到1996年度,外汇占款余额已占中央银行基础货币的35.6%。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要求我国金融当局在控制货币供应量时必须注重国外净资产的变化,在实行货币供应量的间接调控和制定人民银行基础货币计划时,要充分考虑外汇储备的增减额,注意本外币政策的协调。对于贸易顺差导致的外汇储备和央行外汇占款的增加可以通过货币政策的操作来抵销其对通货膨胀的压力,对于资本项目要加强管理,防止投机性资本对货币政策的干扰,保证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
3.加强对外资的宏观管理,提高外资使用效率。目前我国利用外资额居发展中国家第一,居世界第二,外债规模达1100亿美元,在世界前十位之内,外商在我国投资累计约1500亿美元。外资、外债缓解了外汇供求压力和改善了国际收支的状况,但同时也潜伏了一定的风险。由于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具有较强的趋利性和投机性,在获利后可迅速抽逃,将引起国内资金经常性短缺。国际金融市场的突发事件也可导致国内金融的动荡,影响社会政治、经济的稳定。墨西哥金融危机暴露了发展中国家利用国际证券资本的极度脆弱性,近来东南亚金融市场动荡,让国际社会领教了热钱的厉害。为防止类似的灾难在我们身上发生,我们应认真吸取他们的教训,加强对外资的宏观管理,积极引导外资流向,改善外资结构,提高外资使用效率,使利用外资更好地为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能力,提高经济素质服务。
4.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随着金融自由化程度的提高和金融创新步伐的加快,金融风险随之增加,成为困扰每个国家金融当局的难题。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由于金融风险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金融业的市场风险和非市场风险交织在一起,使得风险发生的机率增大。以我国金融衍生品交易为例,由于市场经济体制还未完全建立,金融体制还不完善,交易主体内在利益趋动机制尚未全面形成,加之我国均衡的市场价格还未完全出现,经济信息透明度也比较低。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很容易发生价格扭曲,市场力量不均衡,引发金融动荡,我国曾经发生“327”国债期货事件就是一例。为此, 应尽快建立和健全我国的市场金融监管体系,加强政府和中央银行对金融的监管力度。我国金融监管人员要认真学习巴塞尔委员会发布的《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在制定我国市场金融监管体系时,应走出传统体制的套路,按市场化金融动作要求来制定,既要考虑国情,又要注意国际惯例。要建立有效的外部监管机制和严格的内部控制机制,建立金融机构风险预警系统和风险特别报告制度,建立科学的金融业内竞争规则,消除恶性竞争带来的金融风险,将金融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使我国的金融业能利用机遇,避免风险,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标签:金融论文; 央行论文; 货币政策论文; 金融自由化论文; 银行监管论文; 银行风险论文; 交易银行论文; 交易风险论文; 经济风险论文; 银行资本论文; 国内经济论文; 金融体系论文; 经济资本论文; 银行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