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晟明 福山敬
日本国立鳥取大学工学研究科 鳥取市日
摘要: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旧州古镇至今仍保留著传统的人文空间形态。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当地实施了古镇保护与发展旅游为一体的城镇规化。本文试图通过对古镇风貌、建筑形态、空间尺度原真性保护的全面分析和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业的案例实施,认识到民族地区文化传承的必要性和特殊性,旨在探寻传统古镇持续健康发展之路。
关键词:古镇原真性保护 旅游开发模式 文化传承
Planning and practice of protecting and developing tourism i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towns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Take Jiu Zhou as an example Lu Shengming1 Fukuyama*
(Department of engineering, Tottori University, Tottori, Japan)
Abstract: The Jiu Zhou which was building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still retained the traditional form of humanity space. As a famou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town in China, town planning has been implemented on the basis of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ncient towns.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realize the necessity and particularity of cultural inheritance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through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protection of the style, architectural form and spatial scale authenticity of ancient towns, and the case implement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 with local characteristics.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sustainable and sou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towns.
Key words: Ancient Town Authenticity Protection,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 Cultural Inheritance
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黄平县境内的旧州是我国第三批被授予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这座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且兰古都,至今仍保留着各个朝代不同民族集聚形成的古建筑群和原生态民风民俗的人文空间。如何利用古镇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民族文化底蕴优势更好的整合当地生态、产业、社区等空间环境,近年来旧州的城镇规划实施了古镇历史文化保护与发展当地旅游产业为一体的改建模式。在实现文化传承的同时不仅获得经济效益,还可更进一步增进各民族间相互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并也为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如何开发特色小镇、加速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带来了新的思路和管理经验
1、旧州聚落形成与古镇格局
旧州建制历史久远,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且兰王国创立古都的史料记载,作为千年的古都历代王朝都曾在此先后设立过 郡、府、州、县等古代行政区域并成为当时黔东地区的政商中心。现旧州镇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黄平县境内舞阳河畔,全镇地势开阔平坦被群山环抱,与山水相连水源充足。古镇的聚落空间形态特征为依山形、沿舞阳河岸呈典型的长条状聚居地。(图1)
图1旧州聚落形成模拟图(依图片制作)
顺应地势所形成的聚落充分体现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依山傍水的盆地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地势平坦土质肥沃适合物种的生长。因此,自古以来人们就在此选址集聚不断的生息繁衍。特别是旧州作为长江支流沅江沿舞阳河上游到黔东的最后一个通商码头,明清时期从内地运往西南各地的货物多经由舞阳河水路再转运到边陲各地,而当地土特产又从古码头经水路又运往内地。历代商贸频繁、商贾云集,加之南来北往的交往历史积淀也促进当地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宗教文化的相互交融合,形成了旧州古镇所具有的多元历史文化规模及特色。
古镇格局是根据古代风水理念寻龙脉依山川行走而建。空间布局靠近老里坝古码头由西朝东北走向,东西两条主干道上又有多条南北延伸的巷道贯通街区四通八达。整体的空间物质形态主要有街井、院落及庙宇、祠堂、行宫、会馆等公共建筑物构成(图2)。
图2旧州古镇格局遗存分布图
古镇现保留完好并有鲜明特色的传统建筑群以明清时期为最多,其中最能反映该时期聚落形成的主要建筑:
(1)朱氏宅居
建造于清光绪年间,宅院有铺面房、正房、东厢房各一栋,面积虽小但空间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牌坊、石墙、门匾上的花鸟雕刻精湛、吉祥,显现出主人家当年的富有,为典型的江南民居建筑。
(2)仁寿宫
又称江西临江会馆,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光绪十四年(1888)重建。位于镇西中街坐北朝南正对大街,占地为897.6平方米,原是江西临川商人会聚的场所。宫内是由戏楼、两厢房、正殿、三步廊、后殿组成,正厅为明次三间单檐硬山顶房屋,有走廊和木栏杆,梁、柱、斗拱上有木雕装饰;院中有戏楼,面宽五间,戏台顶部有如意斗拱,中间为八角形藻井,戏楼与两侧的厢楼相连,空间结构的合理、大气让人感受到建筑艺术的诗情画意。
(3)天后宫
又称福建会馆,是由在旧州经商的福建人作为祭祀海神天后(妈祖)而共同捐资修建的。旧州天后宫始建于清道光十七年,后遭损毁,于光绪九年重建,光绪二十七年扩建,占地面积1228平方米。四周砌高风火墙围护,现存的两殿及厢楼四间为单檐硬山顶混合式木构建筑,前殿和后殿内外有别相辅相成,四间厢房与两殿主次分明。建造的各部环节采用了徽式、闽赣、苏式建筑的传统工艺,其建筑特色也充分彰显出旧州古镇多样文化和历史空间环境。
(4)文昌宫
位于旧州镇马店街上,始建清乾隆年间后经光绪年间重建。宫坐南朝北,占地面积1112.7平方米,为歇山造,屋顶青瓦覆盖,正面宽敞透亮,三面青砖高墙封闭。建筑空间由牌坊、头门、前厅、厢房及正厅组成,不同建筑风格融会贯通。宫内因供祀“七曲文昌帝君”牌位,自古多少文人墨客常到此祭拜。
(5)天主教堂
旧州天主教堂位于东城门处,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竣工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由法国天主教会及旧州的信徒出资修建而成,教堂主体分为诵经堂和起居楼两部分。诵经堂东西朝向,长约12米,宽约8米,高约8米。房墙全为古方砖修建,为典型的法式建筑风格,堂内可同时容纳400余人做弥撒。起居楼南北朝向,两层建筑,长约13米,宽约8米,高约9米,房墙砖木相间,用巨大木柱支撑屋脊横梁。东西面都有拱形窗、拱形门。整个房屋上下层都隔有多间面积不一的单间。二层四面设有走廊。房顶木瓦结构,飞檐翘角。其建筑风格为典型的中西合璧,同时也见证了旧州古镇一百多年的中西文化交流历史。
2、旧州古镇原真性保护与文化传承
随着历史文化名镇的不断推出我国已颁布古镇保护的相关条例和建立其规范体系,国家对古镇保护规划的总体要求是:保持、延续其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并在此基础上强调文化传承促进历史文化永续利用[1]。
经历了千年以上的历史积淀,旧州古镇在不同社会时期聚落形成的格局、风貌及古建筑群都有其独特的空间形态和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遗存下来的遗产也是当地各民族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创造出的文化财富,蕴含着他们特有的精神价值和文化意识。如何实现旧州历史遗产的全面保护与文化传承结合并带动旅游业发展,当地政府在制定规划之初就提出:尊重旧州古镇原有格局保留其适宜空间尺度、不拆除古街而另建新区的保护原则,对现有的老街古巷、旧码头、民宅、历史建筑群等全面实施原真性保护,改善各类文化资源所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重塑昔日且兰古都的风采。
原真性(authenticity)也译为真实性,其内涵有不可替代性,是文化遗产具有的特点之一。世界上任何一项文化遗产如消失不可能靠克隆、复制或其他任何手段而再生,以各种形式的“再生”是与文化遗产的真实性相悖[2]。原真性现作为历史文化古镇保护的重要原则,联合国科教文组织(UNESCO)就其维护已做出规范。“在重建的维度上,要求必须为原有遗产的本来面貌,不能靠想象改变原有遗产或增加原本没有的部分”。[2]
旧州在实施保护过程中为了不失当地多元文化特色和维护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对镇上现有的古建筑物、街景都尽可能保留原有的形态和功能。街道仍沿用当年天然鹅卵石材铺筑的路面,即使是重新修建的都照原有风格采用当地青石板材铺筑。连接老街的小巷空间尺度保留不变,窄小的巷道和两边低矮店铺之间尽管密集,但仍有宜人亲切的人文气息空间感。(图3)
主干道街段两旁排排相连的古香古色房舍经修复后重新显示出当地独特的民族建筑风格。楼房的主体建筑形式均以高封火墙相隔其防火防盗功能不变,楼层高度为4-5层、体量和尺度照旧,楼顶飞檐走角,房顶和墙面均用青砖灰瓦装饰呈灰白为主色调,与古朴的老街小巷相晖映又真实再现当年旧州历史人文风貌(图4)。
图4旧州古镇传统街景、民宅构图(依图片自作)
临街的店铺还是维持明清商贸时期原有的建筑风格,木板墙裙高门楼,柜台、货柜都是采用旧式木质结构装饰,门前悬挂自家经营的商号标记,特别是见到百年老店的商号门匾时会让人联想起当年商贾云集的繁荣景象。(图5)当地宅居多以砖木结构的庭院为主,独特的民居建筑形态与周边环境协调、自然,形成街区-巷道-庭院居室的传统格局。院内空间布局合理基本上是房前为铺面屋后成居住的款式,现保留完好的庭院大多已修建成民宿供旅客在此体验当地传统的市井生活。(图6)清代,旧州就有“九宫八庙三庵四阁”之称,现遗存的庙宇行宫、祠宗教堂、会馆分别坐落在大街小巷各处承载着“且兰古都”深厚的历史文脉。
这些古建筑群无论是在文化定式或物质形态方面都有极高的可利用价值,当地政府已将仅存的遗址列入国家、省市各级重点保护单位严加管理。遗产资源的活化利用其实就是更好传承历史文化的过程,因此,作为公共古建筑除供游人参观、祭祀、开展各种娱乐活动外,政府主管部门还将文昌宫、天后宫、仁寿宫等遗存设为博物馆、历史陈列馆、教育基地,主要用于陈列本地历史和文化、展示历代旧州出身的名人志士,重拾文化自信来提升旧州古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存在的价值。(图7)
图7活用化天后宫、文昌宫、仁寿宫(调查自摄)
3. 营造古镇空间环境开发特色旅游产业
古镇的规划建设不仅在于保护古迹遗址、发掘地方原真文化方面,而能够保持一定数量的人口集聚才是实现一方经济发展的关键。作为历代积淀形成的旧州古镇有他独特的历史格局和人文风貌,能够在不破坏自然环境和保持原有形态的前提下,营造出环保、便民的居住环境这无疑会直接关系到当地民族聚居规模和古镇的发展。
以往国内一些小镇因过度开发改变其结构和功能曾有过“失落空间”的教训,旧州所推行方案是在不改变原有形态的基础上按当地传统生活方式和自然居住形态打造出一个生活、工作和学习的步行圈,这样既尊重原住居民喜欢串门、聚会的慢生活出行习惯,同时也为游客观赏 “一步一景”的古镇风貌保留住独有的空间环境。步行圈内巷道贯通户户相连,人车分流出行更加便捷,下水道、防火、供电排水、通信网络、垃圾处理等市政工程完善。主街道两旁有树木、花钵绿化,各家各户门前灯笼悬挂,夜晚万家灯火的景色也为古镇融入了时尚的生活元素。(图8)
其他公共服务机构的布局也是在逐步完善过程之中,特别是居民最关心的教育、卫生公共服务设施历来受到重视,一个小镇就有各级学校24所,其中近百年办学历史的旧州中学还评为省级重点中学[3]。文化公共服务配置按照政府提出的发展规划得到更多的投入,近几年除恢复兴建一批遗失的古建筑和历史城门、护墙外,又在东城门旁新建了且兰大型广场为镇上居民提供更大的文化空间场所。广场设计仍采用古朴的民族风格但配套设施先进、完备,可实现大型演艺、集会、历史文化展示、运动健身、休闲娱乐及提供游客资讯等服务功能。经过多年的打造,旧州在保护古镇历史文化的基础上人居环境又得以改善,公共服务设施的不断提升更有利于当地和外来人口的集聚,人流量增大可促进本地消费增长,从而导致地方产业的升级。即:利用古镇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转化成发展地方旅游产业的优势,形成文化与旅游相互融合的发展态势。
旧州毕竟是座千年历史的文化古镇,与周边其他民族村落同样有着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资源, 而今又重新挖掘、培育各地方的民族节庆,通过建立以旧州古镇为枢纽的交通网络来连接、整合周边旅游资源并保障与四周交通干线和城市间的畅通。(图9)人流的集聚改变过去单一的经营模式,形成以吃、住、游、购、娱为主的旅游开发产业链,并带动民族地区整个古镇文化圈的观光业发展,实现了历史文化古镇保护与开发地方旅游产业一体化的资源整合规划及文旅创新模式。
结语:旧州古镇聚落的形成与格局有其历史渊源和厚重的文化底蕴。因此古镇的保护规划一贯注重原真性、完整性保护原则,对古建筑群的一砖一瓦、街巷的空间尺度及自然环境中一草一木都尽可能做到保留原有的风貌。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加大市民文化娱乐空间、交通公路网及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以提高人口聚集、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实践已证明:旧州古镇规化模式取得了历史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协同效益,也为实现该民族地区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与利用走出自已的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Z].2008,4,22
[2]刘红婴.世界遗产精神[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1:213-214
[3]黎平.漫步且兰黄平[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141
[4]西村 幸夫.まちを読み解く[M].东京:朝倉書店,2010
[5]西村 幸夫.まちづくり学[M].东京:朝倉書店,2007
论文作者:卢晟明,福山敬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4
标签:古镇论文; 文化论文; 光绪论文; 历史论文; 历史文化论文; 真性论文; 空间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