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化学实验室的安全规则与常识 第一讲化学实验室的一般安全规则(上)(论文文献综述)
范秋菊[1](2021)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化学安全教育的实践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技术的不断发展,化学安全问题也时常发生,有些化学安全事故的产生,甚至对人们的生命造成严重危害,带来严重的后果。化学安全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并非先天形成,需要从教育层面入手,逐渐培养学生的化学安全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在如今的教学中,化学安全教育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越发重视对学生的化学安全教育。如《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明确要求学生需要具有化学安全意识。新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也增添了许多化学安全教育内容,以促进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但通过文献阅读与实践调查发现,目前的中学化学安全教育研究主要呈现理论研究多、实践研究少,教学策略多、教学实践少的特点。化学安全教育实践形式以课堂讲授的形式为主,教学形式较为单一,难以展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不利于学生安全知识的获取与拓展,也缺乏对学生的及时评价。本研究在文献阅读积累与实践调查的基础上,采取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进行化学安全教育实践研究。主要研究实践过程如下:首先,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一些化学安全问题及其产生的主要原因进行统计分析,为教学实践提供社会现实基础,更明确教学目标;其次,通过学生问卷调查与教师访谈,了解研究对象的化学安全教育基本状况,为本研究的教学实践提供调查基础与实践依据;最后,以教育学相关理论为指导,开展多元化的化学安全教育实践,并从学生作业、课堂表现、课后访谈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反馈,以了解化学安全教育实践的效果。在本研究中,多元化教学形式主要以微课设计与应用、科学写作、专题手抄报设计与制作三种形式进行,旨在以多元化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与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化学安全意识。本研究对社会生活中产生的化学安全问题进行统计调查,结果表明:近年来,社会生活中,化学安全问题仍常有发生,一些化学安全问题甚至带来严重的后果,比如:使环境造成严重污染、造成人员死亡或受伤等。较多化学安全问题的产生主要源于以下两个原因:(1)人们化学安全知识的缺乏、化学安全意识薄弱;(2)部分人缺乏社会责任感,受现实利益影响。从对实习学校高一年级中4个班的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以及对高一年级3位化学教师进行的访谈中,得出以下结论:(1)化学安全教育的必要性得到师生广泛认可;(2)现实教学中的化学安全教育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很少采取其他形式进行;(3)学生对于化学安全知识的了解层面较窄,也很少主动关注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化学安全问题。本研究中采取微课设计与应用、科学写作、专题手抄报三种形式进行教学实践,丰富了化学安全教育实践形式。通过教学实践,以多元化教学形式进行化学安全教育,具有以下教学效果:(1)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2)能使学生的化学安全知识得以自我拓展,培养化学安全意识;(3)能在学习中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如自主学习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创造性能力;(4)有利于教师及时评价,促进“教-学-评”一体化,教师能够通过学生的作业反馈,了解学生的化学安全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能通过作业批阅及时反馈给学生。
王涛[2](2021)在《基于科学启蒙的农村初中生化学语言表达能力研究》文中提出化学语言是表达化学思想的专门语言,化学语言不仅是化学学习的基础,也是我们运用化学知识的工具,化学语言表达能力是学生化学素养的基本体现,是学习化学学科所必需的学科能力。由于受到农村场域的师资和教学情况的制约,农村学生在化学语言表达能力形成上仍处于不利的环境。九年级并不是化学知识学习的初始,学生在学习化学之前已经受到了一定的科学启蒙,那么,基于科学启蒙形成的能力基础下,农村初中生在化学学习之初的化学语言表达能力产生一定的问题样态。因此,本研究基于科学启蒙下深入了解农村初中生化学语言表达的问题实质,并提出科学教育一体化培养的具体意义与实施建议。本研究基于发展阶段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学习习惯说,选择东北地区的H省一所农村学校的九位九年级学生进行初学化学时的化学语言表达能力现状研究,采用半结构性访谈法和叙事研究法。通过访谈和观察,对学生的化学语言书面、化学语言口头、化学语言操作三种表达形式的具体表现进行深入研究,从化学学科学习之前的科学启蒙视角出发,获得基于科学启蒙下学生化学语言表达表现的资料后,本研究对其进行了梳理、归纳和分析,梳理和归纳了农村初中生各种表达形式下的具体问题表现,并分析了基于农村科学启蒙下对其具体表现产生影响的内在原因,探究乡村科学教育一体化的方向与实施建议。研究发现,农村初中生的化学语言书面表达能力的不同记忆水平下,书写表达的表现与其在科学启蒙中接受的教学方式和其背诵的学习方式有关,同时也受到其在科学启蒙中形成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素养基础影响;交流沟通中的化学语言口头表达的灵活性有所欠缺,在农村初中生化学语言口头表达能力从情境创设中呈现出:在科学启蒙中的口头表达情境创设偏向封闭式问题,使得学生习惯于固定问答的口头表达情境,在中学就形成了这种问题情境的思维定式,即使在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中仍然表现出对固定问答的依赖。在口头表达的内容呈现:学生仍处于固定的单一化表达的化学语言,缺乏自主思考和发散思维下的口头表达,在化学语言口头表达面对不同的对象,呈现出偏向课堂教学问答的口头交流选择的偏向,在化学语言口头表达的即时反馈评价中,学生对口头表达与背诵的差异程度以及教师对其准确程度的肯定与否更加在意。农村初中生的化学语言操作表达中,学生在科学启蒙中对于基础实验操作经验仍是空白,从知识与技能方面、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表现出将操作知识基础与操作表达的缺失、操作表达技能与方法不规范、情感态度价值观仍需进一步提升。研究者经过问题的发现、材料的梳理与分析,进一步从基于科学教育一体化的教师队伍建设、基于科学教育一体化的具体教学实践指导、基于科学教育一体化的教育衔接的效果保障三个方面出发在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教学指导、效果保障方面等提出具体建议。
教育部[3](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杨佳倩[4](2020)在《基于翻转课堂的化学实验微课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翻转课堂就是颠覆传统的“老师上课教,学生课后做作业”的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由教师课前发布学生的学习任务,学生自主学习,回到课堂教师再集中处理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一步巩固强化所学知识。而微课凭借它短小精悍的特点,完美契合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化学实验作为化学学科学习知识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现阶段高考制度下学生学业负担重,教师的教学任务紧迫,使得化学实验的学习和教学时间一再被压缩,化学实验课程的开设变得异常困难,大部分学生学习化学实验原理知识,还只是停留在知识记忆阶段,没有形成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实验操作技能得不到提升。本文以最近发展区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微型学习理论为基础,在对现阶段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翻转课堂和微课的应用情况调查之后,针对实验教学现存问题、翻转课堂和微课的应用情况确定了翻转课堂与化学实验微课的研究方向,目的在于:一是构建高中化学实验微课设计模型,探索化学实验微课的制作步骤与化学微课评价量表;二是将高中化学实验微课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相结合,设计翻转课堂的实施流程;三是对应用结果进行研究总结。根据最终研究发现,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化学实验微课极大程度的节省了实验课的基础理论教学时间,有助于改进化学实验教学质量,同时在翻转课堂的讨论提升环节能显着改善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与实验探究能力明显提高;而且在实施翻转课堂教学和制作微课过程中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非常快。希望本论文的研究结果能够对广大教师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提供一些教学参考和帮助,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提供一些思路。
刘佩珊,周堇言,凌育赵[5](2020)在《浅谈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与管理——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为例》文中提出化学实验室是高校教学和研究的重要场地,其具有危险化学品数量多、使用人员多、人员流动性高、实验设备多等特点,容易存在诸多安全隐患,而安全运行是保障应用能力培养质量的前提[1]。本文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为例,从实验室的安全学习、安全防护、安全规范等方面分析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现状及存在的安全问题,同时提出相应一些对策。
秦冰[6](2020)在《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社会责任培养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关注高中生的社会责任培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高中生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有利于高中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必备品格。本文基于高中化学教学中社会责任素养培养的现状调查,立足于道德教育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STSE教育理论对高中生的社会责任培养进行研究,涉及文献法、比较法和问卷调查法等。本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说明选题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核心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主要介绍社会责任相关理论,包括社会责任概念、化学学科中的社会责任素养内涵及相关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是高中化学教学中社会责任素养培养的现状调查,在第二部分的概念界定基础上设计问卷,对高中生社会责任现状及高中化学教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素养现状进行调查,发现高中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处于浅层、对化学社会热点问题的价值判断模糊、参与化学社会实践的状况不佳,化学教师未重视社会责任素养培养等问题,深入分析影响因素并总结为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的教学理念落后、学生的化学学习观与价值观偏离及社会氛围的导向模糊等。第四部分是高中化学教学中社会责任素养的培养策略,主要介绍高中化学教学目标要进一步细化社会责任素养、精选有利于高中化学教学中社会责任素养培养的素材、选用关注社会责任素养的教学方式及关注社会责任素养评价的有效性等策略。第五部分是高中化学教学中社会责任素养培养的教学设计及分析,利用第四部分提出的培养策略选取人教版必修教材中具有代表性的教学内容完成教学设计与分析。第六部分是结论与反思,总结本研究的结论并反思研究方面的不足。本研究中提出的社会责任素养培养策略及教学设计,以期为高中化学教师开展社会责任素养的培养提供参考及借鉴作用。
BAATARCHULUUN SOLONGOO(慈棱格)[7](2020)在《蒙古国第十五次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新思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相继进行课程改革,蒙古国课程改革不能孤立于世界课程改革之外。同样,化学课程也必须进行改革。蒙古国2013年的第十五次课程改革针对中学化学课程教学方法进行调整。本论文共有四部分,内容如下:第一部分内容为论文的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论述研究的选题缘由、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相关研究综述、概念界定、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第二部分内容为论文的第三章和第四章。本文第三章主要梳理了蒙古国基础课程改革历史上本文研究蒙古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程,研究了从第一次课程改革到蒙古国第十五次课程改革。梳理了每一个课程改革的特殊和矛盾为了更好的理解蒙古国基础课程改革的发展,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新的课程改革中的一些要求,新思维、意义和价值。蒙古国第十五次课程改革中新思维的意义和价值。第四章蒙古国的第十四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中学化学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梳理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的。第一方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存在主要问题,第二方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存在主要问题。第三方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四方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评价存在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对蒙古国第十四次蒙古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主要问题分析了内容进行梳理包括也四个方面。第一方面第十四次中学化学课程目标存在主要问题课程目标不明确。第二方面第十四次中学化学课程内容改革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内容偏“难”,要求偏“高,第二,蒙古国中小学采用是俄罗斯中小学教材,课程内容不太合适蒙古国教育及学生发展。第三方面第十次中学化学课程实施存在主要问题:一、教学方法单一,第四方面第十四次课程评价存在主要问题是没有提展的评价。第二个方面第十四次中小学化学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内容进行梳理包括也四个方面。第一方面第十四次中学化学课程目标存在主要问题没有将过程与方法目标。第二方面第十四次中学化学课程内容改革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内容偏“难”,要求偏“高,二是教科书,课程设置和课程标准之间缺乏协调性。第三方面第十次中学化学课程实施存在主要问题:一、一是教师无法对学生的学习兴趣面,二是缺乏多样性的化学课教学方法。第十四次课程评价存在主要问题是化学课程评价体系过随意,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第三部分为论文的第五章和第六章。第五章主要研究了蒙古国第十五次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泰勒课程理论。在此基础上,第六章分析了蒙古国第十五次的课程改革的主要追求,主要分为四个方面的研究:在课程目标上(丰富了课程目标内容,将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课程内容上关注学生学习能力,学科结合,在课程实施上适合每一个孩子,运用科学技术,提高课程的连续性,实践和理论教学结合,在课程评价上评价形成,周期评价,详细评价,确保评价结果与奖惩制度相联系。在此基础上,第六章对蒙古国第十五次的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主要追求的在化学课程目标上将“过程与方法”目标应用于实践,在化学课程内容上积极听取学生的教学建议,实现中学化学课本的趣味化全面化,在化学课程实施上加强师生之间的友好关系,增加丰富多样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在化学课程评价上提升对于化学课程评价的重视程度,严格制定化学课程评价体系制度。第四部分为论文第七章。第七章主要分析了蒙古国第十五次中学化学课程改革体现的新思维,主要体现为四方面。第一,课程目标中所提出的新思维—课程目标中所体现出的新思维、一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二是重在创新"的学生能力、三是提高重在生活中"的学生能力第二,课程内容中体现出的新思维一是化学与实际生活联系更紧密。第三,课程实施中体现出的新思维—一是建设分类化的教学思想、二是扩充复合化学教学内容、三是突出教学的主体地位、四是强调教学的主导地位。第四,课程评价中所体现的新思维——基于教学全过程的过程评价和结果反馈相结合的教育评价体系、基于教学相关者的自我评价和外部反馈相结合的教育评价体)。本论文对中学化学课程课程改革的要求来进行研讨,以蒙古国中学化学课程改革实情为研究的出发点,主要对中学化学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分析。
丁乔[8](2020)在《落实核心素养的化学学习评价设计研究 ——以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下册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新时代是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是对人才有更高期待的时代,因此“核心素养”概念应运而生。着力加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我国目前教育改革的指南针,指引着学科教学的方向。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拔节孕穗期”,落实初中生核心素养应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宗旨。学习评价正是衡量学生核心素养落实情况的有效途径,发挥着促进素养发展的功能。本研究选取《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下册》教材,从深入分析高中新课标(2017年版)与初中课标(2011年版)入手,积极优化以理解性学习六个维度为基础的研究框架,努力创设以真实-复杂情境为载体的评价路径,统筹提炼以更哲学、更上位为核心的基本问题,试图将学生的隐性素养转化为外显行为从而进行评估。为考量“落实核心素养的化学学习评价体系”的有效性与可靠性,本研究以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为例进行实际教学应用,将问题清单、教师访谈等具体数据作为分析的依据,并对实践结果进行多维度更全面的描述和分析。研究发现,落实核心素养的学习评价体系对学生内化知识、强化隐性科学态度、深化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起到积极作用。学生在多个维度的水平均有提升,证明教师将评价体系融入教学中进行逆向教学设计的方法具有可行性,将评价学生标准从单一化变为多元化更能客观、全面、深度的测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钱立武,许苗苗,张金花,伍光辉[9](2019)在《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建设探讨》文中认为实验室是高等学校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场所,实验室的安全环境是决定实验室能否正常运行的重要因素。为进一步改善我校实验室安全环境管理水平,我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体系从培养学生实验室安全教育、加强实验室安全环境建设、健全安全责任管理制度、危险化学品和设备的管理制度、定期排查实验室的隐患、营造校园安全文化等方面进行建设。
赵庆明[10](2019)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等化学教育研究(1927-1949)》文中认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化学教育是在继承清末民初化学教育成果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中国最早的化学教育开始于洋务运动时期的洋务学堂,但此时期的化学教育在修业年限、课程设置与课程标准上,每个学校各自拟定,没有统一标准,化学教师也大多由外国人担任,此时期的化学教育正处于初创期。清末新政时期,化学教育正式成为中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意义上的化学教科书也由此诞生,此时期的化学教科书大多译自日本,数量较多。进入民国以后,化学仍是中学的必修课程,化学教育在“壬午学制”学制后中国的化学教育得到了真正的提高和发展,并进入了现代教育的阶段。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是近代化学教育发展最快的时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但也有些许不足。1927年到1949年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促进中等化学教育发展的政策,先后颁布了五个中等化学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作为化学教科书编写与化学教学、考核的参照,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化学教育的发展。课程标准虽屡经修订,但仍存在诸如没有指导思想、大纲繁杂、学时太少等问题。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人自编教材成为化学教材的主体,改变了清末民初以来国外化学教科书为主流的局面。这得益于课程标准的出台以及化学教育家们的努力,这一时期出版了数量众多的中等化学教科书,其中不乏一些善本,但此时期的教科书仍不如一些译本教科书受欢迎,反映了国产教科书仍不成熟。化学教师作为化学教育的实施者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质量有了很大改善,大多数中学化学教师毕业于国内大学甚至国外大学的化学专业或其他相关理科专业,但多数化学教师未曾受过专门的教师教育致使在教学法与教学经验上有所欠缺,化学教师仍是各中学比较稀缺的教师。化学教学须有实验的配合,教育部为化学实验的正常开展做过许多工作,但由于仪器设备的缺乏使得大多数初中与部分高中亦无法正常开展实验教学。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化学教育有成功的一面,亦有不足的一面。成功之处是经过22年的发展,中等化学教育已然成为中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在战乱时期也得以维持与发展,完成了自近代以来中等化学教育在中国的建制化进程。教育主管部门与广大化学工作者为此做出了贡献。但化学教育也存在诸如课程标准不成熟、教材分量过重、教学法不当、师资缺乏、实验形同虚设、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化学教育深受时局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抗战前的化学教育为建设服务,战时的化学教育为抗战服务,战后国民政府主导的化学教育在其垮台中走向消亡,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化学教育迎来新生。
二、化学实验室的安全规则与常识 第一讲化学实验室的一般安全规则(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化学实验室的安全规则与常识 第一讲化学实验室的一般安全规则(上)(论文提纲范文)
(1)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化学安全教育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经济社会发展下化学安全问题的不断发生 |
1.1.2 国家对化学安全教育的重视 |
1.1.3 化学安全教育存在问题 |
1.2 化学安全教育文献综述 |
1.2.1 化学安全教育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化学安全教育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方法、研究思路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思路及过程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安全教育 |
2.1.2 化学安全教育 |
2.1.3 化学安全意识 |
2.2 理论基础 |
2.2.1 需要层次理论 |
2.2.2 建构主义理论 |
2.2.3 做中学理论 |
3 化学安全教育现状调查及分析 |
3.1 社会中的化学安全问题调查分析 |
3.2 化学安全教育状况调查 |
3.2.1 化学安全教育学生状况调查 |
3.2.2 化学安全教育教师访谈 |
4 化学安全教育策略与实施 |
4.1 微课设计与应用,渗透化学安全教育 |
4.1.1 实施案例——《过氧化钠的性质与用途》 |
4.1.2 微课应用效果分析 |
4.2 利用科学写作,渗透化学安全教育 |
4.2.1 科学写作任务设计与完成流程 |
4.2.2 化学安全知识科学写作作业设计案例 |
4.2.3 科学写作作业结果与分析 |
4.3 专题手抄报设计与制作,渗透化学安全教育 |
4.3.1 化学安全教育手抄报主题与内容要求设计 |
4.3.2 化学安全教育手抄报实施与结果分析 |
4.4 学生后测访谈 |
4.5 其他策略建议 |
4.5.1 通过主题演讲进行安全教育 |
4.5.2 通过趣味绘画进行化学安全教育 |
4.5.3 通过化学实验进行化学安全教育 |
5 研究结论及反思 |
5.1 研究结论 |
5.1.1 化学安全教育现状 |
5.1.2 多元化化学安全教育实施效果 |
5.2 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中部分新闻统计 |
附录2 化学安全教育学生问卷调查 |
附录3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4 学生访谈提纲 |
致谢 |
(2)基于科学启蒙的农村初中生化学语言表达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一)社会人才对科学素养的需要 |
(二)化学语言是化学学习与传承重要工具 |
(三)农村学生对化学语言表达能力形成的不利处境 |
二、文献综述 |
(一)化学语言表达的相关研究 |
(二)科学启蒙相关研究 |
三、研究意义 |
(一)理论价值 |
(二)现实意义 |
四、理论基础 |
(一)皮亚杰发展阶段论 |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三)学习习惯说 |
五、核心概念 |
(一)化学语言 |
(二)化学语言表达能力 |
(三)科学启蒙 |
(四)书面表达 |
(五)口头表达 |
(六)操作表达 |
第一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方法 |
(一)参与式观察法 |
(二)半结构性访谈法 |
(三)叙事研究法 |
(四)文本分析法 |
二、研究对象 |
(一)调研学校选择 |
(二)研究样本的选取 |
三、研究者的身份 |
(一)“我是谁”—个人身份 |
(二)“局内人”与“局外人”的双重身份—专业身份 |
第二章 科学启蒙下初中化学语言表达能力的课程标准要求 |
一、基于科学启蒙下化学语言书面表达的书写记录要求 |
(一)化学语言书面知识学习目标基础深度的递进 |
(二)化学语言书面信息呈现与处理的能力目标提升 |
二、基于科学启蒙下化学语言口头表达的交流沟通要求 |
(一)对沟通交流思维方法和能力目标的基础 |
(二)化学语言沟通交流的过程的目标基础 |
三、基于科学启蒙下化学语言操作表达的科学探究要求 |
(一)基于兴趣与科学品质及社会责任感目标的升华 |
(二)社会参与度及爱国主义情感态度目标 |
(三)基于实践操作技能的课程内容基础 |
第三章 基于书写记录要求下的化学语言书面表达 |
一、沉溺只关注现象的学习方式不利于书写习惯的养成 |
(一)缺乏理解下书写易错点衔接不良下书面表达的失范 |
(二)学科学习态度的升华偏差下内在动机的缺失 |
(三)依赖性学习思维到自主运用学科思维方法的不适应 |
(四)惯于依靠他人监督作为对书面表达的外在驱动 |
二、习惯机械记忆方式不利于书写的灵活表达 |
(一)自然科学学科性质理解偏差下的学科固化认识 |
(二)沿袭缺乏实践探究理解下的机械记录方式 |
(三)依赖唯答案权威意识下的书面表达内容 |
三、脱离社会生活的学习意识不利于实际问题的书写表达 |
(一)习惯脱离生活实际理解记忆方式的照本宣科 |
(二)社会责任感与参与度培养缺失不利于应用意识养成 |
(三)习惯制式书面呈现形式下对开放问题情境的陌生 |
第四章 基于交流沟通要求下的化学语言口头表达 |
一、学生习以为常的单一问答教学模式不利于交流情景的构建 |
(一)习惯单一问答情境下对学科交流沟通形式的误解 |
(二)停留依赖激励下的交流沟通的外在驱动 |
(三)单一问答情境下将表达正误沿用为交流沟通的内在驱动 |
二、长期拘泥于书本描述的学习内容不利于交流内容的拓展 |
(一)不扎实的科学学科知识基础下交流内容的贫瘠 |
(二)沿袭背诵记忆习得科学知识下交流内容的刻板 |
(三)不牢固的科学思维基础下交流内容的学科逻辑混乱 |
三、习惯于教师主导的交流沟通不利于自主交流意识的养成 |
(一)习惯教师主导下的交流变成教师的单向讲授 |
(二)生生交流意识的缺失下非正式交流情境的流失 |
四、惯于注重交流的正误反馈不利于促进沟通交流的自我效能 |
(一)沿袭绝对评价情感经历下对交流评价的过度在意 |
(二)习惯单调形式表达向多元形式后的评价效能的差异 |
(三)口头表达的合理评价效能的升华 |
第五章 基于科学探究解决实际问题下的化学语言操作表达 |
一、长期局限于间接经验的接受不利于探究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
(一)习惯制式步骤的遵循下操作目标的迷失 |
(二)沿袭满足于宏观表象下对操作理论的忽视 |
(三)习惯弱化规范操作意识下的失范操作表达 |
二、探究经历的缺失不利于操作过程与方法的规范 |
(一)合作经验缺失的分工不均下操作过程体验不全 |
(二)对注意事项的常规忽视下的操作顺序的混乱 |
(三)习惯操作规范和实践的剥离下实操方法的失误 |
三、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缺失不利于科学品质的养成 |
(一)科学态度培养缺失下的操作态度的不端正 |
(二)首次接触科学探究实验的新奇情绪 |
(三)习惯一味追求实验进程下的科学探究品质养成偏差 |
第六章 研究建议与反思 |
一、研究建议 |
(一)基于科学教育一体化的教师队伍建设 |
(二)基于科学教育一体化的具体教学实践指导 |
(三)基于科学教育一体化的教育衔接的效果保障 |
二、研究反思与局限 |
(一)样本的普适代表性 |
(二)研究建议的外在效度问题 |
(三)研究者的自我反省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观察工具 |
附录 B 访谈提纲 |
附录 C 学生书面表达情况 |
后记 |
(4)基于翻转课堂的化学实验微课设计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是时代的要求 |
1.1.2 注重“素养为本”的教学 |
1.1.3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所面对的问题 |
1.2 文献综述 |
1.2.1 翻转课堂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微课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的内容 |
1.4.3 研究的方法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翻转课堂 |
2.1.1 翻转课堂的定义 |
2.1.2 翻转课堂的特征 |
2.2 微课 |
2.2.1 微课的定义 |
2.2.2 微课的特点 |
2.3 理论基础 |
2.3.1 最近发展区理论 |
2.3.2 建构主义理论 |
2.3.3 微型学习理论 |
第3章 翻转课堂与微课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 调查目的对象及方法 |
3.1.1 调查目的 |
3.1.2 调查对象 |
3.1.3 调查方法 |
3.2 调查结果与分析 |
3.2.1 教师问卷分析 |
3.2.2 教师调查结果分析 |
3.2.3 学生问卷分析 |
3.2.4 学生调查结果分析 |
第4章 基于翻转课堂的高中化学实验微课设计与开发模型 |
4.1 化学实验微课的设计与制作 |
4.1.2 化学实验微课设计原则 |
4.1.3 微课设计的模型构建 |
4.1.4 化学实验微课制作步骤 |
4.1.5 化学实验微课设计的注意事项 |
4.2 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化学实验微课教学流程 |
4.2.1 课前活动 |
4.2.2 课堂活动 |
4.2.3 课后活动 |
第5章 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高中化学实验微课的案例开发与实践 |
5.1 演示型实验——《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微课开发 |
5.1.1 前期分析 |
5.1.2 微课设计 |
5.1.3 微课开发 |
5.2 基于翻转课堂的《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微课实施 |
5.2.1 课前活动 |
5.2.2 课中活动 |
5.2.3 课后活动 |
5.3 拓展探究型实验——《电池是怎样工作的?》微课开发 |
5.2.1 前期分析 |
5.2.2 微课设计 |
5.2.3 微课开发 |
5.4 基于翻转课堂的《电池的怎样工作的?》微课实施 |
5.4.1 课前活动 |
5.4.2 课中活动 |
5.4.3 课后活动 |
第6章 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高中化学实验微课应用研究 |
6.1 实验目的和对象 |
6.1.1 实验目的 |
6.1.2 实验对象 |
6.2 实验方法 |
6.3 实验工具 |
6.3.1 学生测试卷 |
6.3.2 教师访谈提纲 |
6.3.3 化学实验微课评价量表 |
6.4 实验流程 |
6.5 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
6.5.1 学生前测成绩分析 |
6.5.2 学生后测成绩分析 |
6.5.3 教师访谈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浅谈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与管理——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 |
1.1 安全学习 |
1.1.1 实验室安全准入考试系统 |
1.1.2 实验室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
1.1.3 实验室安全培训演练及知识竞赛 |
1.2 安全防护 |
1.3 安全规范 |
1.3.1 实验室使用规范 |
1.3.1. 1 实验室安全责任制 |
1.3.1. 2 实验室使用权限 |
1.3.2 化学试剂的规范 |
1.3.2. 1 化学试剂的购买 |
1.3.2. 2 化学试剂的入库 |
1.3.2. 3 化学试剂的配制 |
1.3.2. 4 化学试剂废液的回收 |
1.4 安全检查 |
2 存在问题及启示 |
2.1 缺乏足够的安全意识 |
2.2 安全防护不到位 |
2.3 实验室安全设施需要加强 |
3 结语 |
(6)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社会责任培养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一)社会责任 |
(二)化学学科中的社会责任 |
二、相关理论基础 |
(一)道德教育理论 |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三)STSE教育理论 |
第三章 高中化学教学中社会责任素养培养的现状调查 |
一、调查基本情况 |
(一)调查目的与调查样本选取 |
(二)研究工具的编制 |
(三)研究工具的信效度分析 |
二、调查结果分析 |
(一)学生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二)教师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三、调查结论 |
(一)高中生能基本认识化学的社会贡献与价值 |
(二)高中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处于浅层 |
(三)高中生对化学社会热点问题的价值判断模糊 |
(四)高中生参与化学社会实践的状况不佳 |
(五)高中化学教师未重视社会责任的培养 |
四、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 |
(二)教师的教学理念落后 |
(三)学生的化学学习观与价值观偏离 |
(四)社会氛围的导向模糊 |
第四章 高中化学教学中社会责任素养的培养策略 |
一、高中化学教学目标要进一步细化社会责任素养 |
(一)明晰化学学科中社会责任素养的构成要素 |
(二)化学学科中社会责任素养的水平进阶 |
二、高中化学教学要精选有利于社会责任素养培养的素材 |
(一)关注STSE内容的选取与拓展 |
(二)精选绿色化学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
(三)关注化学应用的安全与规则内容的选取 |
三、高中化学教学方式的选用要关注社会责任素养的培养 |
(一)注重情境教学方法的选用 |
(二)积极开展探究性实验 |
(三)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内外的调查实践活动 |
四、高中化学学习评价要关注社会责任素养评价的有效性 |
(一)注重过程性评价方法的运用 |
(二)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
第五章 高中化学教学中社会责任素养培养的教学设计及分析 |
一、“金属材料”的教学设计与分析 |
(一)“金属材料”的教学设计 |
(二)“金属材料”的教学设计分析 |
二、“化学品的合理使用”的教学设计与分析 |
(一)“化学品的合理使用”的教学设计 |
(二)“化学品的合理使用”的教学设计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反思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情况简介 |
致谢 |
(7)蒙古国第十五次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新思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帮助蒙古国中学化学教师深刻理解课程改革的新思维 |
(二)研究者志趣所在 |
(三)希望国外学者对蒙古国化学课程改革有更多认识 |
二、选题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四、本研究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1)文献法 |
(2)访谈法 |
(3)历史法 |
五、相关概念界定 |
(一)课程 |
(二)化学课程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蒙古国关于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研究的文献综述 |
(一)关于中学化学课程改革方面的研究 |
(二)关于自然课程改革方面的研究 |
二、21世纪以来中国关于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研究的文献综述 |
(一)关于中学化学课程标准方面的研究 |
(二)关于中学化学课程资源改革方面的研究 |
(三)关于中学化学课程改革方面的研究 |
(四)关于中学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 |
(五)关于中学化学课程内容改革方面的研究 |
(六)关于中学化学课程目标改革方面的研究 |
(七)关于中学化学课程实验改革方面的研究 |
(八)关于中学化学课程实施改革方面的研究 |
(九)关于中学化学课程评价方面的研究 |
(十)关于中学化学课程趋向改革方面的研究 |
(十一)关于中学化学课程教师改革方面的研究 |
第三章 蒙古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程 |
蒙古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历程 |
第一阶段(从1921年到1940年) |
第二阶段(从1940年到1957年) |
第三阶段(从1958年到1975年) |
第四阶段(从1975年到1990年) |
第五阶段(从1990年到2003年) |
第六阶段(从2004年到2012年) |
第七阶段(从2013年至今) |
第四章 蒙古国第十四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中学化学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蒙古国第十四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蒙古国第十四次基础课程改革中课程目标上的主要问题 |
(1)政治与教育课程改革的关系 |
(2)课程目标包括太多能力,大部学生不能达到 |
(3)没有将“过程与方法”落到实处 |
(二)蒙古国第十四次基础课程改革中课程内容上的主要问题 |
(1)内容偏“难”,要求偏“高”,学生忽视大量的知识 |
(2)关注到了课程结构的形态,具体学科的形式和内容 |
(三)蒙古国基础课程改革实施上存在主要问题 |
(1)教学方法单一 |
(2)基于内容的教学方法 |
(四)蒙古国基础课程改革评价上存在主要问题 |
没有进展的评价 |
二、化学课程改革中存在主要的问题 |
(一)化学课程目标上问题 |
没有将“过程与方法”目标 |
(二)化学课程内容上问题 |
(1)内容偏 “难” ,要求偏 “高” |
(2)教科书,课程设置和课程标准之间缺乏协调性 |
(三)化学课程实施上问题 |
(1)教师无法对学生的学习兴趣 |
(2)缺乏多样性的化学课教学方法 |
(四)化学课程评价上问题 |
化学课程评价体系过随意,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 |
三、小结 |
第五章 蒙古国第十五次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 |
一、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
(一)认知领域 |
(二)情感领域 |
(三)动作技能领域 |
二、泰勒的课程理论 |
(一)学校应力求达到何种教育目标 |
(1)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 |
(2)对当代校外生活的研究 |
(3)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 |
(二)如何选择有助于实现这些教育目标的学习经验 |
(1)“学习经验”一词的含义 |
(三)如何为有效的教学组织学习经验 |
(1)“组织”是什么 |
(四)如何评估学习经验的有效性 |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
(1)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的学习模式 |
(2)建构主义教学方法 |
(3)蒙古国基础教育中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内容侧重 |
(二)维果斯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
第六章 蒙古国第十五次课程改革的新思维 |
(一)在课程目标上 |
(1)丰富了课程目标内容 |
(2)将“过程与方法”目标 |
(二)在课程内容上 |
(1)学生学习科学探究 |
(2)适合学习者的认知特征 |
(三)在课程实施上 |
(1)增加丰富多样丰富的教学形式 |
(2)学习环境 |
(3)加强师生之间的友好关系 |
(4)运用科学技术 |
(5)提高课程的连续性 |
(四)在课程评价上 |
(1)新核心课程评价的类型和形式 |
(2)拥有科学知识和理解 |
(3)探索现象的必要性,热情和热情 |
第七章 蒙古国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新思维 |
一、化学课程目标中所体现出的新思维 |
(一)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
(二)重在创新"的学生能力 |
(三)提高重在生活中"的学生能力 |
二、化学课程内容中所体现出的新思维 |
化学与实际生活联系更紧密 |
三、化学课程实施中所体现出的新思维 |
(一)建设分类化的教学思想 |
(二)扩充复合化学教学内容 |
(三)突出教学的主体地位 |
(四)强调教学的主导地位 |
四、化学课程评价中所体现的新思维 |
(一)基于教学全过程的过程评价和结果反馈相结合的教育评价体系 |
(二)基于教学相关者的自我评价和外部反馈相结合的教育评价体 |
小结 |
第八章 推进对蒙古国化学课程改革的建议 |
一、提高蒙古国化学教师的工作热情,使更多文化程度高的人愿意做化学教师 |
二、加强蒙古国化学教师的继续教育,提升蒙古国化学教师的教学能力 |
三、增加蒙古国基础教育中学化学实验器材和设施配备,使学生机会动手进行化学实验 |
四、老师的专业发展 |
五、具备专业的准备和高素质的教师特点 |
(一)公平 |
(二)准备 |
(三)个人接触 |
(四)创造力 |
(五)宽恕的 |
(六)尊重 |
(七)归属感 |
六、为中学生创造更多到化学工厂进行参加的机会,做相关的社会实践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落实核心素养的化学学习评价设计研究 ——以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下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 |
1.3 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的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
2 核心概念界定和文献综述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2 文献综述 |
3 理论基础 |
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3.2 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
3.3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
3.4 价值澄清理论 |
4 评价体系的设计 |
4.1 理论模型的构建 |
4.2 学习评价体系的设计与应用示例 |
5 评价体系的实证研究 |
5.1 设计单元基本问题 |
5.2 促进学生理解性学习的教学评价设计 |
5.3 融入情境性问题的教学活动 |
5.4 教学结果及分析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教学实录 |
附录2 教师访谈 |
附录3 第六单元问题清单 |
致谢 |
(9)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建设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高校化学实验室的安全隐患 |
2.1 缺乏对危险品使用严格管理 |
2.2 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 |
2.3 师生缺乏安全教育 |
2.4 安全经费投入不足 |
3 措施与对策 |
3.1 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
3.2 加强实验室安全环境建设 |
3.3 健全安全责任管理制度 |
3.4 危险化学品和设备安全管理制度 |
3.5 定期排查实验室安全隐患 |
3.6 营造校园安全文化 |
4 结论 |
(10)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等化学教育研究(1927-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等化学教育发展概况 |
第一节 1927年前近代化学教育的开端与化学教育体系的建立 |
一、化学教育的开端 |
二、清末的化学教育 |
三、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的化学教育 |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十年经济建设时期”的中等化学教育继续发展(1927-1937) |
一、国民政府教育宗旨的确立及其教育立法 |
二、中等化学教育的黄金十年 |
第三节 抗战及战后时期的中等化学教育的曲折发展(1937-1949) |
一、战时教育体制与中等教育政策的调整 |
二、战时中等化学教育的继续发展 |
三、战后中等化学教育的发展与危机 |
第二章 中学化学课程标准的演变 |
第一节 1927年以前的中学化学课程标准 |
第二节 暂行标准:1929年中学化学课程标准 |
一、暂行中学课程标准制定背景 |
二、1929年中学化学暂行课程标准内容 |
三、1929年中学化学暂行课程标准评价 |
第三节 正式标准:1932年中学化学课程标准 |
一、1932年中学课程标准制定背景 |
二、1932年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内容 |
三、1932年中学化学课程标准评价 |
第四节 战前标准:1936年中学化学课程标准 |
一、1936年中学课程标准修订背景 |
二、1936年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内容 |
三、1936年中学化学课程标准评价 |
第五节 战时标准:1941年中学化学课程标准 |
一、1941年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修订背景 |
二、1941年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修订内容 |
第六节 战后标准:1948年中学化学课程标准 |
一、1948年中学课程标准修订背景 |
二、1948年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修订内容 |
小结 |
第三章 中等化学教科书研究 |
第一节 清末民初的中等化学教科书编写回顾 |
一、传教士与化学教科书 |
二、新式化学教科书的诞生 |
三、中等化学教科书的初步发展(1912-1926) |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等化学教科书编写出版总体概况 |
一、十年建设:民国中学化学教科书出版的“黄金时代”(1927-1936) |
二、抗战及战后的中等化学教科书曲折发展(1937-1949) |
第三节 化学教科书的发展趋势 |
一、化学教科书的本土化 |
二、化学教科书的规范化 |
三、化学教科书编者的专业化 |
四、化学教科书体现时代性 |
第四节 南京政府时期中学化学教科书的评价 |
一、化学教科书的优点 |
二、化学教科书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中等学校化学教师群体分析 |
第一节 中等学校化学教师来源与进修制度 |
一、中等学校化学教师来源 |
二、中学化学教师的进修 |
第二节 中学化学教师结构考察 |
一、中等化学教师的学历结构 |
二、中等化学教师的年龄及性别结构 |
第三节 化学教师日常工作及案例分析 |
一、化学教师的日常工作 |
二、化学教师案例分析 |
三、化学教师的职业兴趣 |
第五章 中等化学的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 |
第一节 中等化学的课堂教学 |
一、教学法及讨论 |
二、中等化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
第二节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 |
一、中学化学设备标准 |
二、化学实验教材与仪器设备 |
三、化学实验课开课情况分析 |
第三节 中学化学教学评价 |
一、中学化学考试成绩的考察 |
二、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
小结 |
第六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等化学教育的历史思考 |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等化学教育评价 |
一、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化学教育的成就 |
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化学教育的局限性 |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等化学教育的启示 |
一、化学教育应与社会及时代密切联系 |
二、化学教育应注重科学精神的培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后记 |
四、化学实验室的安全规则与常识 第一讲化学实验室的一般安全规则(上)(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化学安全教育的实践研究[D]. 范秋菊. 南宁师范大学, 2021(02)
- [2]基于科学启蒙的农村初中生化学语言表达能力研究[D]. 王涛.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3]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4]基于翻转课堂的化学实验微课设计与应用研究[D]. 杨佳倩. 陕西理工大学, 2020(11)
- [5]浅谈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与管理——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为例[J]. 刘佩珊,周堇言,凌育赵. 广东化工, 2020(09)
- [6]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社会责任培养策略研究[D]. 秦冰.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7]蒙古国第十五次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新思维[D]. BAATARCHULUUN SOLONGOO(慈棱格).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12)
- [8]落实核心素养的化学学习评价设计研究 ——以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下册为例[D]. 丁乔.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 [9]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建设探讨[J]. 钱立武,许苗苗,张金花,伍光辉. 武汉轻工大学学报, 2019(04)
- [10]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等化学教育研究(1927-1949)[D]. 赵庆明.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