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不仅只是教会青少年珍爱生命,更要启发青少年完整理解生命的意义,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生命教育不仅只是告诉青少年关注自身生命,更要帮助青少年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生命教育不仅只是惠泽人类的教育,还应该让青少年明白让生命的其它物种和谐地同在一片蓝天下;生命教育不仅只是关心今日生命之享用,还应该关怀明日生命之发展。”
我们顺穗区逢沙小学就是一所以“生命教育”为办学特色的学校,以“让生命绽放光彩”为核心,通过创设精神文化、制度管理文化、环境文化、课程文化这样一个全方位文化管理、文化育人的氛围,让师生在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成就生命的过程中共同感知生命的存在,体验生命历程,提升生命质量,从而获得生命的价值。
一、让校园焕发生命的无限生机
1.建设“生态化”校园
在学校已有环境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环境建设的教育资源,在校园风格及具体细节建设上展现生命校园的自然化、生活化、真实化特点,润物无声。
2.完善“生命教育特色”办学体系
我校自2012年进行生命教育实践探索以来,坚持“人人成长,个个成功”的办学方向,以“生命·实践”教育特色促进学生的主动健康成长:立足课堂,关注生活,从不去怀疑每个孩子身上潜藏的能力,而是想方设法地让每个孩子成长得最好。并且以系统思考递进研究为思路,聚焦生命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实践研究,完善了极具我校特色的生命教育办学体系。
二、让课堂绽放生命的智慧光彩
1.开展“生命教育与学科”整合课堂
我们把生命教育与学科教学进行深度整合,促进各年级各学科充分挖掘课程中生命教育的资源,运用生命教育的积极因素构建生命课堂,让课堂更加开放,更具亲和力,充满生命活力,彰显生命个性。
2.制定“高效课堂模式”方案
制定逢沙小学和谐高效课堂模式落实方案,开展重点学科课程建设,形成特色校本课程,编制校本教材,形成我校特色选修课资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研发“生命教育专业教材”校本课程
为了让学生树立积极、健康、正确的生命观,为了让整个生命教育课程更加系统、全面、实效性更强,我们启动了编写生命教育专业教材的工作,经过学校生命教育专业教材开发小组老师们的不懈努力,返本以《让生命绽放光彩》命名的生命教育教材已经正式出版发行。
目前这本书已经正式投入使用,受到家长、学生和社会人士的广大赞誉。我们期待着这本书能让更多的学生从课程中获益,让每一个生命绽放闪亮的光彩。
4.开设专业的“生命教育”课程浸润式渗透生命价值观
细看逢沙小学的课程表,你会发现各班每周都会安排一节“生命教育课”,这是目前国标课程中没有的,这在全省也是首创。教材使用的是自编的校本教材《让生命绽放光彩》,内容多来自学生生活,很接地气。为了更好地支撑课程开展,学校积极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指导能力。崭新的拓展类课程、专业的教师团队,加上接地气的课程内容,学校精心打磨的“生命教育”课程很受学生欢迎。
三、让实践开启生命的多元发展
1.设计“多元化”体验活动方案
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学生体验生命成长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体验式生命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方式,开展逢沙小学生命教育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家校联手,充分整合社会资源,贴近生活,融合顺德的地方文化,精心打造了独具逢沙小学特色的《生命教育社会实践活动课程》。该活动方案分为校内篇和校外篇共计四个部分,分别是《进阶式社会实践体验活动之旅》、《安全教育》、《寒、暑假特色作业》、《顺德地方文化之旅》。该课程方案计划六年为一个循环,在生命教育的不同年龄阶段通过进阶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感知生命、珍爱生命、发展生命的系列教育活动。目前,《安全教育读本》也已经出版发行,里面设计有一到六年级的安全主题,例如:《怎样与陌生人相处》《食品安全从我做起》《游泳安全我知道》《平安出门平安回家》等,系统全面地增强了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2.组建学生的“缤纷活力社团”
“专业安全救护队”“微电影社团”“动漫之家”等学校社团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智慧和团队的力量,让学生的特长在社团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例如:我校的“专业安全救护队”在2016年6月14日,我校承办的首届“粤港两地生命教育之安全教育交流”活动中,在顺德区教师发展中心、大良教育局、顺德区各间学校领导和老师,以及社会各界人士二百余人面前,与来自香港的同行以及香港圣约翰救护队的专家们共同探讨生命教育中呈现了一堂精彩的现场户外安全救护课,深受来宾们的好评。
生命,因为关爱而美丽;生命,因为期待而精彩!我们聚集在这里,是为了我们的眼光更深刻、更有洞察力,是为了对生命拥有更多的关爱和期待。逢沙小学用自己的努力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生命教育之路,成为大良生命教育探索的先行者。
论文作者:李刚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20年2月总第3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0
标签:生命论文; 光彩论文; 课程论文; 顺德论文; 学生论文; 我校论文; 课堂论文; 《教育学文摘》2020年2月总第32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