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的内涵、特征和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家训论文,中国传统论文,现实意义论文,内涵论文,特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家训文化源远流长。加强对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的研究,对于我们今天的家庭美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所谓家训,就是家庭内部父母关于治家教子的训诫。在中国历史上,家训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从先秦时期的四书五经到汉代的《后汉书》,从南朝的《颜氏家训》到宋元明清诸多家训著作的刊行,集中了大量有关家训的语录,包含深刻的家训思想。
一是治家之道。主要涉及如何处理家庭关系和家庭事务。家庭关系中首先是夫妻关系。传统家训认为:“夫妇之道,天地之大义,风气之本原也。”(司马光《家范·夫》)提倡的是夫妇和顺,为夫要守义,见色而不忘义,处富贵而不失伦;为妻要节俭、勤劳等。(司马光《家范·妻》)其中,为夫守义是前提,如果“夫不义,则妇不顺矣。”(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夫妇只有相敬如宾,才能和睦美满,“夫妇之际,以敬为美。”(司马光《家范·夫》)其二是兄弟关系。“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颜之推《颜氏家训·兄弟》)即说兄弟之间是一种血气相通、天然形成的骨肉亲情关系,相互间应友善相处。(庞尚鹏《庞氏家训·崇厚德》)兄弟相处要做到“兄友弟恭”,即兄对弟要友爱,弟对兄要恭敬。其三是长幼关系。处理这一关系的根本原则是父慈子孝。传统家训既注重家长对子女的抚养、关心与爱护,同时也非常强调子女对家长要行“孝”道。传统家训对“孝”有许多具体的规定,举其要者,首先是对父母要恭敬。“君子之孝也,忠爱以敬。”(《大戴礼·曾子立孝》)其次要服侍、供养父母。传统家训认为,服侍、供养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且贵在有诚心,有敬心,有爱心。敬爱是“孝”的第一要义。有了对父母的敬爱之心,就能更好地赡养父母。
关于家庭事务,主要是如何治家、持家。传统家训重视家业的治理,但更重视家庭的和睦安宁,“一家之事,贵于安宁和睦悠久也。”(《太祖实录》卷一七五)因此,治家主要是使家人按照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使一家之间长幼内外,各尽其分。”(《太祖实录》卷一七五)持家主要是要求家人勤劳、节俭。在传统家训中,有识之士都倡行节约持家这一原则。倪恩在《经鉏堂杂志》中说:“俭者,君子之德。”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要求晚辈在生活上要“施而不奢,俭而不吝。”唐太宗在《帝苑》中也告诫太子李治说:“奢俭由人,安危在己。”传统家训提倡节俭时,十分重视劳作,蔑视贪逸。认为劳和俭与善相联系,逸和侈与恶有姻缘,教育子女务必要勤劳务本。
二是教子之道。传统家训认为,爱护子女,关键是教育好子女,即“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左传·隐公三年》)首先,教育子女立德做人,把孝、友、勤、俭、仁、义、礼、智、信等伦理道德规范作为做人的基本准则,反躬自省,真知力行。东汉著名经学家郑玄在年届七十时写成《诫子益思书》,希望儿子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唐太宗也命魏征集录古来帝王子弟成败事,分赐给子女,让他们置于左右,以进行品德教育。其次要立志。传统家训注重教育子女树立远大志向,有所作为,而不虚度年华。如《诸葛亮集·诫外甥书》中说:“志当存高远,慕先贤。”“人若无志,非人也。”一经立志,则必须“口与心誓”,矢志追求。传统家训还教育子女要自强自立,不要依赖祖辈的地位和财产。颜之推总结一生的经历,深有感触地告诫子女说:“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再次要勉学成才。历代家训都非常重视学习的作用,认为人非生而圣贤,勤学方能有成,所谓“大志非才不就,大才非学不成”。(郑晓《训子语》)学习能够获得知识,去疑难、解困惑,增长才能,完善自己。在学习态度和方法上,传统家训有许多好的思想。如学要一贯,要有恒心,立恒志;为学贵在专心,不可三心二意;须熟读精思,循序渐进。学习还要能吃苦。颜之推在《颜氏家训·勉学》篇中列举了锥刺大腿的苏秦、映雪读书的孙康等许多刻苦读书的典型,为子女垂范。
三是修身、涉务之道。传统家训十分强调修身,并把修身作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诸葛亮讲的“精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就是如此。经世涉务主要是教育子女如何处世待人。在这方面,传统家训尤其重视经世中对政务的处理,认为为政第一要尽公尽勤,尽忠尽职。第二要勤政爱民,关心老百姓的疾苦。第三要清正廉洁。赵鼎在《戒子勤廉》中说,凡是做官的人,都要以廉洁、勤政为根本。魏征也自称:“人皆因禄富,我独以官贫,所遗子孙,在于清白耳。”(魏征《隋书·房颜谦传》)宋人包拯更是以家法的形式告诫子孙:“后世子孙仁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也。”(脱脱《宋史·包拯传》)谨慎交友也是经世涉务的一项重要内容。传统家训告诫子女,交友的目的“在于得贤”,要结交贤能的人作为朋友。如果胡乱交往,免不了被他同化,受其牵累,最终想做好人也来不及了。
传统家训的特征之一,是其在内容上,主要反映了儒家文化精神。从中国家训文化的发展史即可看出,先秦时期的家训就直接体现在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对话语录中,反映在《易》、《诗》、《礼》、《书》、《春秋》、《论语》、《孟子》、《孝》和《大戴礼》等典籍中。汉代以后出现的诸葛亮《诫外甥书》、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及其后的各种家训著作,体现的也是儒家文化精神。再从家训著作中所用的戒规、戒律来看,大多使用的也是儒家术语,诸如“忠孝仁爱”、“修身养性”、“乐其名分”、“存心尽公”等等。总之,可以说,中国传统家训文化始终是以儒家文化为指导,是在家训层面上对儒家文化进行的阐扬。
传统家训的特征之二,是其形式简明,语言通俗,容易为广大社会成员所把握。传统家训采用的多是对话、语录、格言、家规等形式,语言也大多浅显易懂,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这样,就容易把传统家训文化的丰富内容渗透到家庭中。
传统家训的特征之三,是以血亲伦常关系为基础,既有家规强制,也有亲情感化,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传统家训的教育形式非常直接,家长对子女可随时耳提面命;父母还可以发挥身教的作用,以身作则,通过“正身”来“率下”。更为重要的是,传统家训的教育由于关联着血亲伦常关系,使得亲情感化独显其能。家庭成员之间朝夕相处,亲情深笃。特别是父母对子女的乳饮哺啄,情至切、爱至深,很容易形成子女对父母的尊敬之心,从而接受家长的教诲。这是社会其它教育形式所难以比拟的。
传统家训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一笔重要的文化遗产,已经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研究、批判继承中国传统家训文化,对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家庭美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要“大力倡导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这些基本要求,都可以从传统家训文化中得到借鉴。但同时也应看到,传统家训文化作为封建社会的产物,从一开始就烙上了宗法等级制度的印迹,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陈腐的思想观念,如鼓吹愚忠愚孝、男尊女卑、要求子女对父母绝对顺从、强调子女立德成业是为了光宗耀祖,轻视劳动人民,宣传因果报应的唯心主义思想,等等。对这些封建性的糟粕,必须彻底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