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拙见之一二论文_冯雪玲

朗读拙见之一二论文_冯雪玲

摘要:朗读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是学生理解文本的前提。学生只有在朗读中融入自己的情感,用心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想法,才会和作者产生共鸣,这才完成了朗读最终所要达成的目的。但是近几年在农村学校中,上语文课,教师对朗读重视度不够,甚至有的老师朗读功底不足,语气有些夸张,学生的在老师的范读中对文本形成了错误的理解。《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提出“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这三点要求,切实做到带感情朗读。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做到以下三点那就是成功的朗读教学。第一,在进行朗读之前,教师要对文本进行分析,给学生交代清楚写作背景,作者写作的原因,有助于学生对文本有更好的理解,这样才能更好的将感情带入进去。第二,教师在示范朗读时一定要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师要改变学生“矫情”读的现状,首先要先改正自己的朗读习惯,对文本分析透彻,在朗读时不停留于表面思想的表达上,要让聆听者从朗读中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思想,感受到声音的魅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技巧

一、 小学语文情感朗读所具有的价值

1.能提升学生的语感

语感,通俗的来讲就是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怎么培养学生的语感呢?那就是朗读。学生只有一遍遍的重复朗读,细心品味,再加上对文本的理解,用心去感受,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蕴含在朗读中,那就能感受到文本的魅力所在。从而在朗读中,获得情感的渲染、真情的体验,和作者产生共鸣。

2.能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朗读,顾名思义,就是“读”。在读中聆听作者的心声,感悟文本的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反复品味中陶冶情操,在吸纳中学会表达。学生通过朗读锻炼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能使自己表达的语言变得流畅,表达的意思变得清晰,从而使自己的语言表达更加成熟。

3.能促进学生思维与想象能力的提升

小学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比如看图写话,将眼前看到的图画,提炼信息,用简单的话语清晰的表达出来。经过三年级的过渡段,到四五六年级,他们的抽象思维开始占主导,写话训练也就变成了更高层次的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教师要依据学生的不同的年龄特征,因材施教,借助朗读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与想象能力。在低年级朗读训练中,学生通过观察图画,直观的感受图画所表达的内容,在教师范读下,通过语调,表情,动作等方面来全方位体会文本中的思想。到了高段,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更高层次的形象化的语言,通过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像表情,动作,心理,行为等方面来深入理解文本。调动自身的想象力,结合文本,通过想象的加工,获得对文本所阐发主旨的理解。

二、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目标不明确

做任何事情,特别是教学活动,都需要有目标。朗读也不例外。学生的朗读离不开目标的支撑,如果脱离了目标,学生就不知所云,当然会读的漫无目的,也就达不到想要的效果。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目标意识,在朗读之前,特别声明朗读要求,a.不能漏字、添字;b.要读得清晰、读得流利,能准确朗读文本内容。目标清楚,学生才知道朗读到底要怎么做,才会读出效果。

2.教学方式单一

在农村大多数学校,语文教师往往只注重于课文教学,忽视朗读,认为朗读就只是将课文读通顺,不添字漏字就可以。其实不然,朗读是理解课文的基本,是至关重要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往往发现学生朗读时候将注意力放在文中词语和重难点的朗读上(尤其是课后重点标注的重要语段),一般不会注意课文的主旨,只关注表层的东西。就出现了最开始说的朗读就是将课文读熟练,朗读方式单一。教师要想把朗读教学贯彻到底,就要通过多样的朗读使课堂变得活泼热闹,像分组朗读,男女生比赛朗读,优秀个人演示,教师范读等方式,能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多次重复的朗读中,对文本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

3.朗读教学的指导不够具体

朗读教学,不光只是朗读,还要有评价。学生的读是一方面,教师的评更加重要。教师有效的朗读指导,能促进学生的深层次的理解、感受。部分教师以“读得不错”“读的很好“或者“读的不够好”等词去评价学生,具体哪些地方不错,哪些地方很好呢?教师没有明确指出,学生也不明所以。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要有侧重点,不能一概而论。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特别点明:a.在朗读中是否带入情感b.是否表达这篇诗歌或者散文该有的情感,c.是否合理把握重点、d.是否运用了朗读技巧。

三、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策略

1.明晰朗读的目标

在朗读之前,教师要给学生声明朗读目标具体是什么,要求准确,流畅,读出感情。朗读要读出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不要为了朗读而朗读,在体验、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的朗读活动。很多教师往往忽视了文本背景的介绍,其实题意中蕴含着作者的情感,学生只有在清楚作品背景的基础上,再加上教师相应的朗读指导,才会读出感情,但这一点往往被教师所忽略。如在读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时,要找先给学生介绍作者写这篇诗歌的历史背景,是在中国被外敌入侵,神圣的中华大地遭受铁蹄的践踏,百姓生灵涂炭,民不聊生……通过学习诗歌的背景来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试问这样的朗读怎么能不打动人?了解背景知识是一方面。学生的理解也很重要,学生对这首诗歌的主观体验不同,他们的理解也是不尽相同的,于是在朗读时,教师不能整体指导学生怎么朗读,应该因材施教,让每位学生都读出自己的风格,自己的特色。

2.丰富朗读方式

朗读方式有很多,个人朗读,整体朗读,男女竞赛朗读,小组朗读……每个文本适合的朗读方式都不同。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文本,把握人物的情感,选择适合的朗读方式来加深学生的朗读体验。在朗读之前,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可以播放名人朗读视频,不过我认为最好的是教师自己范读,教师亲自师范,能让学生更加的直观的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和该有的朗读技巧。通过范读让学生对文本形成整体的认知,也可以通过竞赛朗读,师生之间、小组内部、生生之间进行竞赛,从而激发朗读热情,提升学生的朗读兴趣。在进行朗读时,教师可以通过配乐朗读引学生进入意境,让学生沉醉在文本中,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进行再创造朗读,这样往往会取得出乎意料的效果。

3.加以精准指导

在朗读教学中,老师不光要教给学生怎么读,还要有相应的指导。要合理把握停顿连接,才能读出文本的意境。根据文本主旨的不同,朗读的基调也不同,比如《黄河颂》就需要读出磅礴的气势,而《再别康桥》的基调就相对婉约。学生要根据情感的需要来选择朗读的方式,这样读出来的效果才会抑场顿挫,使人如临其境。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出感情的起伏变化,读出语速的轻重缓急。这才不失为一节优质的朗读课!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理解文本的基础。在朗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激发起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文本、探究情感,在朗读中发现大语文的美,发现生活中的美,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论文作者:冯雪玲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14

标签:;  ;  ;  ;  ;  ;  ;  ;  

朗读拙见之一二论文_冯雪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