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杭州城市河道有机更新模式论文_袁帆

探索杭州城市河道有机更新模式论文_袁帆

杭州市市区河道整治建设中心 浙江 杭州 310000

摘要:杭州是江南水乡,因水而美、因水而兴。共有大小河道470余条总长达1000多公里,水域面积约24平方公里,这些河道纵横交贯,是连同江、湖、溪、海的“城市血脉”,是城市记忆的载体,是城市文明传递的纽带。

关键词:河道;整治;更新

但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河道治理与城市发展脱节严重,城市河道面临许多严重问题:一是,水域面积萎缩,水网破碎,排涝能力下降,水安全难以保障;二是,污水直排入河,水体污染严重;三是,沿岸土地随意被侵占,导致公共配套不足,水经济发展滞后;四是,河道与两岸历史遗存保护力度不够,破坏严重,古迹逐渐消亡,水文化与乡愁渐行渐远。

近年来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居住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河道环境的脏乱差与品质之城形成强烈反差。为破提升市区水环境质量、提升城市品质与生态城市建设,杭州市委、市政府正式启动市区河道综合整治与开发保护工程(以下简称河道综合治理),以系统治理为导向,协调有关单位部门的理论,集中资源对城市河道进行全面整治,以推动城市河道有机更新。

一 城市河道有机更新的发展沿革

杭州市河道有机更新取得了丰硕成果与巨大成绩,纵观整治历程,其起源可追溯至上世纪80年代对中东河的治理,期间根据治理目的、管理体制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以水利功能为主的单条河道整治

20世纪80年代对中东河的治理。杭州市人民政府做出《关于中东河综合治理工程的决定》,从1983年开始,结合旧城改造,重点对中河、东河总长达10多千米河道进行了历时5年的综合整治,整治重点是截污、拆违、驳坎、绿化。使得环境大大改善,使两条千年古河焕发青春。

(二)第二阶段单条河道整治向河道综合整治转变

1996年杭州市八届人大第六次会议通过三轮河道整治规划,以贴沙河综合整治为序幕开展第一轮市区河道综合整治工程,首次提出了“河道综合整治”的概念。自2003年2月杭州市十届人大第3次会议通过《关于实施引水入城工程加快城区河道整治的决议》开始,城区河道进入突出水景观塑造的河道整治与更新阶段,真正意义上体现了河道有机更新理念,开始重视河流的生态景观需求、河流与经济社会的反哺共生关系。到2006年底,杭州市陆续完成18条总长约80公里的市区河道综合整治工程建设,总投资20多亿元。

(三)城市河道有机更新启动

2007年杭州市委、市政府正式启动城市河道综合整治与开发保护工程这一阶段,城市河道综合治理处于探索与摸索阶段,选择中东河为典型案例,对河道有机更新进行创新实践。通过规划引领、系统治理、遗迹保护、空间开发、慢行系统建设等措施。实现了“水清、流畅、岸绿、景美、宜居、繁荣”的整治目标,获得了老百姓及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中东河有机更新与实践丰富了城市有机更新理论,形成了鲜活、富有生命力的城市文化景观,在全国内河治理中处于领先水平。

(四)第四阶段城市河道有机更新再深化

2013年《杭州市城市河道建设和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为河道综合整治提供了法律依据并将杭州市在河道综合整治中的成功实践通过立法固定和推广开来。在管理上,研究制定《市区河道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在这一阶段,河道综合治理重点为杭州绕城公路内长度1公里以上的290多条河道,并注重水安全、水生态、水景观的保护与开发。

在管理机制上,深化和完善“综保例会、进度通报、信息沟通、专项考核、联席会议”的五项机制。强化河道项目《设计导则》、《施工管理导则》和《城市河道建设管理规范》等制度的规范落实,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等实施程序。健全内控管理制度,有针对性地开展内控制度修订完善工作,出台《河道项目代建单位管理办法》,修改《河道综保项目工程变更管理办法》和《杭州市区河道资金拨付管理办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注重海绵城市建设,制定了《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杭州市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建设项目暂行管理规定》等多项政策文件,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建立工作机制、编制建设规划等,海绵城市建设全面起步。

二、杭州城市河道有机更新的做法

自2007年启动杭州城市河道综合治理以来,市区河道建设中心始终坚持“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分级筹资、分级建设、分级管理”的“三统三分”工作原则;始终以河道有机更新带整治、带保护、带改造、带建设、带开发、带管理,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以规划为引领,推进杭州市河道有机更新的持续运行。

(一)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为加强城市河道综合治理工作的统一领导,强化水环境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市区河道综合治理以“统一领导、分级建设”为原则,分别成立市、区两级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

(二)统一标准、分级建设

根据市区河道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要求,将273条城市河道分4个整治等级,对不同整治等级的河道采取不同的综合整治措施及整治标准,其中列入一级整治标准的河道有10条,列入二级整治标准的河道有56条,列入三、四级整治标准的河道有207条,各城区根据整治等级,采用相对统一的整治标准,市、区联动,分级建设与管理。

(三)统一规划、分级筹资

坚持规划引领,不断引领河道综合整治再上新台阶。河道综合整治建设始终以“水清、流畅、岸绿、景美、宜居、繁荣”为总体要求,按照系统性、超前性、操作性、权威性等原则,随着工作的推进先后编制完成相关规划和方案。2012年,制定完成河道“十二五”规划未来三年行动计划;2015年科学编制河道“十三五”规划;2016年强化规划引领,因地制宜规划“海绵蓝图”。

坚持分级筹资,市区合力确保整治工作稳步推进。始终采取市、区两级统筹资金投入,其中,一级整治标准的河道河岸保护线以内的工程费(包括前期、建设费用的总投资)由市财政全额出资,河岸保护线以外、整治保护范围内的工程费由市区、两级财政各负担50%。二-四级整治标准的河道,按统一的标准实现整治,工程完工验收、考核后,由市、区两级财政按照1:1的比例出资。独立出资的有关区政府(管委会、指挥部)负责实施辖区内一至四级整治标准的市区河道综合治理,所需费用由区政府(管委会、指挥部)自筹。

三、杭州城市河道有机更新的创新实践与成效

(一)理念创新

一是系统谋划,畅通城市水系。组织编制河道有机更新“十二五”、“十三五”规划,将市区471条河道统一纳入规划,并制定年度专项计划,开展系统整治,逐步恢复被填埋的城市河道,畅通城市水系“经脉”;二是溯源治污,修复水体功能。以“三控一管多协调”为原则,进行全过程管控。通过开展引配水、雨污分流与截污纳管工程;实施清淤疏浚、生态治理工程,逐步实现全市“零”直排,消灭黑臭,提升河道水质;三是与时俱进,全面覆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以及富阳、临安两市陆续撤市并区,成立富阳、临安两区河道整治机构,将河道综合治理经验向新城区覆盖。改变原有以“绕城公路”为界的“城市河道”粗放式划分方法,科学编制“城市河道名录”作为制定河道综合治理计划的依据,更加符合城市发展实际,也更有助于互联互通的城市河网体系的恢复。

(二)内容创新

一是水岸同治,补齐城市功能。编制河道有机更新“5+1”专项方案,通过建设绿道、公园、廊亭桥梁、亲水平台等滨河游憩设施、打造了沿河复合式景观廊道。补齐景观照明、城市家具、星级公厕等功能要素,提升滨水品质;以人为本,建设开放共享的滨水绿道、亲水平台、节点公园等普惠设施;二是深度融合,推进城市修补。结合棚户区改造、市政配套污水管网建设,有效利用引配水,采用清淤、地块截污、生态治理、海绵技术等综合改善措施对河道进行“小片区”循环整治,改善河道水质。依托水网整治,逐步推动纵横交错、全面贯通的城市“绿道网”建设;三是保护遗迹,传承河道文化。河道综合治理对于历史文化坚持“积极保护”、“最小干预”、“整旧如旧”的“有机更新”理念。同时开展河道文化教育,宣扬城市与河道历史文化。

(三)技术创新

一是科技治河,推进研究成果转化。在治河方法上不断创新、寻求突破,提高科技含量,强调生态治理,生态护岸、初期雨水治理、生态修复等新技术、新方法的探索运用,成为改善河道水质的重要举措。以课题的研究为抓手,强化“科技治河”;二是生态修复,变输血为造血。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采用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生态修复技术,初步构建陆生-湿生-水生的植物群落。积极开展各种生态治理技术研究并用于河道,例如采用生物生态修复、生态潜坝、曝气增氧、电化学、生物生态一体化等技术进行综合生态治理,使河道水体的自净能力得到提升,区域水质得到改善。淤泥通过干燥、烧结制作成建筑材料;或者淤泥通过脱水、堆肥制作成生物炭土,实现淤泥资源化利用,降低污染、变废为宝;三是海绵技术,实现河道生态修复。将渗、滞、蓄、净、用、排等海绵城市的理念与技术广泛运用于水环境治理。在河道水体、绿带及滨水区条件较好的河道作为试点项目,进行“海绵城市”技术的实地应用,以期达到控制面源污染与初期雨水,消纳城市管渠超标雨水的目标,进一步提升河道滞蓄洪涝能力。

四 结束语

杭州已经处于城市发展的黄金期,我们将一如既往,持续推进河道有机更新,破难题、促发展、惠民生,让“城市血脉”生生不息,为建设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世界名城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徐长前 . 河道整治工程的质量控制及施工方法 [J]. 建材 与装饰,2017(07).

[2] 陆惠明 . 河道整治工程施工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J]. 低碳 世界,2016(03).

[3] 卢国胜.小型河道整治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及解决办法[J]. 吉林水利,2014(10).

[4] 陈苗芬. 上虞市河道整治的实践与思考 [J]. 浙江水利科技, 2006(3): 62-63.

[5] 张宝森, 郭全明. 黄河河道整治工程险情分析[J]. 地质灾害与 环境保护, 2002, 13(3): 1-5.

论文作者:袁帆

论文发表刊物:《城镇建设》2019年第0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1

标签:;  ;  ;  ;  ;  ;  ;  ;  

探索杭州城市河道有机更新模式论文_袁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